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V3成美國天氣預報動力核心模式

2020-12-01 中國氣象局

  NGGPS項目經過兩個階段嚴格測評。從6個候選模式中選出FV3作為美國下一代天氣預報模式的動力核心模式。

  基於FV3的新預報系統將改進8到10以上預報的準確性;對颶風路徑和強度給出更好模式預報;將天氣預報延伸至14天。

  未來,數值天氣預報產品將像電子地圖一樣,能按需提供解析度更高的細節。

  7月27日,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宣布,將以NOAA地球流體動力學實驗室(GFDL)開發的FV3( Finite-Volume on a Cubed-Sphere立方球有限體積)模式為預報系統新的動力核心模式,並在3年內開發出下一代預報系統。下一代全球預報系統(NGGPS)項目仍將沿用目前系統的名稱,被稱為全球預報系統(GFS)。但2018年以後推出的全新GFS將具備更多體現下一代模式的高性能。從現在開始的3年內,新GFS模式的研發將是NOAA乃至美國全國優先開展的重要科技創新活動。

  

  在關鍵天氣事件中,FV3具備「放大」能力。如圖所示,當颶風襲擊美國西南部時,該模式的解析度能夠被放大。而地球另一面因為不需要過多關注,所以解析度相對較低。由此,我們能夠針對全球重點區域、潛在危險風暴以比較經濟的方式獲得更高的解析度。(來源:NOAA 翻譯:張格苗)

  從「6選1」的PK中勝出

  NGGPS項目2014年開始實施,目標非常明確:研發美國下一代天氣預報模式。NGGPS項目沒有從零開始,而是聚焦模式系統關鍵部件——動力核心模式,在2014年末選定了6個候選模式。經過第一階段嚴格評測,該項目選出NCAR研製的MPAS(跨尺度預報模式)和GFDL的FV3模式,進入「決賽」階段。最終,FV3勝出,下一代預報系統研發全面啟動。

  FV3的最終勝出,得益於該模式優良的特性。作為NOAA重要的實驗室之一,GFDL研發的FV3模式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從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戈達德空間飛行中心(GSFC)引入,早期多用於大氣化學模擬和氣候模擬。經過多年開發,FV模式第3個版本,即FV3,最重要的特徵之一是採用拉格朗日垂直坐標,使其既保證了準確性,又能在計算有效性方面獨樹一幟,高於對手。例如,在「決賽」一項性能基準測試中,FV3效率得分96.9%,高於對手的63.5%。因為高性能和相對簡單的模式結構,FV3與對手的人力投入比為45:70,計算機能力增加比為28%:288%,在成本測試中全面勝出。在模擬準確性和計算有效性上的優勢,使得FV3被認為能以目前業務模式還不能達到的更高解析度對雲和風暴過程進行模擬,從而在下一代模式體系中,很好地改進對小尺度天氣特徵的描述。

  這意味著,基於FV3的未來預報系統在每6小時做出全球預報的同時,還能針對一些天氣事件提供局地預報。該系統將具備「放大」功能,通過局地更高解析度的計算,讓預報員看清風暴演變的更多細節。未來,數值天氣預報產品將像電子地圖一樣,能按需提供更高解析度的細節。這一新功能可以讓有限的計算能力集中在預報員特別關注區域預報量的輸出上。

  根據NOAA的聲明,基於FV3的新預報系統,將致力於改進8到10天以上預報的準確性;對颶風路徑和強度給出更好的模式預報;天氣預報延伸到14天,激烈天氣預報提前3到4周。與當前預報有效時間一周左右的極限相比,這是一個巨大的挑戰。但是,針對颶風和強風暴等極端天氣,如果可預報時間能進一步提前至3周以上,就能讓未來強天氣災害防禦的準備時間更寬裕。

  動力核心模式已經確定,下一代GFS模式研發將步入快車道。NOAA研發人員將組織大量的試驗、分析和驗證工作,與預報系統相關的其他部分,如耦合算法、數據同化和驗證等,也將在新的軟體平臺上實現。

  爭議也可能帶來正能量

  NOAA宣布FV3勝出的同時,也指出另一個競爭模式MPAS的兩大不足:在實際模擬中處於下風,無法模擬颶風眼,計算能耗和時耗更多。

  爭議也圍繞著這樣的結果出現,特別是在動力核心模式「決賽」前更堅信NCAR傑作MPAS會勝出的NOAA體系外學者,表達了更多不滿和失望。

  美國華盛頓大學克利夫·馬斯堅持認為,MPAS要優於FV3,前者更適合對流風辨率(格距在4千米以下)模擬。下一代模式的解析度都是在這樣的量級上,NOAA的選擇很難說是著眼於未來。針對FV3在計算有效性上的優勢,馬斯認為,MPAS具有更高的有效解析度,允許一些計算用粗糙解析度進行而得到同樣結果,所以兩個模式計算速度的差異實際上不存在。馬斯特別指出,NOAA選擇的一個關鍵因素是MPAS由NCAR研製,這可能意味著氣象部門與體量巨大的美國學術界劃清了界限。NOAA的選擇會讓歐洲人暗笑,因為據他所知,歐洲目前研製的模式和MPAS很像。

  儘管馬斯言辭激烈,但他表示,動力核心模式僅是預報系統中的一小部分。在整個系統的研發上,NOAA仍需也一貫表示要藉助美國學術界的強大力量。下一步的測試將更加真實,所有人仍都有機會。馬斯善意提醒NOAA當局,如果資源允許,可以嘗試平行開發兩套全球模擬系統。美國氣象部門走出去到學術界開發整個系統,系統預報試驗之間的「硬對話」才能把機會給予真正的好系統。

  還有科學家指出,模式開發以外的工作具有重要意義,如計劃升空的GOES-R衛星能提供更好的數據,NASA需要加大在地球觀測上的投入等。

  重奪預報模式世界第一

  藉助NGGPS開發,美國氣象界,尤其是作為美聯邦氣象部門核心的國家環境預報中心(NCEP),在模式研製基線、標準和業務環境等方面進行了諸多著眼於未來的深層次準備。美國氣象局作為業務研發和應用部門,第一次成為「招標」方,具有了「吸鐵石」作用。NGGPS計劃也許能為全球下一代模式的統一技術平臺提供範本。

  據了解,NGGPS除了在動力核心上最終採用其「內部」國家實驗室模式其他已有模式外,其他部分依然以NCEP的EMC(環境模擬中心)研發為主。學術界的研髮結果和方案更多地通過「招標」方式被NCEP引入開發隊伍,但引入的前提是由開發團隊提供思想,再藉助目前NCEP的業務環境實現。

  事實上,NWS在實現氣象現代化後,雷達資料和衛星等觀測數據成為美國氣象觀測網的重要補充,使得NWS引領的研究社區(NWS-led community)業已形成。這樣的研究圈子除了聯邦機構,還包括實力強大的美國高校(如NCAR)和企業,研究氛圍也很獨特。而NGGPS項目藉助美國聯邦政府立法,號召力已經超越了NWS,甚至NOAA,成為美國氣象界的共同目標。NWS和NOAA既是參與者,也是組織者和審定者。

  NWS還將NGGPS作為NCEP核心能力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藉助該項目,NCEP將建設統一的編程開發(community code develop)環境,在NCEP建立技術層面上的統一模擬能力。

  此外,模式的整體框架將重新搭建,以適應最新HPC(高性能計算)的架構,如CPU/GPU混合或大規模集成核心(Massively Integrated Cores,MIC),充分發揮新設備在模擬運算中的優勢。

  而這些,都成為美國氣象部門欲藉助NGGPS重奪世界第一的底氣。在世界各國頻繁使用「下一代」標榜其技術進步時,NGGPS真正啟動了「下一代」模式的研發,這或許是又一個重要的氣象基礎業務能力換代計劃。NGGPS預計將於2018年完成,2019年投入業務應用,成為NWS的「當家模式」,服役至21世紀中期。

  (來源:《中國氣象報》2016年8月3日三版 作者:賈朋群)

   

相關焦點

  • ——地球系統模式會讓天氣-氣候模式走向統一嗎?
    成立較晚的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ECMWF)各項預報指標在最近數十年間穩居第一,一度成為之前無敵的美國國家環境預報中心(NCEP)追趕的對象。  NCEP的全球數值天氣預報系統是美國國家氣象局(NWS)履行其使命的核心支撐。2012年,「桑迪」颶風襲擊美國東海岸並造成巨大損失,NCEP模式的問題也暴露出來,引發了美國政界、學術界乃至媒體和大眾的詬病。
  • 科學網—美國數值天氣預報水平緣何落伍
    他發問:美國在發展數值天氣預報進程中,為什麼科研開發與業務應用總是不能協調? 雖然表面上看是探討科研轉化的效率問題,但明眼人不難看出Mass批評的實質是美國數值天氣預報水平的落伍。那麼,Mass如此揶揄美國的預報水平,是否有足夠依據呢?他給出了一個排名曲線圖,在美國之上的國家或機構確實不少,包括一枝獨秀的歐洲中期數值天氣預報中心(ECMWF)以及英國和加拿大等。
  • NOAA的新全球模式:它如何處理熱帶氣旋?
    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的一系列數值天氣預報模型在全球範圍內得到了重大升級,並於周三正式發布。全球預報系統(GFS)已經切換到一個新的動態核心來生成指導,該核心可擴展到16天(384小時),並每6小時更新一次。
  • 數值預報:有效提高數值天氣預報模式精度
    根據GRAPES的2020年至2040年發展計劃,全球同化預報系統模式水平解析度將高於5千米(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2025年目標是5千米),模式頂層將達到80千米或更高;區域水平解析度將高於1千米(2016年英國氣象局水平解析度達到1.5千米)。    要實現這一目標,數值預報模式所需要的觀測信息要同步發展。
  • 天氣預報是怎麼「算」出來的?
    近些年,隨著數值天氣預報方法在世界各主要預報中心進入業務化,數值天氣預報模式接替預報員進行天氣預報的「換代」趨勢正逐步顯現。而隨著衛星遙感等多種觀測手段的進步,近10年來氣候觀測獲得的各種大數據,將為提高氣象預報準確率提供重要的參考依據。
  • 華南區域數值天氣預報模式發展研討會召開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鄺鏗 黃鎧凱 彭勇剛報導 11月5日,華南區域氣象中心在廣東省潮州市舉辦華南區域數值天氣預報模式發展研討會。中國氣象局科技與氣候變化司、預報與網絡司,以及貴州、福建等省氣象局領導專家參加,來自廣東、廣西、海南等3省(自治區)氣象局的局領導以及相關處室主要負責同志參加了會議。  會議主要交流了華南區域數值天氣預報模式的發展情況、各省(區)模式產品的需求、應用評估情況以及區域模式傳輸方案。與會人員就如何開展區域協作,發揮各自優勢,共同推進區域模式發展和應用等進行了研討。
  • 更精準的天氣預報是這樣「煉」成的
    天有不測「風雲」,而如今,得益於氣象觀測與預報技術的進步,人們切身體會到:天氣預報越來越準了。全國24小時晴雨預報準確率已達87%,暴雨預警準確率達到88%,強對流預警時間提前至38分鐘,可提前3至4天對颱風路徑做出較為準確的預報……這樣的準確度和高效率究竟是如何「煉」成的?請看經濟日報記者的採訪。
  • 數值天氣預報(GRAPES)發展規劃
    以《國務院關於加快氣象事業發展的若干意見》為指導,圍繞提高天氣預報準確率的核心要求,建立和完善有利於數值預報研發和業務運行體制機制,持續發展以GRAPES模式為核心的我國數值天氣預報模式體系,發展符合東亞區域天氣氣候特徵的模式物理過程等模式關鍵技術和資料同化技術,努力實現GRAPES模式系統成為我國天氣業務中的主要數值預報模式系統。
  • 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推出新版預報模式
    中國氣象報記者郝靜報導3月10日,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推出了新的預報模式版本,使其全球天氣預報系統的解析度達到新的水平。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主任弗洛倫斯·拉比耶稱此為「向前邁出了一大步」。據悉,預報模式的新網格包含多達9億400萬個預測點,是過去的三倍。模式中網格的排列方式得以改善,使其更均勻地分布於地球表面,並由此建立起「立方八面體網格」,極大地提高了模式的運行效率。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表示,這些改進將使其天氣預報更加精細、準確,而且預報時效提前半日。
  • 美國與歐洲數值天氣預報比較及對中國的啟示
    自那時起,逐步建立了在世界數值天氣預報技術領域中的領先地位,其產品的出色表現在與世界各國的競爭中獨領風騷,包括具有雄厚基礎科技實力的美國,在歐洲的成功面前,也不得不甘拜下風。  當2012年10月颶風「桑迪」重創美國東海岸後,為什麼美國的全球數值預報模式表現比不過ECMWF的結果再次引起了美國各界的關注。
  • 高精度可擴展數值天氣預報模式研究項目啟動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馬佔山 陳賢報導 6月25日,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重大自然災害監測預警與防範」重點專項「高精度可擴展數值天氣預報模式研究」項目在京啟動,並舉行項目實施方案論證會。
  • 強化數據分析,精準天氣預報,人工智慧賦能氣象研究 | 智周報告核心版
    儘管天氣事件無法避免,但提前的預警能挽救一部分經濟損失。而對突發事件的預測是傳統天氣預報模型的軟肋,因此藉助人工智慧進行預報是很有價值的嘗試。此外,在氣象數據過程,人工智慧的輔助能加快數據處理的速度,減輕判圖人員和預報人員的工作負擔。而在風能發電、農業、環境監測等不同行業,人工智慧也能因提高預測準確率而節省成本及增加管理效率。
  • 經常吐槽天氣預報?天氣預報真的沒有以前準了嗎?
    然而調查中,相當數量的公眾覺得現在的天氣預報不如幾十年前準。可能原因如下:1) 近年來隨著全球變暖和城市化等自然和人類活動條件異常情況的加劇,對更加頻發的極端事件的預報,原本的預報經驗和預報模式可能會產生更大的偏差。預報經驗和模式都是建立在以前的統計數據上,現在的所謂異常就和以往的慣例出現偏差。另外,數值模式在不斷升級換代,預報員也需要不斷適應新的天氣模式。
  • 氣象控第三期:天氣預報的「前世今生」
    他詳細討論了地面上的物質以及上升的水汽性質、雲層以及風的成因,並解釋了雲層演化成雨、雹、雪的過程和暴風雨、雷、閃電等的成因以及虹和大氣光現象。  哈雷彗星的發現者英國天文學家哈雷1686年在遠洋航行中,系統研究了信風和季風,首倡信風和季風的環流理論,被後世的氣象學家尊稱為動力氣象學之父。  環流理論的另一位傑出科學家是英國天文學家哈德萊。
  • 四問天氣預報準確率(系列報導)
    世界各地由於氣候條件、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等種種差異,天氣預報的難易程度是不同的。「我國屬於季風氣候地區,冬季、夏季季節明顯,出現極端性天氣的可能性大。與美國相比,在預報降水上,我國的難度要大,我國的暴雨預報準確率比美國要低5%左右;但是從預報龍捲風來看,美國的難度要大。」中央氣象臺臺長畢寶貴舉例告訴記者,各國預報的「國情」是不同的。
  • 我國第一代數值天氣預報模式設計者之一、氣象學家陳受鈞逝世
    北京大學物理學院方面介紹:陳受鈞畢生致力於天氣學、動力氣象學、數值天氣預報教學和科研工作。他是中國第一本天氣學教材《天氣學基礎》的主要編寫者、中國第一代數值天氣預報模式的設計者之一、我國第一代和第二代數值天氣預報業務系統建立的主要參與者,在中尺度暴雨系統、颱風中長期預報、數值天氣預報模式發展和業務化等領域取得了傑出的成就,曾以項目首席或主要參與人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項、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1項和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3項。
  • 強對流天氣如何預報
    從技術角度來說,先進的數值預報模式逐步使用和都卜勒天氣雷達網逐步完善,為強對流天氣的短時預報和臨近預報提供了最佳的預報手段和預報方法。目前,我國建立了由全國中期天氣預報模式、中尺度數值天氣預報模式、全球集合預報系統、熱帶氣旋路徑數值預報模式、沙塵暴數值模式等組成的數值天氣預報業務體系,發展了精細到鄉鎮的氣象預報系統和災害性天氣短時臨近預報系統,對於短時強降水的預報準確率已經達到了30%。  不過,龍捲風和下擊暴流等尺度更小、持續時間更短的強對流天氣,我國暫未開展業務性預報。
  • 紐約暴風雪「草草收場」 天氣預報模型之爭成話題
    在紐約、康州等六州州政府全副武裝,進入緊急戒備狀態之後,這場大雪最後卻成了一場玩笑。這到底是老天開了個玩笑,還是天氣預報的模型出了問題?這場爭論的焦點最後歸集到美國版的天氣預報模型還是歐洲版的預報模型。位於華盛頓的美國氣象服務部公布的預報是建立在歐洲版的模型基礎上。這個廣泛獲得認可的模型曾經先於美國模型,正確預測了幾年前暴風雪桑迪的形成。然而這次它卻錯了。
  • 天氣預報能100%準確嗎
    用國際上的通用標準衡量,我國對降水、颱風、暴雨的預報水平與發達國家接近。其實,預報不確定是絕對的,對世界上任一國家都不例外。如果按照嚴格專業標準,2005年,我國對24小時暴雨預報準確率為12.6%,美國對24小時暴雨預報準確率也只有22%;我國24小時颱風路徑預報誤差為120公裡,而美國24小時颱風路徑預報誤差為103公裡。
  • ...今天,今天天氣,7天,15天天氣預報,天氣預報一周,天氣預報15天查詢
    16-40天預報屬於客觀預報產品,反映的是未來天氣變化趨勢、請隨時關注最新預報..... 16-40天預報數據來源於國家氣候中心,是根據全球數值天氣預報模式客觀預報系統加工而成,未經預報員主觀訂正,反應未來一段時間內天氣變化趨勢,具有一定的不確定性,供公眾參考,欲知更加準確的天氣預報需隨時關注短期天氣預報和最新預報信息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