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重器-中科院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國家蛋白質科學研究(上海)設施

2020-09-21 中國發展門戶網

綜述及基本情況

設施概述

國家蛋白質科學研究(上海)設施(以下簡稱「蛋白質設施」)是國家「十一五」規劃建設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是全球生命科學領域首個綜合性的大科學裝置。蛋白質設施包含海科路園區技術系統和位於上海光源內的蛋白質結構與動態分析系統(俗稱「五線六站」,即複合物、微晶體、高通量晶體結構分析線站和X射線小角散射、時間分辨紅外譜學、紅外顯微譜學與成像蛋白質動態分析線站)2 個部分,主體建築面積約為 3.3 萬平方米。蛋白質設施於 2015 年 7 月通過國家驗收後正式開放運行。2017 年 9 月蛋白質設施正式加入張江實驗室。張江實驗室的建設是中國科學院和上海市政府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科創中心重大決策的切實舉措,是院市雙方站在國家科技創新總體布局高度,面向全球科技創新發展態勢作出的一項重大部署。2018 年是蛋白質設施實現轉折跨越的關鍵一年,在張江實驗室的帶領下,蛋白質設施始終牢記責任,主動抓機遇、迎挑戰,凝心聚力推創新,為建設張江實驗室及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蛋白質設施按功能劃分為 9 大技術系統,包括自主研製的規模化蛋白質製備系統、蛋白質結構與動態分析系統、900 m 核磁為主兼顧液態和固體樣品的蛋白質核磁共振分析系統、300 kV 電鏡為主的集成化電鏡分析系統、分析蛋白質修飾與相互作用的質譜系統、超高解析度顯微鏡等組成的複合雷射顯微鏡系統、生物型原子力顯微鏡和光鑷檢測儀等組成的分子影像系統和資料庫與計算分析系統等 9 個研究系統。通過 9 大系統間的研究技術結合與互補,構成實現蛋白質科學研究的一站式科研及服務平臺。

總體目標與學術方向

蛋白質設施的科學目標是依託第三代同步輻射裝置「上海光源」開展蛋白質結構生物學相關研究,分析蛋白質修飾和相互作用,研究蛋白質的分子活體成像,闡釋蛋白質與化學小分子之間的相互作用;開展蛋白質相關的計算生物學與系統生物學研究;大力發展蛋白質研究的新方法和新技術;以新藥物靶點的發現為突破口,結合創新藥物的發展,研究蛋白質藥物新靶標功能活動的結構特徵,形成國際一流的蛋白質科學研究體系和我國蛋白質科學及技術的重要創新基地。

蛋白質設施將圍繞細胞與蛋白質結構功能解析、新技術新方法研究以及蛋白質設計與應用等方向開展深入的研究,為生物醫藥和類腦智能提供堅實的實驗技術支撐。蛋白質設施的技術人員將繼續為用戶提供一流的技術服務和實驗方案,為用戶的實驗設計及結果分析提供優質的服務。

研究進展與成果

發現並闡明了伊波拉病毒入侵人體的一種新機制

伊波拉病毒是引起人和靈長類動物發病且致死率很高的生物安全四級烈性病毒。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自 1976 年首次被發現至今,伊波拉病毒已在非洲肆虐了近 40 年。2014 年 3 月開始的一場薩伊型伊波拉病毒疫情,共導致了 28 000 多人感染,死亡人數接近 11 000 人。2016 年 1 月,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高福研究團隊,利用國家蛋白質科學研究(上海)設施,率先解析出了 NPC1 分子的腔內結構域 C 的三維結構和激活態糖蛋白與腔內結構域 C 的複合物三維結構,從而在分子水平上闡釋了一種新的病毒膜融合激發機制(第 5 種機制)。這種新型機制與之前已知的 4 種病毒膜融合激發機制都大為不同,成為近年來國際病毒學領域的一大突破。該研究加深了人們對伊波拉病毒入侵機制的認識,為應對伊波拉病毒病疫情及防控提供重要的理論基礎,也為抗病毒藥物設計提供了新靶點。相關成果發表於國際權威學術期刊 Cell。

首次闡明了酵母剪接體激活的分子機制

由於真核生物中的基因編碼區中存在不翻譯成蛋白質的序列(稱為內含子),染色體 DNA 轉錄出來的前體 mRNA 需要先將其中的內含子片段去除,才能進入核糖體進行蛋白質合成。內含子的去除需要由一個龐大、複雜而動態的分子機器——剪接體通過兩步轉酯反應來實現。獲取剪接體在組裝、激活、催化反應過程中各個狀態的結構是最基礎也是最富挑戰性的結構生物學難題之一。2016 年 7 月 22 日,施一公研究組首次報導了釀酒酵母剪接體分別處於激活狀態和第一步催化反應後的近原子解析度的剪接體結構,首次完整地展示了第一步轉酯反應前後前體 mRNA 和其中起催化作用的 snRNA 的反應狀態,以及剪接體內部蛋白組分的組裝情況。2016 年 12 月,施一公研究組捕獲了性質良好的釀酒酵母剪接體樣品,並利用先進的單顆粒冷凍電鏡技術和高效的數據分類方法,重構出了總體解析度分別為 4.0 Å 的冷凍電鏡結構,再次率先報導了酵母第二步催化激活狀態下的剪接體結構。該結構的解析,進一步補充了 mRNA 剪接過程的關鍵信息,描述了從第一步轉酯反應到第二步轉酯反應過程中剪接體催化反應活性中心內部組分的變化,以及關鍵蛋白的參與情況,為理解第二步反應所需的剪接位點是如何進入活性位點提供了重要的結構基礎。相關成果發表於國際權威學術期刊 Science。

破解結核病致病菌奧秘

清華大學饒子和院士團隊基於分枝桿菌能量代謝系統呼吸鏈超級複合物高解析度(3.5×10−10 m)冷凍電鏡結構的研究,揭示了生命體內一種新的醌氧化與氧還原相偶聯的電子傳遞機制。也是首次通過結構生物學研究,發現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直接參與呼吸鏈系統氧化還原酶超級複合物的組裝,並協同工作的現象。該項工作對於「摸清」致病菌的能量代謝路徑至關重要,此項研究破解了結核分枝桿菌能量代謝的奧秘,為抗擊耐藥結核的新藥研發奠定了重要基礎。

設施質譜系統通過高解析度質譜定性分析準確地解析出並確證了複合物中各個亞基組成(特別是對於低豐度亞基的確證),利用非標相對定量技術對於各個亞基的摩爾比作出了相應的推斷,從而證實了用於結構解析複合物的正確性和完整性,是蛋白質複合物正確結構解析的第一道保障;同時,通過高覆蓋率和高精度的蛋白質測序技術很好地區分了內源性亞基和外源性亞基的區別,保證了複合物解析的準確性。規模化蛋白質製備系統和電鏡系統分別為研究工作的電鏡樣品製備和 300 kV 高解析度數據收集提供了有力支持。該研究在 Science 以研究論文的形式在線發表。(中國科學院院刊供稿)

相關焦點

  • [大國重器-中科院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國家蛋白質科學研究(上海)設施
    綜述及基本情況設施概述國家蛋白質科學研究(上海)設施(以下簡稱「蛋白質設施」)是國家「十一五」規劃建設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是全球生命科學領域首個綜合性的大科學裝置。蛋白質設施包含海科路園區技術系統和位於上海光源內的蛋白質結構與動態分析系統(俗稱「五線六站」,即複合物、微晶體、高通量晶體結構分析線站和X射線小角散射、時間分辨紅外譜學、紅外顯微譜學與成像蛋白質動態分析線站)2 個部分,主體建築面積約為 3.3 萬平方米。蛋白質設施於 2015 年 7 月通過國家驗收後正式開放運行。2017 年 9 月蛋白質設施正式加入張江實驗室。
  • 國家蛋白質科學研究(上海)設施通過國家驗收
    央廣網上海7月29日消息(記者 周洪)當今全球生命科學領域首個綜合性的大科學裝置——國家蛋白質科學研究(上海)設施(以下簡稱「上海設施」)自開工之日起就引起了國內外同行的高度關注。昨天(28日),這座集各種大型科學儀器和先進技術於一體、被譽為探索生命奧秘的「國之利器」通過國家驗收、即將「亮劍出鞘」。
  • 「大國重器-中科院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神光高功率雷射實驗裝置
    設施作為雷射驅動器發展和核物理研究的核心支撐平臺,滿足了指令性用戶在設施上開展慣性約束聚變(ICF)、高能量密度物理和新型材料機理等學科方面的研究需求,取得了若干具有標誌性的重要實驗結果,在出色完成各類研究課題任務的同時,也為國家培養了相關物理研究隊伍。此外,該設施也是國內唯一對外開放的高功率雷射開放共享實驗平臺。
  • [大國重器-中科院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上海光源及其線站工程
    上海光源榮獲 2012 年上海市科技進步獎特等獎,2013 年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上海光源建成以來,聚焦重大基礎科學前沿問題和關鍵核心技術問題,在物理、材料、能源與催化、生命與健康等諸多領域,產生了一大批具有世界影響力的重大成果。
  • 「大國重器-中科院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中國散裂中子源
    綜述及基本情況散裂中子源是體現一個國家的科技水平、經濟水平和工業水平等綜合實力的大型科學研究裝置,是開展多學科交叉前沿研究及高新技術研發的先進大型實驗平臺,能夠為我國的多學科創新在國際前沿領域佔據一席之地提供良好的機遇。中子散射廣泛應用於物理、化學、生命科學、材料科學技術、資源環境、納米等學科領域,並有望在如量子調控、蛋白質、高溫超導等重要前沿研究方向實現突破。
  • 主要國家蛋白質科學設施戰略發展分析及啟示
    美國依託阿貢國家實驗室先進光子源設施APS、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的先進光源ALS等大型裝置成立了蛋白質研究中心,日本依託同步輻射光源設施SPring-8開展蛋白質結構解析的前沿研究,中國依託「上海光源」於2015年建立了國家蛋白質科學研究(上海)設施。
  • 「大國重器-中科院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聚變堆主機關鍵系統綜合研究設施
    綜述及基本情況作為「十三五」規劃中優先部署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之一,聚變堆主機關鍵系統綜合研究設施的基本思路是建設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超導磁體研究系統和偏濾器研究系統,為磁約束聚變堆主機關鍵系統研究提供粒子流、電、磁、熱、力等極端實驗條件。
  • 「大國重器-中科院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武漢國家生物安全實驗室
    武漢P4實驗室建設目標是成為我國傳染病預防與控制的研究和開發中心、烈性病原的保藏中心和聯合國烈性傳染病參考實驗室,作為我國生物安全實驗室平臺體系中的重要區域節點,在國家公共衛生應急反應體系和生物防範體系中發揮核心作用和生物安全平臺支撐作用。
  • 「大國重器-中科院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穩態強磁場實驗裝置
    綜述及基本情況裝置概況強磁場實驗裝置(HMFF)項目是由中國科學院和教育部聯合申報並獲批准的「十一五」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根據《國家發展改革委關於強磁場實驗裝置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建議書的批覆意見》(發改高技〔2007〕188 號文件),強磁場實驗裝置採取「一個項目,兩個法人,兩地建設,共同管理」的建設模式。
  • [大國重器-中科院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高能同步輻射光源
    HEPS 整體建築外形似一個放大鏡,寓意為探測微觀世界的利器,為「十三五」期間優先建設,為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前沿基礎科學研究提供技術支撐平臺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位於雁棲湖東南方,與雁棲湖國際會展中心、日出東方凱賓斯基酒店成為雁棲湖東南端的「金三角」,由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承擔建設,主要建設內容包括加速器、光束線站及輔助設施等,建設周期 6.5 年。
  • ...建設的蛋白質(上海)設施用戶合作研究發展CAR-T細胞治療新方法
    近日,中科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北京大學醫學部和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聯合研究團隊利用國家蛋白質科學研究(上海)設施,從T細胞信號轉導的基礎研究出發,發展了CAR-T細胞治療的新方法。相關研究在線發表在著名學術期刊《CELL》上。
  • 解讀新冠肺炎病毒密碼 國家蛋白質科學研究(上海)設施開放
    圖說:新冠肺炎病毒的29種蛋白質  來源/採訪對象供圖新民晚報訊(記者 郜陽)當前,新冠疫情已成為世界性的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為了增強我國快速應對公共衛生事件能力,中國科學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國家蛋白質科學研究(上海)設施建立了我國自己的蛋白質庫。
  • [大國重器-中科院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科學」號海洋科學綜合考察船
    綜述及基本情況設施概述海洋科學綜合考察船「科學」號是實現我國海洋強國戰略、開展深遠海綜合科學考察研究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該船由中國船舶及海洋工程設計研究院設計,武昌船舶重工有限責任公司建造,於 2012 年建成,2015 年完成國家驗收,由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管理運行。
  • 「大國重器-中科院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航空遙感系統
    綜述及基本情況航空遙感系統(The Chinese Aeronautic Remote Sensing System,CARSS)是「十一五」期間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中國科學院電子學研究所(現改為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作為法人建設單位,由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現改為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等多家院內外單位共同建設。
  • 「大國重器-中科院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航空遙感系統
    綜述及基本情況航空遙感系統(The Chinese Aeronautic Remote Sensing System,CARSS)是「十一五」期間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中國科學院電子學研究所(現改為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作為法人建設單位,由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
  • 「大國重器-中科院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東半球空間環境地基綜合監測子午鏈
    綜述及基本情況設施概述東半球空間環境地基綜合監測子午鏈(簡稱「子午工程」)是我國「十一五」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是中國科學院牽頭,聯合教育部、工業和信息化部、應急管理部、自然資源部、中國氣象局等 7 部門所屬 12 家法人單位共同建設的大科學裝置。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作為子午工程項目法人,總體負責子午工程建設和運行管理工作。
  • 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培育項目「高分辨全能譜電子探測綜合設施...
    5月24日,由上海交通大學建議的教育部「十四五」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培育項目「高分辨全能譜電子探測綜合設施」啟動會暨電子探針科學應用研討會在上海舉行。為進一步凝鍊科學問題、明確用戶需求並確定高分辨全能譜電子探測綜合設施的建設內容,本次會議邀請了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上海科技大學、復旦大學、華東師範大學、上海交通大學、重慶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澳門大學、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中國科學院上海高等研究院、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
  • 「大國重器-中科院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大連相干光源
    綜述及基本情況總體情況大連相干光源(Dalian Coherent Light Source,DCLS),全稱為「基於可調極紫外相干光源的綜合實驗研究裝置」,是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資助,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和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聯合資助的重大儀器研製項目
  • [大國重器-中科院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郭守敬望遠鏡
    作為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之一, LAMOST 在國際上首先發展了在一塊鏡面上同時實現幾十塊薄鏡面的拼接和曲面形狀的連續變化的主動光學技術,以及新的數千根光纖的快速定位技術,從而成為全球光學天文望遠鏡的一個裡程碑。LAMOST 在科學上開創了大規模的光譜巡天,成為目前世界上光譜獲取率最高的望遠鏡,具有「光譜之王」的美譽。
  • 投資近百億「大國重器」2025年投用 將成為全球最先進最高效科研光源
    原標題:我國迄今為止投資最大、建設周期最長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 投資近百億「大國重器」2025年投用 上海科研團隊力爭讓硬 X射線自由電子雷射裝置成為全球最先進最高效科研光源  昨天,我國迄今為止投資最大、建設周期最長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硬X射線自由電子雷射裝置在上海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開工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