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年來,一旦發生洪災,坊間就會出現關於三峽工程的各式傳言,褒貶不一。
那麼,三峽工程在長江幹流防洪方面真的發揮作用了嗎?「人與水爭地」是不是洪災破壞力加強的原因?又該如何能建立更強有力的水安全保障體系?
對此,上海空間規劃設計研究院聯合搜狐城市、《城鄉規劃》雜誌一起推出「聚焦2020南方水災」系列訪談。系列訪談第三期,我們請到了上海復旦規劃建築設計研究院生態與環境分院院長朱俊。
以下是訪談精編:
三峽工程起防洪作用,但對上下遊效果不同
提問:就目前的汛情分析,您如何評價三峽工程在長江幹流防洪方面的作用?
朱俊:判斷三峽工程對幹流防洪到底有沒有用?我認為可以比較兩個不同。
首先是比較三峽建成之前和建成之後,在同樣面臨洪水的情況,是什麼樣的狀態。比如九八年的大洪水和今年洪災。
其次,長江三峽大壩的建成,從防汛角度來講,它起到了削峰的作用。舉個例子,當上遊流量達到了7萬個,在汛期的時候,就可以把部分流量先存在這,只往下遊放3、4萬個流量。那這種情況下,三峽大壩必然是對下遊產生了作用。
最後,長江三峽的核心功能在建造的時候就已經非常明確,是保護中遊武漢這個河段的防汛,同時協助下遊到虎口這一段的防洪補償。像今年汛情主要集中在長江下遊的情況下,長江三峽發揮的作用可能跟汛情發生在上遊時是不一樣的。
提問:您能具體和量化的跟我們說說長江三峽發揮的作用到底有多大嗎?
朱俊:根據下遊的情況,長江三峽在上遊洪峰來的時候會制定一個調整計劃。像是今年一號洪峰來的的時候,長江上遊的流量大概是6萬多個,到達下遊時就變成了3萬多個。所以說,它在削減洪峰量和緩解下遊水情的作用上還是很明顯的。
中小河流域治理應避免過度開發
提問:相較於大江大河的系統性防洪建設,中小河流域卻因治理不足,成為本次洪水頻發的重災區,您認為中小河流在治理上最主要的問題在哪裡,又該如何解決?
朱俊:在國家整體財力有限的時候,我們在中小河流的投入肯定是不夠的。此外,中小河流流域的居住人口也沒有大河流域來得多和集中,可以說大江大河承擔了更多的安全責任,而且它投入資金的產生效率也是最高的,所以優先保證是對的。
至於怎麼解決中小河流的治理。首先,我們要明確治理和防洪的首要目的都是解決人的安全問題,其次才是一些生態問題。在這個前提下,我們再去談論治理。
對於中小河流的治理,總的來說,是五個字:攔、分、蓄、滯、排。對於山區河流來說,首先是要把水多的地方儘量攔住,然後分散到更小的河道裡面去,通過各個水庫將水蓄起來,從而儘量加快它往大中河流中排洩的效率。
但是,我們都知道,中小河流分散很廣,如果全部按照上面提到的工程做治理嗎,代價是非常大的。因此,在中小河流防汛中,更重要的是建設預警體系。現代化技術的發展,已經為網絡化預警系統的建設提供了可能性。我認為,這是讓中小河流域在脆弱的環境中找到平衡狀態的一個支撐手段。
最後,在中小河流流域的治理中,要考慮它環境的脆弱性。流域內不要有過多的人口,不要有過多的開發,要尊重它的承載能力。
提問:您剛才也提到了,中小河流流域人口是分散的,也沒有大城市那麼多,但是也應該儘量保證他們的利益。那您覺得除了預警之外,怎麼做才能保護他們的利益呢?
朱俊:針對中小河流流域人口居住比較分散的情況,我們就應該考慮精確化治理,採用點對點的工程措施。
洪災無法避免,應提高適應性和可控性
提問:對於洪災造成的原因,有專家指出「人與水爭地,加大了洪災破壞力」,對此您怎麼看?
朱俊:第一個,人與水到底爭地了沒有?有句話叫做「洪泛平原是我們人類文明的起源地。」在人類生產力還十分低下的時候,是洪泛區為我們帶來肥沃的土地用於耕作。那麼,我們還能說這個是人與水爭地嗎?
另外,全國有960萬平方公裡的土地,但是真正能讓適合人居住的並不多,大多都是傍水而居。水提供了我們人類生存的基本條件,不僅水資源本身是人類生存的必需條件,人類生存的因子和生物生長的因子都是由水循環帶來的整個生態系統提供的。因此我覺得從這個角度看,人與水不存在爭地,兩者本身就是相伴而生的。
第二,前面提到,防洪首先是針對人來講的。洪災的破壞力指的是對人的破壞,即人的生存環境,生產生活資料等。而我們人類最基本的生存生存資料就是土地。洪災,的確對我們所居住的土地造成很大破壞,但是同時它又能帶來有益的東西。
第三,洪水是大自然的一個現象,是無法完全避免的,我們更多的是要去適應。隨著我們認識的更新和技術手段的提升,我們完全可以實現在人類對土地需求和洪水本身蓄滯空間之間的一個平衡。
提問:您剛才說的人與水的平衡是一個比較理想化的狀態,現在技術手段,包括開發的手段也越來越高,那現在它對自然的破壞是不是也越來越大了?
朱俊:是的,人對自然、技術的認識變得更加深刻,這個時候需要發揮人類的理性。人類的理性最終決定決定人能不能可持續發展。剛才也說了洪災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如果一個社會具備了人的綜合理性能夠作出正確的決策,那麼洪災肯定是相對可控的。
水安全體系首先保障基本民生需求
提問:除了洪澇問題外,伴隨城鎮化、工業化的迅猛進程,水資源短缺、水環境汙染與水生態惡化的問題也日益突出,在您看來,如何才能建立更強有力的水安全保障體系?
朱俊:水安全是一個體系,指水資源的安全、水環境的安全、水生態的安全、水災害的安全。
在考察任何一個系統時,我們都需要去找到這個系統運行過程當中的關鍵點和最需要控制的點。
在談水安全問題時,首先要確保基本民生的需要,即人的淡水需求,生產糧食的需求。按照這樣一個輕重緩急的程度去實施我們的決策和管理。
第二點,水安全是一個體系,不能把水環境、水資源、水生態割裂開來討論。比如,我們討論三峽大壩的統籌調度時,有一個重要的要求就是控制生態流量。這樣做的目的除了防洪,發電,航運以外,還體現防止下遊河段脫水,導致草木不生。
因此,在談論水安全保障體系時,我們要知道如何去統籌、調度,在技術上達成一個最佳的組合,這其中也會有很多力量參與進來。但是在市場主導,政府調控的情況下,一些基礎的水安全保障措施還是要由政府去主導和掌控。
來源;北國網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