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梧桐」,並非原產地法國,而是中世紀時英國人雜交培育出來的新種,它的原名「倫敦梧桐」(London Plane),法語叫「Plantane」,以法國種植最多。上世紀初,從法國移民到此,原是慰解法國人的思鄉之情,誰知道落地生根,像個中法混血兒,落戶當年上海的法租界。
對近代以來的中國人來說,「法國」還有「巴黎」,代表的是摩登的浪漫世界,具有神奇的誘惑。所以,香謝麗舍大街上的「法國梧桐」,只因為葉子和中國古代的梧桐樹有一點類似,就成為人了上海人口中的「法國梧桐」。
在民國時代,上海是中國最現代的城市,上海人稱之為法國梧桐,全國人也就照搬了。南京成為新政府的首都以後,城市規劃師們也引種了大量的法國梧桐進來,其他如武漢、杭州、青島也有不少。
不過,上海的法國梧桐,還比它們的原居地巴黎更濃密有致。它們也不像南京古木參天的大梧桐,那麼古樸肅穆,婀娜多姿的上海梧桐,站在路旁一百多年,是上海小資情調的目擊證人。
知名作家蔡珠兒曾在香港報紙上,刊登過一篇小品問《法國梧桐》,裡面是這樣提到法國梧桐和上海的:
「有法國梧桐的地方,就適合走路和停駐;春夏有亭亭青傘,足以庇蔭思緒,秋冬有沙沙落葉,踩出滿地韻律。世界上有兩種城市,有法國梧桐、以及沒有的;巴黎、上海、紐約、南京、倫敦、墨爾本,都因這樹而有種氣派。」
上海人對於法國梧桐的情結,也是由來已久,且根深蒂固。上世紀90年代,政府曾大規模砍除法租界的梧桐,特別是淮海路兩旁有80年歷史的古木,引起市民不滿,園林方面為此立即遷回、「補種」。
後來,上海修建13號線地鐵,因為搬遷了茂名北路和石門一路一帶的150棵「法國梧桐」,而遭到市民的舉報投訴。去年,上海更是推出了專門的「落葉景觀路」,攝影愛好者和市民,馬上湧入了武康路、餘慶路等地,有的甚至是舉家前往。
上海分明的四季,同樣被梧桐演繹得淋漓盡致。每一天看梧桐,每一天都有變化,令人明白什麼叫「活生生」。
春天來臨的前夕,總有幾天,市政府的街道工作人員,都忙著為馬路旁光禿禿的梧桐樹修剪,鋸掉過高過密的樹枝,維持樹木高度和透氣度;清理後的梧桐,在接下來的數周,枝頭髮新芽,展現最清新、最青翠的綠色,讓人特別能理解春的意義。
這個狀態是不會停留的,一不留神,抬頭再看,梧桐樹會告訴我們,已經踏進夏天。
梧桐葉很大塊、很密、很厚、很綠,這種綠跟春天的青翠完全不同,夏天的梧桐是墨綠色的。在這個季節,人們喜歡走在兩旁種滿梧桐樹、路面並不寬闊的馬路,如新華路,梧桐從兩邊伸出枝葉,在馬路上空握手,形成一條綠色的隧道,樹蔭為人們遮擋酷熱的夏日陽光,忘記了上海難耐的盛夏。
「春風桃李花開夜,秋雨梧桐葉落時」,「梧桐一葉落,盡知天下秋」——梧桐是秋天第一個落葉的樹木,只是古人筆下的梧桐,和「法國梧桐」完全就不是一碼事,因為它不是梧桐,而是懸鈴木。
從四十多度的高溫,一下子可以掉十多度,每年氣溫快速變化的時節,熱空氣遇冷凝聚,都會下一場雨,一場標誌性的雨,告訴我們秋天已經翩然而至。接下來的數周,梧桐葉會變黃褐色,會掉落。
轉眼間,一年走到盡頭。等到最後一批梧桐樹葉回歸大地,真正的冬天也就來了。
上海不是每年都下雪,不過,最近每隔幾年都會狠狠地下一場大雪,城市在白雪的覆蓋下,明淨澄透,殘雪掛在梧桐枝頭,又是另一番景象,上海頓時變得很秀氣,像一個高貴淑女,有點高不可攀。
上海的許多街道都能見到法國梧桐樹,其中不乏路段的梧桐樹,長得粗壯又枝葉繁茂,到處可見濃蔭形成綠色隧道。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應該算是衡山路吧。
不寬的馬路,乾淨的街道,兩邊風格迥異的建築,各類休閒酒吧與特色小店,賦予了衡山路獨有的格調。正是有了這些法國梧桐,整個街道極富歐陸風情。這裡的法國梧桐體態勻稱粗壯,悠遠的歷史也使樹的枝葉異常繁茂,經過修剪的樹枝密密地遮蓋了路的上空,烈日炎炎的夏季,這裡絕對可以稱得上是一派世外桃源的景象。
不僅在衡山路,淮海路、東平路、常熟路、新華路、華山路,這些道路兩旁的各具特色的老房子和枝繁葉茂的法國梧桐交相輝映,烘託出了上海馬路的獨特氣質。
淮海路
由於淮海路以前屬於法國祖界,建築及具法式韻味,道路兩側均種植「法國梧桐樹」,極具歐陸風情。他是與巴黎的香榭麗舍、紐約的第五大道相媲美的大街。上海人還有一句老話:「外地人愛去南京路,上海人愛逛淮海路」——可以看出上海人濃鬱的淮海路情節。
復興西路
沿路為高級住宅區,全路段均為花園洋房和公寓,其建築風格又以Art Deco藝術裝飾為主。街道景觀高度綠化,沿路儘是法國梧桐,綠樹成蔭,環境幽雅,為上海文人雅士最愛之居住地帶。
東平路
有人說,從東平路的一頭走到另一頭,一個人可以一直用最閒適的心情和步調去走。確實,這是一個安靜的地方。沒有公交車,行人也不多。東平路至今不通公交,獨愛她僻靜深幽,不同于衡山路的張揚外露。
華山路
華山路文化底蘊厚重,自南京西路起到肇嘉浜路(徐家匯)的幾千米中,連綿不斷地排列著百年老建築。從靜安古寺到交通大學,從二十世紀初到現在,這些百年老建築中,曾住過許多中外名人。白日裡,華山路常常車水馬龍,但是卻總有一層神秘的面紗。而如果到了晚上漫步在這裡,又安靜得可以聽見樹葉沙沙,你會由衷地喜歡上這座城市。
餘慶路
餘慶路沒有任何公交車的幹擾,大多數時光,這條路上行人稀少,安靜的道路兩旁,是成行的法國梧桐,綠樹掩映中的,是一幢幢南歐風格的房子,有紅色的瓦頂,窗子兩邊,有螺旋狀的柱子。羅馬式的陽臺上,攀滿了枝葉紛披的長春藤,洋溢著古老歐洲的典雅與浪漫。感覺中,仿佛來到了羅密歐與朱麗葉的家鄉。
新樂路
新樂路原名亨利路是一條小馬路,很短,從西頭走到東頭,不過十五分鐘。在百盛、陝西南路小店,以及以前的襄陽路市場的包圍下,一直顯得很是安靜自在,似乎與周遭的環境很特立獨行,馬路很幽靜,兩旁種滿了梧桐樹,很有歐洲鄰裡酒吧的感覺。和附近人山人海的淮海路相比,它多了分從容的貴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