厲害了!提供新冠病毒編碼的全部29種蛋白質表達質粒,浦東這一設施...

2021-01-11 瀟湘晨報

今天起,中國科學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國家蛋白質科學研究(上海)設施(以下簡稱:蛋白質設施)向全球開放提供新冠病毒全部蛋白的表達質粒。

為了增強我國快速應對公共衛生事件能力,上海蛋白質設施已建立了我國自己的蛋白質庫,所有新冠病毒編碼的29種蛋白質表達質粒的構建已經全部完成,向全球開放並提供服務,以實現蛋白質資源的快速共享,助力新冠肺炎病毒的防治研究。

蛋白質庫一期以蛋白質表達質粒庫為主,提供蛋白質表達質粒的存儲和寄送服務。新冠肺炎病毒的基因組不到3萬個鹼基,能夠轉錄29種蛋白質,有16種非結構蛋白(NSPs)、4種結構蛋白和9種輔助蛋白。其中,NSP5是3C蛋白水解酶,可以使大多數其他NSP蛋白質從蛋白鏈上解放出來,被認為是抗新冠肺炎病毒藥物研究的重要靶點。

據上海蛋白質設施方面介紹,經饒子和院士等科學家們實驗室的質粒捐贈和支持,所有新冠病毒編碼的29種蛋白質的表達質粒的構建已經全部完成,針對這29種蛋白質的研究對致病機理解析、疫苗研發、試劑檢測及抗體和藥物的研發都至關重要。

位於浦東張江的蛋白質設施是國家「十一五」規劃建設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集成了具有不同空間和時間解析度的儀器和設備,正將全力推進基於張江實驗室大設施群的新技術突破,整合型結構生物學,以及蛋白質從頭設計和應用,在不斷創新中實現跨越和發展。

同時,蛋白質設施將聚焦世界科技前沿領域,充分發揮大科學設施平臺效能,全面支撐我國蛋白質科學研究工作,為科學家們帶來更多實用好用的技術,引領蛋白質科學研究新技術發展,並聚集培養蛋白質科學研究的尖端人才,建立國際一流的蛋白質科學研究基地。

【來源:浦東發布】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相關焦點

  • 上海蛋白質設施開放 提供新冠病毒全部29種蛋白質的表達質粒
    上海蛋白質設施向全球開放提供新冠病毒全部29種蛋白質的表達質粒科技日報訊 (記者王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獲悉,6月17日起,中國科學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的國家蛋白質科學研究(上海)設施面向全球開放新冠病毒編碼的全部29種蛋白質的表達質粒庫,以實現蛋白質研究資源的快速共享
  • 蛋白質設施:開放新冠病毒全部蛋白質表達質粒
    當前,新冠疫情已成為世界性的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為了增強我國快速應對公共衛生事件能力,中國科學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國家蛋白質科學(上海)設施(蛋白質設施)建立了我國自己的蛋白質庫。所有新冠病毒編碼的29種蛋白質的表達質粒的構建已經全部完成,由國家蛋白質科學研究(上海)設施蛋白質庫進行存儲和分發,6月17日起面向全球開放並提供服務,以實現蛋白質資源的快速共享,助力新冠肺炎病毒的防治研究。蛋白質庫一期以蛋白質表達質粒庫為主,提供蛋白質表達質粒的存儲和寄送服務。
  • 上海蛋白質設施向全球開放提供新冠病毒全部蛋白的表達質粒
    新冠病毒基因組。中國科學院上海高等研究院 供圖(抗擊新冠肺炎)上海蛋白質設施向全球開放提供新冠病毒全部蛋白的表達質粒中新網上海6月17日電 (申海 鄭瑩瑩)據中國科學院方面的消息,17日起,中國科學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的國家蛋白質科學研究(上海)設施面向全球開放新冠病毒編碼的29個蛋白質的表達質粒,以實現蛋白質研究資源的快速共享,助力新冠肺炎的防治研究。
  • 上海蛋白質設施向全球開放提供新冠病毒全部蛋白的表達質粒—新聞...
    上上海蛋白質設施向全球開放提供新冠病毒全部蛋白的表達質粒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國家蛋白質科學研究(上海)設施獲悉,自6月17日起,國家蛋白質科學研究(上海)設施蛋白質庫面向全球開放新冠病毒編碼的29個蛋白質的表達質粒,以實現蛋白質研究資源的快速共享,助力新冠肺炎的防治研究。
  • 解讀新冠肺炎病毒密碼 國家蛋白質科學研究(上海)設施開放
    圖說:新冠肺炎病毒的29種蛋白質  來源/採訪對象供圖新民晚報訊(記者 郜陽)當前,新冠疫情已成為世界性的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為了增強我國快速應對公共衛生事件能力,中國科學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國家蛋白質科學研究(上海)設施建立了我國自己的蛋白質庫。
  • 潛藏在新冠病毒內的23種未知蛋白被發現 「如何工作」仍未可知
    儘管新冠病毒早已是全球成千上萬科研項目攻克的目標,但作為迄今為止已知的最大、最複雜的RNA病毒之一,它仍然是令人困惑的存在,還有眾多的未解之謎等待人類去發現。9月10日《自然》雜誌刊發的一項研究顯示,研究人員發現了23種由新冠病毒編碼的、此前未知的蛋白質,而它們在人體感染新冠病毒過程中的作用目前仍然「神秘未知」。
  • 潛藏在新冠病毒內的23種未知蛋白被發現「如何工作」仍未可知
    儘管新冠病毒早已是全球成千上萬科研項目攻克的目標,但作為迄今為止已知的最大、最複雜的RNA病毒之一,它仍然是令人困惑的存在,還有眾多的未解之謎等待人類去發現。9月10日《自然》雜誌刊發的一項研究顯示,研究人員發現了23種由新冠病毒編碼的、此前未知的蛋白質,而它們在人體感染新冠病毒過程中的作用目前仍然「神秘未知」。
  • 上海交大系統生物醫學研究院陶生策團隊合作開發SARS-CoV-2蛋白質...
    針對新冠病毒的抗體,特別是IgG和IgM進行檢測,有助於新冠病毒感染的診斷,是核酸檢測的有力補充。目前已鑑定的抗原主要有核衣殼蛋白(N蛋白)和刺突糖蛋白(S蛋白),對於新冠病毒其它蛋白的抗原性的鑑定仍為空白。另外,探索病人體內的抗體響應強度與年齡、性別、疾病的進展和嚴重程度等是否有相關性,將有助於我們進一步理解病毒和機體免疫系統的相互作用,對幹預治療或疫苗開發具有重要意義。
  • 較真丨全球新冠病毒疫苗研發,有多少種疫苗?最新進展如何?
    在第0、7和14天給恆河猴接種不同劑量的滅活疫苗,結果顯示,新冠病毒特異性的免疫球蛋白和中和抗體在第2周被誘導出來,並持續增加,抗體滴度與恢復期新冠患者血清中的抗體滴度相似。接種7天後,猴子的咽喉和肺泡均未測到病毒。第22天的時候,與對照組相比,疫苗免疫後的恆河猴肺部組織病理變化顯著減小,病毒量也明顯下降。顯示該疫苗對新冠病毒提供了期待的保護作用。
  • 國家蛋白質中心團隊:蛋白質晶片揭示早期新冠患者血清抗體的規律
    尤其是新冠病毒感染攜帶者和早期新冠肺炎患者,他(她)們的症狀輕、隱匿性強,無法全部得到及時有效的檢測,給世界各國的疫情防控帶來的巨大的挑戰!新冠病毒編碼20餘種蛋白,在感染人體後會迅速被人體免疫系統識別,產生大量的抗體。
  • 國產新冠疫苗傳來好消息,我們再等多久就能打上啦?
    該試驗是迄今為止時間最長、數據最全面、效果最理想的新冠疫苗臨床研究結果,為我國疫情防控和緊急使用提供了科學、可評價的數據,接下來需要繼續進行III期臨床試驗以進一步評估疫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什麼是滅活疫苗?
  • 新冠患者蛋白質病理全景圖公布,5336個蛋白質發生改變
    ·新冠病毒·中國科學家首次揭示新冠患者蛋白質病理全景圖新冠肺炎死亡患者多器官蛋白分子病理全景圖。圖片來源:Nie et al.,Cell據一項發表於《細胞》的新研究,西湖大學的研究人員收集了19例新冠肺炎死亡患者的肺、脾、肝、心臟、腎臟、甲狀腺和睪丸等七種器官共144個組織樣本,發現在總共量化檢驗的11394個蛋白質中,5336個蛋白質發生了改變,並繪製了首張新冠肺炎死亡患者的多器官蛋白分子全景圖。在這些器官組織中,肝臟裡改變的蛋白數量最多(1970個),其受到的損傷可能比較大。很多肺部蛋白也發生了改變。
  • 高考熱點:基因工程和新冠病毒研究涉及的生物技術
    這是SARS的感染通路,新冠病毒也差不多這樣,病毒就無法走完正常感染的路。事實上,瑞德西韋(Remdesivir)就是專門針對RdRq這個靶點的藥物。解析病毒蛋白結構的三種方法因此,如果在開發特效藥時能提前獲知靶點的蛋白結構,很有可能為藥物的設計和篩選提供巨大的幫助。
  • 阿爾法狗團隊公布6種新冠病毒蛋白質結構預測,助力疫苗研發
    當地時間3月5日,DeepMind正式交出答卷,在官方博客中表示,其用AlphaFold生成了六種可能與新冠病毒有關的蛋白質結構預測結果,而且已經開放下載。這一結果可能對新冠病毒疫苗研發等工作起到推動AlphaFold預測的一種蛋白結構說到AlphaFold,可能大家都不陌生,它由曾開發出阿爾法狗的研究團隊研發,是Alpha家族的新成員。在2018年12月一問世就引起科學界關注。它可以僅根據基因代碼預測蛋白質的3D結構。
  • 新冠病毒肆虐多國,探索病毒起源之謎,它們又是如何進化的?
    轉眼間,2020年已進入8月份,但從1月份就開始肆虐的新冠病毒,依然在美國、印度等國家和我國新疆等地存在並感染人類,這表明,人類與新冠病毒的對戰之路遠未結束。早些時候,科學家發現證據表明,一些病毒可能有數百萬年的歷史,並且自第一批脊椎動物存在以來就一直存在。但是這並不能解釋病毒本身的起源。一種理論假設:病毒起源於能夠獨立複製並在細胞間移動的環狀脫氧核糖核酸(也稱為質粒),將遺傳信息從一種生物體轉移到另一種生物體。例如,一些質粒攜帶產生抗生素耐藥性的基因。
  • 新冠病毒突變為「更強」亞型?最新結論並不如此
    我們現在認識到,在本研究闡述的內容中,『侵略性』一詞會具有誤導性,應該用更精確的術語『更高的頻率』代替。簡而言之,儘管我們已經發現這兩個譜系自然並存,但我們沒有提供任何證據支持關於SARS-CoV-2毒力或致病性的任何流行病學結論。因此,我們將在本文的印刷版本中進行更正,以避免產生誤導。」在此前的報導中,媒體多用「亞型」這一表述。
  • AlphaFold抗疫,DeepMind公布六種新冠病毒蛋白質結構預測結果
    在昨天發表的博客文章中,DeepMind 表示,他們用 AlohaFold 生成了六種可能與新冠病毒有關的蛋白質結構預測結果,而且已經開放下載。這一結果可能對新冠病毒疫苗研發等工作起到推動作用。DeepMind 開放的新冠病毒蛋白質結構預測結果下載連結:https://storage.googleapis.com/deepmind-com-v3-datasets/alphafold-covid19/structures_4_3_2020.zip為什麼要用深度學習預測新冠病毒蛋白結構?
  • 新的希望:抵禦新冠病毒的抗體,可用轉基因生物來生產
    ◆◆◆ 文/楊先碧 重慶市畜牧科學院和南京金斯瑞生物公司合作,對8隻人源抗體小鼠進行試驗,為研究新冠肺炎應急抗體藥物提供快速篩選
  • 質粒發展史
    一、分子遺傳學的起源—質粒 「如果孟德爾的豌豆實驗標誌著基因概念的誕生,那麼質粒載體的發現則象徵著分子遺傳學的起源。」這句話對質粒的讚美其實是毫不誇張的。染色體就是遺傳信息DNA,DNA藉由轉錄本RNA翻譯為蛋白質,行使功能,這就是中心法則(Central Dogma)。
  • 以Crisp(r)基因編輯技術的視角看新冠病毒生物學
    由多個研究團隊進行的全基因組CRISPR-Cas9篩查互為補充,共同揭示了新冠病毒生物學的新見解,包括病毒進入、翻譯、複製、排出以及調節這些過程的基因等各個方面。他們將新冠病毒與其他冠狀病毒進行比較,讓我們更充分地了解了這一新型病毒家族的細胞生命周期,這對醫學的發展非常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