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張念柱
當年醫生斷言,術後存活期也就是兩三年的老人安書英,今年已年屆80,紅光滿面,最近,體檢結果顯示,除身體不能動外,其他指標一切正常。屈指算來,而今已21年了。
二十一年,7000多個日日夜夜,一如既往,無微不至地照顧患有腦溢血後遺症,癱瘓在床的老人吃、喝、拉撒,才有如此結果,這照顧者便是老人的兩個兒子,豐縣趙莊鎮張土城村前張小樓的張念升和張念敏。說起當年的情景那真是一段辛酸的故事。
1999年的秋季,正在地裡收穫玉米的安書英老人,突然昏倒在地,不省人事,人們急忙打電話叫來救護車,將老人送至豐縣人民醫院。
當時,她的兩個女兒都在外地建築隊打工,接到家中母親有病的消息便急忙找到老闆,說明情況趕往醫院。此時診斷結果已出:患者腦溢血;治療方案:需要做開顱手術。術後結果:風險較大,術後存活期限兩三年,全部費用需要1萬餘元。
那時1萬餘元對農村的普通農民來說就是一個天文數字。在建築工地打工,一天也就是幾塊錢,大兒子在建築工地幹了40餘天,老闆支了200元錢,二兒子從外地趕來,家中僅有200餘元錢。
弟兄倆拿著400餘元錢趕到醫院。手中現金400餘元,治療費用1萬餘元,面臨資金的巨大額短缺,弟兄倆商量決定,無論風險多大,錢再難籌,也要為母親看病。
母親一生經歷了太多的苦難,姥爺早年參加革命,不幸在次一戰鬥中犧牲。在那戰爭的年代裡,母親跟著姥姥南跑北奔,提心弔膽,過著吃了上頓沒有下頓的苦難生活。
母親過門後,在我們家贍養咱的爺爺奶奶,拉扯咱們幾個成人,實屬不容易,現在我們花再大代價也要挽救母親的生命,免得留下「子欲養而親不待」的遺憾。於是,弟兄倆商量,每天一個在醫院值班照顧母親治療,一個回家籌錢。
那時,親戚、鄰居也不富足,只能東家50,西家100,最多一家才有200元餘款,就這樣邊籌款,邊治療,歷時月餘,老人康復回家,但是弟兄倆早已債臺高築,但回家康復藥還是不能斷的。弟兄倆說著當年的家境,眼裡閃爍著悽愴的淚花。
老人的大兒子張念升和妻子朱月娥
大兒子說:「那時連吃鹽的錢也沒有」,平常人們這麼說或許認為是誇張,但是我母親有病那年,我確實是這樣的。知道那年家庭經濟困窘,晚秋了,我準備醃點鹹菜,胡蘿蔔、辣菜疙瘩(音)什麼的,當菜吃,準備好了菜料,但是實在拿不出買鹽的錢,沒有醃成。
二兒子說:別提那年啦,那年我種麥子,責任田裡一兩化肥也沒用,因為沒錢買,要說借,親戚鄰居都借遍了,別說親朋好友那時沒有,即使有,我也無法再開口了。過年時我兒子那年也就四五歲吧,和他大小差不多的孩子大多穿上新衣服,買了玩具,鞭炮等,我兒子跟在人家孩子後面,我看的辛酸。
除夕到了,明天怎麼過年,我和妻子商量買了一板雞皮,剁成餃子餡,過了一個春節。說到此處,張念敏哽咽了。各級政府知道我家情況後,多次來我家進行慰慰,並進行一定照顧,但是那些東西我們只能留給母親補養身體。
趙莊鎮關工委知道我家情況後, 聯繫學校對我家的三名在校生進行照顧,並聯繫有關企業進行資助。沒有趙莊鎮關工委的關心關愛,我們的孩子就無法完成學業。我時常告誡孩子,你們年輕人一定要學會知恩、懂得感恩,將我家忠孝的接力棒一代代傳承下去,並將它波及身邊之人,為社會盡綿薄之力,也是我們家庭的一種小小的心願。
母親病情康復後,但是不能下床走動,常規藥還是要吃。吃喝拉撒要人伺候,每夜老人要起夜三四次,無論幹活再累,想到政府的關心,關工委對下一代的關愛,要把這種感恩落實在對老人的照顧上,說啥也不能對老人有怨言。
我們白天在近處打工(因為每天要照顧老人早晚的起居),兒媳則輪流負責為老人做飯、洗臉、梳頭,定期洗澡。「父母在,不遠遊」21年來弟兄倆沒有出外打過工。現在弟兄兩家,每家負責老人一星期的衣食起居。老人床頭擺滿了時鮮水果,零食小吃。
人們對生活的需求不單單是物質的,文化的需求也同樣重要,病人更是如此。老人康復後不能下床走動,有時感到寂寞。弟兄倆為解除老人寂寞,為老人安裝了電視機。熱天便將老人移動到樹蔭下和人們乘涼聊天,冬天將老人背到院內和人們聊天曬太陽。
無論春夏秋冬,你走進老人房間,都沒有任何異味。當聽到人們的讚譽時弟兄倆總是說:在我們小時候,我奶奶癱瘓在床三年,我父親就是這樣無微不至地精心照料了三年,為奶奶翻身,洗腳,檫身。我也曾跟著父親用稚嫩的小手為奶奶洗過腳。
那時父親經常給我們講王祥臥冰,子路負米孝雙親,嶽飛敬師孝母,丁郎刻木等孝道的故事,並時常告誡我們,羊羔尚知跪乳之恩,烏鴉也有反哺之義,為人不孝,不如畜生。我們的父輩雖不懂大的道理,但就是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贍養了三年他的母親。
這是作為子女應盡的贍養義務,也算是我們的家風,我們要一代代傳承下去。
二兒子張念敏說:現在我的兒子張世軻,大學畢業,在蘇州工作,回來就要給我們洗衣服,幫我們幹家務,還要為我們洗腳。我們不讓他洗,他說:家庭是苗圃,我是幼苗,你們精心照料我奶奶的實際行動,就是那「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細雨,早已滋潤了我的心田,並說「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我知道,我不能把我們的家風宣揚的全世界都懂,但是我們家尊老愛幼的家風總要從身邊的小事做起,感染別人。我在外邊,從來不隨地吐痰,在公交車上我保證做到給需要座位的人讓座,我也曾為乞討者買過麵包……
張念敏的兒子說到這裡,我想張念敏又何嘗不是這樣做的哪。在我們村莊不管誰家有事他都爭先向前,他的口頭禪:有錢幫錢場,沒錢幫人場。
記得,我村邱姓剛蓋起房子,母親有病,醫治無效病故。張念敏知道邱家此時肯定有缺錢的苦楚,但又不願向別人張口,張念敏便從家拿出10000元送到邱家,幫其度過難關。
「讀書人的子弟熟悉筆墨,木匠的孩子會玩斧鑿,兵家兒早識刀槍」(魯迅)這就是環境的影響與家庭家風家訓的一種傳承吧。
我忽然想起多年前的又一段故事。那時,張念敏的兒子張世軻也就7歲的樣子,在村莊路口拾了20元錢,回家交給母親周雲霞,母親周雲霞語重心長地對兒子說:這錢咱不能要,並給兒子講述了許多拾金不昧的故事,然後領著孩子到路口尋找丟錢的人,通過問詢最後將錢送還失主。
老人二兒媳周雲霞
而今,張念升、張念敏弟兄倆一如既往無微不至地照料著老人,十裡八村的人們提到張念升、張念敏弟兄倆的都伸出大拇指稱讚:人家一輩一輩都是賢孝人,真是一家好人家,好人必有好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