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2016年度最佳文章出爐!(基因編輯、免疫療法、Zika病毒、冷凍電鏡……)

2021-01-20 Science

2016年行至年尾,Cell期刊的「Best of Cell 2016」如約而至。今年的年度最佳文章合集共囊括了10篇文章和4篇綜述,圍繞CRISPR、免疫療法、類器官、阿爾茲海默症、Zika病毒等研究熱點進行了回顧。




年尾將至,各大網站開啟了年終盤點的工作。近日,Cell期刊推出「年度最佳文章」合集。今年的「Best of Cell 2016」共列出10篇最佳文章以及4篇綜述,圍繞CRISPR、免疫療法、類器官、阿爾茲海默症、Zika病毒等研究熱點進行了回顧。



1、線粒體「協助」癌症免疫療法


Mitochondrial Dynamics Controls T Cell Fate through Metabolic Programming




2016年6月9日,來自於Max Planck免疫生物學和表觀遺傳學研究所的科學家們在《Cell》發文證實,線粒體的形態調控T細胞代謝,從而影響T細胞對抗癌變細胞的能力。線粒體是細胞代謝活動的重要樞紐,負責能量供應。研究發現,激活的效應T細胞擁有分裂的線粒體,而記憶T細胞維持它們的線粒體為融合網狀物(Fused Networks)。


更關鍵的是,研究人員通過藥物強制激活T細胞中線粒體的融合,發現激活T細胞產生了記憶T細胞的特徵,這類經處理的細胞獲得了更長的壽命以及更強的控制腫瘤生長的能力。這意味著,我們可以利用藥物靶向線粒體,從而製備出更強大的T細胞用於癌症免疫治療。(詳細)


2、PD-1抗體為何對有些患者無效?


Genomic and Transcriptomic Features of Response to Anti-PD-1 Therapy in Metastatic Melanoma




2016年3月24日,《Cell》期刊發表一篇文章揭示了PD-1療法在一些患者身上效果不佳的原因。來自於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研究團隊試圖通過分析治療前黑色素瘤活組織樣本的mutanomes和轉錄組,鑑定出影響患者對PD-1療法敏感性或抵抗性的因素。結果發現,整體高突變負荷與改善生存相關,響應PD-1療法的患者擁有豐富的BRCA2突變。


相反,先天抵抗PD-1療法的腫瘤則展示了一種轉錄特徵(Transcriptional Signature),其中同時表達上調的基因參與了間充質轉化調節、細胞粘附、細胞外基質重塑、血管再生和傷口癒合。該研究成果有助於解析為什麼不同的患者對PD-1療法的響應程度不同。


3、蛇為什麼沒有腳?


Progressive Loss of Function in a Limb Enhancer during Snake Evolution




雖然蛇屬於爬行動物,但是幾乎所有的蛇都沒有腳。但是一億多年前,蛇原本是有腳的。這種退變是因為什麼呢?2016年10月20日,一篇發表在《Cell》期刊的文章揭示了這一進化背後的分子機制。他們證實,蛇肢體形成基因附近的一個增強子區域發生了突變,從而導致蛇足的消失。


至今蟒蛇體內還存在微小的腿骨,這表明它們體內還殘存著構建肢體的分子通路。研究人員比較蟒蛇和其他蛇類比如毒蛇和眼鏡蛇的基因組,後者體內沒有殘餘的腿骨。結果發現,音蝟因子(Sonic hedgehog)基因上遊的一段增強子序列存在缺失和突變,從而阻斷了該基因的表達,最終導致了蛇足的缺失。當然,研究人員強調,音蝟因子增強子的突變只是蛇形態進化的主要原因,還有很多未知值得探索。


4、啤酒酵母的被馴化史


Domestication and Divergence of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Beer Yeasts




家畜、農作物的馴化都有據可查,但是我們對於工業酵母菌株的進化史卻知之甚少。2016年9月8日,《Cell》期刊發表一篇文章描述了這些微生物的遺傳譜系,特別是啤酒酵母,並由此揭示了酵母首次被馴化的時間、最早的啤酒製造者,以及人類是如何塑造了這個有機體的發展。


來自於比利時魯汶和VIB大學酵母遺傳學家Kevin Verstrepen帶領團隊對157個用於生產啤酒、葡萄酒、烈酒、清酒、麵包,和生物乙醇燃料以及一些用於實驗室研究的不同酵母菌株的基因組進行了測序,來探討這個物種的進化歷史。Verstrepen認為:「啤酒的風味主要取決於酵母。我們現在能喝到最好的啤酒,是因為古代的釀造者足夠聰明,遠在知道他們自己在做什麼之前,開始培養酵母。這真的是一門藝術。」(詳細)


5、Zika病毒會導致小鼠出生缺陷


Zika Virus Infection during Pregnancy in Mice Causes Placental Damage and Fetal Demise




Zika病毒(ZIKV)之所以會成為國際高度關注的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是因為這一蚊媒病毒可能會導致新生兒小頭畸形和格林-巴利症候群(吉蘭-巴雷症候群)。為了弄清楚Zika病毒感染的具體機制,華盛頓大學的研究團隊於2016年5月19日《Cell》期刊發表文章表明,他們成功構建了被病毒感染的小鼠模型,並證實ZIKV會導致小鼠胎盤損傷和胎兒死亡。


為了繞過小鼠的免疫防禦,研究妊娠過程中的病毒傳播,研究團隊開發了兩種小鼠模型:一種是經過遺傳學改造,免疫系統有缺陷的母鼠;另一種是注射免疫抑制性抗體的母鼠。他們發現ZIKV更傾向於感染胎盤,且會進一步感染滋養層細胞,損傷胎兒毛細血管。許多感染ZIKV的小鼠胎兒還未出生就夭折了。僥倖活下來的小鼠體型明顯更小,大腦和中樞神經系統都有病毒在複製。


6、孕婦高脂肪飲食為什麼易引發小孩自閉?


Microbial Reconstitution Reverses Maternal Diet-Induced Social and Synaptic Deficits in Offspring




2016年6月16日,《Cell》期刊新發表一篇文章闡明了母親孕期高脂肪飲食易導致寶寶出現神經類疾病的原因。來自於貝勒醫學院的神經科學副教授Mauro Costa-Mattioli博士帶領團隊證實,缺少一種特殊的腸道菌株會導致小鼠出現社交缺陷。而且,這種腸道菌群的失衡多與小鼠媽媽懷孕期間攝取高脂肪食物有關聯。


他們發現,由高脂肪飲食母親生下的小鼠,它們體內乳酸桿菌的含量比正常小鼠下降了9倍。當他們認為將乳酸桿菌添加到受影響小鼠的腸道中,能夠逆轉它們的行為障礙。(詳細)


7、冷凍電鏡解析度突破2Å


Breaking Cryo-EM Resolution Barriers to Facilitate Drug Discovery




2016年6月16日,來自於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NCI)的Sriram Subramaniam帶領團隊在《Cell》期刊發表最新突破:他們使用冷凍電鏡(cryo-EM)突破了可視化蛋白質的技術壁壘,成功獲得了小於100 kDa的蛋白複合體結構,並使其解析度突破了2 Å。


研究人員通過單顆粒冷凍電鏡解析了異檸檬酸脫氫酶(IDH1,93 kDa)的高解析度結構,鑑定了小分子抑制劑(ML309)與IDH1結合時的構象改變;同時還報告了乳酸脫氫酶(145 kDa) 和穀氨酸脫氫酶(334 kDa)的結構,解析度分別達到2.8Å和1.8Å。Subramaniam表示,能夠利用cryo-EM在如此高的細節層面上可視化潛在候選藥物複合物的結構是非常令人興奮的。這將加速和改變藥物研發的過程。


8、利用CRISPR技術追蹤RNA


Programmable RNA Tracking in Live Cells with CRISPR/Cas9




2016年4月7日,《Cell》期刊發表一篇文章表明,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化學、分子與細胞生物學教授、Howard Hughes醫學研究所研究員Jennifer A. Doudna和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教授Gene W. Yeo合作首次利用CRISPR/Cas9體系在活細胞中追蹤RNA。


研究團隊設計出一種特殊的短核酸PAMmer,促使Cas9能夠在不損傷靶分子的情況下有效地識別RNA而非DNA。同時,他們通過螢光標記Cas9,從而實現了對RNA分子的實時監控。


9、CRISPR助力蛋白質的亞細胞定位


High-Throughput, High-Resolution Mapping of Protein Localization in Mammalian Brain by In Vivo Genome Editing




如何對內源性蛋白質實現亞細胞定位對於從分子水平解析細胞至關重要。來自於馬克斯普朗克佛羅裡達神經科學研究所的Ryohei Yasuda團隊開發出一種方法——SLENDR(通過CRISPR/Cas9介導的同源指導修復單細胞標記內源性蛋白),能夠對哺乳動物大腦單個細胞的內源性蛋白實現高通量、高解析度的分析。Yasuda表示:「SLENDR將作為一種寶貴的工具,實現蛋白質的亞細胞定位,有助於研究人員確定蛋白質的功能。」


10、比14年諾獎更上層樓的螢光成像技術


Ultra-High Resolution 3D Imaging of Whole Cells




2016年8月11日,耶魯大學的研究團隊在《Cell》期刊發表最新研究成果。他們開發出一種新型螢光顯微鏡,能夠以10-20納米的解析度揭示細胞內部結構及其蛋白複合體。


繼2014年諾貝爾獎化學獎獲得者Stefan W. Hell發明的STED和SMSN螢光成像技術突破了衍射限制之後,螢光納米顯微技術或者超高解析度的顯微鏡,已經成為細胞生物學研究的重要工具。現在,耶魯團隊開創了4Pi單分子轉換納米顯微鏡(W-4PiSMSN),進一步提高了整個細胞的成像能力,並在之前的基礎上增強了解析度和定位精度。(詳細)



1、CRISPR/Cas9系統的機制和應用


Biology and Applications of CRISPR Systems: Harnessing Nature’s Toolbox for Genome Engineering


這一綜述由CRISPR「女神」Jennifer Doudna及其團隊完成。CRISPR/Cas9系統作用機制分成3個階段:獲得間隔序列、合成CRISPR RNAs、靶向和感染侵入序列。其中,Cas9是由CRISPR RNA和tracrRNA(反式激活crRNA)引導、切割特定DNA序列的核酸酶,它是「魔剪」得以編輯基因的關鍵酶類。該綜述圍繞Cas蛋白響應外源核酸多種機制的最新進展進行了討論,並闡述了在多種物種中這些系統如何被用於精準的基因組操縱。(詳細)


2、腫瘤免疫療法的基礎


The Basis of Oncoimmunology




腫瘤異質性的存在預示著即便是同一種腫瘤,其擴散速度、侵襲能力、治療效果、預後等方面都會表現出個體差異,而免疫系統的活躍度會影響腫瘤個性化治療的有效性,改善癌症治療的效果。A. Karolina Palucka和Lisa M. Coussens圍繞腫瘤免疫學的基礎,討論了癌症免疫響應的組成、癌症中慢性炎症和Leukocyte Compartments的改變、基於TH2的抗癌療法、T細胞免疫靶向治療、微生物在調節系統癌症風險和響應治療中的作用以及腫瘤免疫治療模式等內容。(詳細)


3、類器官


Modeling Development and Disease with Organoids


3D細胞培養技術為細胞提供一個更加接近體內生存條件的微環境,讓胚胎幹細胞以及成體幹細胞能夠在體外依然保持著自我更新、複製的能力。科學家們以幹細胞為材料,通過3D培養技術培育出類似於腎、肺、腸道、大腦、視網膜等器官組織的模型。這些微型器官可以真實模擬人體器官的結合和功能,從而用作疾病模型或者藥物篩選平臺,甚至於有望成為器官移植的來源。Hans Clevers在綜述中表示,類器官開創了再生醫學的新窗口,可以與當下熱門的基因編輯、基因療法等技術結合,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




由多能幹細胞培育而來的多種類器官(圖片參考:Lancaster and Knoblich, 2014)


4、阿爾茲海默症


The Cellular Phase of Alzheimer’s Disease


20年以來,「澱粉樣蛋白假說」一直被認為是阿爾茲海默症(AD)的主要致病機理,它主張β-澱粉樣蛋白(Aβ)是導致神經衰亡的直接原因。Bart De Strooper和d Eric Karran圍繞神經退化各階段,從分子生物、細胞病理、臨床診斷3個維度探討了AD病情發展規律,並對大腦星形膠質細胞、小神經膠質細胞和脈管系統長期而複雜的變化過程進行了詳細闡述。


備註:文章部分內容參考自生物通。


參考資料:


Cell Best of 2016


可能感興趣的:


張鋒再發CRISPR新突破!「魔剪」可實現同時編輯4個基因


Nature Medicine盤點:2016年生命科學七大領域的8大突破性進展


本文系生物探索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其他任何媒體、網站如需轉載,須在正文前註明來源生物探索。



點擊圖片,參加「2016生命科學領域十大亮點園區」評選


相關焦點

  • Cell:2016年度最佳文章出爐!
    近日,Cell期刊推出「年度最佳文章」合集。今年的「Best of Cell 2016」共列出10篇最佳文章以及4篇綜述,圍繞CRISPR、免疫療法、類器官、阿爾茲海默症、Zika病毒等研究熱點進行了回顧。
  • 【Nature、Cell】2016、2017癌症免疫療法綜述TOP25!
    此外,一些文章還對免疫療法的機理、靶點等內容進行了系統的匯總。1# Prospects for gene-engineered T cell immunotherapy for solid cancers雜誌:Nature Medicine發表日期:2016年1月6日相關報導:Nature Medicine:T細胞免疫療法對抗實體瘤
  • 冷凍電鏡+清華大學=7篇Cell、Nature、Science
    ;同時還報導了NPC1與伊波拉病毒GPcl蛋白複合體6.6埃解析度的冷凍電鏡結構,為理解NPC1介導伊波拉病毒入侵的分子機制提供了分子基礎。文章報導了位於酵母細胞核內的一系列組成上和結構上不同的核糖體60S亞基前體複合物的冷凍電鏡結構,確定了近20種裝配因子在核糖體上的結合位置及其原子結構。該校生命科學學院高寧研究員和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John L. Woolford Jr教授是這一研究的共同通訊作者。
  • Cell公布2016年中國年度論文,高福院士領導的「Zika感染引起睪丸損傷」成果入選
    中國年度論文、年度機構頒獎典禮暨前沿論壇在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舉行。 在頒獎典禮上揭曉了「細胞出版社2016中國年度論文、年度機構」,六個熱門領域6篇代表性論文及5所研究單位入選。 入選的年度論文是:傳染病學領域:以李向東、高福為通訊作者,發表在《細胞》雜誌的《寨卡病毒引起小鼠睪丸損傷並導致雄性不育》。
  • Nature、Cell 數篇深度好文!2016/2017 癌症免疫療法綜述 TOP25
    昨日,科技部發布了 2016 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由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許琛琦以及李伯良研究組提出的 「基於膽固醇代謝調控的腫瘤免疫治療新方法」 入選該榜單。該研究成果於 2016 年 3 月發表在 Nature 雜誌上。
  • 冷凍電鏡技術如何革新生物學
    文/張凱銘 李珊珊 2020年,在新型冠狀病毒(以下簡稱「新冠病毒」)基因序列公布之後的幾個月內,重組表達的刺突糖蛋白、核蛋白的部分結構已被解析。然而,完整的病毒結構、結構蛋白在病毒上的原位全長結構、分布規律、拷貝數及與其他結構蛋白的相互關係仍然是迷霧。
  • Cell年度最佳論文:張鋒DNA顯微鏡入選|張鋒|細胞|電子顯微鏡|螢光...
    近日,生命科學領域最頂尖學術期刊Cell雜誌推出了「Best of 2019」特刊,評選了了年度最佳Cell論文,共9篇。顯微鏡可分為兩大類:光學顯微鏡和電子顯微鏡,人們早在幾百年前使用光學顯微鏡觀察到了細胞,近年來用冷凍電鏡觀察到了蛋白的三維立體結構,然而,這兩類顯微鏡都無法再基因組水平觀察細胞。
  • 單鹼基編輯為何易脫靶?冷凍電鏡帶來全新視角
    今天,CRISPR基因編輯奠基人 Jennifer Doudna 在 Science 雜誌發表最新論文,首次解析了單鹼基編輯器ABE8e的超高解析度冷凍電鏡結構,,首次解析了CRISPR/Cas9基因編輯的工作原理。
  • Nature、Science和Cell三大期刊低溫電鏡解析蛋白結構重大研究
    第一篇文章報導了通過單顆粒冷凍電子顯微技術(冷凍電鏡)解析的酵母剪接體近原子解析度的三維結構,第二篇文章在此結構的基礎上進行了詳細分析,闡述了剪接體對前體信使RNA執行剪接的基本工作機理。清華大學生命學院博士後閆創業、醫學院博士研究生杭婧和萬蕊雪為兩篇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這一研究成果具有極為重大的意義。
  • 超級計算機、冷凍電鏡、人工智慧……如何運用高科技攻克病毒?
    它採用的是全基因組檢測技術,與核酸檢測方法不同,阿里可以一次對幾十萬到幾百萬條病毒的 DNA 分子進行序列測定,這就大大加快了檢測速度。常規人工需要 12 小時才能確診一例新冠肺炎患者,經過阿里的技術加持,這個過程僅需要 2 小時。
  • 深圳聯合研究團隊利用冷凍電鏡首次觀測到滅活新冠病毒真貌
    實際上可利用病毒對脂溶劑的敏感性來檢查病毒是否有包膜。二、病毒蛋白質變性:能使蛋白質變性的化學製劑都能使病毒滅活,如酚、甲醛、次氯化物、酸和鹼等。加熱引起變性也是有效滅活的方法。三、病毒核酸的損害:X線、γ線等電離輻射可切斷核酸,紫外線可使核苷酸鏈上相鄰的嘧啶鹼基形成二聚物,而破壞病毒基因的功能。
  • 科學家研究單純皰疹病毒基因組的冷凍電鏡結構
    科學家研究單純皰疹病毒基因組的冷凍電鏡結構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7/18 16:29:21 加州大學Z. Hong Zhou研究團隊取得一項新突破。
  • Cell重磅發布:2017年度十大最佳論文出爐!
    這些重要的發現有望幫助判斷開始癌症治療的最佳時間,進而開發出更精準的癌症免疫療法。在題為「Innate Immune Landscape in Early Lung Adenocarcinoma by Paired Single-Cell Analyses」的論文中,來自美國的一個科學家小組對肺癌進行了研究,結果發現,早期腫瘤也會擾亂免疫細胞的活性。
  • 從病毒研究談起,聊聊冷凍電鏡及背後的HPC
    而冷凍電子顯微鏡,簡稱冷凍電鏡(cryo-electron microscopy,cryo-EM),已成為生物大分子的結構研究的重要手段,這項技術極大地推動了生物學的發展。什麼是冷凍電鏡?冷凍電鏡是將生物大分子快速冷凍後,在低溫環境下利用透射電子顯微鏡對樣品進行成像,再經圖像處理和重構計算獲得樣品的三維結構。
  • 程亦凡在Cell發文介紹單顆粒冷凍電鏡技術
    不久以前,單顆粒冷凍電鏡(cryo-EM)還不是大多數結構生物學家們的第一選擇。2013年以前,蛋白資料庫(PDB)中的絕大多數分子結構還是X射線晶體衍射獲得的。而現在,單顆粒冷凍電鏡已經成為了X射線晶體衍射的有力競爭者,不僅在解析度上能夠與之匹敵,還適用於難以結晶的大分子。   本期Cell雜誌刊登了華人學者程亦凡(Yifan Cheng)博士的兩篇文章。
  • 中國科學家解析朊病毒蛋白澱粉樣纖維冷凍電鏡結構
    研究人員首次在原子水平上解析了全長朊病毒蛋白纖維的高解析度冷凍電鏡結構,揭示了細胞型朊蛋白向病理型朊病毒蛋白結構轉變的分子機制,為發展新的基於朊病毒蛋白纖維結構的prion疾病治療藥物奠定了基礎。全長人朊病毒蛋白纖維的冷凍電鏡結構傳染性海綿狀腦病(TSE)或prion疾病是一類致死的神經退行性疾病,由朊病毒蛋白(PrP)在體內發生錯誤摺疊而引起,影響包括人在內的多種哺乳動物。
  • 冷凍電鏡圖解病毒進入細胞的「鑰匙」|科技抗疫
    冷凍電鏡圖解病毒進入細胞的「鑰匙」 ←入榜理由當地時間2月15日,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疫苗研究中心與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分子生物科學學院合作在生命科學預印本平臺bioRxiv發表文章據悉,此番破解工作使用了斬獲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的「冷凍電鏡」。冷凍電子顯微鏡,就是應用冷凍固定術,在低溫下使用透射電子顯微鏡觀察樣品的顯微技術,讓研究者能將生物分子「凍起來」,前所未有地觀察分析運動過程。這一表徵對於生命化學的理解和藥物學的發展都有決定性影響,使得生物化學進入一個新的時代。
  • Cell:重磅!揭示氧氣抑制癌症免疫療法機制
    2016年9月3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NCI)和國家過敏症與傳染病研究所(NIAID)等機構的研究人員在小鼠肺內,鑑定出一種抗癌免疫反應受到抑制的機制,其中肺部是很多癌症的一種常見的轉移位點。通過基因或藥物手段抑制免疫細胞的這種氧氣檢測能力就會阻止肺轉移。
  • Cell Research 年度最佳論文出爐,共4篇論文入選
    2019年11月5號,Cell Research雜誌公布了2018年度優秀論文,共有4篇論文入選。reappraisal of CTLA-4 checkpoint blockade in cancer immunotherapy及Uncoupling therapeutic from immunotherapy-related adverse effects for safer and effective anti-CTLA-4 antibodies in CTLA4 humanized mice2篇文章
  • 冷凍電鏡技術揭開重要蛋白原子結構
    原標題:冷凍電鏡技術揭開重要蛋白原子結構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30日報導,英國科學家利用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重要成果——冷凍電鏡技術,攻克了與基因表達有關的一種重要蛋白的結構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