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望助力研究新冠病毒瞬態作用機理 西安市科學家超快過程研究獲...

2020-11-22 西部網

「我們未來應用這項技術,將會革命性地推進科學進步。比如,我們有望可以搞清楚光合作用葉綠素吸收光子,光能變成化學能的過程,那麼能源轉化率就會高很多。再比如,如果我們可以研究清楚新冠病毒在分子層面的瞬態作用機理,對於我們對抗疫情都有幫助。」 3月25日,西安交通大學電信學部陳烽教授表示。

2020年3月20日,中國雷射雜誌社發布了「2019中國光學十大進展」。西安交通大學電信學部陳烽教授團隊的「壓縮超快時間光譜成像術」成果入選「2019中國光學十大進展」。這也是該研究團隊在入選「2015中國光學十大進展」之後的第二次入選。

超快過程研究的「前世今身」

「這種新型的『壓縮超快時間光譜成像術』(CUST),在幀率、幀數和精細光譜成像等方面突破了現有超快成像技術的局限。」陳烽介紹。他是西安交通大學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1999年任中國科學院瞬態光學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和學科帶頭人,2002年任西安交通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超快光子學和微納光子學、飛秒雷射微納製造、雷射仿生微納製造等。他在上述領域開展了大量原創性研究,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200餘篇,ESI高被引論文8篇,封面文章16篇。

人眼的視覺暫留時間一般為0.1-0.4秒,當變化過程短於0.1秒時,受眼睛時間解析度的限制,我們就無法看清變化過程,比如要看清高速奔跑的駿馬四腳是否同時離地就需要毫秒時間分辨能力,這就需要高速攝影技術。影片中的高速攝影是使用高速攝像機把轉瞬即逝的快速變化過程記錄下來,並以慢動作放映,從而可以顯示肉眼看不見的瞬間動作。然而,光電子類高速相機的最大時間分辨能力僅為納秒(10-9秒), 要想觀測超高速現象或超快過程,就需要更快的攝影技術,這有賴於快速探測手段和技術的革命性進步。

據介紹,上世紀60年代雷射的發明推動了超高速攝影技術的誕生和發展。上世紀80年代末,美國科學家Zewail率先利用當時最先進的飛秒(10^-15秒)雷射脈衝去研究發生化學反應時化學鍵的斷裂和形成過程,並藉此榮膺1999年諾貝爾化學獎。1999年,自然科學的桂冠諾貝爾化學獎授給了埃及出生的科學家艾哈邁德•澤維爾(Ahmed H.Zewail),以表彰他應用超短雷射(飛秒雷射)閃光成相技術觀測到分子中的原子在化學反應中如何運動,從而有助於人們理解和預期重要的化學反應,為整個化學及其相關科學帶來了一場革命。

2001年,奧地利科學家首次實現了阿秒光脈衝的產生,宣告超快科學進入了阿秒時代。

多方面突破了現有超快成像技術

將革命性的推進科學進步

一直以來如何通過一種全新的超快成像手段,同時獲得超高時間解析度、超高幀頻和超高光譜分辨,實現對一個瞬態過程完整準確的記錄,是超快過程研究領域廣泛關注的重要科學問題。

「1999年諾貝爾化學得獎者Ahmed H. Zewail基於抽運-探測(Pump-probe)技術提出的飛秒化學,使人們對於超快過程的研究延伸到了飛秒尺度。但由於抽運-探測(Pump-probe)技術每次只能獲取超快過程的一個片段,所以僅適於觀察穩定且可重複的超快過程。」陳烽表示,他所在的團隊與香港城市大學王立代博士團隊合作,提出了一種全新的「壓縮超快時間光譜成像術」,通過單次曝光即可實現對瞬態過程的完整記錄,在幀率、幀數、和精細光譜成像等方面突破了現有超快成像技術的局限。

陳烽介紹,該技術是探索各種未知瞬態過程的一項關鍵核心技術,如化學反應過程中原子的運動、超短雷射脈衝作用材料時發生的瞬態非線性過程等。超快壓縮成像通過對飛秒雷射進行數字編碼,並在時間和光譜維度上進行壓縮和解壓縮,從而能夠同時實現高速度、高幀數以及高光譜解析度。超快壓縮成像的超高幀率可以達到3.85THz(1THz=10^12Hz,萬億赫茲),和亞納米級超高光譜解析度。研究人員通過這種超快壓縮成像技術實時記錄了飛秒雷射脈衝的傳播、反射以及自聚焦等持續時間達到33皮秒的超快物理過程。

該成果使得長時間、寬光譜地記錄飛秒影像成為可能,將推動更多涉及超快過程的極端物理、化學、材料和生物學的研究。例如,記錄超短脈衝雷射作用材料時的各種瞬態非線性過程、先進材料微結構中的瞬態光子和聲子傳播、記錄神經元中電信號的傳播過程等。

上述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頂尖物理期刊《物理評論快報》上。(文/西安報業全媒體記者 張瀟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編輯:融媒體

相關焦點

  • 新進展打開超快雷射泵浦誘導瞬態研究窗口
    得益於超快雷射技術的發展,利用雷射泵浦可以在飛秒尺度上誘導出豐富的量子行為,比如在超快光電導率測量中發現了接近室溫的非常規超導的特徵跡象等。這種由雷射泵浦誘導的非平衡態通常只能維持十億分之一秒。能在這樣超短時間內對材料性質進行測量表徵的技術手段非常有限。發展更加豐富的,直接的超快測量技術是這一方向的重要課題。
  • 迷惑新冠病毒,西湖大學研究團隊設計出新冠病毒蛋白抑制劑
    疫情發生以來,科學家們一直致力於了解病毒入侵機理,研究破解之道。疫苗以及抗體作為預防和治療新冠肺炎的重要手段,目前已經取得很大進展。除了這些手段之外,是否還有其他方法能有效遏制新冠病毒?近期研究表明,新冠病毒刺突蛋白以三聚體形態存在,因此研究人員設想構建一個ACE2三聚體蛋白是不是有可能和刺突蛋白三聚體實現3對3或者至少2對2的結合?
  • 中國科大生物膜界面蛋白質錯誤摺疊及超快動力學研究獲進展
    中國科大生物膜界面蛋白質錯誤摺疊及超快動力學研究獲進展 2019-03-13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小】 語音播報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教授羅毅團隊研究員葉樹集小組在生物膜界面蛋白質錯誤摺疊及振動能量轉移超快動力學研究兩方面取得新進展
  • 【光物理前沿6】超快光學研究前沿
    瞬態光學的最初形態出現在19世紀末攝影技術誕生後不久,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及冷戰時期受到武器裝備研發的需求牽引而得到了快速發展。瞬態光學是研究瞬態現象的光學診斷技術及瞬態過程伴有的光學現象的光學分支。瞬態現象的變化有快有慢,研究它們的光學手段也因而不同。變化速度以皮秒及更短的時間單元衡量的瞬態現象通常稱為超快現象,與超快現象有關的光學稱為超快光學。
  • 研究發現新冠病毒進入人體新路徑
    新華社北京10月24日新媒體專電 西媒稱,兩項獨立研究發現了一條迄今為止不為人知的新路徑,有望為新冠肺炎藥物研發開闢一扇新大門。據西班牙《阿貝賽報》網站10月21日報導,研究人員發現,病毒的刺突蛋白能識別並與人體細胞表面的神經纖毛蛋白-1(NRP-1)結合。
  • 科學家發現植物防曬分子新激發態超快能量馳豫機理—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發現植物防曬分子新的激發態超快能量馳豫機理。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物所複雜分子體系反應動力學韓克利研究員團隊發現了植物防曬分子新的激發態超快能量馳豫機理。這些順式產物在防曬分子整體的防曬效果中也有著重要的作用,然而順式產物在吸收紫外線後的光物理和光化學過程卻不清楚。 研究人員以最小的芥子酸酯methyl sinapate (MS)為模型,通過飛秒瞬態吸收光譜技術和含時密度泛函等多種理論方法,首次研究了順式MS的光動力學行為。
  • 德國科學家解碼新冠病毒主要蛋白酶結構,它在病毒複製過程中起著...
    新華社華盛頓3月22日電新一期美國《科學》雜誌刊登德國研究人員的論文說,他們解碼了新冠病毒主要蛋白酶的三維結構,並在此基礎上研發出一種能阻斷該蛋白酶功能的化合物,有望用於研發能有效抑制新冠病毒的藥物。新華社資料圖 圖文無關德國呂貝克大學等機構研究人員說,一種名為Mpro的蛋白酶是新冠病毒中的主要蛋白酶,它在病毒複製過程中起著關鍵作用。
  • 獲今年諾貝爾獎科學家正研發新冠疫苗,業內稱新冠研究有望成未來的諾獎贏家
    1964年與後來的諾貝爾獎得主巴魯克·塞繆爾·布隆伯格發現了澳大利亞抗原,後來被認為是B肝病毒的一部分。他還以動物模型來研究人體免疫缺陷病毒,並確定了C型肝炎病毒。2000年獲拉斯克臨床醫學研究獎,2013年獲蓋爾德納國際獎。麥可·霍頓(Michael Houghton),英國生物化學家,參與開發C型肝炎測試。
  • 解讀新冠肺炎病毒密碼 國家蛋白質科學研究(上海)設施開放
    圖說:新冠肺炎病毒的29種蛋白質  來源/採訪對象供圖新民晚報訊(記者 郜陽)當前,新冠疫情已成為世界性的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為了增強我國快速應對公共衛生事件能力,中國科學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國家蛋白質科學研究(上海)設施建立了我國自己的蛋白質庫。
  • 新研究:「沉默突變」或使新冠病毒獲進化優勢
    11月5日消息,新冠病毒從野生動物「躍遷」至人類後為何變得如此難以遏制?美國杜克大學研究人員發現,新冠病毒基因組中發生的一些「沉默突變」可能起到了促進其傳播的作用。新冠病毒表面的刺突蛋白在該病毒感染宿主細胞的過程中發揮著關鍵作用。
  • 西媒:研究發現新冠病毒進入人體新路徑
    西媒稱,兩項獨立研究發現了一條迄今為止不為人知的新路徑,有望為新冠肺炎藥物研發開闢一扇新大門。據西班牙《阿貝賽報》網站10月21日報導,研究人員發現,病毒的刺突蛋白能識別並與人體細胞表面的神經纖毛蛋白-1(NRP-1)結合。
  • |新冠病毒的複製和神藥Remdesivir的作用機理
    |新冠病毒的複製和神藥Remdesivir的作用機理 2020-02-08 15:5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超快雷射孤子,因有瞬態而更美麗
    超快光纖雷射器中孤子瞬態動力學特性研究進展[J]. 雷射與光電子學進展, 2019, 56(7): 070006超快光纖雷射器能夠產生高峰值功率、寬光譜的超短脈衝,無論對於基礎科學研究還是工業應用,都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如在生物醫學領域作為非線性光學成像系統的光源;又如,大能量短脈衝光纖雷射器可以用來雷射精細微結構加工。
  • 新研究:「沉默突變」可能使新冠病毒獲進化優勢
    新華社北京11月5日電(記者郭洋)新冠病毒從野生動物「躍遷」至人類後為何變得如此難以遏制?美國杜克大學研究人員發現,新冠病毒基因組中發生的一些「沉默突變」可能起到了促進其傳播的作用。新冠病毒表面的刺突蛋白在該病毒感染宿主細胞的過程中發揮著關鍵作用。
  • 全球首版新冠病毒蛋白質組晶片成功製備!三龍灣科研團隊參與研發
    遏制疫情傳播,研製新冠病毒疫苗、找到治療新冠肺炎的特效藥,已成為全球病毒研究專家和醫藥學家的當務之急。 日前,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佛山分所與上海交通大學系統生物醫學研究院陶生策課題組通力合作,合成得到了新冠病毒的全套27個蛋白質的表達克隆,在此基礎上,成功製備新冠病毒的20個蛋白並於3月2日製備了第一版新冠病毒蛋白質組晶片。
  • 外媒:科學家研究用分子寄生蟲技術幹擾新冠病毒複製能力
    參考消息網6月24日報導外媒稱,西班牙國家研究委員會的一組研究人員正在研發一種抗病毒藥物,這些藥物或可幹擾新冠病毒的複製,從而遏制大流行蔓延。據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經濟新聞網6月23日報導,這項研究重點是缺損性幹擾顆粒,這是一種常見於RNA病毒的分子寄生蟲,自身並沒有感染能力,但有望阻斷感染並消滅這種疾病。西班牙國家研究委員會整合生物研究所和瓦倫西亞大學的研究人員參與了此項研究,共同致力於研發對抗新冠病毒的有效方法。
  • 德國研究人員解碼新冠病毒主要蛋白酶結構
    新一期美國《科學》雜誌刊登德國研究人員的論文說,他們解碼了新冠病毒主要蛋白酶的三維結構,並在此基礎上研發出一種能阻斷該蛋白酶功能的化合物,有望用於研發能有效抑制新冠病毒的藥物。德國呂貝克大學等機構研究人員說,一種名為Mpro的蛋白酶是新冠病毒中的主要蛋白酶,它在病毒複製過程中起著關鍵作用。他們運用高強度X射線,解碼了這種蛋白酶的三維結構。在此基礎上,研究人員測試了一系列化合物對這種蛋白酶的作用,結果發現代號13b的化合物能有效阻斷該蛋白酶的功能。
  • 學術頭條:巴西恢復中國新冠疫苗臨床試驗,中國科學家首獲B肝研究...
    美預測新冠病毒傳播高風險場所英國《自然》雜誌10日發表了一項根據美國大數據開展的流行病學建模研究,結果顯示,重新開放餐館、健身房、咖啡館和酒店會帶來最大的新冠病毒傳播風險。模型顯示,降低這些場館的使用率,或能讓預測的感染人數大幅降低。
  • 新冠病毒原子圖曝光:低溫電子顯微鏡助力研製疫苗
    (圖像源自新聞視頻截圖)2月19日,美國科學家團隊宣布,通過低溫電子顯微鏡成像+冷凍電鏡(cryo-EM)技術,創建了首個新冠病毒附著並感染人類細胞部分的3D原子尺度結構圖。該研究團隊已向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員發送了新冠病毒S蛋白高清結構圖片,包括中國的許多團體,這將有助於中國疫苗的研發。該模型結構還能夠幫助科學家開發新蛋白,結合到刺突的不同部位,阻止其發揮功能,治療已經感染新冠肺炎病毒的患者。
  • 科學家研究出新冠病毒檢測方法,感染後24小時就能辨識
    科學家研究出新的檢測新冠病毒的方式。圖為紐約市衛生部門實驗室進行新冠病毒檢驗。路透英國衛報報導,美國軍方僱用的科學家研發出新的新冠病毒檢驗方法,這項方法可讓帶原者在具有感染力、傳播疾病之前就被辨識出來。這可能是一項重大突破,計畫協調人希望這種血液檢測方式可在病患感染病毒後24小時內(在出現症狀或被視為有傳播病毒能力數天之前),就偵測到病毒的存在。目前的方法要在感染約四天後才能檢測出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