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提起「法國梧桐」大家一定不陌生,它是世界著名的優良庭蔭樹和行道樹,有「行道樹之王」之稱,其實稱其為「法國梧桐」是不對的,叫它「懸鈴木」更合適。
懸鈴木是懸鈴木科懸鈴木屬7種植物的通稱,原產東南歐、印度及美洲,是很好的綠化樹種,世界各地廣泛栽培。法國香榭麗舍的林蔭大道、南京那條美麗項鍊,都是因它而來。
我國引入栽培的懸鈴木有3種,一般人不容易區分,無論哪種稱其為「懸鈴木「是沒有錯的。
懸鈴木是落葉大喬木,高可達35米,枝條開展,樹冠冠幅可達30多米。
樹皮灰綠或灰白色,不規則片狀剝落,光滑。
葉大,葉片三角狀,有3~5掌狀分裂,邊緣有不規則尖齒和波狀齒。
花期4~5月,頭狀花序球形。
球果下垂,果柄長,像一個個懸掛的鈴鐺,秋季成熟,往往第二年春季才裂開。
球果由很多個瘦長的種子構成。種子呈倒錐形,底部有黃褐色的絨毛,頭部有宿存的花柱。球果通常幾個一串,數量因種類不同而異。
一球懸鈴木,球果一般一串僅一個;
二球懸鈴木,球果常2個一串,也有單生的;
三球懸鈴木,球果3-6個一串。
秋季葉子慢慢變黃,逐漸掉落,雖然給清潔工增加不少工作量,但黃葉滿地,秋意濃濃,令人忍不住駐足撿一片手掌般的大葉子。
據記載,公元401年印度高僧鳩摩羅什到中國傳播佛教,攜帶三球懸鈴木,種植於西安附近的戶縣古廟前,但之後未能在我國繼續傳播。
上世紀一、二十年代才較大規模引入栽培。
我國引入栽培的懸鈴木有3種,分別是:
一球懸鈴木,早年多見於美洲,也叫美洲懸鈴木;
二球懸鈴木,為一球懸鈴木與三球懸鈴木在英國雜交所得,也叫英國懸鈴木;
三球懸鈴木,也叫東方懸鈴木、裂葉懸鈴木、鳩摩羅什樹。
懸鈴木生長迅速,耐修剪,樹姿優美,樹形雄偉,對城市環境適應性特別強。目前,我國從南到北各地均有栽培,其中大多是二球懸鈴木。
上海、杭州、南京、武漢等城市均能見到大規格的懸鈴木。上海的中山公園內有一株已有140多年歷史的懸鈴木古樹,被稱為「華東懸鈴木樹王」,見證了上海的百年歷史風雲。
17世紀,英國人將一球懸鈴木與三球懸鈴木作為親本進行雜交, 繁育得到二球懸鈴木,因此二球懸鈴木也被稱為英國懸鈴木 。
二球懸鈴木在歐洲廣泛栽培後, 法國人將其帶到上海, 栽種在當時的法租界「霞飛路」 (今淮海中路) 一帶。因其外形有些像梧桐樹(樹幹青綠色,葉子也呈掌狀),民間便稱它為「法國梧桐」,並就此流傳開來。
其實,它既非法國原產亦非梧桐。直到現在,很多非專業人士及新聞媒體仍將懸鈴木稱為法國梧桐或梧桐。
至於梧桐,則是與懸鈴木完全不同的樹種,我國民間傳說,鳳凰非梧桐樹不棲,非梧桐籽不食,因此,「種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梧桐樹被人們視為吉祥樹,《詩經》、《莊子》裡都曾提到梧桐樹。
這是真正的梧桐
春季,懸鈴木果球裂開,毛絮飛舞,使人造成不適,十分令人頭疼。
懸鈴木在法國大量種植,且種植歷史悠久,為什麼這個問題不突出?
主要因為氣候不同。法國絕大部分地區屬於溫帶海洋性氣候,終年溫和溼潤,冬春雨水也較多,乾燥颳風的天氣很少,毛絮不會隨風到處飄揚。
我國多數地區屬大陸季風氣候,春季乾旱少雨,多風,使懸鈴木的確定顯得比較突出。
一些城市通過修剪控果、物理衝刷、藥劑防控,引進無毛或少毛懸鈴木等措施控制飛毛的傳播和影響。但懸鈴木樹冠高大開闊,樹木個體差異大,防控效果不盡如人意。
2020年4月,上海市綠化和市容管理局印發了《上海市行道樹懸鈴木果毛防控管理技術導則》在提出果毛防控措施的同時,建議在新建、改建道路行道樹樹種選擇時,根據道路情況儘量選用除懸鈴木以外的觀花色葉喬木,從源頭減少果毛產生。
我將陸續分享一系列特色植物介紹文章,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