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公布2016年中國年度論文,高福院士領導的「Zika感染引起睪丸損傷」成果入選

2021-01-20 病毒學界

5月8日,由中國科學報社與美國細胞出版社共同主辦、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聯合主辦的2017「中國科學家與Cell Press」系列活動——細胞出版社2016中國年度論文、年度機構頒獎典禮暨前沿論壇在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舉行。

 


2016年,以中國內地機構為第一完成單位在《細胞》及其子刊上發表的論文共144篇,比2015年增加了52篇,漲幅達56.5%,呈「井噴」之勢。

 

在頒獎典禮上揭曉了「細胞出版社2016中國年度論文、年度機構」,六個熱門領域6篇代表性論文及5所研究單位入選。

 

入選的年度論文是:

傳染病學領域:以李向東、高福為通訊作者,發表在《細胞》雜誌的《寨卡病毒引起小鼠睪丸損傷並導致雄性不育》。

 


研究人員發現感染寨卡病毒後,病毒會誘導睪丸和附睪發生炎症反應,而不是引發前列腺或精囊的炎症,這表明這些組織細胞易於受到寨卡病毒的感染,可能是寨卡病毒的潛在存儲庫,這意味著Zika病毒或許會成為類似於HIV的危險病毒,可以通過性傳播。



感染了病毒的小鼠,即便血液檢測正常,研究人員依然在其睪丸組織中檢測到殘留的病毒。這意味著,Zika病毒突破了血-睪屏障。突破血-睪屏障的病毒,在感染後第8天引起睪丸間質充血、急性睪丸炎和附睪炎,睪丸和附睪組織明顯萎縮,睪酮水平顯著降低。第16天,大量精細胞死亡、睪丸精管斷裂逐漸喪失。感染第30天,睪丸進一步縮小,曲細精管進一步喪失正常結構。到第60天則睪丸完全萎縮喪失組織結構。


這項研究證實了寨卡病毒和睪丸感染損傷之間的關係,表明在某些情況下,寨卡病毒能最終導致男性不育。

 


幹細胞科學領域:以趙小陽、沙家豪、周琪為通訊作者,發表在《細胞—幹細胞》雜誌的《胚胎幹細胞體外減數分裂獲得功能配子》。

 


研究人員通過誘導小鼠胚胎幹細胞(ESCs)為原始生殖細胞(primordial germ cells),然後讓這些細胞接觸睪丸細胞和諸如睪酮之類的性激素,模擬這些原始生殖細胞的天然組織環境,這些由ESCs產生的原始生殖細胞經歷完整的減數分裂,產生具有正確細胞核DNA和染色體含量的精子樣細胞(sperm-likecells)。研究人員將這些精子樣細胞注射進小鼠卵細胞中,將形成的胚胎植入雌性小鼠體內。結果這些胚胎發育正常,產生健康的有生育力的後代,而且這些後代也能繁殖下一代。這是中國科學家們首次在實驗室中產生有功能性的小鼠精子。

 


腫瘤研究領域:以曹雪濤為通訊作者,發表在《癌細胞》雜誌的《肺上皮細胞TLR3在腫瘤肺轉移前微環境形成中的重要功能及其機制研究》。

 


研究人員發現腫瘤外泌體RNAs能夠通過激活肺泡上皮細胞中的Toll樣受體 3(TLR3)招募中性粒細胞,從而促進肺部轉移前微環境(pre-metastaticniche)的形成。這項研究確定了宿主間質細胞TLRs會如何幫助啟動轉移前炎症反應和轉移前微環境的形成。

 


結構科學領域:以楊茂君為通訊作者,發表在《細胞》雜誌的《哺乳動物呼吸鏈超級複合物I1III2IV1的結構》。

 


呼吸作用是生物體最基礎的生命活動之一,線粒體呼吸鏈複合物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研究人員利用冷凍電鏡解析了解析度為4.0Å的豬呼吸鏈超級複合物主要結構——大小為1.7 MDa的I1III2IV1。這些結構發現指出了電子從NADH轉移到細胞色素c上一種可能機制,這也為未來解析呼吸的具體過程提供了新的平臺。

 


免疫科學領域:以範祖森為通訊作者,發表在《免疫》雜誌的《NKB細胞激活固有淋巴細胞參與抗微生物感染作用》。

 


研究人員在小鼠的脾臟和腸繫膜淋巴結髮現了一個新的細胞亞群,由於該細胞亞群表達自然殺傷細胞(NK)標誌分子NK1.1、NKp46和B細胞標誌分子CD19、IgM,功能上卻與傳統的NK細胞、T細胞、B細胞都有不同的特性,他們將之命名為自然殺傷樣B細胞(NKBcell)。這類新的細胞亞群在感染的早期就分泌細胞因子IL-12和IL-18,誘導天然淋巴樣細胞(ILCS)和輔助性T細胞(Th1)分泌幹擾素,促進病原體的清除。

 


進化生物學領域:以邢立達為通訊作者,發表在《當代生物學》雜誌的《白堊紀中期琥珀中保存的一段具有原始羽毛的恐龍尾部》。

 


研究人員考察琥珀供應商展示的商品時,意外地發現了保存完好的恐龍尾巴尖——包括骨骼、軟組織和羽毛。有了這份9900萬歲的標本,科學家們第一次發現了與源恐龍尾巴相連接的羽毛(樣本的鉸接式尾椎骨可讓科學家排除羽毛屬於古代鳥類的可能性),證實了保存完好的羽毛與恐龍的相關性,研究人員認為這種恐龍屬於獸腳亞目。這一發現強調了琥珀作為化石記錄增補的價值所在。這些羽毛保存得很好,可以讓科學家研究它們的進化和結構。

 


入選的5家年度機構分別是:

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復旦大學、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


頒獎典禮結束後,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院校長曹雪濤,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副主任、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高福,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許執恆,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範祖森,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楊茂君做了生命科學前沿領域的學術報告。


部分信息整理於科學網、生物通。

編輯:ipsvirus




相關焦點

  • 高福當選為美國國家醫學科學院外籍院士
    10月21日,美國國家醫學科學院(NAM)在2019年年度會議上公布了新當選的90名成員和10名外籍成員。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病原微生物與免疫學重點實驗室主任高福是當選的外籍院士中唯一一位中國科學家。
  • Cell Research 年度最佳論文出爐,共4篇論文入選
    2019年11月5號,Cell Research雜誌公布了2018年度優秀論文,共有4篇論文入選。論文。假定抗CTLA-4抗體通過阻斷來自B7-CTLA-4相互作用的負信號而引起腫瘤排斥。在2018年4月發行的第一篇獲獎研究論文中,鄭盼,劉陽及其同事表明治療性抗CTLA-4抗體的機制獨立於檢查點封鎖,但取決於Treg耗竭和宿主Fc受體。在他們的第二篇論文中,他們證明了完整的CTLA-4佔領,全身性T細胞活化和自我反應性T細胞的優先擴增對於腫瘤排斥是必不可少的。
  • 中科院多項成果入選2017年度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
    1月24日,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生命科學學會聯合體公布「2017年度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和上海市計劃生育科學研究所「人Piwi基因突變致男性不育」、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和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m6A甲基化修飾調控脊椎動物造血幹細胞命運決定」、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水稻廣譜持久抗病與產量平衡的遺傳與表觀調控機制」、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神經科學研究所「癢覺信息傳遞的神經環路機制」等成果分別入選。
  • 兩名華人當選美國醫學學院院士,高福當選外籍院士!
    中國醫院管理案例評選,醫院卓越管理實踐大秀場。點擊查看 10月21日,美國國家醫學科學院(NAM)在2019年年度會議上公布了新當選的90名成員和10名外籍成員。
  • Cell Press細胞出版社2019中國年度論文和機構揭曉
    論壇揭曉了細胞出版社2019中國年度論文和年度機構獲獎名單。中國科學報社作為第三方,通過特邀專家評審、結合數據分析,在特刊入選論文中遴選出年度論文,並綜合各研究機構在細胞出版社發表論文數量及國際影響力,遴選出年度機構。歷經45年的發展,Cell Press(細胞出版社)目前已擁有50種出版物,學科覆蓋領域也逐漸從生命科學領域向全科學領域拓展,為中國科學家展現科研成果提供了更為廣闊的世界舞臺。
  • 科睿唯安公布2020年度「全球高被引科學家」,山東大學8位學者入選
    【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全國產經信息不錯過】日前,科睿唯安公布了2020年度「全球高被引科學家」名單,山東大學8位教授入選,分別是化學領域的黃柏標教授,跨學科領域的劉宏教授、熊勝林教授其中,黃柏標教授、劉宏教授、戴瑛教授、熊勝林教授、馮奎雙教授繼去年入選全球高被引科學家榜單後,今年再度入選。全球高被引科學家由科睿唯安旗下科學信息研究所遴選,入榜的自然科學家和社會科學家均發表了多篇高被引論文,其被引頻次位於同學科前1%。2020年度,全球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6167人入選該榜單。
  • 7位中國科學家新入選世界頂級《Cell》學術顧問委員會
    加上2013年入選的曹雪濤和鄧宏魁,Cell學術顧問委員會已有9位中國學者。目前,該委員會共有119人。此次入選的7位中國學者簡介(排名不分先後)1 高福    高福,男,生於1961年11月,中科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美國微生物科學院院士,歐洲分子生物學組織外籍院士,美國科學促進會會士,愛丁堡皇家學會外籍院士,非洲科學院院士。
  • 中科院公布61名新晉院士名單 江蘇3人入選
    原標題:中科院公布新晉院士名單,江蘇3人入選—— 國家需求在哪,科研領域就在哪 郭萬林院士 昨天,中國科學院正式公布2017年院士增選結果。今年共有61名新當選的中國科學院院士,江蘇高校和科研院所中有南京大學郭子建、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郭萬林、南京理工大學芮筱亭3位,在激烈競爭中成功當選。 「國家需求在哪裡,我的研究領域就在哪裡」,記者採訪後發現,在國家需要的重大前沿領域,3名新科院士都立下汗馬功勞。
  • 「應州嬌子」高福
    近日,德國科學院公布了新當選院士名單,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高福院士名列其中,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官網上也在第一時間公布了這一個好消息。德國科學院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科學院所之一,院所中也誕生了很多享譽世界的科學大師,諸如愛因斯坦、居裡夫人、達爾文以及普朗克等等。其中更有多達168名德國科學院院士曾獲得諾貝爾獎。
  • 高福院士立「奇功」
    前個階段,高福院士因為最早在國外權威雜誌發表論文,飽受網絡責難和攻擊,似乎是不顧抗疫大事,而忙著幹自己的「私活兒」,可事情的發展有時讓人意想不到,沒想到的是,那篇自己的論文,現在竟然成了反擊某些國家污衊中國隱瞞疫情的核武器了。
  • 人類演化研究成果再次入選「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主持研究的「中國發現新型古人類化石-許昌人」入選。這是該所古人類課題組繼2010年度「中國發現10萬年前的早期現代人化石」和2015年度「發現東亞最早的現代人化石」,第三次獲得該榮譽。
  • 高福院士在大會上的30分鐘:和石正麗合作科研,論文未獲署名
    毫無疑問,大家都在等待一個人——中國疾病與預防控制中心(CDC)主任、中科院院士高福的第二次演講。指某些病毒的特異性抗體與病毒結合後,反而將病毒導入細胞,引發更嚴重感染。」和石正麗合作,論文未獲署名儘管疫情期間還是科研戰友,但在這場演講中,高福院士與石正麗研究員的學術分歧若隱若現。
  • 感動中國2016年度人物潘建偉事跡及頒獎詞 簡介照片
    2月8日晚,《感動中國2016年度人物》頒獎典禮在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播出,中國科大常務副校長、中科院院士潘建偉作為「量子通訊的領跑者」成為「2016年感動中國的十大年度人物」之一。  頒獎典禮上播出了潘建偉院士為量子通訊事業奮鬥的經歷和故事,主持人對他進行了現場採訪。
  • 中國科協公布2013年度十大科普事件
    中國科協公布2013年度十大科普事件 >   昨天下午,中國科協公布了2013年度十大科普事件。
  • 中科院多項成果入選2015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2月25日,科技部基礎研究管理中心公布了2015年度中國十大科學進展。中國科學院牽頭完成或參與完成的七項成果入選其中,分別是:實現單光子多自由度量子隱形傳態,理論預言並實驗驗證外爾半金屬的存在,揭示伊波拉病毒演化及遺傳多樣性特徵,實現對反物質間相互作用力的測量,探測到宇宙早期最亮、中心黑洞質量最大的類星體,發現東亞最早的現代人化石,實現對單個蛋白質分子的磁共振探測。
  • 中國化學會先進工作者榮譽榜公布 新晉兩院院士候選人等60人入選
    2月26日,中國化學會公布了「2015-2018年度中國化學會先進工作者」榮譽名單,榜單中雲集了2位來自清華大學另外,國家納米中心副主任唐智勇研究員也入選榮譽榜,後者也正是學會此前剛剛公布的擬推選2019年兩院院士候選人之一。
  •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喬傑院士入選愛思唯爾(Elsevier)2019年中國高被...
    5月7日,學術出版業巨頭愛思唯爾(Elsevier)正式發布了2019年中國高被引學者(Chinese Most Cited Researchers)榜單,本次國內共有來自 242 個高校/科研單位/企業的 2163 位學者入選。
  • Cell:2016年度最佳文章出爐!(基因編輯、免疫療法、Zika病毒、冷凍電鏡……)
    2016年行至年尾,Cell期刊的「Best of Cell 2016」如約而至。今年的年度最佳文章合集共囊括了10篇文章和4篇綜述,圍繞CRISPR、免疫療法、類器官、阿爾茲海默症、Zika病毒等研究熱點進行了回顧。年尾將至,各大網站開啟了年終盤點的工作。近日,Cell期刊推出「年度最佳文章」合集。
  • 浙大副書記鄭強:學術成果堪比高福院士,卻常遭人質疑譁眾取寵
    浙大副書記鄭強:學術成果堪比高福院士,卻常遭人質疑譁眾取寵 五年前,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和中國青年報社聯合主辦了評選「學生喜愛的大學校長」的活動。在這場完全由學生評選、頒獎的活動中,時任貴州大學校長的鄭強入選並獲獎。
  • 7位中國學者入選!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名單公布
    近日,發展中國家科學院(TWAS)在官方網站上公布了新增選院士名單,來自全球22個國家和地區的37位科學家入圍,其中有7位來自中國大陸。發展中國家科學院成立於1983年11月,是非政府、非政治和非營利性的國際科學組織,致力於支持和促進發展中國家的科學研究。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一般從發展中國家的著名科學家中選舉產生,外籍院士從發達國家的著名科學家中選舉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