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利用外太空 高質量服務全球

2020-08-04 光明網
和平利用外太空 高質量服務全球和平利用外太空 高質量服務全球

北鬥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模型。 圖片來源:網絡(Nikkei Asian Review)

科技創新·全球治理

中國自主建設、獨立運行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全面建成,將為全球用戶提供基本導航、全球短報文通信、國際搜救等服務。這是中國第一個面向全球提供公共服務的重大空間基礎設施,標誌著北鬥導航系統數十年的研發過程結出了碩果。

近日,外媒及外國相關專家,針對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的正式開通,給出了客觀評價。

為空間活動國際合作貢獻中國力量

7月31日,中國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正式開通的消息公布。聯合國外空司讚賞了北鬥系統在和平利用外太空、參與聯合國空間活動國際合作方面作出的巨大貢獻。

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消息稱,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全面建成,標誌著中國作為主要太空大國的發展又邁出了一步。在過去的20年中,中國政府投入大量資源發展自主的高科技能力,甚至在5G數據等領域佔據了主導地位,中國在太空領域也得到了迅速發展。

美國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CNBC)報導稱,北鬥系統的竣工,是中國技術全球發展的一部分,提高了中國技術海外影響力。報導援引澳大利亞空間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安德魯·登普斯特的話稱,(中國)現在擁有可以獨立於美國GPS的系統。諾森比亞大學空間法與政策學教授克里斯多福·紐曼說,中國的視野因此更加全球化。

《時代》周刊網站消息稱,北鬥系統可與美國的GPS系統相媲美。北鬥系統不僅具有極高的精確度,還可以提供1200個漢字的短消息及圖像傳輸。

另據報導,此前北鬥系統已經在多個「一帶一路」合作國家得到實際應用。如巴基斯坦第一大城市喀拉蚩及其周邊地區,2014年已覆蓋北鬥衛星導航網絡,幫助當地實現高效率的港口調度,低成本的土地測量管理以及展開精準農業;泰國則在2011年的洪水中利用北鬥系統監測災情,以及在行業領域用於繪製地圖、土地勘測等等。

北鬥系統便捷、安全、有前景

俄羅斯電視臺、通訊社和網際網路等各大媒體,於7月31日迅速對北鬥三號正式開通的消息進行了報導。俄羅斯-1和俄羅斯-24電視臺播放了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建成暨開通儀式的畫面。俄羅斯衛星通訊社、《獨立報》和《消息報》、最大門戶網站yandex也在第一時間發布了相關消息和評論,高度評價中國在這一領域取得的巨大成就。

俄羅斯《航天新聞》評論員伊戈爾·利索夫稱,中國建設衛星導航系統的速度令人印象深刻。他說,歐洲和中國作為衛星導航系統領域的第二波國家幾乎同時開始建設,但歐洲的衛星群組仍然不完整,而中國已經在4年內部署了第三代系統。按航天標準看,這非常快。俄羅斯的格洛納斯和美國的GPS當時都沒有以這種速度建設。他還稱,就精度參數而言,所有3個系統(GPS、格洛納斯、北鬥)都相當接近,但北鬥具有幾個特點:北鬥的主要群組與格洛納斯都由24顆衛星分成3組組成;北鬥在傾斜的地球同步軌道上還有一個由3顆子衛星組成的群組,在對地靜止軌道上同樣還有3顆子衛星組成的群組;還有一個信息傳遞功能。在俄羅斯和美國導航系統中沒有這些功能,這是一個便捷、安全的個人通信系統,也是一個有趣又有前景的系統。

俄羅斯「數字交通與物流」協會首席分析師安德烈·約寧在接受俄羅斯衛星通訊社採訪時稱,北鬥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的部署無論如何不會對俄羅斯的格洛納斯導航系統造成影響,因為俄羅斯的本土系統首先用於為武裝力量提供導航信號。

俄羅斯託木斯克國立大學世界政治教研室副教授丹科夫在接受衛星通訊社採訪時表示,中國推出這個強大的技術平臺,對於中國的技術發展是一個重要事件。他表示,俄羅斯和中國之前有協議,兩國的導航系統將互動並且相互一體化。俄羅斯可以使用中國的平臺,中國夥伴可以使用俄羅斯的系統,這將成為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市場的新因素。

作為主要空間力量,中國又前進了一步

7月31日,巴西聖保羅大學遙感探測領域專家努內斯教授對科技日報記者表示,中國自主建設的北鬥三號衛星導航系統完成了全球組網部署,標誌著中國作為主要空間力量又向前邁進了一步,開啟了和平利用外層空間、高質量服務全球的新篇章。

努內斯教授表示,隨著網際網路時代的到來,高精度時空信息應用需求日益迫切,無人駕駛汽車,無人機行業等都需要動態的高精度服務。與世界上其他衛星導航系統不同,北鬥系統由地球靜止軌道衛星、傾斜地球同步軌道衛星以及中圓地球軌道衛星組成,覆蓋區域延伸到兩極地區,能夠在全球範圍內全天候、全天時為用戶提供高精度的定位、導航、授時服務。同時,在北鬥三號系統中還增加了星間鏈路的設計,衛星不僅能與地面連接,衛星之間也可以互相測距並傳遞數據,從而大大提高了北鬥系統的定位精度。

當前,衛星導航與測繪遙感裝備朝著數位化、網絡化和智能化的方向發展。努內斯教授指出,隨著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和高解析度對地觀測系統的建設與發展,中國在衛星導航與測繪遙感裝備領域取得了長足進步。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是一項重要的太空基礎設施,廣泛用於氣象、電力、金融、測繪、抗震救災等領域。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網際網路、移動通信、衛星導航這三大支柱產業正在實現跨界融合。相信北鬥系統提供的精準服務,結合網際網路、大數據、雲計算等新技術,將會在交通運輸、人工智慧、航天海事、現代農業等領域發揮更大作用,為大眾生活帶來更多、更顯著的便利。

自1988年中巴兩國決定一起開展地球資源衛星這一高技術項目以來,雙方合作持續推進了30多年。努內斯教授表示,在長期的平等合作中,雙方平等互利、互相學習、取長補短,攻克了許多重大關鍵技術,形成了強大的研製團隊,建立了深厚的友誼,探索出一條中巴航天合作的道路,塑造了「相互尊重、包容互信、團結協作、攻堅克難」的中巴航天合作精神。期待雙方繼續提升並擴大中巴地球資源衛星品牌的國際影響力,中巴航天合作結出更多碩果。在和平探索和利用外太空的進程中,讓中巴合作惠及世界,共同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更好發揮中巴航天的力量。

相關焦點

  • 日富豪徵女友赴月球 要在外太空喊出「愛與和平」
    原標題:日本富豪徵女友共赴月球,要在外太空喊出「愛與和平」[環球時報綜合報導]日本億萬富豪前澤友作近日高調徵女友,希望有一名20歲以上的女子成為他的人生伴侶,和他一起繞月飛行、在外太空喊出「愛與和平」。
  • 北鬥全球組網成功
    北鬥三號最後一顆全球組網衛星發射成功,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圓滿成功,這是北鬥人的驕傲,是中華民族的驕傲,增強了中國的科技自信,這是中華民族最偉大的時刻,是國人最激動的時刻,是北鬥人最為榮耀的時刻。北鬥的全球組網徹底解決了我國衛星導航、定位的「卡脖子」問題,是我國航天工業最偉大的成就,有效保障政治、經濟、科技、國防安全。中國的北鬥系統將為推動全球經濟社會發展、和平利用太空做出巨大貢獻。
  • 斯坦福科學家發明新裝置:能同時利用太陽的熱量和外太空的...
    斯坦福科學家發明新裝置:能同時利用太陽的熱量和外太空的寒冷  Winnie Lee • 2018-11-12 15:26:43 來源:前瞻網
  • 中國代表希望國際原子能機構大力推動核能的和平利用
    新華社聯合國11月11日電(記者王建剛)中國常駐聯合國副代表吳海濤11日說,中方希望國際原子能機構大力推動核能的和平利用。機構應根據世界核能發展形勢及成員國需求,加大資源投入,繼續為成員國開發利用核能和擴大核技術運用提供有力支持。
  • 「外太空殺手」X-37B絕密歸來 揭秘美軍外太空戰略
    被媒體喻為「外太空殺手」的X-37B絕密飛行究竟目的為何,真相我們暫時還未可知,又或許,我們可以試著從美軍的外太空戰略「管中窺豹」,一探究竟。小編在最新一期的《國防參考》上閱讀到了解放軍理工大學王愛娟《美國外空戰略的特點及其對中國的啟示》一文,該文紮實的研究了美軍野心勃勃的外空計劃的歷史沿革、戰略特點與發展趨勢,值得一讀。
  • 2020年「太空達沃斯」論壇即將舉行 探討全球空間創新技術和平利用解決方案
    國際宇航科學院秘書長讓-米歇爾·康坦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孟彥):以「同一個太空、同一個家園」為主題的2020年空間技術和平利用(健康)國際研討會(簡稱「第三屆空間大會」),將於11月18日至19日在北京召開。
  • ...聚焦電力輔助服務和容量市場」——綠色和平、中華環保聯合會...
    綠色和平東亞項目副總監張凱表示:「十四五」期間中國的煤電裝機不應進一步增長。綠色和平低碳能源政策研究項目近期發布的研究報告顯示,進一步增加煤電裝機預計將造成2000億元的投資浪費,並造成電力系統的僵化、不利於發展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和實現中國的新氣候目標。
  • 知冷知熱百姓星,服務全球中國星|風雲氣象衛星五十載
    風雲衛星不僅是氣象衛星,還是服務全球的中國星。」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主任、風雲氣象衛星工程總設計師楊軍說。風雲三號D星搭載的中解析度光譜成像儀是世界上首臺能夠獲取全球250米解析度紅外分裂窗區資料的成像儀器,可每日無縫隙獲取全球250米解析度真彩色圖像。「目前為止,其他國家的氣象衛星還沒有達到這個水平。」風雲氣象衛星工程副總設計師楊忠東說。
  • 知冷知熱百姓星,服務全球中國星|風雲氣象衛星五十載
    「它是知冷知熱的百姓星,提供天氣預報數據,服務百姓,也是自主創新的爭氣星,攻克基礎薄弱難題,從落後狀態發展到與歐美發達國家三足鼎立,實現部分技術的超越。風雲衛星不僅是氣象衛星,還是服務全球的中國星。」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主任、風雲氣象衛星工程總設計師楊軍說。
  • 五個罕為人知的關於外太空的事實
    相關知識延伸閱讀 外太空,或者簡稱為太空,是存在於地球之外和天體之間的廣闊區域。外太空不完全空無一物——它是高度近似的真空,包含了主要成分為氫和氦的等離子體的低密度顆粒還有電磁輻射、磁場、中和、灰塵和宇宙射線。
  • 第三屆國際空間大會在京召開,聚焦空間技術和平利用、抗疫與健康
    (太空)主辦,旨在促進空間技術和平利用,已先後在海南、珠海舉辦兩屆,被譽為「太空達沃斯」論壇。國際和平聯盟(太空)聯合秘書長孟彥介紹,與前兩屆大會相比,第三屆空間大會具有推動空間技術和平利用、造福健康、多邊合作、教育普及等「四大動能」,大會將搭建國際空間技術與中國市場對接的橋梁,促進全球空間技術的二次利用和產業轉化。
  • 平安好醫生網際網路眼科中心創立 推動眼科醫療服務高質量發展
    未來,眼科中心將發揮網際網路醫療優勢,拓展醫學人工智慧應用場景,利用可攜式醫療器械監測數據,運用智能轉診、分診連接線下眼科醫療機構,打通線上醫保商保支付,輔以藥品物流配送,連接線下眼科、眼視光診所、眼鏡店等眼健康服務機構,打造線上線下一體化的醫療健康服務模式,為廣大民眾提供全新的眼科醫療健康管理閉環服務。優質醫療資源供應不足、分配不均是我國醫療行業核心問題之一。
  • 下東營小學舉行「服務創和平」和平海報頒獎儀式
    11月14日,下東營小學舉行「以夢之名 繪出和平」主題升旗儀式暨和平海報頒獎儀式,作品共選出一等獎32名、二等獎31名、三等獎31名,共計94人,他們用自己神奇的畫筆完成一幅幅屬於自己的和平畫作,願和平的音符隨著他們傳播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 中國北鬥全球夢圓(2)
    ■2020年6月23日,我國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最後一顆組網衛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點火升空。新華社發地球中圓軌道衛星(MEO)運行在約2萬公裡高度的軌道,作為北鬥全球組網的主要成員,其星下點軌跡不停地畫著波浪線,以便覆蓋到全球更廣闊的區域。MEO衛星因其全球運行、全球覆蓋的特點,是全球衛星導航系統中實現全球服務的最優選擇。
  • 中國利用地球大數據服務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
    中新社北京8月18日電 題:中國利用地球大數據服務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中新社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A類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地球大數據科學工程」(科普名稱為「廣目」專項)負責人郭華東近日在中國科協年會上做大會主旨報告透露,中國利用地球大數據技術服務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取得顯著成效,在聯合國可持續發展技術促進機制的框架下,實現科技創新對可持續發展目標
  • 中國呼籲IAEA應在促進和平利用核能中發揮作用
    新華社維也納9月19日電(記者 劉鋼)中國國家原子能機構秘書長王毅韌19日表示,國際原子能機構應在提高全球核安全水平、進一步促進核能發展及其相關國際合作方面發揮主導作用,重塑國際社會發展核能的信心。
  • 蘋果被綠色和平組織評為最環保科技公司
    [摘要]綠色和平組織稱,蘋果致力於利用100%的可再生能源運行iCloud服務。要達到「AAAA」評級,公司旗下必須擁有100%利用可再生能源的網際網路服務。
  • 在和平利用外空領域加強國際合作(人民時評)
    這些項目的入選以及後續合作計劃的醞釀,標誌著中國空間站國際合作進入新階段,也呼應著去年「聯合國外空會議50周年」高級別紀念活動所倡導的價值理念:「在和平利用外空領域加強國際合作,以實現命運共同體願景,為全人類謀福利與利益」。眾所周知,空間站的建設難度、風險、投入都非常巨大。建成後,既是航天員的「太空之家」,也是科學研究的「太空實驗室」。
  • 國際航天機構負責人:對「2020空間技術和平利用(健康)國際研討會」強調和平利用空間技術表示讚賞
    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編輯:張斯路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李琳):由中國宇航學會、中國高科技產業化研究會、國際和平聯盟(太空)聯合主辦的第三屆「空間技術和平利用(健康)國際研討會」將於11月18日至19日在北京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