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雷射眼」大不同:雷射器走向深空

2021-01-08 OFweek維科網

  近日,美國科學家對遠在火星上的「好奇」號火星車頭部的「雷射眼」進行了修復,使其再次正常工作。據悉,2012年8月6日,好奇號在萬眾矚目之下成功著陸火星。在登陸火星後一年裡,好奇號為美國宇航局提供了190G的數據,其中包括3.67萬張高解析度圖像以及3.5萬張低解析度圖像;其搭載的雷射設備發射雷射7.5萬次,用於對目標巖體的成分進行分析。另外,中國嫦娥三號在2013年實現成功登月的過程中,「雷射眼」也發揮了重要作用。接下來,OFweek雷射網編輯帶你簡單了解中美「雷射眼」究竟起到了什麼作用。

  1、好奇號「雷射眼」:進行光譜分析

  「好奇」號共攜帶10種不同科學儀器,ChemCam只是其中之一。抵達火星之後,「好奇」號的化學與攝像機儀器(以下簡稱 ChemCam)將發射強雷射脈衝,蒸發火星塵土,而後對光譜進行分析。ChemCam發射的強雷射脈衝可以蒸發針頭大小的區域。這臺儀器還裝有雷射器,用於觀測被蒸發的物質產生的等離子體閃光,並記錄下光線包含的顏色。一臺分光計隨後對這些光譜色進行分析,幫助科學家確定被蒸發物質的元素構成。

  ChemCam可以向一個區域或者多個區域快速發射連續多雷射脈衝,在火星表面取樣分析過程中賦予研究人員極大的靈活性。 ChemCam項目組首席研究員羅傑-韋恩斯表示:「ChemCam在設計上用於尋找輕元素、例如碳、氮和氧,所有這些元素都對生命至關重要。這一系統能夠立即發現火星表面的霜或者其他源中的水以及碳。碳是構成生命以及生命副產品的基本要素。由於具有這些功能,ChemCam成為『好奇』號任務一個至關重要的組成部分。」

  ChemCam可以分析整個可見光光譜以及紅外和紫外光譜,尋找周期表上的任何元素。ChemCam能夠對距離「好奇」號大約23英尺(約合7米)的區域進行探測。這臺儀器採用的技術由美國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研發,被稱之為「雷射誘導擊穿光譜技術」(以下簡稱LIBS)。這項技術的核心是紅外線雷射器――肉眼看不到紅外線――所發射的雷射能量超過100萬個電燈,能夠聚焦一個微小區域,聚焦時間達到十億分之五秒。

  在地球上,LIBS用於確定極端環境下的物體構成,例如核反應堆和海床。隨著「好奇」號任務的實施,這項技術第一次走出地球。法國國家太空研究中心負責製造ChemCam的雷射器和望遠鏡。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則負責製造ChemCam的分光計和數據處理器,同時擔任這一項目的負責機構。

  ChemCam中的雷射器由法國Thales Optronics公司研發製造。據該公司項目經理Eric Durand 介紹,早在2001年,ChemCam配件供應商之一法國國家空間研究中心(CNES)在首次和Thales Optronics 溝通時就提出,Thales的產品Diva半導體泵浦固體雷射器的光學性能很適合火星LIBS勘探應用,但是需要縮小體積和重量以適應航天環境的嚴苛要求。

  Diva雷射器原來設計為在常溫下工作,設備需要改進為能在無主動冷卻系統的條件下,在溫差為60度的環境溫度下運作。對重量的要求更加苛刻:Diva雷射器原來有10公斤重,CNES要求Thales研發出重量只有500克的雷射器,並且要求該雷射器能夠順利通過火星之旅。

  在解決方案中,所有的溫控組件都被去除掉了,以減小整體的體積與質量。另外,由一個振蕩器加上兩個板條放大器的系統也被應用於設計之中。但是以上兩點需要系統有更強的傳導冷卻能力。

  原來的Nd:YAG雷射介質被替換成了Nd:KGW晶體棒或者摻釹鎢酸鉀釓晶體,並由700瓦二極體堆棧縱向泵浦。Nd:KGW晶體棒的寬光譜吸收特性使其在大溫差範圍內具有極小的吸收率波動,從而可以實現二極體和雷射棒的傳導冷卻,以便在大溫差的火星環境中工作。

  研發團隊同時改進了Q開關系統,原來的4千伏特供電不太適合用於其它行星,通過改用基於RTP(磷酸鈦氧銣)普克爾盒的Q開關系統,就只需要1千伏特供電並且可在要求的大溫差範圍內工作。

  令人振奮的是,早在2003年當ChemCam被正式確認為好奇號火星探測組件時,THALES就研製出了在實驗環境中運作良好的光學組件。並在接下來的4年中構建6組不同的模型來研究系統參數,並於2007年交付用於最終飛行設備。

  據Durand介紹,他們幾乎完全重新改造了雷射器,挑戰比較大,開始時並沒有足夠的信心,但是他們最終成功改造了滿足如下工作要求的雷射器:一個輸出24毫焦以上脈衝能量、8納秒以內脈寬、1067納米波長的雷射光源,並且它的理想工作溫度為-20到+20攝氏度。

  2、嫦娥三號「雷射眼」:認路識途

  嫦娥三號任務是我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中的第二步,是承前啟後的關鍵一步。在「繞月」階段,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所、上海光學精密機械所為嫦娥衛星研製了「雷射眼」——雷射高度計,為我國首幅全月面三維圖提供了高程,相當於地球上的海拔高度。即使在無可見光的月面環境下,雷射計也能「拍攝」自如。

  但比起距離月面一兩百公裡外的繞月,零距離接觸的落月對雷射測距精度和速度提出了極高要求。在我國探月初期,嫦娥衛星對月發射一束雷射,在月面形成的「雷射足印」約有120米方圓範圍,而嫦娥三號雷射測距的「足印」將小到米級,測量精度進一步提高,可實時監測嫦娥三號著陸器距離月面的高度。

  除了這束「大雷射」,「嫦娥」還有一道靈敏度極高的「小雷射」。當「嫦娥」向月面釋放著陸器,著陸器將在接近月面時,通過雷射三維成像,進一步「觀察地形」,獲取正下方圖像。如下方不適合降落,它就馬上換一塊地方,確保著陸點相對更為平坦。這種接近「現場直播」的實時成像需在數秒內完成,為此中科院上海技物所研製的三維成像系統採用了多源雷射並掃、實時成像方法,這種實測方式是在著陸月球時首次應用。

  兩隻「雷射眼」之外,「嫦娥」另有一隻「紅外眼」——紅外成像光譜儀。這臺儀器置於俗稱「月球車」的月面巡視器上,當巡視器從著陸器中駛出,便開啟這一關鍵探測設備。這隻「眼睛」不但能在可見光範圍獲得上百個光學波段的圖像,還能用來探索可見光之外的「光」,捕捉月球物質資源放出的紅外線光譜。因為每種物質都有其獨特的「紅外圖譜」,紅外成像光譜儀以極高的光譜解析度「拍攝」月表物質,並能通過計算機直接將物質分門別類。

相關焦點

  • 細看嫦娥三號上的「雷射眼」
    在「繞月」階段,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所、上海光學精密機械所為嫦娥衛星研製了「雷射眼」——雷射高度計,為我國首幅全月面三維圖提供了高程,相當於地球上的海拔高度。即使在無可見光的月面環境下,雷射計也能「拍攝」自如。  但比起距離月面一兩百公裡外的繞月,零距離接觸的落月對雷射測距精度和速度提出了極高要求。
  • 汪毓明:從地球走向深空
    下文節選自7月26日在墨子沙龍「探索與徵服:從地球到深空」活動上的演講。我們的地球地球是一顆非常普通但又不同尋常的星球。更何況過去的5億年發生了5次生命大滅絕,所以可以說人類文明史非常微不足道。地球未來會走向什麼方向?我們要到深空去,去深空來尋找答案,因為那裡有更多的樣本可以供我們研究。我非常喜歡下面這張照片,它是我原來的一個本科生在內蒙古的正鑲白旗拍攝的,因為沒有燈光的汙染,滿天繁星看的特別清楚。這滿天的繁星其實也是自古以來多少人嚮往的地方,它推動了我們科學的進步。
  • 中國航天走向更遠深空的裡程碑
    7月23日,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升空,正式開啟了中國人自主探測火星之旅,豎起了一座我國航天科技走向更遠深空的裡程碑。火星是離地球較近且環境最相似的星球,一直是人類走出地月系統開展深空探測的首選目標。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周,華夏祖先就曾提出有關火星的猜想。先秦時期,著名詩人屈原在《楚辭》中寫下「日月安屬?列星安陳?」
  • 嫦娥一號「雷射眼」將拍攝中國首張月球三維圖(圖)
    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實驗室裡,「勞動節」也不閒著,一支由上海技物所與上海光機所組成的20多人科研團隊正在為即將上天的「嫦娥一號」探月衛星趕製「雷射眼」。這雙「雷射眼」就是我國獨立自主研發的首個太空雷射高度計,明年此時,它就有望從月亮那兒傳回月面三維高程圖,為中國人未來登月計劃尋找最合適的落腳點。記者隨同上海技物所所長王建宇等人換上淨化服,經過風淋間沐風去塵後,走進實驗室。
  • 解放軍報評論員:中國航天走向更遠深空的裡程碑
    原標題:中國航天走向更遠深空的裡程碑7月23日,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升空,正式開啟了中國人自主探測火星之旅,豎起了一座我國航天科技走向更遠深空的裡程碑。火星是離地球較近且環境最相似的星球,一直是人類走出地月系統開展深空探測的首選目標。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周,華夏祖先就曾提出有關火星的猜想。
  • 新華時評:中國人走向深空探索宇宙奧秘的時代
    新華時評:中國人走向深空探索宇宙奧秘的時代 陳芳 胡喆/新華社 2019-01-03 19:36
  • 憑藉雷射眼秒殺慶帝的五竹,為什麼從來沒有主動摘下過眼罩?
    連其中,隱藏了大宗師身份多年,一力設計將苦荷和四顧劍兩大宗師傷至瀕死的慶帝,也因為對於五竹和神秘黑箱的畏懼,在二十多年間沒有踏出皇城一步!"陛下的臣民們都以為陛下勤於政事,所以才會一直深鎖宮中,誰知道他是在害怕?"
  • 中美地峽的中部地區,為什麼東西兩側沿海形成了不同的氣候類型?
    在六個大陸中,北美大陸和南美大陸實際上是相連的,有時候也合稱為美洲大陸,而連接北美大陸和南美大陸的狹窄區域,我們稱之為「中美地峽」。中美地峽通常是指墨西哥以南,哥倫比亞以北的狹長陸地部分,地峽總體呈西北至東南走向,西臨太平洋,東臨大西洋的加勒比海。
  • 「天問一號」走向深空探測是中國智慧的翅膀
    「天問一號」走向深空探測是中國智慧的翅膀時間:2020-10-11 23:31   來源:川北在線原創(guangyuanol.cn)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10月9日,在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飛行控制團隊努力下,天問一號探測器順利完成深空機動。
  • 國產雷射器替代進口勢在必行
    摘要高端雷射器當前主要被外資企業所壟斷,中美貿易戰也使得中國企業在採購應用高端雷射器方面受阻,因此實現高端雷射器國產化並替代進口勢在必行。雷射器是雷射設備上最核心的部分,其重要性就像動力電池在新能源汽車上的地位,因此採用先進、可靠、穩定的雷射器對提升動力電池產品性能和降低製造成本擁有積極意義。值得注意的是,高端雷射器當前主要被外資企業所壟斷,中美貿易戰也使得中國企業在採購應用高端雷射器方面受阻,因此實現高端雷射器國產化並替代進口勢在必行。
  • 李濱丨中美關係會走向全面對抗嗎?
    同濟大學政治與國際關係學院同濟特聘教授李濱認為,通過歷史比較,從中美兩國的制度分析可知,不同於美蘇爭霸,中國與資本主義世界並沒有本質的制度衝突,反而在當今世界經濟中具有與國際資本界共贏的基礎。中美關係如何避免走向全面對抗?
  • 中美關係走向成為北京香山論壇視頻研討會最熱議題
    中美關係走向成為北京香山論壇視頻研討會最熱議題來源:中國軍網作者:王雨思、王昕娟責任編輯:李晶2020-12-02 22:24
  • 深度長文:光纖雷射器價格戰源起何時?又將止步何處?
    近年來,光纖雷射器的工業化應用無疑成了雷射產業發展的最大動力,但從2018年第四季度開始,價格競爭成為籠罩在我國光纖雷射器市場上空的陰云:上市公司毛利率大幅下降,中小企業的生存環境愈發艱難。2020年一季度,原本呈現復甦跡象的光纖雷射器市場因疫情影響而再度充滿迷霧。隨著國內疫情逐步得到控制,光纖雷射器企業的毛利水平是否會逐步恢復?
  • 長五火箭總指揮王珏:「天問一號」是中國走向深空的裡程碑
    他表示,這次任務是我們國家第一次行星探測任務,開啟了我們國家行星探測的新篇章,也是我們國家的航天事業,從人造衛星、載人航天、探月工程,到擺脫地球引力,走向更遠的深空,一個重要的裡程碑。天問一號飛行器還是目前是我國重量最大的深空探測器。託舉最大重量的深空探測器加速到脫地球重力的逃逸能量,這其中要考驗運載火箭的能力。 這個速度達到了多少米每秒呢?能不能形象的給我們講一下,到底有多大?
  • 2020年將首探火星:中國太空探索走向深空
    星羅萬象  新一輪深空探測的科學浪潮悄然興起,這其中怎能少了中國的身影呢?  近日,媒體記者從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自遠處獲悉,中國將於2020年探測火星,通過火星衛星、火星著陸器、火星車天地聯合探測火星,目前火星車已經做好。這一消息一經披露,旋即引發了廣泛關注。
  • 細微之處,大有不同 - 相干準分子雷射器助力通孔鑽孔工藝
    本期文章裡面,我們將為探尋相干準分子雷射器如何在先進封裝的另一個關鍵工藝 ---微通孔中發揮獨特優勢。點擊了解準分子雷射器在RDL製程中的應用。微通孔是在多層電路板上鑽出的微小孔,以在層之間以及電路元件之間實現電路連接。微通孔可以採用幾種技術來製造,包括光刻、蝕刻、噴砂、超聲波鑽孔或雷射燒蝕。傳統的光刻工藝需要對光刻膠材料進行曝光處理。
  • 科幻電影《深空》獲兩大電影盛會青睞 將亮相FIRST影展
    科幻電影《深空》獲兩大電影盛會青睞 將亮相FIRST影展  由王人超執導的太空科幻電影《深空》將於7月28日亮相第14屆FIRST青年電影展,與市場嘉賓見面,其產業放映和產業洽談環節均已開放線上預約。此外,影片還參與了第23屆上海國際電影節的線上電影市場,在線與市場嘉賓進行互動。
  • 高端裝備製造業—雷射器五大發展趨勢分析(附雷射器產業鏈全鏡圖)
    隨著雷射器在工業加工領域的應用範圍不斷擴展,未來幾年內,雷射器行業將會出現如下發展趨勢:   1)脈衝光纖雷射器向高平均功率、高峰值功率方向發展   在雷射的許多應用中,例如雷射深雕、雷射清洗等需要高平均功率、高峰值功率的脈衝光纖雷射器,將高光束質量、小功率的雷射器作為種子光源,雙包層光纖作為放大器,容易獲得高平均功率、高脈衝能量的脈衝雷射輸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