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這個色盲悖論,其實並不是要解答,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同一事物兩個人的看法不可能完全一致。
藍綠色盲難題的假設及問題
假設:有一個人張三,他有一種奇怪的色盲症。他看到的藍綠兩種顏色和別人不一樣,他把藍色看成綠色,把綠色看成藍色。
但是他自己並不知道他和別人不一樣,別人看到的天空是藍色的,他看到的是綠色的,但是他和別人的叫法都一樣,認為天空這種顏色類似的都是「藍色」;別人看到小草是綠色的,可張三看到的小草卻是藍色的,但是他把小草這種藍色的顏色叫做「綠色」。所以,他自己和別人都不知道他和別人的不同。
問題:我們怎麼讓張三知道自己和別人不一樣?
解決方案
很多人立馬想到用稜鏡對日光進行折射,穿過稜鏡的光,按照波長次序分別為紅橙黃綠青藍紫,然後讓張三指認,畢竟在大多數人眼裡,藍色看到的感覺就是藍色,綠色看到的感覺就是綠色,可在張三看來,稜鏡散發出來的光卻是紅橙黃藍青綠紫,可是他認知中的藍色是我們的綠色,所以他依然會指出稜鏡散射的光是紅橙黃綠青藍紫。
所以用科學的辦法也是無法去破解這個難題的,我們也根本不會知道張三藍綠互換,張三也不知道藍綠是互換的。一個人是沒辦法解讀另一個人真實的感受。
喜好的假設
假設所有人都是必須喜歡綠色,不能喜歡藍色,這時候就會出現一種狀況,對於綠草地的顏色,大家都喜歡,對於藍色天空的顏色,大家都不喜歡;然而張三也是要求這樣,可張三看到的藍色是綠色的,看到的綠色是藍色的,所以張三喜歡綠色,於是就喜歡了藍色天空的顏色,不喜歡綠草地的顏色;然而這時候大家就發現張三和別人愛好不同,就知道了張三把藍色看成綠色,把綠色看成藍色。
當然用假設去解釋假設這個是不可取的,然而對於這種假設的理論,只能用假設去解釋一下。
所涉及的哲學理論
1、唯心主義的色和空
色即是空是取自《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原來四句: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是佛教的重要思想,簡單地說色是指一切能見到或不能見到的事物現象,而這些現象是人們虛妄產生的幻覺。空,是事物的本質。這也說明佛經是最早的唯心主義哲學,佛學一直以來就是哲學。
2、有點恐怖的雙縫幹涉試驗
平行的單色光投射到一個有兩條狹縫的擋板上,狹縫相距很近,平行光的光波會同時傳到狹縫,它們就成了兩個振動情況總是相同的波源,它們發出的光在擋板後面的空間相互疊加,就發生了幹涉現象。然而當你用設備去觀察單個光子的幹涉試驗的結果時,光就變成了粒子,如果不觀察就變成了波,所以在量子物理中測量和疊加態這兩個量是無法同時準確體現的。
雙縫幹涉試驗的改進版還可以出現:後續的行為改變已經發生的事實,所以看到的未必真實,量子的世界是支離破碎的,時間可以回到從前。
哲學是人的哲學,那狗眼中的世界是什麼樣的呢?
我曾經把自己想成是一條狗,然後我用狗的眼睛看世界,我看到人類好怪異,我看到的世界就是我的認知,就是狗的哲學,狗統治了世界,那這個世界的描述翻譯成人類的文字,是完全兩個不同的描述,所以即便客觀世界是客觀存在的,可在人和狗的眼裡卻完全不同,當然我不可能是狗,我也不知道狗眼裡的世界是一個什麼樣的世界。
因此色盲難題是無解的,你根本不知道另外一個人腦海中的綠色是否和你腦海中的綠色一個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