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抗擊新冠肺炎取得階段性效果,國際疫情蔓延形勢卻不容樂觀,如何防止疫情由境外客傳入,民航和口岸的防控檢疫工作尤為重要。
8日,《環球時報》記者從日內瓦中轉法蘭克福飛抵北京,親歷了這一嚴密的防控流程。而針對近日一些國際航班落地後由於檢疫原因導致「乘客下機等待時間過長」的說法,記者採訪多架航班旅客發現,下機時間從幾十分鐘到數小時不等,延長等候時間的情況確實存在。
從國外飛回國內,能明顯感受到兩邊疫情防控措施的巨大差別。8日,《環球時報》記者從日內瓦出發,經法蘭克福飛回北京途中發現,只有飛往中國的航班登機櫃檯前有各種防疫相關的提示,當天中國國際航空公司CA932航班的提示信息顯示:「進京人員須通過北京通APP或在百度、微信、支付寶搜索《京心相助》小程序登記有關信息,並在抵京後到所在社區、酒店報到核驗。」無論是日內瓦機場還是歐洲航空樞紐法蘭克福機場,西方面孔的乘客基本沒人戴口罩,但記者與同行中國乘客帶口罩出現在機場時,也並未引來過多詫異的目光。
雖然機場內戴不戴口罩由個人意願決定,但登機前,機組成員就通過廣播要求此班飛機所有中外乘客全程佩戴口罩。當天的航班基本滿員,剛上飛機,機組成員就一一對乘客進行體溫檢測並做詳細記錄。為減少摘口罩的次數,飛行途中航班不再提供各式飲料,改為供應瓶裝礦泉水,每名乘客只提供一個餐盒,並且機組不建議同一時段用餐。類似措施在其他航司飛往國內的航班上也很普遍,在紐約生活9年的賈先生5日乘坐東航班機回上海,8日,他告訴《環球時報》記者,飛機上雖然仍然供應酒水飲料,但不再提供菜譜。
飛行途中的另一項疫情管控措施是填寫出入境健康申明卡,需要申報的信息包括個人身份、聯繫方式、前後14天的居住地以及是否有相關症狀等,並需要本人籤字申明內容準確,申明卡明確標註:「如有隱瞞或虛假填報,將依法追究相關責任。」飛行過程中,空服人員會密切關注每名乘客的口罩是否佩戴正確,如有發現露出口鼻的情況,會立刻提醒糾正。
8日,中國國際航空公司相關人士在回答記者詢問時表示,根據民航局相關規定,飛機上的防控方式主要有幾個方面:一是嚴格按照要求做好工作人員的防護措施,二是按規定做好航空器的消毒工作,三是根據不同風險等級分別在旅客登機前和飛行過程中對旅客進行測溫,四是在飛機上預留一定數量的座位作為應對突發情況的隔離區。
近日,網絡流傳一些國際航班落地後由於檢疫原因導致「乘客下機等待時間變長」的說法,《環球時報》記者親身體驗發現,此事基本屬實。記者乘坐的CA932航班抵達首都機場後,機組先是點到十幾位乘客的名字,這些乘客先下機接受檢測,在等待約一個小時後,其他乘客再每五排為一個批次有序離開機艙。
賈先生從紐約返回上海的航班下機流程也是如此。他對記者說,乘務長廣播通知所有旅客坐在座位上等待衛生檢疫工作人員,然後廣播報了十幾位旅客的名字,讓報到名的人先拿著手提行李下飛機。不過幸運的是,他這班航班乘客下機都未等待太久,「大約十分鐘後,乘務長廣播通知大家可以正常下機了。也就是說,從落地跑道滑行至登機口加上之後坐在機艙等待放行下機再到進入候機樓衛星廳,一共大約25分鐘左右,比平時甚至還要快一些。」
也有的航班存在乘客下機出關等待時間過長的情況,一位3月6日從俄羅斯飛往浦東的SU208航班旅客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當天上午9時降落後,直到下午14時左右才完成檢疫出關。
下飛機後,記者經歷了三道檢疫「關卡」:最先經過海關紅外測溫系統,然後在通道遞交健康申明卡之後,再辦理入境手續。由於在法蘭克福轉機時填寫了「京心相助」小程序,記者在抵達北京等待行李期間就接到了社區電話,提示需要進行14天的自我隔離。
圖:8日,首都機場T3航站樓入境大廳,乘客正在交健康申明卡。
另一家國內航空公司工作人員8日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上海、杭州等地機場已經開始嚴格檢查「疫情航班」。機場要求航司提前提供旅客名單,不管是直飛還是中轉入境,一旦飛機上有發熱或從敏感地區入境的,就很可能被按照「疫情航班」處理。「疫情航班」會被要求停靠在遠機位,檢疫人員上機排查完畢後才可以下客,下客後飛機需要進行全面消毒。一位民航業內人士告訴記者,由於此前有7例來自義大利的確診病例入境上海後回到青田,因此上海機場的檢疫措施格外嚴格。杭州機場的檢查也在升級,因為義大利華人很多通過北京轉機飛杭州。上述業內人士表示,目前,法國、德國、西班牙的旅客也會受到更嚴格檢查。
正如該人士所言,一些從義大利返回國內的乘客的行程會受到更明顯的影響。由於義大利已暫停與中國的直飛航班,身在義大利的林彤彤(化名)選擇由羅馬菲烏米奇諾機場經德國法蘭克福轉機到北京,再由北京飛廈門。8日,她抵達廈門,當晚已在隔離酒店的她告訴《環球時報》記者說,她到達廈門後還要在住所轄區工作人員陪護下進行核酸檢測,然後乘坐專門的大巴到達指定的酒店進行為期14天的隔離觀察。林彤彤還接到一份《告知書》,上表標明核酸檢測是免費的,檢測結果預計在2天內電話方式告知本人。在檢測結果出來之前,林彤彤需要配合嚴格落實隔離醫學觀察措施。雖然很疲憊,但林彤彤還是很感慨:「不得不說,回國之後,雖然一路的檢查,但享受的都是VIP服務,從下飛機我自己就沒有拿過行李箱,哪怕是到酒店隔離也是專車接通送,到達酒店,工作人員先是用酒精把我們全身噴了一個遍進行消毒。」
此前有媒體報導,曾有乘客從西班牙在德國中轉抵滬,7日一早7點25分抵滬,但一直到下午16點10分才到出口處,從飛機落地至安排下飛機這一過程就等了5個小時左右。按照這位乘客的說法,「坐在前面的有不少是從重點國家出來的或有相關接觸史,就安排他們先下飛機,幾個幾個地走,速度就比較慢了。」
嚴格的檢疫措施必然會放慢乘客下機的速度,例如,《環球時報》記者在北京機場海關附近發現,多個醒目位置能看到「溫馨提示」,除要求乘客配合體溫檢測、主動進行健康申報外,還建議排隊保持一米以上間隔。這樣一來,僅乘客通過體溫檢測時的排隊過程,就要花費不少時間,不過,所有乘客都對相關檢疫措施積極配合。
在談到乘客下飛機等待時間過長的問題時,某國內航空公司對《環球時報》表示,涉及進、出港旅客的檢疫工作均由各地機場檢疫部門執行,航空公司按照檢疫部門要求組織旅客配合檢查,「也就是說,下飛機需要等待多久,完全是按照檢疫部門根據實際情況的評估來判斷」。
近日,民航局修訂了《運輸航空公司和運輸機場疫情防控技術指南》,將運輸航空航班防疫分為高風險、中風險和低風險三級,實施差異化防控。風險應根據疫情發展動態實時調整。《環球時報》記者查閱相關表格發現,一架航班的風險等級,是根據各分級因素的評分總和來確定的,以歐洲某國飛往國內航班為例,如果該國確診數已經超1000,那麼其確診病例數的得分即為最高的「5分」(>1000例),從歐洲飛往北京的時長普遍超過八小時,該項得分即為最高的「3分」,如果該航班客座率大於80%,那麼該項相應得分為「3分」,得分總和即為11分,屬於「高風險」(8-11分)。
《指南》中還有針對對來自疫情高風險國家(地區)且在京轉機的旅客(體溫正常)的相關措施。例如,與當地海關協調,設立專門候機區域,協調公安部門和衛生檢疫或疾控等人員對其進行隔離候機,並提供餐食等必要的基本生活保障等。
「中國是一個非常全球化的經濟體,不可能通過禁止大量旅客入境來達到防控目的。」日前,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耶魯大學全球健康政策與經濟學助理教授、美國中國衛生政策與管理學會會長陳希表示,為了防止疫情通過航空渠道傳播,現在最重要的是在入境的關卡處快速識別風險,政府也可以考慮在主要的航空港附近徵用一些設施,方便有風險的旅客隔離。
環球時報-環球網報導 記者 範凌志 趙覺珵 倪洪章
請長按下方二維碼關注我們or回到文章頂部,點擊環球時報 (微信公眾號ID:hqsbw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