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質設施:開放新冠病毒全部蛋白質表達質粒

2020-11-23 看看新聞Knews

當前,新冠疫情已成為世界性的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為了增強我國快速應對公共衛生事件能力,中國科學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國家蛋白質科學(上海)設施(蛋白質設施)建立了我國自己的蛋白質庫。

所有新冠病毒編碼的29種蛋白質的表達質粒的構建已經全部完成,由國家蛋白質科學研究(上海)設施蛋白質庫進行存儲和分發,6月17日起面向全球開放並提供服務,以實現蛋白質資源的快速共享,助力新冠肺炎病毒的防治研究。

蛋白質庫一期以蛋白質表達質粒庫為主,提供蛋白質表達質粒的存儲和寄送服務。新冠肺炎病毒的基因組不到3萬個鹼基,能夠轉錄29種蛋白質,有16種非結構蛋白(NSPs)、4種結構蛋白和9種輔助蛋白。其中,非結構蛋白中NSP7、NSP8和NSP12形成RNA依賴的RNA聚合酶複合物,在病毒的複製和轉錄周期中發揮重要的作用;NSP5是3C蛋白水解酶,可以使大多數其他NSP蛋白質從蛋白鏈上解放出來,被認為是抗新冠肺炎病毒藥物研究的重要靶點;4種結構蛋白S,E,M和N形成冠狀病毒外層,保護內部的RNA,刺突蛋白S可以幫助病毒入侵細胞。針對這29種蛋白質的研究對致病機理解析、疫苗研發、試劑檢測及抗體和藥物的研發都至關重要。

經饒子和院士等科學家們實驗室的質粒捐贈和支持,所有新冠病毒編碼的29種蛋白質的表達質粒的構建已經全部完成,面向全球開放並提供服務。

(看看新聞Knews記者:張幗霞 編輯:祝聞豪)

相關焦點

  • 上海蛋白質設施開放 提供新冠病毒全部29種蛋白質的表達質粒
    上海蛋白質設施向全球開放提供新冠病毒全部29種蛋白質的表達質粒科技日報訊 (記者王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獲悉,6月17日起,中國科學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的國家蛋白質科學研究(上海)設施面向全球開放新冠病毒編碼的全部29種蛋白質的表達質粒庫,以實現蛋白質研究資源的快速共享
  • 上海蛋白質設施向全球開放提供新冠病毒全部蛋白的表達質粒
    新冠病毒基因組。中國科學院上海高等研究院 供圖(抗擊新冠肺炎)上海蛋白質設施向全球開放提供新冠病毒全部蛋白的表達質粒中新網上海6月17日電 (申海 鄭瑩瑩)據中國科學院方面的消息,17日起,中國科學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的國家蛋白質科學研究(上海)設施面向全球開放新冠病毒編碼的29個蛋白質的表達質粒,以實現蛋白質研究資源的快速共享,助力新冠肺炎的防治研究。
  • 上海蛋白質設施向全球開放提供新冠病毒全部蛋白的表達質粒—新聞...
    上上海蛋白質設施向全球開放提供新冠病毒全部蛋白的表達質粒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國家蛋白質科學研究(上海)設施獲悉,自6月17日起,國家蛋白質科學研究(上海)設施蛋白質庫面向全球開放新冠病毒編碼的29個蛋白質的表達質粒,以實現蛋白質研究資源的快速共享,助力新冠肺炎的防治研究。
  • 提供新冠病毒編碼的全部29種蛋白質表達質粒,浦東這一設施...
    今天起,中國科學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國家蛋白質科學研究(上海)設施(以下簡稱:蛋白質設施)向全球開放提供新冠病毒全部蛋白的表達質粒。為了增強我國快速應對公共衛生事件能力,上海蛋白質設施已建立了我國自己的蛋白質庫,所有新冠病毒編碼的29種蛋白質表達質粒的構建已經全部完成,向全球開放並提供服務,以實現蛋白質資源的快速共享,助力新冠肺炎病毒的防治研究。蛋白質庫一期以蛋白質表達質粒庫為主,提供蛋白質表達質粒的存儲和寄送服務。
  • 解讀新冠肺炎病毒密碼 國家蛋白質科學研究(上海)設施開放
    圖說:新冠肺炎病毒的29種蛋白質  來源/採訪對象供圖新民晚報訊(記者 郜陽)當前,新冠疫情已成為世界性的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為了增強我國快速應對公共衛生事件能力,中國科學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國家蛋白質科學研究(上海)設施建立了我國自己的蛋白質庫。
  • 國家蛋白質中心團隊:蛋白質晶片揭示早期新冠患者血清抗體的規律
    尤其是新冠病毒感染攜帶者和早期新冠肺炎患者,他(她)們的症狀輕、隱匿性強,無法全部得到及時有效的檢測,給世界各國的疫情防控帶來的巨大的挑戰!新冠病毒編碼20餘種蛋白,在感染人體後會迅速被人體免疫系統識別,產生大量的抗體。
  • 新冠患者蛋白質病理全景圖公布,5336個蛋白質發生改變
    ·新冠病毒·中國科學家首次揭示新冠患者蛋白質病理全景圖新冠肺炎死亡患者多器官蛋白分子病理全景圖。圖片來源:Nie et al.,Cell據一項發表於《細胞》的新研究,西湖大學的研究人員收集了19例新冠肺炎死亡患者的肺、脾、肝、心臟、腎臟、甲狀腺和睪丸等七種器官共144個組織樣本,發現在總共量化檢驗的11394個蛋白質中,5336個蛋白質發生了改變,並繪製了首張新冠肺炎死亡患者的多器官蛋白分子全景圖。在這些器官組織中,肝臟裡改變的蛋白數量最多(1970個),其受到的損傷可能比較大。很多肺部蛋白也發生了改變。
  • 新冠病毒蛋白質組晶片問世,助力戰「疫」!
    據悉,3月2日14時14分上海交通大學陶生策研究團隊完成了首款新型冠狀病毒蛋白質組晶片的構建。為了構建新型冠狀病毒蛋白質組晶片,陶生策研究團隊對新型冠狀病毒的全部預測基因(27個)進行了密碼子優化,並通過全基因合成獲得一套完整的表達克隆。
  • 全球首版新冠病毒蛋白質組晶片成功製備!三龍灣科研團隊參與研發
    遏制疫情傳播,研製新冠病毒疫苗、找到治療新冠肺炎的特效藥,已成為全球病毒研究專家和醫藥學家的當務之急。 日前,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佛山分所與上海交通大學系統生物醫學研究院陶生策課題組通力合作,合成得到了新冠病毒的全套27個蛋白質的表達克隆,在此基礎上,成功製備新冠病毒的20個蛋白並於3月2日製備了第一版新冠病毒蛋白質組晶片。
  • 阿爾法狗團隊公布6種新冠病毒蛋白質結構預測,助力疫苗研發
    當地時間3月5日,DeepMind正式交出答卷,在官方博客中表示,其用AlphaFold生成了六種可能與新冠病毒有關的蛋白質結構預測結果,而且已經開放下載。在參加2018年全球蛋白質結構預測競賽(CASP)中,力壓其他97個參賽者,獲得第一,成績還是第二名的8倍還要多。跳過同行評審,直接公開預測結果DeepMind表示,為了應對新冠病毒爆發帶來的疫情,科學界對於這個病毒家族的特徵做了大量的基礎研究。
  • AlphaFold抗疫,DeepMind公布六種新冠病毒蛋白質結構預測結果
    在昨天發表的博客文章中,DeepMind 表示,他們用 AlohaFold 生成了六種可能與新冠病毒有關的蛋白質結構預測結果,而且已經開放下載。這一結果可能對新冠病毒疫苗研發等工作起到推動作用。DeepMind 開放的新冠病毒蛋白質結構預測結果下載連結:https://storage.googleapis.com/deepmind-com-v3-datasets/alphafold-covid19/structures_4_3_2020.zip為什麼要用深度學習預測新冠病毒蛋白結構?
  • 預測新冠病毒「蛋白質摺疊」重磅武器:AlphaFold!精度碾壓生物與...
    而這一次,DeepMind要幫助人類擊敗新冠病毒。要想檢測病毒並開發疫苗,科學家必須首先了解病毒,特別是病毒蛋白質的結構。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幾個月的時間,並且有時候是徒勞的。近年來,研究人員已經轉向計算機預測。世界各地的實驗室正在研究冠狀病毒,DeepMind的深度學習系統叫做「AlphaFold」。
  • 感染新冠病毒後:人體的5336個蛋白質分子都變了
    新冠病毒入侵人體後,到底會造成什麼變化和影響?西湖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郭天南課題組與合作團隊,全球範圍內第一次,從蛋白質分子水平上分析了人體感染新冠病毒後,多個關鍵器官的變化。研究團隊收集了19例新冠肺炎死亡患者的肺、脾、肝、心臟、腎臟、甲狀腺、睪丸等七種器官的組織樣本,進行分子層面的研究,鑑定了11394個人源蛋白質分子。
  • 上海交大系統生物醫學研究院陶生策團隊合作開發SARS-CoV-2蛋白質...
    針對新冠病毒的抗體,特別是IgG和IgM進行檢測,有助於新冠病毒感染的診斷,是核酸檢測的有力補充。目前已鑑定的抗原主要有核衣殼蛋白(N蛋白)和刺突糖蛋白(S蛋白),對於新冠病毒其它蛋白的抗原性的鑑定仍為空白。另外,探索病人體內的抗體響應強度與年齡、性別、疾病的進展和嚴重程度等是否有相關性,將有助於我們進一步理解病毒和機體免疫系統的相互作用,對幹預治療或疫苗開發具有重要意義。
  • 高考熱點:基因工程和新冠病毒研究涉及的生物技術
    背景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想要徹底戰勝新冠病毒必須要對它們有足夠的了解。
  • 中國首繪新冠逝者蛋白質分子病理全景圖:含肝、睪丸等多器官
    研究報告了2020年初因新冠肺炎去世的患者體內多器官組織樣本中蛋白質分子病理全景圖,有助於較深入認識新冠致死機理,及對患者進行精準的幹預治療。這是在全球範圍內第一次從蛋白質分子水平上,對新冠病毒感染人體後多個關鍵器官做出的響應進行了詳細和系統的分析,為臨床工作者和研究人員制定治療方案、開發新的藥物及治療方法提供了線索和依據。
  • [大國重器-中科院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國家蛋白質科學研究(上海)設施
    綜述及基本情況設施概述國家蛋白質科學研究(上海)設施(以下簡稱「蛋白質設施」)是國家「十一五」規劃建設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是全球生命科學領域首個綜合性的大科學裝置。蛋白質設施包含海科路園區技術系統和位於上海光源內的蛋白質結構與動態分析系統(俗稱「五線六站」,即複合物、微晶體、高通量晶體結構分析線站和X射線小角散射、時間分辨紅外譜學、紅外顯微譜學與成像蛋白質動態分析線站)2 個部分,主體建築面積約為 3.3 萬平方米。蛋白質設施於 2015 年 7 月通過國家驗收後正式開放運行。2017 年 9 月蛋白質設施正式加入張江實驗室。
  • Cell重磅:西湖大學首次揭示新冠患者蛋白質分子病理全景圖
    相當於他們將醫生在顯微鏡下看到的人體感染新冠後細胞組織的改變放大了數萬倍,達到蛋白質分子層面,「看」清楚是哪些分子的改變導致人體器官的病變和衰竭。 這是在全球範圍內第一次從蛋白質分子水平上,對新冠病毒感染人體後多個關鍵器官做出的響應進行了詳細和系統的分析,為臨床工作者和研究人員制定治療方案、開發新的藥物及治療方法提供了線索和依據。
  • 中國科學家首次揭示新冠患者蛋白質分子病理全景圖
    原標題:中國科學家首次揭示新冠患者蛋白質分子病理全景圖記者1月11日從西湖大學了解到,該校生命科學學院特聘研究員郭天南帶領的課題組與合作團隊在《細胞》期刊在線發表最新研究論文,報告了新冠肺炎病亡患者體內多器官組織樣本中蛋白質分子病理全景圖。
  • 蛋白質外殼使病毒更具傳染性
    斯德哥爾摩大學和卡羅林斯卡醫學院的新研究表明,病毒與宿主生物體液中的蛋白質相互作用,從而在病毒表面形成一層蛋白質。這種蛋白質塗層使病毒更具感染性,並促進神經退行性疾病(如阿爾茨海默病)特徵性斑塊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