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你聽說過麋鹿,但你真的了解麋鹿嗎?
若讀過《封神榜》,就知道姜子牙有一神獸坐騎的樣子異常奇特:似鹿不似馬、似牛不似馬、似驢不似驢,稱為「四不像」。事實上,這個「四不像」是真實存在於現實世界的,它是中國特有的珍稀動物,麋鹿。
我們國家最早從西周就開始馴化麋鹿,但人類發現後過度獵殺,到漢代末馴化數量急劇下降。最終成為皇帝才配得上擁有的珍獸,被皇家圈養起來。
清代晚期,最後一批麋鹿保存在北京南海子皇家獵苑,僅存120隻。
麋鹿是我國特有的野生動物,其稀有程度可與大熊貓相匹敵,距今已有二三百萬年的歷史,與人類大致同步。我們熟悉的成語「鹿死誰手」中的鹿即為麋鹿,從「鹿死誰手」這個成語可以看出,在古代,麋鹿仍然是王權的象徵。
明朝的馮安書詩中也有這樣的一句話:「麋鹿春遊似半殘,野草離愁。」這說明在明朝,麋鹿的蹤影還能在野外看到。然而,到了清朝後期,隨著人口的膨脹,麋鹿在野生環境中消失了,只有在南海子的皇家獵苑裡,還能看到它們的蹤影。
曾經廣泛存在於東部廣袤的江河湖泊等溼地環境中的麋鹿,隨著人類活動的加劇,遭到了嚴重破壞,加上過度的捕殺,在明代以後,麋鹿逐漸消失在野外,只剩下為數不多的倖存於皇家獵苑。
最後,由於八國聯軍的入侵和對皇家獵苑的多次洗劫,中國最後的20多隻麋鹿都未能逃離滅絕劫難,它們於1900年消失於中華大地。
瀕危麋鹿與外國人的結緣
大衛在北京傳教的時候,看到過這種東方的神秘動物。而在西方,麋鹿的名字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所以在西方,麋鹿被稱為「大衛神父鹿」。
大衛牧師在中國活動期間,因在信中描述中國奇特的動植物而受到當時歐洲博物學者的重視,他們給他提供資助,使他能夠在全中國進行動植物學考察。那時候,許多傳教士在中國工作的時候也是這麼做的,但是沒人比大衛牧師做得更好。
在1866年,麋鹿被巴黎愛德華自然博物館鑑定為珍稀動物後,被西方科學界所熟知,它至少比大熊貓早半個世紀。
從那以後的十年裡,歐洲很多國家都從中國買來麋鹿,這些鹿在國外被單獨飼養在德、法、荷、比等國家的動物園裡,但是它們越養越少,處境很糟糕。其後,才有後來貝福特公爵領養麋鹿,並展開了艱苦的族群重生旅程。
從1894年到1901年,英國野生生物學家貝福特公爵十一世,通過各種途徑從歐洲各地的動物園購買了18隻身體狀態非常差的麋鹿。這是當時世界上最後的18隻麋鹿。
從1899年到1936年,他曾是倫敦動物學會的主席。據動物學家珍妮·古多爾在書中寫到,麋鹿在中國本土滅絕後,是貝德福德公爵從歐洲的一家動物園買下了幾頭其餘的鹿,把它們送到烏邦寺寺院飼養。
在動物學家的精心照料下,在烏邦寺最多曾養護了255隻麋鹿。為了保存鹿群,在二戰期間,他把很多麋鹿從修道院搬到了一些世界上著名的動物園,以避免麋鹿因戰爭而死亡。經過千辛萬苦,貝德福家族最終使這個物種存活下來。
麋鹿回到故鄉
1985年,第十四世貝多芬公爵在動物學家的呼籲下,將麋鹿送回中國。
到2020年為止,全國已經建立了38個麋鹿棲息地,其中最成功的有南海子麋鹿苑、江蘇大豐、湖北石首、湖南東洞庭湖等四個保護區。到目前為止,30多年來,從最初的77頭發展到8000多頭,全國24個省的動物園、飼養場、放養區共81個。
在人工飼養下,麋鹿能夠完全擺脫對人類的依賴,形成能夠自我維持的野生種群,結束了麋鹿將近數百年無野生記錄的歷史!
保護區還在努力地幫助麋鹿適應野外生存環境,挑選身體條件適合放生的麋鹿,把它們放生到靠近自然環境的地方,進行適應,並有計劃地訓練。隨著適應環境的不斷變化,圈養的野生麋鹿數量也在不斷增加。
根據2017年的統計數字,全世界有大約6000隻麋鹿,其中在中國有超過5000隻,佔據了全球80%以上。現代人已認識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重要價值,希望下次評價麋鹿的生存狀況時,能摘下他們瀕臨物種的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