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虞子期
2020暴雨成災是事實,截止6月15日的統計數據顯示,今年的洪災預警造成廣東,廣西等24省(自治區、直轄市)852.1萬人次受災,13.8萬間房屋不同程度損壞,622千公頃農作物受災,直接經濟損失達206.7億元。
所以這場降雨對我國的影響清晰可見,而更加令人擔憂的是降雨還在持續發展,在7月依然保持高度活躍的狀態,雖然分布在不同的地區,但是很明顯也出現了強降雨的「疊加」地帶,破壞性較強。
所以綜合情況來說,如今的雨水趨勢還是比較嚴峻,無論是在6月還是7月,特別是長江流域的雨水發展非常多。上遊下遊,偏北偏南地區都有。而稍微降雨較少的就是我國西北偏北等地較少,當然最近華南沿海地帶也好了很多。
持續強降雨,對糧食收成有什麼影響?
很明顯,降雨的影響是存在的,上面也說了一部分的影響,截止6月15日,622千公頃農作物受災。那麼這部分的糧食作物能不能恢復正常我們不清楚,但是可以肯定是會影響到一小部分,但是只要降雨快速路過,然後雨水緩解,那麼這些受到影響的糧食作物還有重新回到好的狀態之下,也就是會出現正常生長的情況,所以降雨對不同地區的影響就看雨水情況。
只可能只有少部分受到比較明顯的影響,如果出現持續性的降雨那就說不準了,這個需要受災中心進行統計才行。不過大家也不用擔心糧食的問題,因為降雨只是部分地區的發展,並不是所有地區的雨水都會影響糧食問題,舉個簡單的例子來說:2020年黑龍江省預計糧食產量將達1550億斤以上,這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還會出現了糧食生產「豐收」。
所以綜合情況來說,持續強降雨,對部分地區的糧食收成可能具有影響,但是還有更多地區依然保持糧食豐收的情況,這完全不是擔心的問題。
而如今我們需要重點注意的是,如何加強降雨的防禦,早點度過如今的強降雨問題,畢竟從6月下到7月的降雨還是沒有停止。
6次強降雨已達到1961年以來同期第二
根據氣象監測數據顯示,6月以來長江中下遊地區強降雨頻現,截止到7月7日的雨水量統計來看,長江流域平均降水量346.9毫米,為1961年以來同期第二多,第一位是2016年376.3毫米,第三位是1998年331.9毫米。在強降雨的影響之下,我國多地都出現了降雨量突破歷史極值的情況,所以雨水「超量」是比較明顯的。
從本季度的雨水統計圖也可以看到,我國的降雨主要就是集中在長江流域,例如貴州,廣西,重慶,江蘇等大範圍地區的累計雨水量都是在300毫米到500毫米區間,其中500毫米到800毫米的累計雨水量主要集中在江西,浙江,湖北,安徽,湖南等地,其中還包含了800毫米到1200毫米的累計雨水量區間,這就是整體的降雨情況,相對來說,夏季的雨水是真的較多,並且接下來的雨水趨勢還是較強,這個需要特別注意。
而今年比較幸運的是海洋區域的颱風動靜不大,如今西北太平洋地區以及南海地區,總計還是兩個颱風情況,第三號颱風按照這個趨勢來看,可能又要延遲,並且7月出現颱風的可能性越來越小,這與初期預計7月份在南海和西北太平洋有2至3個颱風生成,其中1至2個可能登陸我國華南沿海地區的情況有點偏差,這也說明了今年的氣候確實異常,當然7月還沒有過完,不排除後期可能爆發的情況,因為也有熱帶擾動的醞釀,所以還是要以監測為主。
2020年南方的洪災又來了,與往年相比較大還是小?
從現有的情況來說,暫時沒有往年嚴重,我們來看看一項數據,根據水利部的數據顯示,在1950年-2018年,超過28萬人因洪澇災害死亡,超過1.2億間房屋倒於洪災,農作物平均受災面積在960萬公頃以上,其中1990年- 2018年,我國洪澇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高達43761.61億元,而對農作物的影響面積是總體呈上升趨勢。
不過在有效的防洪問題上,我國因洪災倒塌的房屋和死亡的人數總體上呈下滑的趨勢,這是一個好的方面,所以確實影響是存在,但是2020年具體會達到什麼狀態,會不會超越這個統計情況,要雨季結束才清楚。
而導致降雨原因也是比較明確的,近年來受全球變暖、厄爾尼諾等氣候因素的影響,我國極端降水量事件還在增加。所以未來的氣候問題還是相對嚴峻的,從如今的降雨也可以看到,極端性的雨水特別多。
當然這裡我們在說我國,其實在全球範圍之中,還有更多的地區是受到了自然災難影響,因為氣候變化都是全球性的,例如北極還出現38度高溫等等,這都說明了如今的氣候問題可能已經在「臨界點」上行走了。我們應該進行地球保護了,不然氣候問題嚴峻將會成為未來影響人類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