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基建狂魔」這個詞,它起源於近些年來中國一系列大型基礎設施建設和超大型工程,顧名思義,就是說咱中國在搞基建這件事上,已經到達讓人驚嘆的程度。
不信?咱直接上數據:目前我國的高速公路總裡程達到14萬千米,乃世界第一;電信基站覆蓋量在500多萬左右,是美國的20多倍,乃世界第一;我國橋梁數據為世界第一;我國高層建築數量為世界第一……是當之無愧的「基建狂魔」。
那麼說到「基建」,就一定離不開最基礎的「建築材料」,根據2016年~2017年全球建築材料數據顯示,中國在2017年以831.7Mt的產量穩居世界第一,排在第二的日本僅有104.7Mt,當年亞洲全年的粗鋼產量為11.625億噸,其中8.317億噸來自中國。
今天我們要說的這項發明,就和「建築材料」有著密切相關的聯繫,它就是「鋼筋混凝土」。
鋼筋混凝土(Reinforced Concrete),通常也被簡稱為「鋼筋砼(tóng)」,是指在混凝土中加入鋼筋網、鋼板等構成的組合材料。不過它的發明,並不是一蹴而就的,我們還得從最原始的「水泥」說起。
1824年,英國建築工人約瑟夫·阿斯譜丁(Joseph Aspdin)在無意中發現,將石灰石研磨成粉,再往其中加一定量的黏土,摻水後以人工或機械攪和均勻成泥漿。然後把泥漿放於盤上,加熱乾燥。等這個混合物完全硬化後,就會得到一種類似於石頭般堅硬的建築材料,約瑟夫將其命名為「水泥」。
激動的約瑟夫立馬帶著自己的發明,跑去申請了專利權,約瑟夫也成了流芳百世的水泥的發明人。同時,約瑟夫還特別有經商頭腦,拿到專利權後立馬在英國建設了世界上第一個水泥廠,取得了巨大的反響,不久之後約瑟夫的兒子也去開了個水泥廠,又賺得盆滿缽滿。
然而約瑟夫並沒有進一步完善自己的水泥,後期採用了過高的煅燒溫度,導致水泥的質量下降,甚至導致用了他家水泥的建築物倒塌,引起一片譁然。
幸好此時一位名叫約瑟夫·莫尼爾的法國園丁站了出來,他發現了水泥的致命弱點——抗拉強度太低。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約瑟夫在用水泥砌花壇時,加入了碎石、沙子等材料,結果花壇還真比純水泥製造的堅固許多。
約瑟夫趁熱打鐵,繼續嘗試往水泥裡添加其他材料,解決水泥抗拉強度太低的缺點,最終他發現加入鐵絲、鋼板是最好的方式,約瑟夫為其取名為「鋼筋混凝土」(Reinforced Concrete),1867年,約瑟夫拿到了專利權。
自從鋼筋混凝土誕生,全世界都沸騰了,1872年,世界上第一座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建築在美國紐約落成,宣布著人類建築史新紀元的開始,在接下來的幾十年裡,世界各地都開始廣泛使用鋼筋混凝土。
時至今日,中國已經成為全世界使用鋼筋混凝土結構最多的國家,並且早在2010年,鋼筋混凝土的主要原材料水泥產量已經達到18.82億噸,佔全世界總產量70%左右,為咱後來的「基建狂魔」稱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