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新冠肺炎病毒密碼 國家蛋白質科學研究(上海)設施開放

2021-01-15 新民晚報

圖說:新冠肺炎病毒的29種蛋白質  來源/採訪對象供圖

新民晚報訊(記者 郜陽)當前,新冠疫情已成為世界性的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為了增強我國快速應對公共衛生事件能力,中國科學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國家蛋白質科學研究(上海)設施建立了我國自己的蛋白質庫。所有新冠病毒編碼的29種蛋白質的表達質粒的構建已經全部完成,由國家蛋白質科學研究(上海)設施蛋白質庫進行存儲和分發,今天起面向全球開放並提供服務,以實現蛋白質資源的快速共享,助力新冠肺炎病毒的防治研究。

蛋白質庫一期以蛋白質表達質粒庫為主,提供蛋白質表達質粒的存儲和寄送服務。新冠肺炎病毒的基因組不到3萬個鹼基,能夠轉錄29種蛋白質,有16種非結構蛋白(NSPs)、4種結構蛋白和9種輔助蛋白。其中,非結構蛋白中NSP7、NSP8和NSP12形成RNA依賴的RNA聚合酶複合物,在病毒的複製和轉錄周期中發揮重要的作用;NSP5是3C蛋白水解酶,可以使大多數其他NSP蛋白質從蛋白鏈上解放出來,被認為是抗新冠肺炎病毒藥物研究的重要靶點;4種結構蛋白S,E,M和N形成冠狀病毒外層,保護內部的RNA,刺突蛋白S可以幫助病毒入侵細胞。針對這29種蛋白質的研究對致病機理解析、疫苗研發、試劑檢測及抗體和藥物的研發都至關重要。

經中科院院士饒子和等科學家們實驗室的質粒捐贈和支持,所有新冠病毒編碼的29種蛋白質的表達質粒的構建已經全部完成,面向全球開放並提供服務。

蛋白質設施是國家「十一五」規劃建設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集成了具有不同空間和時間解析度的儀器和設備,擁有自動化蛋白質製備系統、蛋白質結構與動態分析系統、蛋白質核磁共振分析系統、冷凍電鏡分析系統、蛋白質修飾與相互作用分析系統、分子影像系統和資料庫與計算分析系統等九個研究系統。蛋白質設施將全力推進基於張江實驗室大設施群的新技術突破,整合型結構生物學,以及蛋白質從頭設計和應用,在不斷創新中實現跨越和發展。同時,蛋白質設施將聚焦世界科技前沿領域,充分發揮大科學設施平臺效能,全面支撐我國蛋白質科學研究工作,為科學家們帶來更多實用好用的技術,引領蛋白質科學研究新技術發展,並聚集培養蛋白質科學研究的尖端人才,建立國際一流的蛋白質科學研究基地。

圖說:共享渠道  來源/採訪對象供圖

相關焦點

  • 蛋白質設施:開放新冠病毒全部蛋白質表達質粒
    當前,新冠疫情已成為世界性的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為了增強我國快速應對公共衛生事件能力,中國科學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國家蛋白質科學(上海)設施(蛋白質設施)建立了我國自己的蛋白質庫。所有新冠病毒編碼的29種蛋白質的表達質粒的構建已經全部完成,由國家蛋白質科學研究(上海)設施蛋白質庫進行存儲和分發,6月17日起面向全球開放並提供服務,以實現蛋白質資源的快速共享,助力新冠肺炎病毒的防治研究。蛋白質庫一期以蛋白質表達質粒庫為主,提供蛋白質表達質粒的存儲和寄送服務。
  • 上海蛋白質設施向全球開放提供新冠病毒全部蛋白的表達質粒
    新冠病毒基因組。中國科學院上海高等研究院 供圖(抗擊新冠肺炎)上海蛋白質設施向全球開放提供新冠病毒全部蛋白的表達質粒中新網上海6月17日電 (申海 鄭瑩瑩)據中國科學院方面的消息,17日起,中國科學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的國家蛋白質科學研究(上海)設施面向全球開放新冠病毒編碼的29個蛋白質的表達質粒,以實現蛋白質研究資源的快速共享,助力新冠肺炎的防治研究。
  • 上海蛋白質設施開放 提供新冠病毒全部29種蛋白質的表達質粒
    上海蛋白質設施向全球開放提供新冠病毒全部29種蛋白質的表達質粒科技日報訊 (記者王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獲悉,6月17日起,中國科學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的國家蛋白質科學研究(上海)設施面向全球開放新冠病毒編碼的全部29種蛋白質的表達質粒庫,以實現蛋白質研究資源的快速共享
  • 上海蛋白質設施向全球開放提供新冠病毒全部蛋白的表達質粒—新聞...
    上上海蛋白質設施向全球開放提供新冠病毒全部蛋白的表達質粒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國家蛋白質科學研究(上海)設施獲悉,自6月17日起,國家蛋白質科學研究(上海)設施蛋白質庫面向全球開放新冠病毒編碼的29個蛋白質的表達質粒,以實現蛋白質研究資源的快速共享,助力新冠肺炎的防治研究。
  • 提供新冠病毒編碼的全部29種蛋白質表達質粒,浦東這一設施...
    今天起,中國科學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國家蛋白質科學研究(上海)設施(以下簡稱:蛋白質設施)向全球開放提供新冠病毒全部蛋白的表達質粒。為了增強我國快速應對公共衛生事件能力,上海蛋白質設施已建立了我國自己的蛋白質庫,所有新冠病毒編碼的29種蛋白質表達質粒的構建已經全部完成,向全球開放並提供服務,以實現蛋白質資源的快速共享,助力新冠肺炎病毒的防治研究。蛋白質庫一期以蛋白質表達質粒庫為主,提供蛋白質表達質粒的存儲和寄送服務。
  • 國家蛋白質科學研究(上海)設施通過國家驗收
    央廣網上海7月29日消息(記者 周洪)當今全球生命科學領域首個綜合性的大科學裝置——國家蛋白質科學研究(上海)設施(以下簡稱「上海設施」)自開工之日起就引起了國內外同行的高度關注。昨天(28日),這座集各種大型科學儀器和先進技術於一體、被譽為探索生命奧秘的「國之利器」通過國家驗收、即將「亮劍出鞘」。
  • [大國重器-中科院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國家蛋白質科學研究(上海)設施
    綜述及基本情況設施概述國家蛋白質科學研究(上海)設施(以下簡稱「蛋白質設施」)是國家「十一五」規劃建設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是全球生命科學領域首個綜合性的大科學裝置。蛋白質設施包含海科路園區技術系統和位於上海光源內的蛋白質結構與動態分析系統(俗稱「五線六站」,即複合物、微晶體、高通量晶體結構分析線站和X射線小角散射、時間分辨紅外譜學、紅外顯微譜學與成像蛋白質動態分析線站)2 個部分,主體建築面積約為 3.3 萬平方米。蛋白質設施於 2015 年 7 月通過國家驗收後正式開放運行。2017 年 9 月蛋白質設施正式加入張江實驗室。
  • 「大國重器-中科院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國家蛋白質科學研究(上海)設施
    綜述及基本情況設施概述國家蛋白質科學研究(上海)設施(以下簡稱「蛋白質設施」)是國家「十一五」規劃建設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是全球生命科學領域首個綜合性的大科學裝置。蛋白質設施包含海科路園區技術系統和位於上海光源內的蛋白質結構與動態分析系統(俗稱「五線六站」,即複合物、微晶體、高通量晶體結構分析線站和X射線小角散射、時間分辨紅外譜學、紅外顯微譜學與成像蛋白質動態分析線站)2 個部分,主體建築面積約為 3.3 萬平方米。蛋白質設施於 2015 年 7 月通過國家驗收後正式開放運行。2017 年 9 月蛋白質設施正式加入張江實驗室。
  • 探尋新冠病毒的「生物密碼」——北大生命科學學院陸劍課題組開展...
    3月3日,由中國科學院主辦的英文綜合性期刊《國家科學評論》(National Science Review)發表了由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及蛋白質與植物基因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陸劍課題組和中國科學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崔傑課題組合作撰寫的論文《SARS-CoV-2的起源與持續進化》(On the origin and continuing evolution of SARS-CoV
  • 送出最亮助攻 上海光源助力破解新冠肺炎病毒關鍵蛋白結構
    圖說:上海光源俯瞰圖 新民晚報記者 孫中欽 攝自2019年12月以來,新冠肺炎爆發肆虐全球,截至目前,全球累計確診病例已突破百萬,導致5萬多人死亡,感染和死亡病例還在持續增加。在主動徵集用戶研究的同時,上海光源緊急組織、協調加速器、光束線站、公用設施等相關專業技術和運行人員,迅速恢復正在停機維護的加速器,恢復光束線站,特別是晶體學線站(BL17U1、BL18U1、BL19U1)的運行開放。上海光源是目前全球性能最好的第三代中能同步輻射光源之一,它像一臺「超級顯微鏡」,幫助科學家探索未知的世界。在助力國際緊急衛生事件的研究上,上海光源早已「戰功」卓著。
  • 主要國家蛋白質科學設施戰略發展分析及啟示
    美國依託阿貢國家實驗室先進光子源設施APS、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的先進光源ALS等大型裝置成立了蛋白質研究中心,日本依託同步輻射光源設施SPring-8開展蛋白質結構解析的前沿研究,中國依託「上海光源」於2015年建立了國家蛋白質科學研究(上海)設施。
  • 專家解讀:汙染≠感染 新冠病毒不可能感染魚類等水生動物
    國家大宗淡水魚產業技術體系病毒病防控崗位專家、農業農村部水產養殖病害防治專家委員會淡水魚組組長、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水產病害防治重點研究領域首席科學家曾令兵表示,解讀漁業涉新冠病毒文獻務必要嚴謹。「汙染」與「感染」,一字之差,謬誤千裡;任何物品或食品都有可能通過各種途徑被病毒汙染,但這和病毒感染是兩碼事。新冠病毒可能汙染水產品,但不可能感染魚類等水生動物。
  • 新冠病毒變異?論文通訊作者等解讀《國家科學評論》相關論文
    其來源是3月3日發表於《國家科學評論》的論文《關於SARS-CoV-2的起源和持續進化》。但是,中國—世衛組織聯合考察組剛剛給出了新冠病毒未發生明顯變異的結論。《自然—微生物學》也發表了耶魯大學流行病學專家Nathan D. Grubaugh等人的評論文章,指出病毒突變符合正常流行病學規律,沒必要引起恐慌。那麼,上述論文應該如何解讀?
  • ...建設的蛋白質(上海)設施用戶合作研究發展CAR-T細胞治療新方法
    近日,中科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北京大學醫學部和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聯合研究團隊利用國家蛋白質科學研究(上海)設施,從T細胞信號轉導的基礎研究出發,發展了CAR-T細胞治療的新方法。相關研究在線發表在著名學術期刊《CELL》上。
  • 蝙蝠傳播肺炎?不準確的解讀
    攝影:JOEL SARTORE,國家地理 蝙蝠傳播肺炎?不準確的解讀 現在,恐怕每個人都知道蝙蝠可能是新冠的天然宿主。 2月7日上午11時,華南農業大學針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研究攻關情況舉行了新聞發布會,提出穿山甲可能是新冠病毒的中間宿主;中國工程院院士、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科研攻關組專家、華中農業大學教授陳煥春表示:新冠病毒可能存在多個中間宿主。
  • ​蝙蝠傳播肺炎?不準確的解讀
    攝影:JOEL SARTORE,國家地理蝙蝠傳播肺炎?不準確的解讀基因比對後如何解讀?圖源:bioRxiv蝙蝠會把新冠病毒傳給人類?2月7日上午11時,華南農業大學針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研究攻關情況舉行了新聞發布會,提出穿山甲可能是新冠病毒的中間宿主;中國工程院院士、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科研攻關組專家、華中農業大學教授陳煥春表示:新冠病毒可能存在多個中間宿主。
  • AlphaFold抗疫,DeepMind公布六種新冠病毒蛋白質結構預測結果
    在昨天發表的博客文章中,DeepMind 表示,他們用 AlohaFold 生成了六種可能與新冠病毒有關的蛋白質結構預測結果,而且已經開放下載。這一結果可能對新冠病毒疫苗研發等工作起到推動作用。DeepMind 開放的新冠病毒蛋白質結構預測結果下載連結:https://storage.googleapis.com/deepmind-com-v3-datasets/alphafold-covid19/structures_4_3_2020.zip為什麼要用深度學習預測新冠病毒蛋白結構?
  • 新冠研究中國登上Science封面首次揭示新冠病毒人體蛋白受體結構
    【新智元導讀】日前,西湖大學周強實驗室的一項關於新冠病毒的研究登上了最新一期Science封面,該研究利用冷凍電鏡技術成功解析了此次新冠病毒的受體——ACE2的全長結構,屬全球首次。該成果最終將對研發精準的新冠肺炎診斷、治療手段起到關鍵作用。「新智元急聘主筆、高級主任編輯,添加HR微信(Dr-wly)或掃描文末二維碼了解詳情。」
  • 前沿研究丨鍾南山院士:中國抗擊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的戰略與進展
    近日,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呼吸病學專家鍾南山教授科研團隊在中國工程院院刊《Engineering》2020年第10期「新冠病毒肺炎專刊」上撰文,總結了中國抗擊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的戰略與進展。文中闡析了病毒感染的潛在機制和傳播途徑;歸納總結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臨床和流行病學特徵;對中國大陸內開展的主要臨床試驗的主要結果(包括試驗方法能否改善臨床結果以及主要的不良反應等)進行了系統解讀及對患者可能發展為重症的預測;概述非藥物幹預、治療幹預、診斷、預後預測等方面的進展,以期提高我國未來應對疾病暴發的防範能力,為全球疾病的預防和管理提供有益的指導。
  • 銀離子抗菌液能殺滅新冠病毒? 缺乏科學依據
    其中,有一類產品名為「銀離子抗菌液」,商家聲稱將其噴在口罩上可殺滅新型冠狀病毒(以下簡稱新冠病毒),這是真的嗎?  首先,我們來看下銀離子抗菌液是怎麼殺滅病毒的。  接觸殺菌是銀離子主要的消毒方式。接觸殺菌是指銀離子與細胞接觸發生反應,造成細菌固有成分被破壞或產生功能障礙,導致其無法生長繁殖,進而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