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裝傳統手工月餅
央廣網都昌9月21日消息(記者胡斐 通訊員李韌)中秋佳節臨近,江西都昌縣城劉小平的食品作坊又開始忙碌起來。 「從爺爺那一輩開始,家裡三代人都是做這個,算起來快有一百年裡。」說起自家製作當地傳統手工月餅的歷史,劉小平露出自豪的神情。
一塊有著60餘年歷史的巨大案板,是劉小平的工作檯。「這些芝麻粉都是事先磨好的。」劉小平一邊嫻熟地配製傳統餡料,一邊講解製作流程。他把芝麻粉和白砂糖按比例混合,倒入食用油攪拌,再加入一定量的花生米、冰糖、金桔丁等原材料,和勻至乾濕適合。
劉小平在案板上配製當地傳統月餅的餡料
劉小平的妻子搬來一個稱重器,將配好的餡料捏成圓球狀備用。「大的月餅餡料280克左右,小月餅70克左右。」妻子捏制餡料的時候,劉小平則在另一塊大案板上開始製做「麵皮」。事先熬好的糖漿被倒入麵粉,攪拌調勻,稱重,也捏成圓球狀。
「把餡料用麵皮包裹起來,再敲打成型。」劉小平接過妻子遞過來的「圓球」,放入圓形「模具」,用木錘敲打成一個個「圓餅」。夫妻倆配合默契,一看就知道有著多年的合作經驗。
成型了的「圓餅」,被放入灑好了芝麻的圓形簸箕。「『上麻』的過程需要一些巧勁,月餅兩面的芝麻才能沾得均勻。」劉小平兩手端著簸箕的中部,有節奏地晃動。「圓餅」的一面被沾上一層芝麻後,劉小平稍稍下沉簸箕的前部,突然往上一掀,裡面的「圓餅」齊刷刷地「翻了個身」,在持續的晃動下,另一面也被均勻地沾上芝麻。「這樣的巧勁不是一下就能熟練的,我老婆到現在都不怎麼會。」劉小平笑聲爽朗,額頭上已經開始冒出汗珠。
將「圓餅」的兩面沾上均勻的芝麻
「接下來就交給烤箱了。」只需五分鐘,香氣撲鼻的月餅就烤好了,被放在案板上冷卻。前來拿貨的老主顧迫不及待趁熱切開一個放入嘴裡:「嗯,香……甜……就是以前的老味道。」
月餅出爐
「顧客滿意是我最開心的事。」劉小平說,最近幾天月餅的訂單比較多,但食品作坊光靠做月餅是不行的,平常還做酥糖、芝麻糖、排餅等當地各式糕點。雖然現在機械化流水線大批量生產的糕點很多,但還是有些人喜歡他做的「老味道」。
劉小平從小就跟隨父親學做當地傳統糕點,上世紀80年代初,在鄉鎮供銷社上班的父親承包了那裡的食品加工部。「那時候很紅火,光工人就請了十多個。」
隨著經濟的發展,機械化製作的糕點漸漸佔領了大部分市場。1992年的時候,劉小平有轉行到供電部門上班的機會,但他和父親都捨不得放下這門手藝。父親一直忙到將近70歲,前些年因為身體不適,才把食品作坊交給劉小平打理。
「其實這些糕點的製作過程並不複雜,但願意堅持做的人不多。」劉小平說,父親以前帶過幾個徒弟,都因為太辛苦、利潤低等原因而轉行。「平常的訂單是不穩定的,只有傳統節日來臨前的一段時間,才會比較忙。」劉小平說,多的時候,他和妻子一次要做三四百斤傳統糕點。但從前期的磨粉,準備原材料,到後期的包裝、送貨,夫妻倆要忙上將近四天時間。「費時又費力,忙到腰酸背疼,怪不得沒有人願意做這個。」劉小平苦笑著。他的兒子現在在大學學習軟體工程,兩個女兒都有正式工作。子侄一輩當中,對繼承這門技藝沒有興趣。
「快到中秋節了,按照傳統習俗,希望子女們都能回家團聚。」劉小平拿起一個正在包裝的月餅說,「就像這月餅一樣,圓圓滿滿,團團圓圓。」
劉小平夫妻倆展示做好的月餅,擺成「中秋」字樣
在劉小平的心裡,他對「圓滿」的理解還有另一層含義,希望這些傳統手工技藝,鄉愁裡的老味道也能有個圓滿的結局。「只要還有人願意吃,我就會站好『最後一班崗』,但下一輩人願不願意繼承下去,就順其自然吧!」劉小平無奈的眼神中,充滿著不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