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沒有颱風,為什麼長江流域會發生洪災?

2021-01-08 鍾銘聊科學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2020年註定是一個不平凡的年份,我們還沒從澳洲大火,非洲蝗災、全球疫情中緩過來時,現如今我國又面臨嚴重的洪澇災害,根據水利部統計,截止到最近,全國共有433條河流發生超警洪水,其中有33條河流超過了歷史記錄。根據《水利部水旱災害防禦應急相應工作規程》,現在已經將水旱災害的防禦級別提升到Ⅱ級。

那這場洪災究竟是什麼原因形成的呢?為什麼我國今年會面臨如此大的洪澇災害呢?

可能誰都想不到,我國這次洪災的形成和太平洋有關。

南美洲的土著印第安人觀察到,當地的海水每隔7年左右就會升溫,而每次升溫時就會造成大量魚類以及鳥類死亡。後來西班牙殖民者來到這裡後,從印第安人口中聽到了這個現象,並把它命名為EL Nino,這是因為氣溫上升發生的時間往往發生在聖誕節前後,所以命名為「聖嬰」,也叫做小男孩,但在我國被命名為厄爾尼諾現象。

厄爾尼諾現象

我們知道,河水會有自己的流動方向,其實海水也一樣,在地球上,太平洋的海水會隨著地球自轉從東太平洋海域流向西太平洋海域。此時南美洲上方攜帶著大量熱量的水會流向西太平洋海域,所以西太平洋的溫度較高,而東太平洋的溫度較低。

如果東太平洋的溫度低到一定範圍時,會引起另一種大氣現象「小女孩」拉尼娜,這裡就不再細說了。

東太平洋在流向西太平洋的同時,也會導致東太平洋的水位下降。作為補充,此時西太平洋海底冷水會流動到南美洲海域附近,並從下方湧到上方。

由於冷水從下往上流動,所以將海底的營養物質也攜帶到海洋上層,因此南美洲附近的海域營養物質非常豐富,魚類可以在這裡大量繁殖、生長,因此這裡也形成了全球四大漁場之一的秘魯漁場。

也就是說,在尋常的年份,太平洋的溫度是東部地區較低,形成高氣壓;而西部地區較高,形成低氣壓。

但是,每隔4-7年左右,東南信風會減弱,這也會導致南赤道暖流減弱,使得東太平洋溫暖的海水無法傳遞到西太平洋地區,大量積攢的熱量會導致東太平洋升溫。

當溫度升高到一定的時間時,此時就會導致厄爾尼諾現象發生。

厄爾尼諾與我國降水

我國的降雨和信風有關,我國氣候主要分為季風區和非季風區,而季風區的降雨主要受東南信風以及西南信風的影響。

其中東南信風將太平洋的水汽吹向我國陸地,而西南信風將印度洋的水汽吹向我國,當這些水汽遇到副熱帶高壓時,就會形成降雨。由於東南信風和西南信風發生在夏季,所以我國降雨80%以上集中在夏季。

我們知道,我國雨帶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發生變化,這是因為太平洋副高會隨著時間而向北推移,然後再在8月下旬時向南跳,重新在南方等地區形成降雨。如果副熱帶高壓在某個地方停留的時間過長或者過短,會嚴重影響當地的降雨情況,甚至會導致洪澇、乾旱的發生。

厄爾尼諾的發生,也會影響到我國的降雨,這是因為在厄爾尼諾發生的年份,東太平洋溫度升高會導致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強度增強;而西太平洋海洋溫度降低,將會使得副熱帶高壓位置偏南,這會導致我國南方降雨增強,所以才導致此次南方多地受災。

不過研究表面,副熱帶高壓對厄爾尼諾現象的反應要落後幾個月,往往厄爾尼諾已經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或者已經結束時,此時副熱帶高壓才會受厄爾尼諾現象的影響。不過多說一句,厄爾尼諾現象並不是一定會導致我國降雨加強,只能說它們有正相關,但不是絕對。除此之外,不同的厄爾尼諾現象類型影響我國的範圍也不同,這裡就不再細說了。

此次的厄爾尼諾現象從去年一直持續到了今年,所以在今年早些時候,氣象局就已經預測到今年洪澇災害發生的概率較高,而且也做了相應的設施,比如:三峽大壩提前洩洪,以便有足夠的庫容量來容納汛期時的降水。

但由於降雨量大,且降雨時間集中,我國還是不可避免地發生了洪澇災害。

相關焦點

  • 長江有三峽大壩,為什麼洞庭湖和鄱陽湖流域還是會出現洪水?
    今年,我國發布多條洪澇災害預警,全國共有433條河流發生超警洪水,其中109條河流發生超保洪水,33條河流發生超歷史洪水。長江流域的洞庭湖以及鄱陽湖大多數地區水位升高,這其中,鄱陽湖各個水位站,發生全線超警,至少有4個水文站超過了1998年歷史洪水水位。可以說目前鄱陽湖已經全線告急。
  • 長江流域發大水,為什麼不能及時地將洪水排入大海?專家給出答案
    長江最近的洪災一直影響著全國人民。由於長江流域(尤其是長江中下遊地區)持續降雨,7月2日形成了2020年長江第一洪水,湖北,江西,江蘇和安徽的水位兩者都大大超過了警告級別。(洪水已湧入武漢市)(不僅在武漢,而且在鄱陽湖,長江水都被倒灌的情況。
  • 2020年洪災又來了!持續強降雨,對糧食收成有什麼影響?
    作者:文/虞子期 2020暴雨成災是事實,截止6月15日的統計數據顯示,今年的洪災預警造成廣東,廣西等24省(自治區、直轄市)852.1萬人次受災,13.8萬間房屋不同程度損壞,622千公頃農作物受災,直接經濟損失達206.7億元。
  • 氣象專家:三大原因導致暴雨頻襲珠江流域
    第一場降雨使河流的底水抬高,第二次強降水使水位進一步提高,真正造成洪災是第三次強降水,它造成了兩江(西江、北江)甚至珠江全流域出現了流域性的洪水。第四次強降水是火上澆油的過程。第四次強降水主要也發生在我國珠江流域,重點在西江和北江地區,出現了進一步的超水位和幾十年一遇的珠江流域性洪水。影響:第一,強降水導致嚴重洪澇災害,很多農田被損毀。
  • 近年洪災頻發預示什麼?2100年洪災更兇猛,3億人將受影響
    遭遇過地震的朋友可能會說是地震,遭遇過颱風的朋友可能會說是颱風,遭遇過洪災的朋友會說是洪災,不管是哪種自然災害,達到一定規模後會對人類的生命和財產造成巨大損失。前段時間國內不少地方都出現了洪災,而且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讓不少人懷疑近些年來洪災出現的頻率是不是變得更加頻繁了?
  • 7月有颱風嗎?長江流域暴雨要下到何時?華南什麼時候能降降溫?
    明天開始我們將進入三伏天一年當中最熱時段即將開啟01 長江流域的暴雨要下到何時?對長江沿線地區朋友而言,今年的三伏開場主角,依然是遲遲不願離去的梅雨。6月以來(截至7月14日),全國平均降雨量為172.7毫米,較常年同期偏多12.1%,為1961年以來歷史同期第6多,其中長江流域降雨量410.4毫米,較常年同期偏多48.3%,為1961年以來歷史同期最多。預計,未來十天,南方地區主要有兩次降雨過程:15日至16日、17日至21日。
  • 歷史上長江水患並不嚴重,為何如今長江洪澇災害愈演愈烈?
    自古以來每次提到水患,大家首先會想到的是黃河,因為歷朝歷代的統治者對於如何治理黃河都非常頭疼,早在大禹時期,就已經有為了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典故,而且在古代一直都是「有河患,無江患」,歷史上長江的水患並不嚴重。
  • 三峽大壩防洪效果非常好,為什麼不在長江下遊多修建幾個?
    在三峽大壩修建之前,長江中下遊地區幾乎每隔10年就會發生一次特大洪水,據統計,洪水對當地造成的經濟損失都能夠修建三峽大壩。比如:1954年,長江流域發生全流域性特大洪水,導致長江和漢江下遊堤防潰口61處,扒口13處,一些小型民間堤防決口無數。造成農田被淹沒318萬平方米,受災人口達到了1888萬,導致京廣鐵路停運100天。
  • 7月暴雨高溫天氣跟今年沒來颱風有關嗎?專家來解答
    ,北京、天津也加入高溫行列,最高氣溫超35℃;更異常的是,以往7月經常登陸我國的颱風,今年罕見缺席。   7月暴雨暫時趨於結束,江南華南多地將迎來40℃的高溫天氣   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陳濤介紹,隨著副熱帶高壓的北抬,自7月29日起,長江中下遊降水趨於結束,盤踞在長江流域多日的雨帶開始向北移動。   7月27日的強降雨主要集中在長江中下遊地區,湖南、湖北、安徽等地雨勢較為強勁。
  • 中國發布|今年最強颱風「利奇馬」預計10日白天登陸浙江 強度或達...
    中國網8月9日訊 據氣象水文預報,今年第9號颱風「利奇馬」預計將於10日白天在浙江中北部一帶沿海登陸,登陸時強度為颱風級或強颱風級(13~15級),風速40~48米/秒,是今年登陸我國最強的颱風。受第9號颱風影響,9~10日長江下遊大部、鄱陽湖水系信江饒河有中~大雨、局部暴雨,長江下遊及青弋江、水陽江兩天累計面雨量40~60毫米,局部地區將達到150毫米以上。受颱風和強降雨影響,長江口地區將會出現明顯的風暴增水現象,信江、饒河、水陽江可能發生超警戒洪水,滁河、青弋江等河流會出現明顯漲水過程,局地還會發生山洪地質災害。
  • 三峽大壩為什麼不提前把水放空?
    今年長江中下遊地區遭遇了多輪降雨,多省、市、地區等都遭遇了不同程度的洪澇災害,給當地人帶來了嚴重的經濟損失和人員傷亡。但是我們也知道,在長江的上遊地區有一個全國最大的水電站:三峽大壩,其中三峽大壩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防洪,既然如此,為什麼三峽大壩不在汛期來臨之前就把水放空呢?
  • 2020年的颱風季要開啟了,廣東今年颱風會比較多嗎?
    2020年以來,關於颱風發展的消息一直受到大家的關注,而最近關於「颱風季要開啟了,廣東今年颱風會比較多嗎?」又受到了大家的熱議,那到底是多還是少?其實氣候中心很早就給出了數據說明,那就是據預測,長江、珠江等流域可能發生較重汛情,登陸颱風可能偏多偏強。而對於廣東來說,有點不一樣。
  • ...朱俊:三峽水庫攔洪削峰作用明顯,中小河流域治理要尊重環境承載力
    歷年來,一旦發生洪災,坊間就會出現關於三峽工程的各式傳言,褒貶不一。那麼,三峽工程在長江幹流防洪方面真的發揮作用了嗎?「人與水爭地」是不是洪災破壞力加強的原因?又該如何能建立更強有力的水安全保障體系?對此,上海空間規劃設計研究院聯合搜狐城市、《城鄉規劃》雜誌一起推出「聚焦2020南方水災」系列訪談。
  • 7月份空臺期,8月份會有幾個颱風,看看1954年夏天發生了什麼
    7月份整整31天內,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沒有任何命名颱風形成。正常來說,通常在每年的7月,西北太平洋會進入到一個颱風鼎盛時期。但是,今年颱風的表現著實令人跌破眼鏡,連颱風胚胎也僅僅只有一個——91W。也就是說,在2號颱風鸚鵡之後,西北太平洋進入到一個漫長的「空臺期」(這邊小編和大家科普一個小知識,當熱帶氣旋達到熱帶風暴的強度時,才會由,區域專責氣象中心(RSMC)日本氣象廳會對其編號及命名)不僅如此,隨著江淮氣旋出動,原本已北拾的副高受到打壓,被一下子打壓回熱帶洋面,下沉氣流將再次籠罩軍颱風孕育的地方。
  • 新聞1+1丨以後夏天會不會越來越熱?為什麼中國易受極端天氣影響...
    總體從這幾個方面來說,今年的氣候非常的異常。 天氣異常的原因是什麼?國家氣候中心副主任 賈小龍:長江流域持續性的強降雨是在全球變暖這樣一個大背景下發生的,研究已經表明全球變暖可以導致全球一些區域極端氣候事件發生頻率增加,持續時間也會更長,我國增暖的速率是全球增暖速率的2倍,另外1961年以來我國暴雨日數每十年增長3.9%。
  • 今年福建這些流域可能發生洪水!還有颱風……
    回顧了今年以來福建汛情,分析了汛期氣候趨勢,並對當前工作提出了建議。汛期氣候趨勢展望會商分析預測今年汛期年景偏差、形勢複雜,雨季早來晚去、降雨偏多,颱風偏多偏強,可能有晚颱風登陸或影響福建。洪水預計:閩江幹流及主要支流建溪、富屯溪、沙溪可能發生中等洪水,不排除發生局部區域性大洪水的可能; 交溪、木蘭溪、晉江、九龍江等沿海江河可能發生中小洪水,不排除發生大洪水的可能。
  • 這3大原因,導致長江頻繁爆發特大洪水,每一個你都很熟悉
    今年南方地區的許多城市都遭受了大大小小的洪水侵襲,其中長江流域一帶的城市仍舊沒有逃過這個劫難。古時候長江被稱為沒有水患的流域,那時候長江出現水患的機率比黃河要少很多。可為何長江發生特大洪水的機率現在是越來越大了呢?
  • 抗擊南方洪災,高科技裝備大顯身手
    據統計,7月4日以來,全國212條河流發生超警戒以上洪水,其中72條河流超保證水位,19條超歷史紀錄,太湖持續15天超過警戒水位。中國最大淡水湖鄱陽湖水位12日超過1998年洪水位,突破有水文紀錄以來的歷史極值。受上遊來水及鄱陽湖頂託影響,長江漢口站(武漢關)12日水位達到28.71米,創21年新高,甚至出現部分路段江水高過城市主幹道的情況。
  • 這3個原因,導致長江近年來頻繁爆發特大洪水,每個你都很熟悉!
    今年南方地區的許多城市都遭受了大大小小的洪水侵襲,其中長江流域一帶的城市仍舊沒有逃過這個劫難。古時候長江被稱為沒有水患的流域,那時候長江出現水患的機率比黃河要少很多。可為何長江發生特大洪水的機率現在是越來越大了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一下到底是哪些原因導致了特大洪水頻發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