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2月4日訊(記者 段留芳)由中南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張堯學領銜的「透明計算」課題,因獲得中國科技界的桂冠「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曾引發輿論關注。而近日又被質疑「涉嫌抄襲開源軟體」將「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再次推向輿論浪尖。
對此,中南大學校長張堯學接受了中國網記者的專訪,以下為專訪實錄:
質疑項目為「透明桌面」,與「透明計算」是兩個項目
中國網:您對「涉嫌抄襲開源軟體」的質疑有何回應?
張堯學:我的申報項目是「網絡計算的模式及基礎理論研究」[註:「網絡計算的模式及基礎理論研究」被通俗稱為「透明計算」]。這項研究主要在三個方面取得突破:研製了超級作業系統(Meta OS)、實現了計算與存儲分離、實現了軟硬體分離。申報材料是截止於2011年的1月1日。這個材料已經在網上隨時都可以看到,它不包含現在所謂的「開原始碼部分」。「透明桌面」的視頻用了一部分開原始碼,不是我用的,是我們學校另一名教授(註:「透明桌面」項目負責人、中南大學教授王斌),他拿到一個透明桌面項目(註:透明桌面項目是2013年10月開始研發,基於張堯學「透明計算」理論的基礎上做的一個應用原型系統,而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強調在理論上創新,這與張堯學申報獲獎的「透明計算」本身是兩個項目,且透明計算早在2011年1月1日就已經完成申報獎項工作,現在網上受質疑的「涉嫌抄襲開原始碼」部分實際為透明桌面項目,這個項目沒有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是他運用的視頻,是把它(開原始碼)當做一個實驗用的,給觀眾看看「『透明計算』是什麼」。因為你光給人講「透明計算」,大家不知道什麼是「透明計算」。
中國網:那跟這個「透明計算」等於是兩個項目?
張堯學:兩碼事,兩個項目。但是我在回應的時候,我用它(開原始碼)說明了一下什麼是「透明計算」。
「透明計算」項目在中南大學只與王國軍教授有合作
中國網:我看前一段時間,您剛獲得這個獎項的時候,其實網上就有針對您「透明計算」的一些質疑。
張堯學:當時我做了一個回應,我為了講清楚,就引用了幾段現在中南大學正在開發的幾個運用成果來說明一下。
2011年的11月1日我來到中南大學,所以我報獎時(註:報獎日期為2011年1月1日)的材料,都是報的清華大學的內容。我來了中南大學以後,只有跟王國軍教授有合作透明計算項目。
中國網:那您面對這些質疑的時候,是一個什麼樣的感受呢?
張堯學:我很難受……
中國網:能具體講一下嗎?
張堯學:我只保證我提供材料的真實性。
中國網:那您一次又一次地遇到這種事情,您有沒有想過採用法律手段,來去維護自己的榮譽?
張堯學:我保留正當的法律權利。
【背景資料】
張堯學,59歲,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學校長,湖南澧縣人,曾任教育部高教司司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辦公室主任、985工程辦公室主任。現任中南大學校長,兼任清華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務院信息化諮詢委員會委員。
事件回顧
第一次被質疑:「透明計算」就是「雲計算」?
回應:透明計算在1998年就已開始研究工作,雲計算到2008年才被國內熟知
據科技日報消息,張堯學及其團隊獲獎項目「網絡計算的模式及基礎理論研究」被通俗稱為「透明計算」。 「我已經把我原型成果的視頻公布在網上,大家可以觀看,也可以在我的主頁上觀看,技術人員可以通過這些視頻去深入了解。」 張堯學說。
圍繞這一理論和技術的討論持續至今:計算與存儲分離很早就能實現了,網吧就是這麼幹的;這個概念不就是甲骨文等公司20年前提出的NC(網絡計算機)嗎?「透明計算」的概念乍聽起來與雲計算似乎無異,它到底有哪些獨特之處呢?馮·諾依曼結構被顛覆了嗎?Intel的透明計算和張堯學的透明計算是一回事嗎?
面對這些質疑,張堯學做出回應。 「關於透明計算與雲計算的不同,我在申報材料、幾次答辯和多個場合講了很多次。」張堯學說。
第一、雲計算是由廠商通過伺服器端的架構提供計算資源的服務,用戶終端僅僅作為服務的接收端而存在,而透明計算主要關注用戶端。用戶需要服務時,就從伺服器端將需要的軟體或數據通過塊或頁的方式碎片化調用並主要在終端完成計算,而且終端可以裝或不裝任何數據、軟體包括作業系統;
第二、雲計算主要解決數據的海量存放和使用問題,對軟體的雲化、特別是作業系統的雲化沒有提出好的解決方案,而透明計算則較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
第三、透明計算還包括了雲計算不具備的全過程管理、帶寬與緩衝管理等功能;
第四、由於雲計算的重點不在終端的使用情況上,因而其在終端安全性上沒有突破,而透明計算在終端安全性上有很好的考慮。
「透明計算的實現可以在多個層面,例如在硬體層之上、在中間件層或在應用層。」在張堯學看來,透明計算概念的提出應該早於雲計算。
「雲計算大概是從2008年左右被國內熟知,而我們最早做『透明計算』相關研究是1998年,但當時我們沒有稱它為這個名字,這個名字是2003年左右微軟亞洲研究院的一位領導在參觀我的實驗室時給起的。」他說。
第二次被質疑:涉嫌開源軟體抄襲?
回應:被質疑的實為透明桌面項目,使用中遵循了開原始碼重用協議GPL
據新京報消息,2月2日,網名為KraneSun的IT工程師在知名開原始碼軟體(由散布在全世界的編程者隊伍所開發,其源碼可以被公眾使用的軟體)平臺Github發帖質疑張堯學及其團隊的「遠程桌面項目」涉嫌抄襲國外IT工程師上傳的開原始碼軟體。
知名開原始碼庫Github擁有來自全球的140萬名活躍開發者用戶,目前已成為管理軟體開發以及發現已有代碼的核心渠道。
KraneSun在帖文中明確指出了「抄襲證據」,根據張堯學團隊此前操作演示畫面截圖,經toast(彈窗提示短消息)關鍵詞反向檢索,這—項目即「遠程桌面」,代碼則源自某國外IT工程師的開源項目。
張堯學此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公布了「透明計算」成果演示視頻。視頻中,第四、第五部分均註明「透明計算智慧財產權歸中南大學、清華大學透明計算實驗室所有。」正是這份視頻被指「涉嫌抄襲開原始碼軟體」。
記者查詢Github網站,發現該帖已引發中英文混雜的大量回帖,回帖中包括一個網名為「lordan iordanov」的國外網友所寫的公開信,其自稱是原始碼的撰寫者,介紹了該開原始碼的情況,並稱,「使用他人作品時,給予註明,這是很重要的。」其寫到,遵循GPL原始碼重用協議也是至關重要的。
2月2日下午,知名學術打假人方舟子也在其個人網站及自媒體客戶端發帖稱,張堯學團隊的「透明計算機桌面系統」的客戶「盜用了開源軟體」,同時,方舟子也貼出了該開原始碼原開發者lordan iordanov的英文聲明。
實際上,從「透明計算」項目獲獎伊始,就引發網絡和IT領域的諸多質疑。
最先,因中南大學官方微博在祝賀張堯學獲獎的微博中,將張堯學稱為「路由器之父」,這引發了大量網友的反對。
此外,除了「抄襲」的質疑之外,更多的質疑來自IT和計算機業內人士對該研究成果獲獎價值的質疑,認為其並不具有獲得國家最高科技大獎的獨創性和創新性。
據中國新聞網消息,「透明計算」課題透明桌面項目組負責人王斌3日晚對外表示,網絡熱議的抄襲「風波」系透明桌面項目組在用「透明桌面」系統驗證解釋「透明計算」的過程中,使用了bVNC(虛擬網絡計算)和aSPICE(簡單協議獨立計算環境)的部分開原始碼,而被外界誤認為「透明桌面」是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項目的一部分。
王斌說,「透明桌面」系統從2013年10月開始研發,是基於「透明計算」理念研發的應用原型之一。其研發成果沒有進入2014年度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網絡計算的模式及基礎理論研究」的申報材料,該獎項申報材料的截止時間系2011年1月1日。
王斌表示,「透明桌面」項目組在研發過程中遵循開原始碼重用協議GPL(通用公共許可),使用了bVNC(虛擬網絡計算)和aSPICE(簡單協議獨立計算環境)的部分開原始碼。這是一種合法的使用,也是軟體行業公認的一種合理使用,不是「抄襲」,更非「盜用」。
「目前,『透明桌面』系統仍在研發之中,我們會在合適的時機將代碼開放給公眾,可以自由下載、使用,並利用我們的代碼做出自己的系統。」王斌稱。
據光明網消息,「透明桌面」項目組負責人王斌2月3日還特別提到:「2月2日晚上我在羽矢博客上看到相關不實言論,作為項目負責人我跟帖發布了聲明。今天上午,我們發現有其他人冒充透明桌面項目組在新浪微博發表聲明,對我的原聲明進行了篡改。在此,我要說明的是,除了我在羽矢博客的跟帖外,我們在此之前沒有授權任何個人或者機構代表我們項目組註冊微博和微信發表聲明。今天,我們項目組經過充分討論,特舉辦此次媒體見面會,並發表此聲明,我們的態度以此聲明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