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自然雜誌十大新聞:愛因斯坦大腦結構獨特

2020-12-01 環球網

近日,英國《自然》雜誌根據網站瀏覽數,選出了最受讀者歡迎的十大科學新聞,包括愛因斯坦大腦的獨特結構研究、恐龍捕獵手段和ABC猜想證明等。

1. 愛因斯坦的獨特大腦結構

愛因斯坦一直被認為是我們這個世界上最聰明的人之一,因而其大腦結構一直是科學家非常感興趣的問題。不久之前,來自佛羅裡達州立大學的病理學家獲得了12張愛因斯坦的大腦圖片,並將其與其他85人的大腦進行了對比。他們發現,愛因斯坦的大腦皮層在某些區域非常獨特,其溝回和褶皺的發育不同尋常。特別是負責抽象思維的前額葉皮質,要比一般人發達得多,這或許對愛因斯坦思考空間和時間的性質幫助良多。科學家還發現大腦右側的軀體感覺皮質十分獨特,其中與左手相關的區域較為發達,這或許與愛因斯坦嫻熟的小提琴技藝有關。

2.惰性氣體消失之謎

氙氣是惰性氣體中重量排名第二的氣體,但幾乎已從地球大氣層中消失,至於消失原因則成為一大科學謎題。有研究者提出假說,認為這種元素隱藏在冰川、礦物質和地核等處。來自德國的地球物理學家認為,鈣鈦礦是解決這一難題的關鍵。大約40億年前,地球還是熾熱狀態,隕石撞擊導致地球失去了大部分的原始大氣。科學家認為,氬氣和其他惰性氣體能儲存在鈣鈦礦中,而大部分氙氣則無法融於礦物質中,因而釋放到了太空。當地球逐漸冷卻之後,氬氣和其他惰性氣體開始從鈣鈦礦中釋放出來,而鈣鈦礦中痕量的氙氣也只能以痕量級存在於大氣中。

3.如何吃掉一頭三角龍

霸王龍和三角龍之間的爭鬥充滿了血腥和暴力。來自美國落基山脈博物館的科學家對蒙大拿州地獄溪地層的大量三角龍標本進行了研究,確認其中留有的霸王龍齒印。他們發現,沒有一副頭蓋骨有癒合的跡象,表明它們被咬時已經死亡,即是被當做食物吃掉的。而且,一些標本的頸骨邊緣存在眾多的戳刺和拉扯印記,表明霸王龍在進食的時候,可能會先咬住三角龍的頸部褶邊,把頭扯下,然後再取食營養豐富的頸部肌肉。有些化石還表明,霸王龍可能喜好撕咬三角龍面部的嫩肉。

4.城市小鳥用菸蒂驅趕寄生蟲

把菸頭作為築巢材料看上去似乎並不健康,但來自墨西哥的研究人員發現,首都墨西哥城的雀鳥之所以這麼做,其實是為了防止寄生蟲的滋生。科學家觀察了兩種北美常見鳥類的巢穴,發現鳥巢中菸頭的數量越多,寄生的蟎蟲就越少。研究人員稱,這是鳥類適應城市環境的有趣例子,在城市以外,一些鳥類會用芳香氣味的植物築巢,可能也具有驅趕寄生蟲的作用。當然,科學家也提出,菸蒂中含有致癌物或殺蟲劑等,可能會危及雀鳥的健康。

5.樹木年輪記錄神秘的輻射衝擊

科學家通過對樹木年輪數據的研究,發現在1200年前,地球曾遭受過一次極其猛烈的高能輻射衝擊。輻射衝擊可能發生在公元774年至775年,日本的宇宙射線物理學家對這一時期樹木年輪中的放射性同位素碳14含量進行了分析,發現其增加非常明顯。研究人員推斷出當時的大氣碳14含量跳躍增長了1.2%,約為正常變動值的20倍。不過,關於這一事件的真正原因和過程,目前還未有定論。

6.如何使道德羅盤產生混亂

人們有時會受到迷惑而改變對某些道德議題的觀點,甚至還會構建出很好的論據,來支持與原有觀點相悖的論點。瑞典隆德大學的科學家進行的一項研究中,志願者需要填寫一份兩頁的問卷,均為有關道德原則的問題。不過這份問卷被做了「手腳」,兩個分頁的背後都有一個剪貼板。舉個例子,若某個問句中有「禁止」的字眼,則當志願者做完翻頁的時候,「禁止」會被替換成「允許」。這樣,當志願者完成問卷時,問題含義已經相反,但答案卻無法更改。之後,志願者會被要求誦讀其中三個問題,並解釋答題理由。研究結果發現,大約一半的志願者沒有察覺到問題已經改動,而69%的志願者則接受了至少一個改動後問題觀點。甚至還有53%的志願者會為至少一個被改變的觀點進行辯護。研究者稱,這一成果將對未來改進觀點調查的方法有所裨益。

7.利用大鼠細胞構建人工水母

利用有機矽和大鼠的心肌細胞,生物工程專家成功構建出了人造水母。當把這個人造生物放到電流場之中時,它能夠收縮、伸展,就像真的水母在遊泳一樣。雖然在外形和運動方式上,人造水母已經很像水母,但它實際上還是大鼠細胞。當然,這無疑是生物嵌合體技術的一大成就,將幫助人們更深入地了解心肌細胞的工作原理,並為新藥和心肌泵等提供試驗平臺。

8.深海發現新種食肉海綿

來自蒙特利灣海洋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在加州北部海域發現了一種新的海綿種類,因其外形酷似豎琴而得名Chondrocladia lyra,意為「豎琴海綿」。豎琴海綿向外伸出的肢體上覆蓋著鉤刺,用以誘捕小型甲殼類動物,之後它們纖薄的體膜會將獵物包裹起來,然後緩慢地將其消化。科學家認為,豎琴海綿生活在水深3300—3500米左右的海底,它們之所以進化出如此獨特的分枝結構,主要是為了增大接觸洋流的表面積,更有利於捕捉獵物。

9.首次探測到暗物質成分

暗物質擁有強大的引力,能使其背後遙遠星系發出的光線產生彎曲,因而從地球上的望遠鏡看去,星系圖像會有扭曲。但這種被稱為「引力透鏡效應」的現象很難觀測到,因為絲狀暗物質的質量相對較小。德國慕尼黑大學天文臺的科學家探測到了一個巨大的絲狀暗物質,長度為18Mpc(百萬秒差距,1秒差距約為3.26光年),其方向正好面對地球,因而其大部分質量位於星系和地球之間。研究團隊分析了4萬個背景星系的光線扭曲,計算出這些絲狀暗物質的質量約為太陽質量的6.5 × 1013 到9.8 × 1013倍。

10.日本數學家宣稱證明ABC猜想

一向有些平靜的數學界因為一份500頁的證明報告掀起波瀾。日本京都大學的數學家望月新一宣稱自己解決了數論中最重要的問題——ABC猜想。ABC猜想最先由喬瑟夫·奧斯達利(Joseph Oesterlé)及大衛·馬瑟(David Masser)於1985年分別獨立提出,一直鮮有科學家敢於嘗試證明。雖然不為大多數人熟知,但ABC猜想卻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與很多數論中的未解問題有著重大聯繫。如果望月新一的證明正確,那將成為21世紀最偉大的數學成就之一。(任天)

相關焦點

  • 2012自然雜誌十大新聞:如何吃掉一頭三角龍
    北京時間12月21日消息,近日,英國雜誌根據網站瀏覽數,選出了最受讀者歡迎的十大科學新聞,包括愛因斯坦大腦的獨特結構研究、恐龍捕獵手段和ABC猜想證明等。  1.愛因斯坦的獨特大腦結構愛因斯坦的獨特大腦結構
  • 兩院院士評選2012年中國/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揭曉
    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主辦,中國科學院院士工作局、中國工程院辦公廳、中國科學報社承辦,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評選的瀚霖杯2012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2013年1月19日揭曉。此項年度評選活動至今已舉辦了19次。
  • 年終報導:各大媒體眼中的2012年重大國際新聞
    年終歲末之際,世界各大媒體都忙不迭地盤點十大新聞、十大人物、十大圖片等,以這種形式對全球這一年中發生的重大事件做一盤點。但由於世界上各媒體的立場不同、角度迥異、以及廣大受眾的喜好不同、品味各異,所有「十大」排行榜自然也就豐富多彩,不拘一格。
  • 愛因斯坦的大腦有何不同?
    自1955年愛因斯坦去世起,科學家一直想弄清究竟他的大腦有什麼特別之處,能讓他對物理學定律有超凡的洞見。這種基於解剖學的研究幾十年前就開始了,進展卻十分緩慢,這是因為很多腦組織的屍檢圖像和組織切片分散於各處,研究人員很難加以分析。
  • 2012年中國、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揭曉—新聞—科學網
    2012年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 1
  • 愛因斯坦大腦與眾不同:神經分布密度更高(圖)
    很多研究人員認為愛因斯坦的大腦一定是與眾不同的,因此他才能想出相對論和其它構成現代物理學基礎的超前理論。近期對14張新發現的愛因斯坦大腦切片進行的研究顯示,這位大科學家的大腦的確在很多方面是與眾不同的。這些大腦切片是當初在愛因斯坦去世之後被保留下來用作研究之用的。不過,科學家們目前仍然不清楚愛因斯坦大腦中所顯示的那些額外的褶皺和溝回究竟是如何轉化為愛因斯坦驚人的思維能力的。
  • 愛因斯坦大腦裡的秘密【深度解析】
    最近,從醫學專業雜誌《刺針》上傳來一則好消息:麻省理工學院著名認知科學家斯帕克初步認定:愛因斯坦的大腦結構與其特殊功能之間存在某種內在聯繫。大腦中負責視覺思考和空間推理的頂下葉區域發達,對一個人的數學思維、想像力以及視覺空間認識都發揮著重要作用。這一研究解釋了為何愛因斯坦有獨特的抽象思維與過人的空間認知能力——左右半球的上部頂下葉區域比常人要大。斯帕克指出,愛因斯坦大腦左右上部頂下葉區一般大,二者都大於常人15%,而腦重不增。
  • 美國《科學》雜誌盤點科技十年的「十大趣新聞」
    美國《科學》雜誌盤點科技十年的「十大趣新聞」 2019-12-28 11:24:00來源:新華網
  • 《自然》雜誌發布年度十大人物,中國科學家鄧宏魁上榜
    《自然》雜誌年度十大人物,是該雜誌評選的今年對科學領域作出傑出貢獻的十大人物的年度名單。他們可能取得了驚人的發現,引起了對關鍵問題的關注,甚至可能做了抱受爭議的行為。 這個名單雖然不是獎項或排名,但它評選的是在今年科學領域的一些最重要的時刻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個人。
  • 南京大學校友鮑哲南當選「自然」雜誌年度十大人物
    近日,最新出版的《自然》雜誌揭曉年度十大人物,美國史丹福大學教授、南京大學校友鮑哲南,在一個專注於在人身體上結合電子設備的多學科實驗室中用碳納米管制作出了人造皮膚,成為十大人物之一。  鮑哲南1970年11月出生於南京,現執教於美國史丹福大學化學工程系。
  • 愛因斯坦天才是「天生」的?大腦與常人有別
    北京大學精神衛生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張衛華介紹:「研究大腦的技術手段有影像學和功能影像學。大腦的眾多神經元構成了一個網絡,單個細胞的功能研究目前可以比較清晰的做到,但是要研究各個神經元之間的關聯是比較困難的。」   儘管如此,研究人員還是發現科學家的大腦和從事其他職業的大腦有所區別。「從事不同職業的人,大腦結構是不一樣的,對於這一點,很早就有人研究。
  • 國家地理雜誌「2012十大發現」 最大鱷魚上榜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2012年已步入尾聲,美國《國家地理雜誌》最近整理了今年內全球各地的重大發現,範圍包括考古、生物、天文、物理等領域,並選出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十大發現」,像是菲律賓最大鱷魚「洛龍」,還有太空中的糖分子等等。
  • 愛因斯坦的大腦被研究了60年,沒發現與常人有很大差異
    愛因斯坦。愛因斯坦的大腦照片。愛因斯坦的大腦(編號4、5、6)與普通人大腦的比較圖。       愛因斯坦的大腦和普通人有區別嗎?是一個非凡的大腦讓愛因斯坦成為偉大的物理學家,還是他通過學習使大腦發生了變化?
  • 《自然》雜誌年度科學界十大人物出爐:中國專家入選—新聞—科學網
    海外網12月16日電 據外媒報導,當地時間15日,《自然》雜誌網站發布了其評選的2020年度科學界十大最具影響力人物名單,傳染病診治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
  • 愛因斯坦大腦有什麼不同?大腦被偷、切240塊,苦研至今一無所獲
    愛因斯坦是人類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相信大家從小就在學校教室的牆壁上看過他的畫像。由於他對現代物理學的卓越貢獻,以至於「愛因斯坦」一詞成為「天才」的同義詞。1955年4月18日,愛因斯坦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醫院去世。那天是其生命的盡頭,但這只是他大腦漫長而奇怪的旅程的開始。因為有個「瘋子」把愛因斯坦的大腦給偷走了!
  • 愛因斯坦的大腦真的和常人不同?全球頂尖實驗室發現新證據
    來自冷泉港實驗室和CSHL的研究人員,以及來自不同大學的研究人員,包括Flatiron Institute、哥倫比亞大學和倫敦大學學院,選擇了老鼠來研究它們的大腦活動。冷泉港實驗室位於美國紐約州長島上的冷泉港,被譽為世界生命科學聖地、"分子生物學搖籃",名列世界影響最大的十大研究學院榜首。在該研究所一共誕生了8位諾貝爾獎得主。
  • 愛因斯坦大腦的九種奧秘,在他的大腦裡究竟隱藏了什麼?
    正如愛因斯坦以他著名的公式捕捉到能量和物質的精髓,我們則在試圖捕捉天才的精髓……誰拿走了愛因斯坦大腦?愛因斯坦去世的當夜,病理醫師託馬斯·哈維打開了愛因斯坦的頭骨,往腦動脈中注入防腐劑,把大腦泡進固定藥水,這顆堪稱歷史上最聰明的大腦被保存起來。雖然哈維醫生許諾將愛因斯坦的大腦用於科學研究,並得到了愛因斯坦家人的許可,但這一舉動還是引發了無窮爭議。
  • 《環球科學》2013十大科學新聞:人類大腦計劃
    其中,歐盟的「人類大腦計劃」(Human Brain Project)旨在用巨型計算機模擬整個人類大腦,而美國的「大腦活動圖譜計劃」(Brain Activity Map Project,或稱Brain Initiative)則著眼於研究大腦活動中的所有神經元,繪製詳盡的神經迴路圖譜,探索神經元、神經迴路與大腦功能間的關係。理解大腦的運轉機制,是人類與科學面臨的最偉大的挑戰之一。
  • 2012年國防科技工業十大新聞:神九蛟龍上榜
    人民網北京12月29日電(記者趙竹青 通訊員蔡金曼)記者從國防科工局獲悉,由該局組織開展的「2012年度國防科技工業十大新聞」日前揭曉。天宮一號與神舟九號首次載人交會對接任務圓滿完成、我國載人深潛器7000米級海試圓滿成功、北鬥區域衛星導航系統完成組網發射等十條新聞脫穎而出。國防科技工業十大新聞評選活動自2003年起,至今已評出10屆。
  • 是非凡大腦讓愛因斯坦成為物理學家,還是物理改變了他的大腦?
    為了研究愛因斯坦的大腦,我們必須獲得愛因斯坦大腦的樣本。當時,內森和漢斯一致認為,哈維切除愛因斯坦大腦的一個重要條件是,未來對愛因斯坦大腦的研究結果必須發表出來。哈維根據解剖標準切開愛因斯坦的大腦,然後測量了它。除了給大腦拍照外,哈維還請了一位畫家畫素描。哈維隨後將愛因斯坦的部分大腦切片成240片,每一片都有其在大腦中位置的詳細記錄和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