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透明計算」事件談學術批評

2020-12-05 人民網

原標題:從「透明計算」事件談學術批評

  ■科技觀察家

  「透明計算」是什麼?看不懂。張堯學該不該拿獎?沒主意。我只能說,科學界的是非論斷,外行人無從置喙,只能聽行家的。

  「透明計算」拿了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輿論大譁。與此相對的是:同行們沒譁,不說好也不說壞。

  1月31日刊發的一篇媒體文章,迄今為止最詳盡地採訪了反方觀點,而文章裡幾位質疑者,全部是匿名;另外,儘管科技部獎勵辦表示他們如接實名舉報會調查,但還沒收到實名舉報;代表同行聲音的中國計算機學會,發了一篇讓人聯想的呼籲改革政府獎勵制度的建議,卻隨後撤下,並聲明與2014年授獎無關。

  從以上事實可見,雖然網上的匿名批評者群情激憤,不匿名的計算機專家們卻鴉雀無聲,不外乎兩種可能:第一,內行們不覺得透明計算獲獎有不妥;第二,有內行質疑,但不想他的意見被大家看到。無論如何,學術團體沒有質疑張堯學。

  既然同行們沒意見,我們憑什麼質疑張堯學?

  說同行們沒意見,可能有人不同意——很多網上的文章,就列出各種專業材料分析透明計算不配拿獎。問題是:匿名發表的內容是否算一種值得認真考慮的學術討論?我認為,如果是學術問題,比如透明計算是怎樣一回事、創新點何在,那即使是匿名,也是學術討論的一部分,可以幫助我們外行去理解。

  但有些涉及他人名譽的論題,所有人應極端慎重地對待。因此,公正的旁觀者應該反對匿名的負面評論。匿名的負面評論,聽上去再有說服力,萬一是誤傷,那損傷是不可逆的,也找不到人負責。公正的學術批評,應該消除這種可能性。

  即使「疑點」再多,比如被質疑者的文章沒幾個人引用、他多年來一直在當官、他的代碼看上去跟別人雷同,但這些只是疑點,不是定論,萬一實際狀況並非質疑者所想的那樣呢?

  涉及傷害他人名譽的事情,即使誰有他認為鐵一樣的證據,也應通過合法的途徑,遞交給一個公認具備權威性的公共團體去評判。而不是「先喊一嗓子,大家一起來討論討論」。「真理越辯越明」這句話,適用於學術觀點分歧,不適用於名譽疑案。

  如果有評論者認為,他找不到可以信賴的評議機構去遞交質疑,我支持他去分析和批評這種狀況,這也是一種珍貴的學術批評。但這不等於評論者可以此為由,宣布自己有權把攸關他人名譽的負面帖子,扔進一個匿名的、可快速複製傳播的、發言者不準備為其言論負責的評論場。

(來源:科技日報)

相關焦點

  • 計算創造力與計算批評——淺議一種落地的AI批評如何可能
    算法黑箱與計算批評數字人文是要將計算工具的運用合理地引入人文研究的舉證、推理、分析、闡釋乃至批評環節,這絕不是一個學科可以單向突破的,一定是要在跨學科的碰撞中形成有價值的問題,再通過團隊協作來解決,最後獲得領域內部或外部的認識更新。數字人文當然可以很炫,也可以很平實,但真正衝破邊界的跨學科合作異常困難,其難度並不亞於研發一個人工智慧作詩機。
  • 張堯學回應抄襲:「透明桌面」與「透明計算」系兩個項目
    因為你光給人講「透明計算」,大家不知道什麼是「透明計算」。中國網:那跟這個「透明計算」等於是兩個項目?張堯學:兩碼事,兩個項目。但是我在回應的時候,我用它(開原始碼)說明了一下什麼是「透明計算」。事件回顧第一次被質疑:「透明計算」就是「雲計算」?回應:透明計算在1998年就已開始研究工作,雲計算到2008年才被國內熟知據科技日報消息,張堯學及其團隊獲獎項目「網絡計算的模式及基礎理論研究」被通俗稱為「透明計算」。
  • h-index遭其發明者猛烈批評:扼殺學術創新,帶來嚴重負面影響
    作為學術界一個重要的評價指標,h-index 的計算方法看起來實在過於隨意:張三所有的學術文章中有 n 篇論文分別被引用了至少 n 次,那麼張三的 h-index 就是 n。如今,在 h-index 誕生 15 周年之際,發明者喬治·赫希在一篇文章裡批評了這個指標對學術創新的損害,以及給他自己的職業生涯帶來的困擾。
  • 解讀自然科學一等獎:透明計算「雲」時代
    原標題:透明計算:締造下一個「雲」時代——解讀2014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美國計算機學會會士(ACM Fellow)Marshall C.Yovits將透明計算稱為「張氏協議綜合法」;而另一位ACM Fellow,對等網絡創始人之一、美國卡耐基梅隆大學計算機系教授張輝更是大膽預測:透明計算將取代已控制計算機系統思想和實踐至少60年之久的傳統馮·諾依曼結構。
  • 復旦大學「抄襲門」事件始末
    9月14日,醫院學術委員會以無記名方式投票表決通過對此事件的處理意見:1、此篇論文屬抄襲;2、取消並收回劉某博士後出站證書;3、遲教授停止招收博士後兩年;4、在一定範圍內通報批評、導師遲教授檢討;5、各科室予以傳達、重申紀律,加強科研道德教育。
  • 透明計算:締造下一個「雲」時代
    美國計算機學會會士(ACM Fellow)Marshall C.Yovits將透明計算稱為「張氏協議綜合法」;而另一位ACM Fellow,對等網絡創始人之一、美國卡耐基梅隆大學計算機系教授張輝更是大膽預測:透明計算將取代已控制計算機系統思想和實踐至少60年之久的傳統馮•諾依曼結構。
  • 在2020,揭露不端、反思「唯論文論」|年終學術事件盤點
    在2020年結束前夕,我們圍繞以上幾方面展開年度學術事件盤點。學術事件原本發生於學術界,可能不為外人所知。這裡的盤點則挑選產生較大影響的一些學術事件。它們在今年得到較高關注,從中我們可以看到,對於學術界人們關心的是什麼、反思的是什麼,以及要改變的是什麼。
  • 「馬克思主義理論、政治學學術評價」研討會在京舉行
    6月 9日上午,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評價中心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雜誌社聯合主辦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政治學學術評價」研討會在京舉行。與會學者指出,當前政治學學科還沒有與自身建設與發展相適應的評價體系,現有的評價存在缺乏權威性,重數量輕質量、重論文輕專著、重應用研究輕基礎研究等問題,尤其是學術批評在學術評價中還沒有充分體現。學術評價應在實踐中逐步深化分類細化評價,真正做到以學術評價引領學術發展。
  • 學術不端、學術造假的事件也越來越多
    學術不端、學術造假的事件也越來越多,他淪為國人所感到的恥辱,學術不端、學術造假的事件也越來越多,但是在完成畢業論文的時候。那麼知網檢測系統會不會識別發現圖片或者截圖上的文字呢?
  • 荒謬的邏輯:對學科評估泛政治化的批評 | 來論
    必須警惕在這種批評中出現泛政治化的現象,即把學術期刊評估問題泛政治化,把學術問題政治化  撰文 | 伍民友(上海交通大學計算機系教授、網格計算中心首席科學家)  責編 | 李曉明有部分學者以「學術領域的自我殖民化」、「已經全面西化、自由主義化」等為由,將A類期刊和意識形態直接掛鈎。在這種強大的壓力下,教育部隨後被迫取消本輪評估中A類期刊指標。  對於學科評估的指標,程序有爭議,或者提出批評意見,都是屬於正常範疇的,但是,我們必須警惕在這種批評中出現泛政治化的現象,即把學術期刊評估問題泛政治化,把學術問題政治化。
  • 解讀自然科學一等獎:透明計算「雲」時代—新聞—科學網
    美國計算機學會會士(ACM Fellow)Marshall C.Yovits將透明計算稱為「張氏協議綜合法」;而另一位ACM Fellow,對等網絡創始人之一、美國卡耐基梅隆大學計算機系教授張輝更是大膽預測:透明計算將取代已控制計算機系統思想和實踐至少60年之久的傳統馮·諾依曼結構。
  • 羊城晚報:王正敏事件拷問院士評選機制
    原標題:羊城晚報:王正敏事件拷問院士評選機制  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王正敏被舉報存在學術不端的事件在繼續發酵。日前,王正敏當年申報院士時的7名推薦人中,有4名院士向中國科學院遞交了聯名信,稱王正敏在申報院士時確實存在造假行為:一是他將個人專著拆分成14篇文章,發表在他自己主編的雜誌上,這些都是「假論文」;二是他把非研究性的一般性文章(43篇),冒充正式論文放入申報材料,這是地地道道的學術造假。他們建議撤銷王正敏的院士資格。
  • 批評為什麼備受批評 方方表達「職業讀者」的意見
    批評家其實很努力,他們忙碌的身影頻頻出現於各種研討會現場,大塊文章屢見於報紙雜誌。批評也不可謂不繁榮,無論是成果數量,還是從業人員規模,都已超越歷史上任何時期。但是,關於批評的批評卻始終不絕於耳。批評為什麼備受批評?這是一個必須認真對待的問題。
  • 建立科學權威、公開透明的哲學社會科學學術評價體系
    建立科學權威、公開透明的哲學社會科學學術評價體系 第六屆全國人文社會科學評價高峰論壇在京舉辦 2019年11月27日 09:52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畢雁 字號
  • 日本「學術女神」小保方晴子將出書 談造假始末
    小保方晴子據日媒報導,STAP細胞論文造假事件當事人、日本理化學研究所前研究員小保方晴子的手記《那一天》共有253頁,由15個章節組成,記載了小保方幼少時期立志成為科研人員到2014年1月發表STAP細胞論文、之後被發現存在學術不端直至撤回論文的整個經歷。在前言中,小保方開篇即充滿懊喪地寫道,「能回到那一天哦! 如果神這樣對我說的話,我究竟該選哪個日子呢。到底從何時開始重來一遍,才能讓這一連串的騷動不會發生?」
  • 破解文學批評的斯芬克斯之謎
    在汗牛充棟的文學批評文章中,我們很少見到具有辯證法精神的文本出現,大多呈現二元對立思維特徵,要麼捧上天,要麼貶入地,這已成為「中國式批評」的常規態勢。而真正客觀的批評絕對不該是這樣的,應履行魯迅先生「壞處說壞,好處說好」的教誨,向批評家別林斯基學習,進行捍衛真理、堅守初心的批評。此間,言者立其誠乃是根本。
  • 韓春雨事件再調查:河北科大避談學術評議,被曝曾組織論文買賣
    同日,韓春雨所在的河北科技大學表示:「決定啟動對韓春雨該項研究成果的學術評議及相關程序。」撤稿,不是這一學術事件的句號。但自此之後,韓春雨與期刊之間、與國內外無一例外無法重複他實驗的科學家同行之間、與媒體之間,被他稱為有輸贏之分的較量,進入停滯期。
  • 視覺隱喻視域下的軍事攝影批評初探
    當前業界鮮有以視覺隱喻修辭為理論支點進行研究與分析的學術成果。本文將從視覺隱喻修辭的原理與運作機制出發,探析軍事攝影的視覺隱喻修辭分析方法,力圖拓展軍事攝影批評的理論研究視角,以期對軍事攝影圖像建構與意義傳達優化提供借鑑。
  • 對「文藝批評」的批評 學者:缺乏出清淘汰機制
    文藝批評的缺失帶來了怎樣的傷害?由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文化報社主辦的第33期「藝海問道」文化論壇日前在京舉行。論壇以「文藝批評的現狀與對策」為主題,圍繞「文藝批評的現狀與問題」「如何促進文藝批評的繁榮」「文藝批評的『才』『膽』『識』『力』」「文藝批評如何助力藝術院團的創作」「文藝批評的媒體責任」等議題展開深入探討,旨在通過理論研究、專家評論與媒體推進的有效結合,促進文藝批評的發展,繁榮文藝創作。
  • 我國首次舉辦電磁場計算國際學術會議
    本報瀋陽6月27日電(記者苗家生) 第15屆電磁場計算國際學術會議COMPUMAG今天在瀋陽開幕,這是國際電磁場計算學會ICS成立以來首次在中國舉行國際學術會議,來自34個國家和地區的近400名電磁界著名專家、學者參加了這次學術盛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