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觀點是,英語這門學科「毀了」了很多中國天才。
因為英語這門課,我不能統計,有多少中國天才被「毀掉」,但我想,英語專業確實阻礙了很多有科研天賦的考研,考博,繼續走科研之路。但我再次認為,這不能完全怪英語學科。
多年以後,清華大學畫家陳丹青憤然辭去了博導的職務。陳丹青表示,會畫畫的不會英語,考不上我的研究生;會英語的不會畫畫,雖然考上了我的研究生,但幾乎沒有畫畫的潛力,我無法教。陳丹青說到的情況其實更常見。差不多所有專業的研究生考試都會遇到與陳丹青相似的問題,只是程度不同而已。由於英語不好,很多有科研潛力的大學生都不能考研究生。學得好的英語的人又不具備學習能力。因此,不少人雖然貴為博士生、碩士生,但基本上沒有學術研究能力,許多好苗子因過不了考研英語的關卡而難以走科研之路。
為此,我曾請教了比較教育學的著名學者強海燕教授。他說:「這確實是一個普遍的現象,但不能把它完全歸咎於英語學科。」在她看來,不學好英語主要是因為學習方法不正確,越學越煩,這責任主要在於中小學英語教學。
我很贊同強教授的看法。由於我自己的英語學習方法的錯誤,導致雖然過了大學英語四級,又考了六級,但我真的很討厭英語。其中兩位碩導看中了我的學習潛力,他們明確告訴我,只要能通過英語考試,一定能讀到他們的研究生。但我真的不喜歡英語,只能婉拒。新聞一出,全班同學和個別老師都嘆息:班上唯一有學術潛力的人卻沒有考研,真是遺憾。當然我們班考研的人還是不少的,他們說考研是為了文憑,不是為了學業,對學業沒有興趣。
學英語確實阻礙了很多有學術潛力的人走上學術道路。但是,這主要不是英語學科的問題,而是中小學英語教學的落後使許多人喪失了學習英語的興趣。再者,研究生考試不應將英語作為必考科目。需要國際學術交流的科目,如心理學、教育學等,必須考英語,而中國書法、中國畫等基本不需要國際學術交流的科目,則不應考英語,有些科目可以降低考研英語成績的要求。英語考試必須統一、統一,這是一個研究生招生制度的問題,不能怪英語專業。
總之,如果要追究責任,小學、中學的英語教育和研究生招生制度就會「毀了」中國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