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俊:三峽水庫攔洪削峰作用明顯,中小河流域治理要尊重環境承載力

2020-11-27 手機鳳凰網

歷年來,一旦發生洪災,坊間就會出現關於三峽工程的各式傳言,褒貶不一。

那麼,三峽工程在長江幹流防洪方面真的發揮作用了嗎?「人與水爭地」是不是洪災破壞力加強的原因?又該如何能建立更強有力的水安全保障體系?

對此,上海空間規劃設計研究院聯合搜狐城市、《城鄉規劃》雜誌一起推出「聚焦2020南方水災」系列訪談。系列訪談第三期,我們請到了上海復旦規劃建築設計研究院生態與環境分院院長朱俊。

以下是訪談精編:

三峽工程起防洪作用,但對上下遊效果不同

提問:就目前的汛情分析,您如何評價三峽工程在長江幹流防洪方面的作用?

朱俊:判斷三峽工程對幹流防洪到底有沒有用?我認為可以比較兩個不同。

首先是比較三峽建成之前和建成之後,在同樣面臨洪水的情況,是什麼樣的狀態。比如九八年的大洪水和今年洪災。

其次,長江三峽大壩的建成,從防汛角度來講,它起到了削峰的作用。舉個例子,當上遊流量達到了7萬個,在汛期的時候,就可以把部分流量先存在這,只往下遊放3、4萬個流量。那這種情況下,三峽大壩必然是對下遊產生了作用。

最後,長江三峽的核心功能在建造的時候就已經非常明確,是保護中遊武漢這個河段的防汛,同時協助下遊到虎口這一段的防洪補償。像今年汛情主要集中在長江下遊的情況下,長江三峽發揮的作用可能跟汛情發生在上遊時是不一樣的。

提問:您能具體和量化的跟我們說說長江三峽發揮的作用到底有多大嗎?

朱俊:根據下遊的情況,長江三峽在上遊洪峰來的時候會制定一個調整計劃。像是今年一號洪峰來的的時候,長江上遊的流量大概是6萬多個,到達下遊時就變成了3萬多個。所以說,它在削減洪峰量和緩解下遊水情的作用上還是很明顯的。

中小河流域治理應避免過度開發

提問:相較於大江大河的系統性防洪建設,中小河流域卻因治理不足,成為本次洪水頻發的重災區,您認為中小河流在治理上最主要的問題在哪裡,又該如何解決?

朱俊:在國家整體財力有限的時候,我們在中小河流的投入肯定是不夠的。此外,中小河流流域的居住人口也沒有大河流域來得多和集中,可以說大江大河承擔了更多的安全責任,而且它投入資金的產生效率也是最高的,所以優先保證是對的。

至於怎麼解決中小河流的治理。首先,我們要明確治理和防洪的首要目的都是解決人的安全問題,其次才是一些生態問題。在這個前提下,我們再去談論治理。

對於中小河流的治理,總的來說,是五個字:攔、分、蓄、滯、排。對於山區河流來說,首先是要把水多的地方儘量攔住,然後分散到更小的河道裡面去,通過各個水庫將水蓄起來,從而儘量加快它往大中河流中排洩的效率。

但是,我們都知道,中小河流分散很廣,如果全部按照上面提到的工程做治理嗎,代價是非常大的。因此,在中小河流防汛中,更重要的是建設預警體系。現代化技術的發展,已經為網絡化預警系統的建設提供了可能性。我認為,這是讓中小河流域在脆弱的環境中找到平衡狀態的一個支撐手段。

最後,在中小河流流域的治理中,要考慮它環境的脆弱性。流域內不要有過多的人口,不要有過多的開發,要尊重它的承載能力。

提問:您剛才也提到了,中小河流流域人口是分散的,也沒有大城市那麼多,但是也應該儘量保證他們的利益。那您覺得除了預警之外,怎麼做才能保護他們的利益呢?

朱俊:針對中小河流流域人口居住比較分散的情況,我們就應該考慮精確化治理,採用點對點的工程措施。

洪災無法避免,應提高適應性和可控性

提問:對於洪災造成的原因,有專家指出「人與水爭地,加大了洪災破壞力」,對此您怎麼看?

朱俊:第一個,人與水到底爭地了沒有?有句話叫做「洪泛平原是我們人類文明的起源地。」在人類生產力還十分低下的時候,是洪泛區為我們帶來肥沃的土地用於耕作。那麼,我們還能說這個是人與水爭地嗎?

另外,全國有960萬平方公裡的土地,但是真正能讓適合人居住的並不多,大多都是傍水而居。水提供了我們人類生存的基本條件,不僅水資源本身是人類生存的必需條件,人類生存的因子和生物生長的因子都是由水循環帶來的整個生態系統提供的。因此我覺得從這個角度看,人與水不存在爭地,兩者本身就是相伴而生的。

第二,前面提到,防洪首先是針對人來講的。洪災的破壞力指的是對人的破壞,即人的生存環境,生產生活資料等。而我們人類最基本的生存生存資料就是土地。洪災,的確對我們所居住的土地造成很大破壞,但是同時它又能帶來有益的東西。

第三,洪水是大自然的一個現象,是無法完全避免的,我們更多的是要去適應。隨著我們認識的更新和技術手段的提升,我們完全可以實現在人類對土地需求和洪水本身蓄滯空間之間的一個平衡。

提問:您剛才說的人與水的平衡是一個比較理想化的狀態,現在技術手段,包括開發的手段也越來越高,那現在它對自然的破壞是不是也越來越大了?

朱俊:是的,人對自然、技術的認識變得更加深刻,這個時候需要發揮人類的理性。人類的理性最終決定決定人能不能可持續發展。剛才也說了洪災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如果一個社會具備了人的綜合理性能夠作出正確的決策,那麼洪災肯定是相對可控的。

水安全體系首先保障基本民生需求

提問:除了洪澇問題外,伴隨城鎮化、工業化的迅猛進程,水資源短缺、水環境汙染與水生態惡化的問題也日益突出,在您看來,如何才能建立更強有力的水安全保障體系?

朱俊:水安全是一個體系,指水資源的安全、水環境的安全、水生態的安全、水災害的安全。

在考察任何一個系統時,我們都需要去找到這個系統運行過程當中的關鍵點和最需要控制的點。

在談水安全問題時,首先要確保基本民生的需要,即人的淡水需求,生產糧食的需求。按照這樣一個輕重緩急的程度去實施我們的決策和管理。

第二點,水安全是一個體系,不能把水環境、水資源、水生態割裂開來討論。比如,我們討論三峽大壩的統籌調度時,有一個重要的要求就是控制生態流量。這樣做的目的除了防洪,發電,航運以外,還體現防止下遊河段脫水,導致草木不生。

因此,在談論水安全保障體系時,我們要知道如何去統籌、調度,在技術上達成一個最佳的組合,這其中也會有很多力量參與進來。但是在市場主導,政府調控的情況下,一些基礎的水安全保障措施還是要由政府去主導和掌控。

來源;北國網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相關焦點

  • 三峽水庫還能存多少水?160米左右的水位意味著什麼?三峽集團相關...
    「第一,三峽庫區幹支流降雨,15日、16日這兩天集中強降雨,三峽庫區產流比較明顯。第二,重慶以上和貴州烏江流域這兩個幹支流合成來水,它們前幾天一直在下雨,也就是庫區的降雨來水和重慶以上和烏江的來水疊加影響,形成了長江今年2號洪水洪峰,到61000立方米每秒。」
  • 三峽大壩無變形危險 可防止荊江地區發生毀滅性災害
    今年長江防汛三峽發揮多大作用環球時報:此輪長江流域汛情期間,三峽工程在防洪方面主要做了哪些工作?發揮了哪些作用?三峽集團流域樞紐管理中心負責人:三峽水庫嚴格按照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的調度指令進行防洪運用。截至19日,三峽工程在此次汛情中已累計防洪運用5次,攔洪總量約140億立方米。
  • 環保部:長江流域環境承載力下降
    在20日舉行的環境保護部3月例行新聞發布會上,環保部水環境管理司司長張波說,整個長江流域的環境承載力實際是嚴重下降的。本來營養性物質通過淺灘溼地就可淨化,但由於生態破壞,環境自淨能力下降,「這些年在這方面欠帳太多了」。
  • 外媒:三峽大壩變形、潰壩?權威人士:危言聳聽、別有用心!
    19日,「長江2020年第2號洪水」平穩通過三峽大壩。每年雨季,南方多地發生洪澇災害,三峽大壩就成為了人們關注的焦點。
  • 服務於國土規劃編制的國土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
    我國國土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研究理論與方法還存在很多不足,評價指標層面與國土資源及國土空間開發利用管理之間存在空檔。因此,有必要根據國家「十二五」戰略部署及國土規劃要求,對國土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的內涵、對象、內容等進行完善。  一、資源環境承載力的新內涵  國土資源環境承載力分為資源承載力和環境承載力兩個方面。
  • 白鱘滅絕,為什麼有人要炸掉三峽大壩陪葬?
    關於三峽大壩的謠言還有很多很多:比如2008年四川汶川發生的特大地震,就有謠言說這是修建三峽大壩引發的大地震。誠然修建大型水庫是有機會引發地震,但是水庫觸發地震,一般都發生在距離水庫比較近的地方,而且這些震級都偏低,一般不超過3級,有感無害的多。但是汶川和三峽大壩相距超過700公裡,二者也不處在同一個板塊構造上。
  • 三峽大壩防洪效果特別好,為什麼不在長江中下遊再建一座?
    三峽工程是迄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它最大的功能是錯峰防洪,其次的功能才是發電和航運,而近期長江流域的一個多月暴雨,讓三峽大壩狠狠的刷了一把存在感,因此有朋友就提議,既然三峽大壩效果那麼好,何不在中下遊再建幾座?
  • 黃河小浪底水庫3年排沙超13億噸,出庫泥沙可繞赤道22圈
    :澎湃新聞 洪水風險依然是黃河流域的最大威脅。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從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9月7日召開的媒體座談會上獲悉,為確保黃河防洪安全,今年汛期黃河防總結合攔洪削峰、水庫排沙、河道衝淤等綜合需要,按照「一高一低」水庫調度思路,截至9月8日,黃河小浪底水庫排沙量超過3.3億噸,為下遊防汛安全和減少灘區漫灘爭取了主動。
  • 「三峽一洩洪,宜昌就被淹」?休得胡言
    三峽大壩是通過攔洪、削峰、錯峰動態攔蓄洪水,防洪壓力小的時候騰空庫容,防洪壓力大的時候消耗庫容,而不是將洪水一直滯留在三峽水庫裡。那麼,在中下遊已經嚴重澇災的情況下,三峽為什麼還要洩洪呢?張曙光總工程師回應:「每年汛期長江上遊都會來多次洪峰,形成的洪水總量大大超過三峽的防洪庫容。為了隨時能迎接新一輪洪水的來襲,三峽不能一次性蓄水到過高水位,而是把那些超過水庫下遊安全洩量的洪水攔下來。也就是說,三峽大壩不僅要把來勢洶湧的天然洪峰給攔腰削減下來,避免其對下遊幹流兩岸江堤的破壞,同時洩洪時間、洩多少水量的把握一定是在確保長江中下遊幹流河道有安全餘量的前提下進行。」
  • 趙玉婷:長江經濟帶典型流域重化產業環境風險及對策
    ,為推動長江經濟帶的實施精準治理提供支撐,主要包括:①長江湖口以下幹流區域以保障人居環境安全為目標,以各類工業園區為抓手優化布局,提升區域環境風險防控能力建設,研究制定長江沿岸地區持久性有機汙染物控制對策;②漢江流域以流域環境承載力為硬約束,從國家產業政策戰略高度調整漢江中下遊的產業發展戰略,嚴格控制高耗水和水汙染產業的持續發展;③烏江流域以保障下遊庫區水質為目標,嚴控喀斯特地貌區域新增磷化工產能,
  • 三峽集團梯級水電站年度累計發電量創歷史新紀錄
    人民網北京1月12日電 (記者杜燕飛)記者從三峽集團獲悉,截至2020年12月31日24時,三峽、葛洲壩、溪洛渡、向家壩四座梯級電站2020年累計發電量達2269.3億千瓦時,創造了三峽集團長江電力所屬梯級電站投產以來年度累計發電量歷史新紀錄。
  • 滇池流域汙染負荷已超環境容量 昆明「十三五」擬追投200億治理
    對於滇池治理,《規劃》顯示,經過近20年的不懈努力,滇池水汙染防治成效逐步顯現,營養狀態已由重度富營養轉變為中度富營養,水質企穩向好,藍藻水華發生規模和頻次不斷下降,流域生態環境明顯改善。但湖泊富營養化仍然存在,產生規模化藻類水華風險依然較大,水生態系統仍然脆弱。
  • 長江經濟帶湖泊環境演變與保護、治理建議
    瀘沽湖多指標變化顯示,20 世紀 50 年代以來,流域侵蝕逐漸加強,且伴隨著營養輸入的增加,以及藻類的微弱變化;20 世紀 80 年代流域侵蝕達到峰值,入湖營養快速增加,底棲動物群落演替明顯,藻類增長迅速,出現富營養化特徵;20 世紀 90 年代後期,深水層溶氧環境進一步變差,硅藻群落更替明顯。這些變化的階段性在撫仙湖、洱海、程海、星雲湖等湖泊沉積記錄中均有反映。
  • 三峽大壩變形?每年夏天都要傳一遍,結果真相是……
    「我的科研工作主要和房屋建築相關,和三峽大壩等水利水電工程沒有直接關係,也沒有發表過任何和三峽大壩相關的言論。」黃小坤表示。同時,為全面、準確、及時地掌握三峽各建築物的工作性態和安全狀況,三峽樞紐工程區域布置了門類齊全、數量龐大的安全監測設施,總共有3大類、14科目、12087支監測儀器,對工程的工作性態進行自動化實時監測和分析。「三峽大壩擋水運行以來的監測資料表明,各建築物工作性態正常,工程運行安全可靠。」
  • 水利水電知識:長江上遊水庫生態調度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
    在過去一段時間裡,岷江流域過度擠佔生態用水的代價十分沉痛。由於多數水電站採用引水發電模式,各水電站為了獲取最大的發電效益。基本未考慮河道內生態用水,導致幹流約80 km、支流約60 km的河段出現間歇性脫水。因此,在制定長江上遊水庫群綜合調度規程時,首先應考慮河道基本生態需水量。(2)維繫下遊河道洪水脈衝。脈衝式洪水具有重要的生態效應,是生物生命史中的必要條件。
  • 三峽還未放大招,但謠言又帶著惡意撲面而來了~
    此次武漢的汛情是當地持續強降雨造成的內澇,雨沒降在上遊的三峽庫區裡,你讓三峽大壩怎麼管?但是,這次武漢內澇與長江上遊的1號洪水和中遊的2號洪水靠得非常近,三峽大壩將每秒50000立方米的1號洪水削峰40%,降到每秒31000立方米,並與2號洪水成功錯峰。可以想見,沒有三峽大壩,這樣大的流量,在下遊這麼高水位的時候出現,全國焦點可能都在荊江大堤守衛戰了,誰還顧得上武漢內澇。
  • 三峽大壩無法阻止長江頻繁泛濫的原因是這個
    現在長江水位上漲,導致長江流域抗洪壓力倍增,網上有很多人都說以前有某些人說過說過,三峽大壩建成可抵禦千年一遇的洪水,為什麼現在年年都有千年一遇的洪水?其實真的是網民冤枉人家了,大家去網上搜索一下長江流域,就能了解長江的洪水形成原因是什麼,三峽大壩也只能望「洪」興嘆了。
  • 三峽工程已投用14年,何以剛完成竣工驗收?它發的電賣了多少錢
    舉世聞名的三峽水電站被認為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單一工程。其主體是三峽大壩和水電站,規模都是當之無愧的世界第一。該工程開工於1994年12月份,2006年5月20日全線修建成功,至今已經有14年多的時間,然而今年11月1日,國內各大媒體報導稱國家發,改委公布消息表示三峽工程日前完成整體竣工驗收全部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