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態電池或是特斯拉、寧德時代與比亞迪們的終極戰場

2020-12-01 OFweek維科網

電池對於手機,屬於有他沒他都能過年的那種。但對於電動車和光伏,卻是致命的約束,根本繞不過去的那一種。可以說,對電池的焦慮,落後的電池技術對各種前沿應用的制約,是新能源革命最大的障礙。

電池技術進步到什麼程度,新能源革命就推進到哪一步,一通百通,是未來新能源革命的第一推動力。

01

為什麼一定是固態電池?

電動車要實現對燃油車的取代,從根本上要實現兩個突破,第一個是擺脫對補貼的依賴,第二個是從經濟性上追平燃油車。

中國對新能源汽車的補貼預計在最近兩年就會退出,目前看上半場戰役已經結束,在特斯拉(NASDAQ:TSLA)的帶領下,各大廠商基本做好了斷奶的準備。

下半場核心的經濟性問題就浮出水面,那就是制約電動車吊打燃油車的裡程焦慮。而這個問題,歸根結底出在電池上。

我們以當前市場主流的兩款電動車為例,看看問題出在哪。

這是兩款今年上市的新車,一款是國內的電動車龍頭,比亞迪的漢EV,另一款是世界電動車龍頭,特斯拉的model 3。

首先給大家普及幾個大體的概念。我們知道,一般家用的乘用車,通常油箱容量在55L左右,按照百公裡8L的耗油量,大概可以跑600公裡出頭。電動車廠商為了實現對燃油車的無縫替代,基礎目標也是充一次電,跑600公裡。

為了實現這個600公裡的續航裡程,電動車廠商就必須在電池上下功夫。

理論上你可以堆足夠多的電池來實現這個目標,但我們知道,電池本身也有重量,而且還不輕,所以廠商就必須要在長裡程、車重以及電池效率之間找一個平衡。這個平衡點,就是我們說的電池成組效率。

這是一個典型的動力電池系統的構成圖。可以發現,電池片模塊(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電芯)只佔其中的一部分,除此之外,還有各種雜七雜八的配件,比如冷卻系統、絕緣層、接線盒、連接端子等等。

電池系統容量的核心是電芯,電芯的能量密度由wh/kg來衡量,就是每公斤的電芯,能夠產生多大功率的能量,kwh是我們日常說的度電,那麼單體電芯能量密度170wh/kg代表的意義就是,每公斤的電芯,可以產生0.17度的能量。

我們用電池系統能量密度來衡量一輛電動車實際的能源效率。電池系統除了電芯之外,內部包含的這些電池管理系統,熱管理系統,高低壓迴路等佔據了電池系統的部分重量和內部空間,所以電池系統的能量密度都比單體電芯能量密度低。

電池系統能量密度與單體電芯能量密度的比值就是電池成組效率,是衡量一個電池系統效率的核心指標。

比如我們上面的這兩款車:

比亞迪的漢EV,電芯能量密度是170wh/kg,組成電池組之後電池的系統能量密度就降到了140wh/kg,成組效率為82.53%;特斯拉最新的model 3 長續航版,電芯採用松下的21700電池,電芯能量密度比比亞迪漢EV採用的磷酸鐵鋰刀片電池近乎高一倍。

但特斯拉選擇的這種三元鋰電池,相對比亞迪的刀片電池,更容易發熱,需要更多的散熱設備,電池管理系統也更複雜,因此組合起來的電池系統能量密度快速降到161wh/kg,成組效率只有53.67%。

這兩款車型,代表了當前電動車的主流配置,主要指標很接近。

他們的續航裡程都在600公裡以上,總功率大約在77kwh,也就是77度電,電池系統都很重,比亞迪漢EV549kg,半噸多,特斯拉model 3 長續航版477kg,基本佔到全車重量的四分之一。無論從節能還是從挖潛的角度出發,電池技術都必須要有大的革新。

那麼動力電池技術需要做到多大的改進,才能真正踏上替代燃油車的門檻呢?

目前市場公認的答案是,現有電動車的電池系統能量密度翻一倍半,從普遍的160wh/kg,到400wh/kg,才是電動車徹底取代燃油車的開始。這個指標意味著600km的續航,80度電,總重大約200kg。現在這個重量大約是450-550kg之間。

400wh/kg,是一個非常剛性的指標。一個產品最終推廣開來必須要做到適者生存,核心就是成本,講再多的理想和未來,也比不過現實的便宜真香,電動車如果邁不過性價比經濟性這條線,就永遠只能是個小眾的玩具。

如果奔著400wh/kg這個指標去,你就會發現,現在的動力電池市場,還遠遠談不上競爭格局已經清晰,大家基本都在同一個起跑線上。

上圖是我們從光大的報告《固態電池:搶佔下一代鋰電技術制高點》中截取的圖,勾勒了現在的電池技術發展路徑。

不管你是哪種方案,理論的最高能量密度就是天塹,天資如此,你再努力也沒用。

我們當下主流的電池,無論是磷酸鐵鋰電池,還是三元鋰離子電池,都是液態電解液的鋰離子電池,理論的最高能量密度就是350wh/kg,如果再加上各種電池管理系統,能夠做到全系統300wh/kg,基本上就是極限。

這就好比你把弓箭做到了極致,最後面對火槍還是被秒殺,無他,這是代際的碾壓。

故而,最終要解決電池的能量密度問題,消滅裡程焦慮,最後的方案一定是固態電池。

固態電池,大家都還在研發的路上。那麼我們能實現這個指標麼?

能。恩格斯說過,「社會一旦有技術上的需要,則這種需要就會比十所大學更能把科學推向前進」。需求是最好的動力。電動車相比燃油車,有更大的空間和潛力。

我們看電池領域,過去10年發生了什麼。

根據BloombergNEF的數據,在過去的10年裡,電芯的能量密度基本提高了兩倍。這也說明了,在強大的需求推動下,產業界的進步有多快。

數月前,特斯拉將model 3的入門版從29.18萬元一下降到了24.99萬元,降了4萬還多。我們看好電動車取代燃油車的過程,但是這款入門車型採用的是寧德時代的磷酸鐵鋰電池,電池系統能量密度不會比比亞迪的刀片電池好多少,也就是140-160wh/kg左右。

相對於原來降價前產品的三元鋰電池配置,model 3的電池安全性略有提升,但系統能量密度還有所下降,對現有的這些電動車廠商比亞迪、小鵬等等有衝擊,也會下探到傳統的B級車帕薩特、雅閣、凱美瑞的市場,對他們產生一定的壓制左右。

但總體來說,如果電池系統的能量密度沒有大的提升,不能突破400wh/kg這個門檻,還都屬於戰術性的改進,格局上不會有太大的變化。

02

光伏的第二約束

我們知道,光伏這個行業遵循摩爾定律,每年的發電成本都會成比例下降。2020年已經實現了平價上網,也就是價格跟煤電打平,後續發電成本還會繼續下降,最後極限就是能源價格接近為零。

用「傻瓜扯扯淡」的說法,光伏要想實現對傳統能源的平推,要突破兩個限制:一個是擺脫補貼約束,這一個伴隨著平價上網,已經基本實現,第二個是擺脫併網約束,這個是將來要實現的。

光伏作為一種新的能源形式,優點肉眼可見,節能環保資源可再生,取之不竭用之不盡,所以一開始各個國家都給了大量的補貼,但這種補貼不是長遠之計。

羊毛出在羊身上,新能源的成本還是需要全社會來承擔,如果不能擺脫這種補貼的約束,光伏只能作為一種時尚,偶爾出現在政績報告上,作為一種點綴。

要想擺脫補貼,光伏的價格必須下降到足以與傳統能源競爭。隨著中國製造在光伏技術上的快速迭代,成本下降很快,終於到2020年,成本已經接近煤電,可以甩掉補貼直接上網了。第一個約束就這麼解決了。

但是如果第二個約束,也就是併網約束不能突破,光伏的推廣還是要被限制在一定範圍內。為什麼呢?這是由光伏發電的特點決定的。

上面這張圖就是著名的鴨子曲線,圖上標出了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每年3月31日這一天的用電淨負荷。加利福利亞我們知道,陽光明媚,風景秀麗,光照時間長,特別適合光伏發電,加上又是矽谷所在地,對新能源的接受程度高,光伏發電的佔比接近30%。

一天裡,中午光照最強,但是用電卻不多,所以電網負荷最低,而到了晚上,光伏歇菜,用電量卻飆升,電網負荷也快速躍升,就出現了圖中這根長長的鴨頸。

由於中國的加入,太陽能組件的價格逐年下降,加州光伏發電的佔比也越來越高,從2012年以來,中間用電淨負荷的這個鴨肚腩也越來越大,整體像一隻鴨子,所以叫鴨子曲線。

這條曲線反應了光伏發電面臨的第二個約束,併網發電。光伏發電畢竟受自然條件約束,白天有太陽,發電就多,晚上就停擺,但我們用電卻反過來,白天少,晚上多。

要解決這個問題,現在我們採取的是煤電或者天然氣發電調峰的方式來補償。白天的時候這些調峰機組停機,晚上的時候才開機。

這就涉及到一個電網消納比例的問題,整個電網系統,光伏發電的佔比有一個極限,這個上限基本上在30%-40%左右,具體取決於電網的調峰水平和日常的光照條件。

那麼我們能完全突破這個約束麼?能。

這個圖來自於興業證券電力設備研究員朱玥的報告:《成長鋒芒,中國力量》。光伏發電要想突破這個30%-40%的上限,就需要配置儲能設施,在中午發電高峰期把電力儲存起來,到晚上用電高峰期把電放出來,這樣就可以徹底淘汰掉煤和天然氣,只用光伏全天候滿足整個電網的需求。

為了突破第二個約束,光伏發電需要達到配置了儲能設施之後的光伏+儲能發電的系統成本低於現有的煤電,才能甩開併網約束,真正進入哲學上說的「自由王國」,改變電網,也徹底改變這個世界。

光伏併網對儲能的最核心的要求就是,絕對價格足夠低,這個價格指的是全成本。我們看興業證券整理的光伏儲能電站中標項目報價情況,如下圖:

現在光伏儲能電池最低的中標價格為0.86元/wh,加上電池管理系統(BMS),逆變器(PCS)之後的電池系統最低中標價為1.49元/wh,包括土建、系統集成在內的全光伏儲能電站,最低為1.94元/wh。

而這個1.94元,就是光伏儲能的全成本。1.94元/wh,一度電是kwh,換算成度電建設成本就是1940元/kwh,假設可以實現10000次的充放電循環,不考慮資金成本,攤到每度電上的儲能成本就是0.194元。

但是實際上,我們現有的儲能電站,很難做到1萬次的充放電循環壽命,普遍在5000次左右,那攤到每度電上的成本就是將近0.4元,這個價格大約相當於現有火電的價格,長期看需要有下降的空間。

那麼儲能的成本需要降到什麼的價格才會實現突破呢?目前市場普遍的共識是,10000次的循環壽命,1元/wh的全建設成本。

按照這個指標計算,單度電的儲能成本就是0.1元,在這個價格下,儲能電站可以脫離任何的補貼或者峰谷電價差價而獨立生存。在這個價格下,需要光伏發電成本從0.4元/kwh降到0.3元/kwh。這樣光伏+儲能的度電成本將為0.3+0.1=0.4元/kwh,價格約等於現有的煤電,從而徹底擺脫併網約束。

儲能的成本還有繼續下降的空間麼?有,而且可能比動力電池下降的速度還快。

首先,因為動力電池的價格下降的很快,而儲能電池可以完全借鑑動力電池的技術,實際上很多的光伏儲能裝置,直接用的就是二手的汽車動力電池。如上圖BloombergNEF的數據,動力電池從2010年的每千瓦時1160美元,已經下降到2019年的156美元,9年時間,價格下降了將近87%。

其次,光伏儲能需要的電池比動力電池要求要低,選擇範圍廣。相對動力電池對重量體積價格效率的極致追求,光伏儲能電池只需要滿足循環壽命足夠長,度電全成本低就可以了,對於動力電池要求的體積小,重量輕,儲能電站並沒有嚴格的約束,因此選擇範圍更大,實現技術突破的概率也越大。

光伏行業有自己的摩爾定律,那就是發電容量每增加一倍,新增裝機的電價減少16%。從儲能技術的角度上來講,隨著電池技術的進步,光伏儲能的總容量每增加一倍,單次充放電循環的成本也會按照一定的比例下降。在未來的十年,我們大概率上會看到儲能成本的快速下降。

03

各領風騷三五年

後面我們會看到一個互相促進螺旋上升的過程,而電池的需求量將會呈現指數性的增長。

根據牛頓第一定律,「任何物體都要保持勻速直線運動或靜止狀態,直到外力迫使它改變運動狀態為止」,在這個循環中,外力或者說第一驅動力就是光伏技術進步所帶來的光伏發電成本的快速下降。

光伏發電成本快速下降,倒逼電價穩步降低,電力需求提升,電動車性價比持續提升,倒逼動力電池進步,動力電池降本增效,儲能電池性價比提升,各種應用場景紛紛進入盈虧平衡點,又提升了電力的需求。這是一個正向的完整的循環。

作為投資者,最希望見到的場景當然是量價齊升,我看到很多電力設備研究員,都在講電價提升的邏輯,對未來的電價、補貼做了非常樂觀的估計,但這種假設本質上都是站不住腳的,我們並不認可。

因為大工業生產的核心就是降本提效,規模效應之下,成本降低,價格下降,利潤雖薄,可餅攤得大。

在工業上,任何講長期漲價的邏輯都是有瑕疵的。比如我們對贛鋒鋰業(SZ:002460)這類資源性的公司的長期成長性是有懷疑的,因為一個行業要想長期持久的增長,原材料一定不能成為一個約束。為什么半導體行業是在矽的基礎上做大的,就是因為沙子到處都有,不存在任何稀缺的可能。

我們花了這麼多時間來思考未來能源革命的路徑,但是預言歸預言,投資歸投資,即使你看對了方向,也不一定選對了股票,選對了股票也不一定能從一而終。

確實,光伏帶來的新能源革命會徹底改變這個社會,但這種高技術行業,按照易方達的基金經理蕭楠的說法,商業模式非常不友好。

這種商業模式屬於「自我燃燒,燃燒自己,照亮別人。這樣的公司很累,他們要花很多錢去投固定資產,去投研發,他們把所有節省出來的效率都送給了自己的客戶,因為如果不這樣做,自己就面臨著淘汰,被客戶拋棄。」

新技術方向的競爭的異乎的殘酷,往往是各領風騷三五年。

相關焦點

  • 特斯拉、寧德時代與比亞迪們的終極戰場:固態電池
    這是兩款今年上市的新車,一款是國內的電動車龍頭,比亞迪的漢EV,另一款是世界電動車龍頭,特斯拉的model 3。 首先給大家普及幾個大體的概念。 比如我們上面的這兩款車: 比亞迪的漢EV,電芯能量密度是170wh/kg,組成電池組之後電池的系統能量密度就降到了140wh/kg,成組效率為82.53%;特斯拉最新的model 3 長續航版,電芯採用松下的21700電池,電芯能量密度比比亞迪漢EV採用的磷酸鐵鋰刀片電池近乎高一倍。
  • 動力電池的需求下:寧德、比亞迪、特斯拉的對比
    寧德時代:靠三元鋰崛起但缺陷逐漸顯現在寧德時代成立時,在三元鋰電池、磷酸鐵鋰電池兩種技術路線中果斷選擇了前者,並依靠該技術優勢迅速發展起來。表現優異的三元鋰電池很快就成了市場主流電池。在動力電池市場,三元鋰電池的應用已經達到了電池市場60%,這為選擇三元鋰電池的寧德時代,領跑電池市場帶來了極大的優勢。寧德時代推出的NCM811鋰電池,電芯能量密度可達240Wh/kg,電池Pack能量密度達到170Wh/kg,搭載這款電池的Aion S可以連續行駛超過500公裡。
  • 固態電池對特斯拉、寧德時代與比亞迪們有多重要?
    01為什麼一定是固態電池?電動車要實現對燃油車的取代,從根本上要實現兩個突破,第一個是擺脫對補貼的依賴,第二個是從經濟性上追平燃油車。這是兩款今年上市的新車,一款是國內的電動車龍頭,比亞迪的漢EV,另一款是世界電動車龍頭,特斯拉的model 3。首先給大家普及幾個大體的概念。
  • 寧德時代/比亞迪/國軒/松下/蜂巢等動力電池技術「各顯神通」
    動力電池的成本,佔據新能源汽車總成本的40%以上,是許多汽車企業和電池企業重點研發的對象。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降低成本、提高續航裡程和延長電池壽命是電池技術突破中的重點。當前市場上,各種動力電池技術百花齊放,固態電池的發展也在加速。不過,相對於眾多尚未完全商業化的技術而言,行業巨頭們規劃中的動力電池技術更值得關注。
  • 固態電池之戰:特斯拉vs寧德時代vs比亞迪-虎嗅網
    這是兩款今年上市的新車,一款是國內的電動車龍頭,比亞迪的漢EV,另一款是世界電動車龍頭,特斯拉的Model 3。比如我們上面的這兩款車:比亞迪的漢EV,電芯能量密度是170wh/kg,組成電池組之後電池的系統能量密度就降到了140wh/kg,成組效率為82.53%;特斯拉最新的Model 3 長續航版,電芯採用松下的21700電池,電芯能量密度比比亞迪漢EV採用的磷酸鐵鋰刀片電池近乎高一倍。
  • 當電池成為汽車「心臟」,車企與寧德時代們爭奪控制權
    因此,比亞迪高管們不止一次表示,要對外開放動力電池。 2018年3月31日,比亞迪鋰電事業部管理人士曾表示,比亞迪正在做動力電池的業務剝離工作,預計2018年底或2019年初會拆分完畢。 同年7月,長安汽車與比亞迪籤署戰略合作協議,聯合設立以新能源動力電池生產、銷售為主營業務的合資公司。
  • 蜂巢能源官宣電池日,要做中國的特斯拉?
    近日,動力電池新勢力蜂巢能源官方發布了一組蜂·MI海報,官宣將於2020年12月2日舉辦電池日。目前特斯拉、寧德時代、LG化學、比亞迪等新能源車企及動力電池巨頭都在加速產能擴張,而且紛紛亮出各自王牌,如比亞迪推出刀片電池,寧德時代帶來「永不起火電池」,特斯拉在其電池日推出的「無極耳電池」等重磅產品。
  • 續航達1000公裡,寧德時代CTC技術和豐田固態電池哪個更靠譜?
    日前,在2020中國汽車論壇上,寧德時代董事長助理孟祥峰介紹了寧德時代在電池方面的兩大「黑科技」: 一個是CTC技術(cell to chassis,即將電芯集成到底盤)。據稱,藉助這項技術,新能源車的續航可達到800公裡~1000公裡(未說明續航標準)。
  • 寧德時代獨攬全球電池動力電池四成裝機量,比亞迪第三,松下第二
    根據高工產研的出貨量排名圖表可以換算出,前十名企業佔據全球汽車動力鋰電池企業出貨量排名的81.53%,而排名榜首的寧德時代更是獨砍近四成的市場份額,位列第二的松下為21.54%,比亞迪以5.23%擠進前三甲。事實上,寧德時代能獲第一也是實至名歸了。
  • 寧德時代與LG化學,誰是新的動力電池王者?
    但從全年累計裝機量來看,LG化學略勝寧德時代一頭。 在寧德時代與LG化學反覆搶位的同時,比亞迪、松下等巨頭已被甩在身後。動力電池領域曾經的「三國殺」局面也在向雙雄爭霸的格局過渡。 在她看來,中國在近幾年內仍將是新能源汽車最大的市場,而全球其他新能源市場還在爬坡階段,這對於佔據國內市場半壁江山的寧德時代而言是莫大的優勢。 此外,隨著寧德時代在今年下半年逐漸開始向特斯拉供應磷酸鐵鋰電池,勢必會影響LG化學此前在中國市場的最大優勢——特斯拉的訂單。據中國儲能網信息顯示,目前寧德時代對國產特斯拉的供貨量已超過LG化學。
  • 蔚來發布150kWh的固態電池,寧德時代/輝能或成供應商
    似是對標特斯拉,在1月9日的 「NIO Day」上,蔚來接連放出重磅消息,賺足了眼球。除了推出首款轎車ET7、發布蔚來自動駕駛NAD系統之外,蔚來還發布了首款150kWh固態電池。蔚來創始人李斌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固態電池供應商不方便披露,但是蔚來與固態電池供應商之間有著非常緊密的合作關係,且肯定是業內最領先的公司。「我們會全力加快量產,我們選擇的是最好的、最先進的、能夠量產的技術。」從蔚來方表述推測,目前,在固態電池方面布局的頭部企業包括寧德時代、輝能、清陶能源等都有可能成為其固態電池供應商。
  • 特斯拉與寧德時代的「無鈷之旅」
    供貨協議期限兩年,產品是不含鈷的磷酸鐵鋰電池,寧德時代和特斯拉還真敢玩。近日,金融時報、路透社等媒體紛紛報導稱,特斯拉正在就中國產電動車採用的無鈷電池(batteries that contain no cobalt)與寧德時代進行談判,並已進入最後階段。
  • 三星宣布其固態電池續航可達800km,比亞迪和寧德時代要加油了
    科學界目前普遍認為,傳統鋰離子電池能量密度已接近極限,想要實現突破,固態電池技術是一條理想的路徑。日前,期刊Nature Energy上三星高等研究院和三星日本研究所聯合發表了固態電池最新進展。其原型電池體積比相同容量傳統鋰離子電池縮小50%,單次充電可達到800公裡續航,循環次數高達1000次。
  • 比亞迪入股華大北鬥;華為發布白皮書;富士康固態電池
    特斯拉CEO埃隆·馬斯克(Elon Musk)日前在推特上表示:特斯拉的在線訂單配置功能將於2021年1月份登陸印度。富士康:目標10%電動汽車市場份額 2024年推出首款固態電池10月16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富士康母公司鴻海精密集團董事長劉揚偉周五表示,公司希望在2025至2027年間佔據電動車市場10%市場份額,並已與多家汽車製造商就未來的合作進行了談判。
  • 鋰電行業大爆發,寧德時代市值破萬億是一種必然!
    2、傳統能源時代落幕:特斯拉市值超十大車企。特斯拉是一家美國電動汽車及能源公司,產銷電動汽車、太陽能板、及儲能設備。2003年7月1日創立,特斯拉第一款汽車產品Roadster發布於2008年。2021年1月8日,特斯拉股價再創新高達到880美元/股,市值創紀錄地達到了近8342億美元,這個市值已經超過了當前排名前十的傳統汽車製造企業。
  • 揭蔚來「固態電池」之惑
    固態電池是一種使用固體電極和固體電解質的電池,是電池技術的一個」終極目標」。目前,電動汽車的動力電池都是含有有機電解液的鋰離子電池,由「正極材料+負極材料+隔膜」和液態的有機電解液組成。按照部分動力電池供應商的推測,未來五年鋰離子動力電池的單體能量密度有望提高至300Wh/kg以上,但是依靠當前主流的電池技術,不管是以比亞迪為首的磷酸鐵鋰電池,還是以寧德時代為首的三元鋰電池,都是液態電解液的鋰離子電池,單體能量密度理論上最高也就350wh/kg,系統密度基本上限不超300wh/kg,都難以實現。
  • 動力電池之爭:鋰離子還是固態?
    比亞迪比亞迪在今年3月末正式推出了刀片電池,這也是鋰電池的一種,但不同於三元鋰電池,而是選用了磷酸鐵鋰電池。比亞迪指出,電動汽車行業過於追求能量密度,而忽視了安全問題,因此比亞迪退而選用了能量密度較三元鋰電池低的磷酸鐵鋰刀片電池。
  • 能跑1000公裡的蔚來固態電池哪來的?寧德時代回應
    蔚來汽車(NIO)發布固態電池方案引發行業關注後,又有市場消息稱國內動力電池龍頭寧德時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寧德時代」,300750)或為其固態電池供應商。1月11日,記者向寧德時代求證,對方未直接確認這一消息,表示「公司高強度研發投入和技術儲備,以及量產製造能力,能夠支撐產品競爭力的持續領先」。1月9日,蔚來汽車在其一年一度的NIO Day上發布旗下第四款量產車型兼首款轎車ET7,同步推出了一款單體能量密度達360Wh/kg的150kWh固態電池包產品,搭載該電池包的ET7車型NEDC續航將超1000公裡。
  • 揭蔚來「固態電池」之惑
    至此,「固態電池」一詞,也被越來越高頻率地在專業文獻以外的社交媒體平臺熱議。固態電池是什麼樣的電池?固態電池是一種使用固體電極和固體電解質的電池,是電池技術的一個」終極目標」。按照部分動力電池供應商的推測,未來五年鋰離子動力電池的單體能量密度有望提高至300Wh/kg以上,但是依靠當前主流的電池技術,不管是以比亞迪為首的磷酸鐵鋰電池,還是以寧德時代為首的三元鋰電池,都是液態電解液的鋰離子電池,單體能量密度理論上最高也就350wh/kg,系統密度基本上限不超300wh/kg,都難以實現。
  • .| 特斯拉全球最大充電樁在滬上線;寧德時代、LG布局動力電池新...
    寧德時代、LG布局電動汽車動力電池新項目。松下最早2021年為特斯拉試製新型電池。比亞迪的二手電池再利用將擴大到全球;中石化布局光伏發電新能源、新材料領域。特斯拉全球最大充電樁在滬上線。國產特斯拉Model Y正式發售。能鏈集團將在2021年上半年赴美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