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由中國科學報社與美國細胞出版社共同主辦、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聯合主辦的2017「中國科學家與Cell Press」系列活動——細胞出版社2016中國年度論文、年度機構頒獎典禮暨前沿論壇在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舉行。
2016年,以中國內地機構為第一完成單位在《細胞》及其子刊上發表的論文共144篇,比2015年增加了52篇,漲幅達56.5%,呈「井噴」之勢。
在頒獎典禮上揭曉了「細胞出版社2016中國年度論文、年度機構」,六個熱門領域6篇代表性論文及5所研究單位入選。
入選的年度論文是:
傳染病學領域:以李向東、高福為通訊作者,發表在《細胞》雜誌的《寨卡病毒引起小鼠睪丸損傷並導致雄性不育》。
研究人員發現感染寨卡病毒後,病毒會誘導睪丸和附睪發生炎症反應,而不是引發前列腺或精囊的炎症,這表明這些組織細胞易於受到寨卡病毒的感染,可能是寨卡病毒的潛在存儲庫,這意味著Zika病毒或許會成為類似於HIV的危險病毒,可以通過性傳播。
感染了病毒的小鼠,即便血液檢測正常,研究人員依然在其睪丸組織中檢測到殘留的病毒。這意味著,Zika病毒突破了血-睪屏障。突破血-睪屏障的病毒,在感染後第8天引起睪丸間質充血、急性睪丸炎和附睪炎,睪丸和附睪組織明顯萎縮,睪酮水平顯著降低。第16天,大量精細胞死亡、睪丸精管斷裂逐漸喪失。感染第30天,睪丸進一步縮小,曲細精管進一步喪失正常結構。到第60天則睪丸完全萎縮喪失組織結構。
這項研究證實了寨卡病毒和睪丸感染損傷之間的關係,表明在某些情況下,寨卡病毒能最終導致男性不育。
幹細胞科學領域:以趙小陽、沙家豪、周琪為通訊作者,發表在《細胞—幹細胞》雜誌的《胚胎幹細胞體外減數分裂獲得功能配子》。
研究人員通過誘導小鼠胚胎幹細胞(ESCs)為原始生殖細胞(primordial germ cells),然後讓這些細胞接觸睪丸細胞和諸如睪酮之類的性激素,模擬這些原始生殖細胞的天然組織環境,這些由ESCs產生的原始生殖細胞經歷完整的減數分裂,產生具有正確細胞核DNA和染色體含量的精子樣細胞(sperm-likecells)。研究人員將這些精子樣細胞注射進小鼠卵細胞中,將形成的胚胎植入雌性小鼠體內。結果這些胚胎發育正常,產生健康的有生育力的後代,而且這些後代也能繁殖下一代。這是中國科學家們首次在實驗室中產生有功能性的小鼠精子。
腫瘤研究領域:以曹雪濤為通訊作者,發表在《癌細胞》雜誌的《肺上皮細胞TLR3在腫瘤肺轉移前微環境形成中的重要功能及其機制研究》。
研究人員發現腫瘤外泌體RNAs能夠通過激活肺泡上皮細胞中的Toll樣受體 3(TLR3)招募中性粒細胞,從而促進肺部轉移前微環境(pre-metastaticniche)的形成。這項研究確定了宿主間質細胞TLRs會如何幫助啟動轉移前炎症反應和轉移前微環境的形成。
結構科學領域:以楊茂君為通訊作者,發表在《細胞》雜誌的《哺乳動物呼吸鏈超級複合物I1III2IV1的結構》。
呼吸作用是生物體最基礎的生命活動之一,線粒體呼吸鏈複合物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研究人員利用冷凍電鏡解析了解析度為4.0Å的豬呼吸鏈超級複合物主要結構——大小為1.7 MDa的I1III2IV1。這些結構發現指出了電子從NADH轉移到細胞色素c上一種可能機制,這也為未來解析呼吸的具體過程提供了新的平臺。
免疫科學領域:以範祖森為通訊作者,發表在《免疫》雜誌的《NKB細胞激活固有淋巴細胞參與抗微生物感染作用》。
研究人員在小鼠的脾臟和腸繫膜淋巴結髮現了一個新的細胞亞群,由於該細胞亞群表達自然殺傷細胞(NK)標誌分子NK1.1、NKp46和B細胞標誌分子CD19、IgM,功能上卻與傳統的NK細胞、T細胞、B細胞都有不同的特性,他們將之命名為自然殺傷樣B細胞(NKBcell)。這類新的細胞亞群在感染的早期就分泌細胞因子IL-12和IL-18,誘導天然淋巴樣細胞(ILCS)和輔助性T細胞(Th1)分泌幹擾素,促進病原體的清除。
進化生物學領域:以邢立達為通訊作者,發表在《當代生物學》雜誌的《白堊紀中期琥珀中保存的一段具有原始羽毛的恐龍尾部》。
研究人員考察琥珀供應商展示的商品時,意外地發現了保存完好的恐龍尾巴尖——包括骨骼、軟組織和羽毛。有了這份9900萬歲的標本,科學家們第一次發現了與源恐龍尾巴相連接的羽毛(樣本的鉸接式尾椎骨可讓科學家排除羽毛屬於古代鳥類的可能性),證實了保存完好的羽毛與恐龍的相關性,研究人員認為這種恐龍屬於獸腳亞目。這一發現強調了琥珀作為化石記錄增補的價值所在。這些羽毛保存得很好,可以讓科學家研究它們的進化和結構。
入選的5家年度機構分別是:
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復旦大學、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
頒獎典禮結束後,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院校長曹雪濤,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副主任、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高福,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許執恆,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範祖森,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楊茂君做了生命科學前沿領域的學術報告。
部分信息整理於科學網、生物通。
編輯:ipsvir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