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患者蛋白質病理全景圖公布,5336個蛋白質發生改變

2021-01-12 草民觀點

·新冠病毒·

中國科學家首次揭示新冠患者蛋白質病理全景圖

新冠肺炎死亡患者多器官蛋白分子病理全景圖。圖片來源:Nie et al.,Cell

據一項發表於《細胞》的新研究,西湖大學的研究人員收集了19例新冠肺炎死亡患者的肺、脾、肝、心臟、腎臟、甲狀腺和睪丸等七種器官共144個組織樣本,發現在總共量化檢驗的11394個蛋白質中,5336個蛋白質發生了改變,並繪製了首張新冠肺炎死亡患者的多器官蛋白分子全景圖。在這些器官組織中,肝臟裡改變的蛋白數量最多(1970個),其受到的損傷可能比較大。很多肺部蛋白也發生了改變。其中,幫助病毒進入細胞相關的組織蛋白酶L1(cathepsin L1)明顯增多,而新冠病毒進入細胞所利用的ACE2受體卻未表現出顯著增加。肺部中發生改變的,還包括與病毒增殖相關、參與肺纖維化病理過程及降解病毒限制因子的蛋白。但蛋白組學顯示,在肝臟、腎臟等器官也觀察到組織纖維化的先兆。在睪丸組織中,10個蛋白出現明顯改變,它們的功能與膽固醇合成抑制、精子活性降低和睪丸間質細胞特異標記物減少緊密相關,提示男性新冠患者的生育能力可能受到影響。(科技日報)

· 天文學·

模擬亞音速到超音速的星際湍流

圖片來源:Federrath et al., Nat Astron(2021).

星際介質中,氣體和塵埃混合物運動形成的湍流對恆星誕生至關重要。一項發表於《自然·天文學》上的研究利用萊布尼茨超算中心的SuperMUC高性能計算(HPC)系統,模擬了從亞音速到超音速尺度上的湍流動力學。在超音速尺度上,過多的湍流會使得恆星很難形成;而在亞音速尺度上,引力會使物質更易形成局部星團;在中間的「音速尺度」上,湍流和引力取得平衡,是恆星形成的最佳區域。科學家下一步計劃在模擬中加入磁場的影響,以求更準確地預測湍流及其對恆星形成的影響。

·微生物學·

飲食、腸道微生物與健康具備緊密聯繫

最近,《自然·醫學》展示了迄今最大一項有關飲食、腸道微生物、健康三者聯繫的大規模臨床研究。研究人員共測序了1100餘名受試者的腸道微生物組,檢測了其血液中和代謝性疾病相關的生物標誌物,並結合受試者的飲食習慣進行了分析。結果發現,腸道微生物會與特定的飲食聯繫;某些微生物甚至和一些疾病標誌物有關,這種相關性甚至比基因與疾病標誌物之間的聯繫還強;而富含植物的飲食通過影響腸道微生物組成,降低了肥胖、II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這意味著,通過改善飲食結構或可以影響腸道微生物組,從而優化機體健康狀況。

· 環境·

中國若干城市飲用水中或含有高濃度PFAS

全氟和多氟烷基物質(PFAS)是一類用來製造耐熱、拒油、抗汙漬塗料和產品(如衣物、食品包裝和耐熱不粘的烹飪用具等)的化學物質。動物實驗顯示,其中的全氟辛酸(PFOA)和全氟辛烷磺酸(PFOS)暴露會導致動物出現多項不良健康後果,包括睪丸癌和腎癌發病率升高,生育力和繁殖力下降等。據《歐洲環境科學》上發表的一項論文,研究人員回顧了30項有關中國飲用水中PFAS的研究,涵蓋66個城市的526份飲用水樣本,總計有約4.52億居民。研究發現,華東和西南地區的人群暴露在PFAS中的風險相對較高,飲用水中PFAS濃度最高的城市為自貢(502.9 ng/L)、連雲港(332.6 ng/L)、常熟(122.4 ng/L)等。這些城市中PFOS和PFOA的總濃度遠超70ng/L(由美國環境保護總署2016年確立的健康建議值)。研究人員表示,迫切需要從飲用水中去除這些物質,並且更好地控制和減少工業及其他源頭釋放的PFAS。

· 航天·

大推力補燃循環氫氧發動機關鍵技術攻關已取得積極進展

圖片來源:新聞聯播

據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消息,擬服務於中國重型運載火箭的大推力補燃循環氫氧發動機關鍵技術攻關已取得積極進展。1月8日,此型發動機完成了一次型號可靠性試車,時間為500秒,與發動機在火箭上的工作時間一致。這已經是這臺發動機在試驗中經歷的第4個500秒試車,相當於正常飛行時間的4倍。後續,此臺發動機計劃再進行4次,累計8次的500秒試車,以驗證其可靠性。目前,發動機關鍵技術攻關已完成預燃室熱試驗、氫渦輪泵與預燃室聯動試驗、氧渦輪泵與預燃室聯動試驗等熱試驗。此型發動機將用於長徵五號B,執行空間站各艙段的發射任務,其中核心艙將於今年春天率先發射。(中國新聞網,新華網)

·人工智慧·

能準確預測同伴行為的機器人

人類可以通過預測他人的行為,更好地相處和生活。而在現有的機器人設計中,通常較少考慮到機器人預測他人行為的能力。《科學報告》上的一項研究開發了一種可通過視覺信息預測同伴行為的機器人。在該研究中,科學家首先製造了看到「食物」就會向其移動的機器人,並把它放置在具有2個「食物」和1個障礙物的區域裡,它會根據情況進行移動。在其上部的預測機器人經過2小時的觀察後預測其行動路徑,準確率達98%。但研究還無法表明預測機器人對其同伴的行為有任何理解或認知。

·化學生物學·

利用細菌儲存信息

DNA可以高效儲存信息,且DNA信息的寫入和讀取十分簡便。早在2017年,科學家就通過CRISPR基因編輯技術,實現了在大腸桿菌內的信息存儲。在一項發表於《自然·化學生物學》的新研究中,研究人員在大腸桿菌中插入一系列基因,使得它們能在電壓變化的誘導下增加質粒表達;CRISPR能將額外表達的質粒「剪碎」,並將特定鹼基「貼入」細菌的DNA中,從而儲存相當於「1」的信息;在沒有電壓變化信號的情況下,「貼入」的鹼基則不具有特異性,可視作「0」。研究人員成功編碼了多達72 bit的數據,在大腸桿菌中寫入了「Hello world!」。研究表明,通過將攜帶信息的大腸桿菌加入正常土壤微生物的混合物中,然後對混合物進行測序,可以恢復其存儲的信息。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家首次揭示新冠患者蛋白質分子病理全景圖
    原標題:中國科學家首次揭示新冠患者蛋白質分子病理全景圖記者1月11日從西湖大學了解到,該校生命科學學院特聘研究員郭天南帶領的課題組與合作團隊在《細胞》期刊在線發表最新研究論文,報告了新冠肺炎病亡患者體內多器官組織樣本中蛋白質分子病理全景圖。
  • 【新冠患者體內5336個蛋白質分子發生改變】西湖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文 / 夏洛特2021-01-12 06:17:30來源:FX168 【新冠患者體內5336個蛋白質分子發生改變】西湖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郭天南課題組與合作團隊在《細胞》期刊在線發表最新研究論文,報導了新冠肺炎死亡患者體內多器官組織樣本中蛋白質分子病理全景圖
  • 我國科學家首次揭示新冠患者蛋白質分子病理全景圖
    記者1月11日從西湖大學了解到,該校生命科學學院郭天南課題組與合作團隊在《細胞》期刊在線發表最新研究論文,報導了新冠肺炎死亡患者體內多器官組織樣本中蛋白質分子病理全景圖。感染新冠病毒後,5336個蛋白質分子發生改變大量臨床診療和研究顯示,新冠病人的肺部等器官產生了損傷。這些損傷背後的分子機制到底是什麼樣的?在這項研究中,西湖大學郭天南團隊及其合作者收集了19例新冠肺炎死亡患者的肺、脾、肝、心臟、腎臟、甲狀腺和睪丸等七種器官的組織樣本。在進行鏡下病理學檢查後,研究人員對這些器官進行了分子層面的研究。
  • 西湖大學揭示新冠患者蛋白質分子病理全景圖
    北京時間1月9日,西湖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特聘研究員郭天南帶領的課題組與合作團隊在《細胞》期刊在線發表最新研究論文,報告了新冠肺炎病亡患者體內多器官組織樣本中蛋白質分子病理全景圖。此項研究相當於他們將醫生在顯微鏡下看到的人體感染新冠病毒後細胞組織的變化放大了數萬倍,達到蛋白質分子層面,「看」清楚是哪些分子的改變導致人體器官的病變和衰竭。新冠逝者體內有5336個蛋白質分子發生改變大量臨床診療和研究顯示,新冠病人的肺部等器官產生了損傷。這些損傷背後的分子機制到底是什麼樣的?
  • Cell重磅:西湖大學首次揭示新冠患者蛋白質分子病理全景圖
    5336個蛋白質分子發生改變 大量臨床診療和研究顯示,新冠病人的肺部等器官產生了損傷。 西湖大學郭天南團隊及其合作者收集了19例新冠去世患者的肺、脾、肝、心臟、腎臟、甲狀腺和睪丸等七種器官的(圖1)組織樣本。通過鏡下的病理學檢查,可以發現這些病人的肺部出現瀰漫性肺泡損傷,肺纖維化,中性粒細胞浸潤及血栓形成等病理改變,脾臟白髓萎縮,肝臟發生脂肪化生和部分病例出現梗死,心臟發生心肌水腫及間質淋巴細胞浸潤現象,腎臟發現急性腎小管損傷。
  • Cell西湖大學郭天南等首次揭示新冠患者蛋白質分子病理全景圖
    5336個蛋白質分子發生改變 大量臨床診療和研究顯示,新冠病人的肺部等器官產生了損傷。 西湖大學郭天南團隊及其合作者收集了19例新冠去世患者的肺、脾、肝、心臟、腎臟、甲狀腺和睪丸等七種器官的(圖1)組織樣本。通過鏡下的病理學檢查,可以發現這些病人的肺部出現瀰漫性肺泡損傷,肺纖維化,中性粒細胞浸潤及血栓形成等病理改變,脾臟白髓萎縮,肝臟發生脂肪化生和部分病例出現梗死,心臟發生心肌水腫及間質淋巴細胞浸潤現象,腎臟發現急性腎小管損傷。
  • 我國科學家首次揭示新冠肺炎患者蛋白質分子病理全景圖
    (記者晉浩天)西湖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郭天南課題組與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胡豫、夏家紅、聶秀團隊日前在《細胞》在線發表了題為《新冠肺炎死亡患者多器官蛋白質組全景圖》的最新研究論文,指示了2020年年初因新冠肺炎去世的患者體內多器官組織樣本中蛋白質分子病理全景圖
  • 中國首繪新冠逝者蛋白質分子病理全景圖:含肝、睪丸等多器官
    研究報告了2020年初因新冠肺炎去世的患者體內多器官組織樣本中蛋白質分子病理全景圖,有助於較深入認識新冠致死機理,及對患者進行精準的幹預治療。這是在全球範圍內第一次從蛋白質分子水平上,對新冠病毒感染人體後多個關鍵器官做出的響應進行了詳細和系統的分析,為臨床工作者和研究人員制定治療方案、開發新的藥物及治療方法提供了線索和依據。
  • ...報導了新冠肺炎死亡患者體內多器官組織樣本中蛋白質分子病理...
    文 / 夏洛特2021-01-12 06:17:30來源:FX168 【新冠患者體內5336個蛋白質分子發生改變】西湖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郭天南課題組與合作團隊在《細胞》期刊在線發表最新研究論文,報導了新冠肺炎死亡患者體內多器官組織樣本中蛋白質分子病理全景圖
  • 感染新冠病毒後:人體的5336個蛋白質分子都變了
    新冠病毒入侵人體後,到底會造成什麼變化和影響?西湖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郭天南課題組與合作團隊,全球範圍內第一次,從蛋白質分子水平上分析了人體感染新冠病毒後,多個關鍵器官的變化。研究團隊收集了19例新冠肺炎死亡患者的肺、脾、肝、心臟、腎臟、甲狀腺、睪丸等七種器官的組織樣本,進行分子層面的研究,鑑定了11394個人源蛋白質分子。
  • 國家蛋白質中心團隊:蛋白質晶片揭示早期新冠患者血清抗體的規律
    新冠病毒編碼20餘種蛋白,在感染人體後會迅速被人體免疫系統識別,產生大量的抗體。如何在蛋白質組水平全面揭示新冠肺炎早期患者血清中的病毒抗體表達水平和變化規律,鑑定用於新冠肺炎早期檢測抗體標誌物分子,進而開發出快速診斷試劑對於今後開展新冠病毒感染者的及時檢測和治療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
  • 華中科大發表國際頂級期刊Cell,聚焦新冠肺炎重症患者
    日前,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以下簡稱武漢協和醫院)胡豫、夏家紅、聶秀團隊與合作團隊(西湖大學郭天南課題組)發表了題為"Multi-organ Proteomic Landscape of COVID-19 Autopsies"的最新研究論文,報導了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終末期體內多器官組織樣本中蛋白質分子及病理變化全景圖
  • 協和團隊揭示新冠病毒致多器官損傷病理學機制 系全球首次報導 為...
    ,全球首次系統報導了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終末期多器官蛋白質分子及病理變化全景圖。該成果揭示了新冠病毒引起多器官損傷的病理學機制,為新冠肺炎診療提供了分子病理依據。1月9日,國際頂尖科學期刊《細胞》(Cell)在線發表這一最新研究成果。研究團隊系統報導了新冠肺炎去世患者肺、脾、肝、心臟、腎臟、甲狀腺和睪丸等七種器官的組織病理學改變。研究共鑑定出11394個人源蛋白質分子,發現5336個差異蛋白及多個信號通路異常。
  • 【新冠病毒或影響男性生育能力】北京時間1月9日,頂級學術期刊...
    【新冠病毒或影響男性生育能力】北京時間1月9日,頂級學術期刊《細胞》(Cell)在線發表了由西湖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和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的研究人員共同完成的一項研究,題為「Multi-organ Proteomic Landscape of COVID-19 Autopsies」。
  • 「新進展」於曉波合作團隊開發國際首個新冠病毒全蛋白質組血液抗體檢測多肽晶片
    該晶片包含966個多肽和純化的N、S和E蛋白探針,只需要1.5個小時就可實現對新冠患者血清中上千個病毒抗體的全景式檢測,並可精確到抗體的胺基酸表位。該晶片具有高度的靈敏度(94pg/mL)、重複性(r=0.99)、良好的動力學範圍(~2個數量級)和高度的重複性(r相關性係數>0.99),可廣泛用於新冠病毒抗體的大規模檢測,免疫反應動態監測,抗體試劑和藥物的表位分析,發現診斷標誌物抗體和治療性抗體等(圖1)。
  • 【科普課堂】我國科學家繪製肺腺癌分子圖譜,給蛋白質「畫像」有...
    然而,蛋白質並非是基因信息「絕對忠實的傳達者」。蛋白豐度的時空依賴性、蛋白質翻譯後修飾、蛋白質間相互作用等生物學過程使得體內蛋白質的表達情況與基因組中記錄的信息「有所偏差」。比如某些疾病患者體細胞並未發生DNA(基因)層面的變化,僅在蛋白質的表達及修飾水平表現出病理特徵。
  • 研究繪製出COVID-19屍檢樣本中不同器官的蛋白質組學圖譜
    屍檢樣本中不同器官的蛋白質組學圖譜。 研究人員報導了19個COVID-19患者中來自七個器官144個屍檢樣品的蛋白質組學分析。研究人員對這些樣品中的11394種蛋白質進行了定量,其中COVID-19患者與對照組相比有5336種蛋白質被幹擾。這些數據顯示,COVID-19患者的肺組織蛋白酶L1而非ACE2顯著上調。在多個器官中檢測到全身性過度炎症以及葡萄糖和脂肪酸代謝的失調。
  • 中國學者在頂級學術期刊《細胞》撰文,新冠或影響生育力
    中國學者在《Cell》撰文去世患者體內多器官蛋白質分子病理全景由於在本次疫情中,男性感染和死亡率較高,以及新冠病毒損傷男性生殖功能等觀點備受關注。研究人員在研究中發現,本次新冠肺炎患者睪丸組織中有10種蛋白質發生了顯著變化,其功能與膽固醇合成抑制、精子活性下降和Leydigcell特異性標記物降低密切相關,其中Leydigcells細胞與男性雄激素合成和分泌密切相關,提示男性患者的生育能力可能會受到影響。
  • 蛋白質設施:開放新冠病毒全部蛋白質表達質粒
    當前,新冠疫情已成為世界性的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為了增強我國快速應對公共衛生事件能力,中國科學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國家蛋白質科學(上海)設施(蛋白質設施)建立了我國自己的蛋白質庫。所有新冠病毒編碼的29種蛋白質的表達質粒的構建已經全部完成,由國家蛋白質科學研究(上海)設施蛋白質庫進行存儲和分發,6月17日起面向全球開放並提供服務,以實現蛋白質資源的快速共享,助力新冠肺炎病毒的防治研究。蛋白質庫一期以蛋白質表達質粒庫為主,提供蛋白質表達質粒的存儲和寄送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