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C Evol Biol:鼩鼴亞科系統發育研究取得新進展

2021-01-09 生物谷

現生鼩鼴(shrew-like moles)棲息在中國西南的橫斷山系及周邊地區,是鼴科中最原始的一支。由於形態上的保守性和野外採樣的難度,有關該類群生物系統學的研究仍十分有限。另外,現生鼩鼴的分布區是全球最重要的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之一。中新世以來的全球氣候變化和頻繁的地質運動造就了這一區域複雜的地理景觀,極大塑造了特有類群的遺傳格局。然而,該地區生物多樣性的發生機制仍存在一定爭議。因此,通過分子系統發育手段研究現生鼩鼴可以有效地聯繫起生物和地區兩大模式系統,意義重大。

最新一期的BMC Evolutionary Biology雜誌刊登了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蔣學龍研究組的近期成果Multilocus phylogeny and cryptic diversity in Asian shrew-like moles (Uropsilus, Talpidae): implications for taxonomy and conservation。該研究第一次通過分子系統發育方法解決了鼩鼴亞科現生類群長期遺留的問題。通過對2個線粒體基因和8個核基因序列進行分析,構建了採自不同地區的鼩鼴樣品的系統發育關係,並基於化石和分子校正點估算了物種分歧時間。

研究結果顯示,現生鼩鼴的物種分化時間(6.32-0.82Ma)與中新世以來的氣候變化和造山運動有強烈的對應關係,而目前主要的pre-Pleistocene speciation假說和Pleistocene speciation pump假說都不能較好地解釋這一物種分化模式。與基因樹的結果基本一致,基於溯祖理論模型(Coalescent model)構建的物種樹認為目前認可的5個物種代表了10個進化上獨立的支系,提示該類群的生物多樣性被嚴重地低估。因為這些獨立進化的支系(有效種)大都分布狹域,文章還從保護遺傳學的角度建議它們的保護等級亟待提高。

該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基金(31301869,31272276)、中科院知識創新計劃(KSZD-EW-2-011)和遺傳資源與進化國家重點實驗室(GREKF11-03)的資助。博士研究生萬韜和助理研究員何鍇為本文的共同第一作者。(生物谷Bioon.com)

生物谷推薦的英文摘要

BMC Evolutionary Biology            doi:10.1186/1471-2148-13-232

Multilocus phylogeny and cryptic diversity in Asian shrew-like moles (Uropsilus, Talpidae): implications for taxonomy and conservation

Tao Wan12, Kai He13 and Xue-Long Jiang1*

Background

The genus Uropsilus comprises a group of terrestrial, montane mammals endemic to the Hengduan and adjacent mountains. These animals are the most primitive living talpids. The taxonomy has been primarily based on cursory morphological comparisons and the evolutionary affinities are little known. To provide insight into the systematics of this group, we estimated the first multi-locus phylogeny and conducted species delimitation, including taxon sampling throughout their distribution range.

Results

We obtained two mitochondrial genes (~1, 985 bp) and eight nuclear genes (~4, 345 bp) from 56 specimens. Ten distinct evolutionary lineages were recovered from the three recognized species, eight of which were recognized as species/putative species. Five of these putative species were found to be masquerading as the gracile shrew mole. The divergence time estimation results indicated that climate change since the last Miocene and the uplift of the Himalayas may have resulted in the diversification and speciation of Uropsilus.

Conclusions

The cryptic diversity found in this study indicated that the number of species is strongly underestimated under the current taxonomy. Two synonyms of gracilis (atronates and nivatus) should be given full species status, and the taxonomic status of another three potential species should be evaluated using extensive taxon sampling, comprehensive morphological, and morphometric approaches. Consequently, the conservation status of Uropsilus spp. should also be re-evaluated, as most of the species/potential species have very limited distribution.

 

相關焦點

  • BMC Biology | 近期研究精選
    郵箱:bmcbiologyeditorial@biomedcentral.com。 海星的再生 後生動物譜系具有廣泛的再生能力,這些再生能力在不同的發育階段和組織中有所不同。 精選合集 神經生物學的新工具 在這個文章合集中包括了評論、問答和原始研究類文章,涵蓋了神經科學的新技術,包括擴展顯微鏡、光遺傳學和組織清除以及電子顯微鏡的研究
  • 廣西植物研究所在鐵線蕨屬植物喜鈣嫌鈣習性研究中取得進展
    該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廣西自然科學基金、廣西重點研發計劃和桂林市科技重大專項等項目的資助。 鈣質土與酸性土在我國南方喀斯特地區相鄰分布但其上植被明顯不同。隨著經濟活動的增多及極端暴雨頻率的增加,這兩種土壤越來越容易相互「汙染」。在此過程中,鈣質土特有植物(喜鈣植物)與酸性土特有植物(嫌鈣植物)將因為土壤性質的改變面臨生存風險。
  • 胚胎幹細胞發育研究取得新進展
    清華大學陳燁光研究組和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研究所韓敬東研究組合作在胚胎幹細胞發育研究方面取得新的進展,相關成果文章「Genome-wide mapping of
  • BMC Biology 最新內容目錄
    期刊:BMC Biology BMC Biology 最新內容目錄 閱讀原文: https://bmcbiol.biomedcentral.com
  • 「南海北部珊瑚礁千年發育模式」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科院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珊瑚礁及其環境記錄學科組陳天然研究員與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趙建新教授等合作,在珊瑚礁發育模式研究上取得最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總體環境科學雜誌》)上。
  • 巨犀起源與早期犀類系統發育研究取得進展
    新種屬於中等偏小的犀類,正模(IVPP V20254)為一保存完好的頭骨化石,長約39釐米。  新材料不僅保存了完好的頭骨和牙齒特徵,還首次揭示了柯氏犀類顱基部的形態特徵。研究表明,柯氏犀類與典型的巨犀類在頭骨和牙齒特徵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 中國農大任華中課題組在黃瓜果刺發育調控研究中取得進展
    2018年6月1日,Horticulture Research在線發表了中國農業大學園藝學院任華中教授與美國農業部農業研究署蔬菜作物研究中心果刺形成的機制仍不甚清楚,但植物特異性NAC轉錄因子家族可能在果刺起始和發育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該文對黃瓜全基因組進行了研究,共鑑定出91個NAC同源基因。這些基因被聚類為六個亞家族;每個亞家族含有不同數量的NAC家族成員,且具有相似的內含子-外顯子結構和保守基序。實時定量PCR分析揭示這些基因的表達模式具有組織特異性,其中有10和12個基因分別在莖和果實中優先表達。
  • 珊瑚礁發育模式研究取得最新進展
    信息時報訊 (記者 成小珍 通訊員 李淑)近日,中科院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珊瑚礁及其環境記錄學科組陳天然研究員與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趙建新教授等合作,在珊瑚礁發育模式研究上取得最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總體環境科學雜誌》)上。
  • 森林生態系統木腐菌研究取得新進展
    森林生態系統木腐菌研究取得新進展 中國教育裝備採購網 2005/11/4 9:56:00
  • 回到最初的起點,BMC Biology關注些什麼?
  • BMC Plant Biol:高山植物繁殖策略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被子植物豐富的花部結構式樣為研究自然選擇中適應性進化問題提供了理想的材料。傳粉者的可得性是影響植物有性繁殖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與傳粉者行為相耦合的植物花部特徵及其進化機制能夠體現出其繁育系統對特定生態環境的適應。喜馬拉雅-橫斷山區是世界高山植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區域之一,擁有許多特有植物類群,在嚴酷多變的生態條件下它們表現出多樣化的繁殖策略以維持種群的生存和發展。
  • BMC Biology很高興與您分享我們6月的最新研究、約稿以及期刊的...
    BMC Biology很高興與您分享我們6月的最新研究、約稿以及期刊的精彩新聞 我們很榮幸地歡迎印度塔塔基礎研究院的Sandhya Koushika副教授加入編輯委員會。 本月的研究論文帶我們更深入地了解有絲分裂時細胞內膜和微管的行為、細胞對不同濃度過氧化氫的反應以及改進的類器官模型。 三大專題系列的最新內容如下:「進化論」專題中介紹了家犬馴化的基因組學;「神經生物學新技術」專題中介紹了亨廷頓病的一種精細的共培養模型;「膜蛋白質量控制」專題中介紹了與線粒體蛋白分解相關的研究和評論。
  • BMC系列9月摘要
    該系統性綜述納入了6項研究,共包括15,297名婦女。其中有4項研究證明緊急避孕行為和DVA之間存在關聯。來自中高收入國家的年輕女性相比於其他女性更可能在遭受到DVA後採取緊急避孕措施。 研究人員認為緊急避孕的需求可作為提示DVA的指標。
  • 遺傳發育所在細胞凋亡及基因組穩定性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遺傳發育所在細胞凋亡及基因組穩定性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基因組穩定性對於真核生物的正常生長發育以及增殖是必不可少的前提條件。
  • BMC Biology | 近期要文及特刊更新
    BMC Biology本月發表了多篇研究論文和約稿文章,其內容包括:從演化角度探討人類衰老的綜述、確定人類基因組中基因數目所面臨的挑戰、以血管新生為靶點的新技術,以及對裸鼴鼠長壽秘密的探索。 主題文章 人類究竟有多少個基因?
  • 昆明植物所擔子地衣系統分類研究取得進展
    昆明植物所擔子地衣系統分類研究取得進展 2018-03-20 昆明植物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系統發育研究證明,蓮葉衣目為單系群,由球皿葉屬(Ertzia), 蓮葉衣屬(Lepidostroma)和麗燭衣屬三個屬組成(圖1);研究發現雙色麗燭衣Sulzbacheromyces bicolor D. Liu, Li S. Wang & Goffinet和雲南麗燭衣S. yunnanensis D. Liu, Li S.
  • 螢火蟲及其成蟲生物螢光的系統進化研究取得進展
    螢火蟲及其成蟲生物螢光的系統進化研究取得進展 2019-09-05 昆明動物研究所 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 因此,具有生物螢光的類群自達爾文時期就吸引著眾多的生物學家,是探索新特徵起源的理想研究系統之一。螢火蟲是最著名的陸生發光生物,廣布於世界各地,分為9個亞科、約100個屬2000多個種,已發現的所有類群至少在幼蟲階段都可發光。
  • 角形類系統發育研究獲進展
    近日,《通訊-生物學》刊發中國科學院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白濱、王元青、張馳和龔宴欣與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研究員孟津合作研究成果。成果詳細介紹了近年來在內蒙古二連盆地採集到的早期角形類化石新材料,並構建了包括65個類群、361個頭骨和牙齒形態特徵的矩陣,對角形類的系統發育關係進行了全面的分析。
  • 《自然》:暨南大學團隊在人類巨噬細胞發育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5月20日,暨南大學基礎醫學院蘭雨研究員課題組的合作研究在人類巨噬細胞發育領域取得重要進展,題為「Deciphering Human Macrophage Development at Single-Cell Resolution」的研究成果在國際頂級期刊《自然》(Nature)在線發表。
  • CRISPR/Cas9介導的非同源DNA敲入在多拷貝基因敲除中的應用 | BMC...
    論文標題:Homology-independent multiallelic disruption via CRISPR/Cas9-based knock-in yields distinct functional outcomes in human cells 期刊:BMC Biology 作者:Chenzi Zh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