2020-06-22 16: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如今
無數大中小城市因高鐵而串聯
人、錢、物在地區之間的流動
更加便捷高效
而繁忙的交通樞紐
將成為「高鐵時代」的「聚寶盆」
對資金流、人流、貨物流產生虹吸效應
助力城市快速崛起
△彭偉宗 攝
作為承載江門交通樞紐城市夢想的
珠西綜合交通樞紐江門站(以下簡稱「江門站」)
建設一直牽動著市民的心
△江門站效果圖
江門站站房採用的是
線上式+線側式的T型綜合站型
「T」型的橫向部分為側式站房區域
而正中間便是
「生命之樹,小鳥天堂」造型區域
△小鳥天堂全景——黃永照攝
△周華東 攝
記者實地探營近800名工人「白+黑」
全力衝刺建設的江門站
走近生長成型的「生命之樹」
呼之欲出的售票大廳
容貌漸顯的高架候車室……
△周華東 攝
據介紹,目前江門站側式站房進站大廳「生命之樹」接近完工,東西段站房已實現空中「接吻」。按照工期,東段站房將在8月中旬完成鋼結構施工,9月初全面轉入內部裝修作業。
「生命之樹」立體呈現
地方景觀與僑鄉文化
從新會區今洲路一路向東,走到盡頭便來到建設中的江門站所在地,這裡將建成廣東省第四大軌道交通樞紐,成為珠三角通向粵西乃至祖國大西南的鐵路交通門戶。
△周華東 攝
「江門站未來是遊客進出江門的主要通道,也是他們對江門第一印象的重要根據。為此,我們致力把城市特色注入站房設計,鑄造江門城市形象的固有名片。」施工方中鐵建工集團江門站項目黨支部書記劉陽表示,在項目設計過程中,側式站房進站大廳以「生命之樹」為設計原型,重現巴金筆下獨木成林、萬鳥齊棲的百年古榕樹造型,立體呈現江門地方景觀與僑鄉文化。
從江門站的正外立面向內看去,整棵「生命之樹」紮根地下向上生長壯大,樹冠中心預留了一個直徑約10米的圓型採光天窗,陽光灑落在白色外漆的枝條上,錯落有致的線條交相輝映,整體明亮大氣且生機勃勃。同時,側式站房的房屋屋面和外立面裝修也已完成,全面轉入到房屋底面吊頂施工。
隨後,記者走進「生命之樹」。空中,工人有的在「枝條」間拼接龍骨,有的在為噴塗做最後的打磨;地面,有的在搭建旅客進站通道的門型結構,有的在焊接龍骨材料、切割鋼管等,各司其職忙而有序,在他們身邊,大量的鋼管、龍骨、玻璃等材料堆放有致。「在我們數以百計建設者的共同努力下,『生命之樹』的施工已經接近尾聲,預計7月底能完成所有裝修作業,到時江門站的正面效果基本能出來。」該項目生產經理楊宏偉說。
「生命之樹」造型兩邊,由玻璃幕牆連接起兩座售票大廳。記者走進其一,看到整體風格呼之欲出,牆磚已經全部貼好,整體格調偏灰色,自動售票區、人工售票窗口、電子顯示屏等預留位置已建好,線纜布置也已完成,工人們正加緊進行吊頂施工和地磚鋪設。未來,成千上萬的旅客將從這裡購票或取票進入候車大廳。根據需求量預測,江門站預計鐵路客運量近期達1261萬人次、遠期達2607萬人次。巨大的人車流動將為江門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能支撐。
東西段站房已實現
空中「接吻」
走進江門站高架候車室,迎面而來的是連片修長的「白色葵葉」吊頂,與「生命之樹」相得益彰。「僑鄉文化是江門一大人文特色,室內的樹葉吊頂是僑鄉人民經過幾十年漂洋過海艱苦奮鬥到落葉歸根的直接體現。」劉陽表示,車站作為遠行、歸鄉的標誌性建築,樹葉的設計無不體現僑鄉精神以及遊子的思鄉情懷。
此外,工程還設計了眾多的僑鄉元素,「我們計劃在高架候車室兩邊商業夾層上方的面板增加以江門地標、特色風情、文化歷史等元素為基礎的設計。同時,商業夾層的四個自動扶梯盡頭處都將各設立一個碉樓牌坊裝飾,讓整個江門站更加賞心悅目,『僑味』更濃。」楊宏偉說。
為配合江湛鐵路運營需要,江門站主體站房以M軸為界,分為東西兩段施工。其中M軸以西的站房長約120米,首先施工。目前位於M軸以西的1、2、3站臺已經建成,西段站房的主體結構也全面完成,正在進行內部裝修作業。記者留意到,大理石地板磚鋪設已過半,消防工程接近尾聲,自動扶梯、垂直電梯等安裝到位,兩邊的玻璃幕牆基本安裝完畢。另外,商業夾層的吊頂安裝和公共部分貼磚正有序展開,整個西段站房容貌漸顯。
△周華東 攝
西段站房的盡頭,不斷傳來此起彼伏的敲打聲、吶喊聲和機械聲。走近一看,數月前還是一片平地的東段站房,經過300多名工人日以繼夜的建設,已成功與西段高架候車室地面層實現空中「接吻」,站房雛形基本呈現,連接處堆滿了施工所用的鋼筋、模板和金屬網架等。「東段站房有三分之一已經完成混凝土澆築,另有三分之一不久開始澆築,預計本月底完成主體結構施工,4—6站臺方面,站臺牆施工已全部完成。」楊宏偉表示,按照工期,東段站房將在8月中旬完成鋼結構施工,9月初全面轉入內部裝修作業,全力衝刺竣工交付。
來源:江門日報 文圖 記者 周華東、畢松傑
原標題:《多圖!「生命之樹,小鳥天堂」接近完工!江門站建設有了重大進展!》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