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經緯客戶端1月9日電 (王全寶)2021年投資的風口在哪?
過去一年,疫情衝擊下的投資市場仍十分活躍。據有關數據顯示:2020年,醫療健康、企業服務、文娛傳媒成為中國交易事件最為頻繁的三個領域,分別發生了1344件、1192件、316件交易事件。元旦剛過,國家發展改革委、工信部、科技部、生態環境部等多個部委負責人向媒體透露未來一年的工作重點,這些政策措施給創投行業提供了投資方向。
2021年,哪些領域會獲得投資人的重點關注?它們會呈現出怎樣的發展趨勢?針對這些問題,中新經緯採訪了北極光創投合伙人楊磊、新沃資本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兼CEO朱燦、九合創投創始人王嘯三位創投領域頂級投資人,預判未來投資趨勢。
中新經緯:2021年是中國「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在「雙循環、新格局」的大背景下,請預測未來哪些領域是投資的機遇?
楊磊:就投資覆蓋的產業來說,我認為未來投資機遇主要在科技和醫療兩個領域。中國的商業化能力很強,當科技和醫療發展到一定程度,基礎設施建設到一定程度,這兩個領域的發展就會推動消費產品的進一步發展。比如說,像韓國和日本,不僅基礎化工強,而且精細化工也很厲害,所以帶動化妝品行業蓬勃發展。
所以,當基礎工業發展達到一定水平後,會傳遞到消費領域,而不是反過來。所以還是要抓基礎工業。
朱燦:國內和國際兩個大循環地位上的不平等也符合經濟發展的基本規律:經濟規模越大、國內循環的比重越高;服務業比重越大,國內循環的比重越高。在雙循環格局背景之下,我們的投資重點首先要順應消費升級的趨勢,重點投資內需消費領域,關注以質量品牌建設為重點的投資標的。
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構建離不開產業基礎能力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的優化升級。因此,我們也會把投資重點放在產業優化升級的相關領域,重點關注光伏、晶片製造、新能源、工業網際網路等行業。用社會資金培育新技術、新產品和良好的新業態,發揮好社會投資在促進產業優化升級和資源優化利用中的作用。
在這個「穩中求變」的經濟發展階段,我們也可以「走出去」,發揮主觀能動性,投資一些國外領先行業,例如一些TMT行業,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優勢,推動中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王嘯:在2021年,去年九合創投的投資熱點還將繼續,包括硬科技、醫療健康、雲計算、企業服務、產業網際網路、新能源、智能製造等領域。
中國正處在大經濟的轉型期,任何經濟體在經濟高速發展之後都將迎來利用技術撬動效率和效能提升的爆發期。在新基建、國產替代政策導向和產業升級的多元背景下,這裡面既包含了科技革新帶來的新生產力機會,也包括滲透到各領域跟行業的質變機會。
中國下一個核心發展機遇是各種產業的數位化,以及產業數位化所帶來的智能化機會。
隨著企業之間競爭的加劇,企業如果想在一個行業中發展,就必須要提升管理水平和效能。所以企業的數位化辦公、內部資源的協同管理、銷售自動化等等領域都存在大量的機遇。
在流通環節,中國過去的傳統產業都有省級代理、地區代理等很多層級,流通的效率低,加價率也比較高。如何把傳統的代理分銷體系變成單層網絡結構,這個部分存在大量的改造機會。中國的傳統的批發、批零和地區代理機制,都可以通過數位化的平臺來變革。
中新經緯:有人認為,過去十年,ToC是中國最好的創業機會,而未來科技驅動的產業則是投資的好機會。對此說法,該如何看待?
楊磊:過去十年,誕生了BAT、頭條、美團、滴滴、京東、拼多多等這樣數千億美金市值的網際網路企業。隨著8090後成為消費主力軍,消費領域還是會湧現一些新的投資機會。
科技驅動的產業投資最大的問題是周期長,我們曾做過一個分析,半導體公司上市的平均時間在十年以上,不過這個周期正在變短。其中變短的一個直接原因是科創板的推出。以前企業上市有各種附加條件,比如要求連續三年盈利,要求彌補歷史虧損等。現在則沒有了這些要求,使得公司上市的時間提前了三年。
一家公司從成立到上市只需六七年時間,這已經很不錯了。在世界範圍內,尤其是在科技領域,能做到這樣的速度,我覺得只有美國和中國。
我想強調的是增加消費的前提是基礎產業的發展,在此基礎上會湧現出一批科技驅動或者以科技壁壘為核心的企業。
朱燦:在我看來,ToC和科技驅動的產業不是一類概念。而科技驅動的產業就是一種產業分類上的概念。因此,兩者其實並不是同一類概念。
但是兩者並非對立,而是互相促進、相輔相成的關係。比如,過去十年,ToC領域的集中爆發背後很大的一個原因是通信基礎設施升級帶來的移動網際網路的快速發展,反過來,ToC業務帶來的營收又進一步促進了網際網路公司和行業的巨大發展。再比如,華為是科技驅動產業中的龍頭企業,旗下的消費者業務部門也是國內成熟的ToC業務部門。在企業內部,科技創新可以給消費者業務帶來效率上的提升,反過來,消費者業務又可以給科技研髮帶來資金上的支持。由此,二者互相促進、相輔相成。
當然,我們也需要看到中國單純的人口紅利期在逐漸消退,所以往後單一的ToC業務可能沒有那麼矚目的增長速度了。因此,那些將科技驅動與ToC業務結合在一起的企業或者產業可能會是未來的投資熱點。
王嘯:未來10年,一定是ToB當道。這一次席捲全球的疫情則是給產業的數智化按下了加速鍵,加速了市場對產業數位化的共識,使得這一進程提前了4-5年的時間。
科技是ToB熱潮的底層推動力量,在「雲管邊端」創造了各種各樣的投資機會。我們投資的青雲等雲計算公司,使企業上雲成本更低、更方便。企業軟體上雲之後,使用成本和IT成本極大的下降,很多企業會願意嘗試使用雲計算之上的企業服務。
隨著5G技術、雲計算技術,以及硬體和傳感器技術的提升,從端到雲所有的部分都已經比較完備,這是產業數位化能夠進一步發展的重要基礎。
王嘯現任九合創投創始人,擁有逾20年的網際網路風險投資和創業經驗。他於2011年創立九合創投,此前為百度創始團隊成員,被稱為「百度七劍客」。
在過去近10年中,王嘯領導的九合創投已投資超過200家中國早期初創公司,聚焦於網際網路和技術進步帶來的產業升級和新消費投資,代表項目包括36氪、Momenta、安聲科技、Airdoc、迅蟻科技、石墨文檔、51社保、下廚房等。
中新經緯:2020年中央經濟工作會指出,要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儘快解決一批「卡脖子」問題,作為投資人,對此該如何理解?
楊磊:中國晶片產業在過去20年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比如說半導體設計行業,我在2003年的時候做過一個產業研究,全國整個產值也就10幾個億,2020年則達到了3000億人民幣,這是幾百倍的成長。
中國的半導體進口是3000億美金,而晶片設計產值是3000億人民幣,並且大多數集中在金字塔的底端,即比較低端的產品。如果單看中高端的話,能夠國產化的比例是比較低的,產業鏈也不完備。
如何解決基於卡脖子問題所牽涉到核心的材料裝備和產品設計能力?從兩個角度去思考,一個是縱深,全產業鏈要往上移,這就看出自主能力有多強。另一個要關注未來卡脖子的問題。科技現在快速地變化,要看過去,也要看未來。要爭取抓住未來的科技產業裡面的關鍵節點,建設未來「高速公路收費站」。
全世界沒有一個國家可以做到產業鏈既覆蓋過去,也覆蓋未來,並且是全產業鏈覆蓋。整個產業鏈好像是一顆洋蔥,要剝好多層。要思考如何「借力」,並且聚焦在核心點上。
北極光創投合伙人楊磊博士擁有20餘年技術開發、公司戰略和運營、以及投資的經驗。他負責在先進科技領域的投資,主要包括多個技術創新驅動的領域,如智能系統,物聯網,傳感器及半導體,機器人及工業自動化,新材料和環保。楊磊投資及負責投後管理的項目包括:安集微電子,黑芝麻智能,諾菲納米科技,清鋒時代,清智科技,億智科技,雲英谷科技,登臨科技,芯樸科技,Crossbar,Hiretual,聯睿微電子,通用微等。
楊磊曾任VantagePoint Venture Partners(VPVP)的董事、麥肯錫管理諮詢公司的全球副董事,曾參與多家美日歐大型科技企業的重組轉型、跨國併購整合及管理提升。
朱燦:針對產業薄弱環節,需要實施好關鍵核心技術的攻關工程,儘快解決一批「卡脖子」問題。而在產業優勢領域,需要精耕細作,搞出更多的獨門絕技。深入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在關係國家安全的領域和節點構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國內生產供應體系。
其次,產業鏈和供應鏈的發展離不開政府、企業和社會資金。政府是產業鏈和供應鏈發展的舵手,給產業鏈和供應鏈的發展提供方向。社會資金是產業鏈和供應鏈發展的能源,給產業鏈供應鏈的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支持。而投資機構作為社會資金配置過程中的重要環節,要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順應政府引導的方向和趨勢,將產業鏈供應鏈作為未來投資的重點,給作為發展載體的企業提供源源不斷的能源。
王嘯:國產替代是大趨勢,中國企業需要改變之前站在巨人肩上的情況,自己成為巨人。
中國擁有全世界最完善完整的產業鏈條,現在最重要的是深耕底層技術,加大國產替代的力度,只有掌握了底層的「根技術」,才能避免「卡脖子」的問題。
底層技術能力的創新,對於中國經濟長遠發展和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提升至關重要。比如現在我們在5G、量子計算等根技術上已經開始領先。
作為投資機構,我們一直也在技術的底層上進行布局,例如在AI技術的底層投資了一流科技。目前應用廣泛的算法和框架大部分還是來自於國外,一流科技研發的正是AI領域作業系統級的深度學習框架。中國需要一套完全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深度學習框架和模型,這是AI領域非常重要的戰略入口。
中新經緯:當前科技變革和產業變革已成為全球共識,數字經濟成為發展的新引擎,在這種大趨勢下,投資應遵循何種邏輯?
楊磊:我認為投資邏輯上有兩點非常關鍵。第一個要回歸常識。投資科技驅動創新的公司與投資網際網路企業的邏輯是不一樣的,它不像網際網路企業的發展投資與預期回報是一條45度角的直線,通過運營、資本投入可以很快做起來。而科技創新公司是需要有一個比較長的潛伏期,最開始的發展曲線是平的,到了某一個節點突然爆發,變成一個指數上升的曲線。從長期來看,科技創新企業比網際網路的企業資本效率更高;但是從短期來看,網際網路企業的資本效率更高。中國需要更關注長期,爭取多做有複利效應的長期投資。
值得注意的是,科技創新企業的產能不重要,以往很多傳統製造企業是靠砸產能發展起來的。科技創新企業最開始要把產品做紮實,砸產能是沒有用的。所以地方政府在思考產業規劃的時候要認識到這一點。
第二個是認知紅利。現在每一個產業都在動態變化,技術也在快速變化,在動態變化之中,誰能看得更遠一些,誰能看得更深一些,誰能跨行業做技術融合,誰就能佔據優勢。
過去我們由於做了太多沒有認知紅利的事情,同質化競爭變成了惡性競爭,比如太陽能、風電、LED等產業,誰都能看清楚,邊界也很清晰,但最後誰都掙不到錢。目前,大家都在談論5G,但很多人是一頭霧水,這反而是投資的好機會。有認知紅利的投資者可以發現這些機會並且掙到錢。
朱燦:數字經濟的出現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生產成本,提高了生產效率。典型代表如工業網際網路,其通過高速共享工業經濟中的各種要素資源,實現了自動化、智能化的生產方式,降低了成本,增加了效率。在這種大趨勢下,數據越來越成為關鍵生產要素,各種新興科技成為生產環節中的關鍵生產力。因此,我們投資應該遵循選擇科技含量高,市場前景好的行業進行投資,例如:雲計算、物聯網以及人工智慧行業。
同時,數字經濟仍然離不開實體經濟與實體業務。數位技術有效運用的前提是對於業務的深入理解與對業務數據的積累,而這些都離不開產業參與者多年的經驗和積累。因此,在這種大趨勢的影響下,投資也應該堅守能力圈投資,選擇數字產業細分領域的投資機會。
最後,投資的核心邏輯還是關注能給人類及社會帶來價值的產品,這個是不分時代的,而在當前時代,數字經濟能夠帶來價值,所以我們需要關注它,但核心關注點還是在於數字經濟給人類及社會帶來的價值上。
朱燦現任新沃資本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兼CEO,新沃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同時擔任清華大學產業創新與金融研究院副理事長兼聯席院長。朱燦擁有多元化的金融從業背景和豐富的投資經驗,曾先後就職於中國人保、山東省政府經濟開發中心、國泰君安證券、國泰基金、新華基金;曾任職證券公司、基金公司高管;2006年-2010年供職于于中國民生銀行總行,任董事會戰略發展與投資管理委員會投資管理中心總經理。
王嘯:從投資的角度,最根本的邏輯在於技術的革新和實際場景的結合,把握技術的演進趨勢和產業升級之間的化學作用。
九合關注的數字智能時代的投資機遇,本質上都是圍繞數據,通過加速數據獲取、傳輸、處理等,提高決策的效率和智能性。數據是新一代的生產資料,能夠重構數字智能時代的生產關係,釋放巨大的能量。
九合會把算法、算力和數據作為理解傳統行業企業的切面,結合傳統行業的發展規律,判斷數據和算法能在何種程度上改造傳統行業,從而預測發展趨勢。一方面看技術與細分賽道的結合,另一方面看技術的成熟度、切入時機和賽道的成長空間等。(中新經緯APP)
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以其它方式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