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重器-中科院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武漢國家生物安全實驗室

2020-09-21 中國發展門戶網

綜述及基本情況

中國科學院武漢國家生物安全實驗室(簡稱「武漢 P4 實驗室」)是國家高等級生物安全實驗室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唯一按照國際標準建設,並首個投入正式運行的生物安全四級實驗室。

武漢P4實驗室建設目標是成為我國傳染病預防與控制的研究和開發中心、烈性病原的保藏中心和聯合國烈性傳染病參考實驗室,作為我國生物安全實驗室平臺體系中的重要區域節點,在國家公共衛生應急反應體系和生物防範體系中發揮核心作用和生物安全平臺支撐作用。

武漢 P4 實驗室建立了包括 P4 實驗室在內的烈性病原實驗設施、新生疾病研究設施以及烈性疾病病原保藏設施,形成一個相對完整的新發烈性傳染病研究單元,擁有一支高水平的科研支撐隊伍,為實驗室正常運行提供了有力支撐。

研究進展與成果

武漢國家生物安全實驗室建成投運

在過去的 30 多年裡,新發傳染病在全球性範圍內呈現出擴散趨勢。據統計,自 1996 年以來有50種傳染性疾病在世界不同地區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流行,流行區域分布世界 5 大洲的 83 個國家。令人印象深刻的是,2003 年我國爆發重症急性呼吸症候群(SARS),造成 8 437 例感染和 813 例死亡。我國的 P4 實驗室建造計劃也是始於那時。根據傳染病原的傳染性和危害性,國際上將生物安全實驗室分為 P1、P2、P3 和 P4 共 4 個生物安全等級。P4 實驗室是專用於烈性傳染病研究與利用的大型裝置,是人類迄今為止能建造的生物安全防護等級最高的實驗室。例如,伊波拉病毒等對人體具有高度危險性但尚無預防和治療方法的病毒必須在 P4 實驗室中進行研究。此前全球僅有法國、加拿大、德國、澳大利亞、美國、英國、加彭瑞典和南非 9 個國家擁有這類裝置。2015 年 1 月 31日,中國科學院武漢 P4 實驗室建設竣工,這是我國、也是亞洲首個即將運行的 P4 實驗室,標誌著中國正式躋身「P4 俱樂部」。2018 年 1 月 5 日,武漢 P4 實驗室順利通過原國家衛計委實驗室活動資格和實驗活動現場評估,正式投入運行。武漢 P4 實驗室具有三大功能,即成為我國傳染病預防與控制的研究和開發中心、烈性病原的保藏中心和聯合國烈性傳染病參考實驗室。作為我國生物安全實驗室平臺體系中的重要區域節點,將為我國提供一個完整、國際先進的生物安全體系,對增強我國應對重大新發、突發傳染病預防控制能力,提升抗病毒藥物及疫苗研發等科研能力將起到基礎性、技術性的支撐作用,以保障我國人口健康和國家生物安全。

為積極響應國家戰略需求,把握國家安全新形勢,開創國家安全工作新局面,中國科學院、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湖北省人民政府三方聯合,凝聚國內外生物安全優勢力量,通過頂層設計、超前謀劃,依託以武漢P4實驗室為核心的高等級生物安全團簇平臺,提供網絡式科技支撐服務,布局綜合交叉學科,聚集一流的科技和運維隊伍,已正式籤署共建生物安全大科學研究中心戰略合作協議。(中國科學院院刊供稿)

相關焦點

  • 「大國重器-中科院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神光高功率雷射實驗裝置
    依託該設施的研製與穩定運行,中科院上海光機所高功率雷射物理聯合實驗室先後發展了集成前端、再生放大、時空整形技術、焦斑控制、大口徑磁光隔離及放大技術、三倍頻及綜合測試技術、啁啾脈衝放大技術,帶動了國內大口徑釹玻璃及晶體生長和加工等技術發展,為國內高功率雷射驅動器支撐體系的建設作出重要的貢獻。
  • 中科院武漢國家生物安全實驗室建設項目通過驗收
    中科院武漢國家生物安全實驗室建設項目通過驗收 2018-11-30 武漢病毒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依託實驗室形成的安全穩定運行能力、生物資源保藏能力、科研支撐服務能力、公共衛生應急反應能力和服務國家生物安全戰略能力,將在我國新發、突發烈性傳染病的防控和生物防範方面發揮基礎性、戰略性、引領性的支撐作用。委員會專家一致同意武漢P4實驗室建設項目通過驗收。
  • 「大國重器-中科院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國家蛋白質科學研究(上海)設施
    綜述及基本情況設施概述國家蛋白質科學研究(上海)設施(以下簡稱「蛋白質設施」)是國家「十一五」規劃建設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是全球生命科學領域首個綜合性的大科學裝置。蛋白質設施於 2015 年 7 月通過國家驗收後正式開放運行。2017 年 9 月蛋白質設施正式加入張江實驗室。張江實驗室的建設是中國科學院和上海市政府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科創中心重大決策的切實舉措,是院市雙方站在國家科技創新總體布局高度,面向全球科技創新發展態勢作出的一項重大部署。
  • 「大國重器-中科院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穩態強磁場實驗裝置
    綜述及基本情況裝置概況強磁場實驗裝置(HMFF)項目是由中國科學院和教育部聯合申報並獲批准的「十一五」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根據《國家發展改革委關於強磁場實驗裝置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建議書的批覆意見》(發改高技〔2007〕188 號文件),強磁場實驗裝置採取「一個項目,兩個法人,兩地建設,共同管理」的建設模式。
  • [大國重器-中科院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科學」號海洋科學綜合考察船
    綜述及基本情況設施概述海洋科學綜合考察船「科學」號是實現我國海洋強國戰略、開展深遠海綜合科學考察研究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該船由中國船舶及海洋工程設計研究院設計,武昌船舶重工有限責任公司建造,於 2012 年建成,2015 年完成國家驗收,由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管理運行。
  • [大國重器-中科院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國家蛋白質科學研究(上海)設施
    綜述及基本情況設施概述國家蛋白質科學研究(上海)設施(以下簡稱「蛋白質設施」)是國家「十一五」規劃建設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是全球生命科學領域首個綜合性的大科學裝置。蛋白質設施於 2015 年 7 月通過國家驗收後正式開放運行。2017 年 9 月蛋白質設施正式加入張江實驗室。張江實驗室的建設是中國科學院和上海市政府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科創中心重大決策的切實舉措,是院市雙方站在國家科技創新總體布局高度,面向全球科技創新發展態勢作出的一項重大部署。
  • 「大國重器-中科院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航空遙感系統
    綜述及基本情況航空遙感系統(The Chinese Aeronautic Remote Sensing System,CARSS)是「十一五」期間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中國科學院電子學研究所(現改為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作為法人建設單位,由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現改為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等多家院內外單位共同建設。
  • 「大國重器-中科院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航空遙感系統
    綜述及基本情況航空遙感系統(The Chinese Aeronautic Remote Sensing System,CARSS)是「十一五」期間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中國科學院電子學研究所(現改為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作為法人建設單位,由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
  • 精密重力測量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精密重力測量大樓及山洞實驗...
    6月30日上午,坐落於華中科技大學的精密重力測量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精密重力測量大樓及山洞實驗室開工儀式舉行,這也是華中科大新一屆黨委成立之際破土動工的一號工程,標誌著湖北省、武漢市建設國家科技創新中心和創新體系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 「大國重器-中科院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
    大亞灣實驗由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牽頭,是一個具有重要國際影響和重大科學意義的國際合作項目,也是中美兩國目前在基礎科學研究領域最大的合作項目之一。大亞灣實驗國際合作組以中美物理學家為主,包括 7 個國家和地區的 41 個單位 189 人。大亞灣實驗於 2006 年立項,2007 年開始動工修建隧道和地下實驗大廳。
  • [大國重器-中科院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
    地面站長期以來一直為國家重大遙感需求提供持續服務,先後為國家西部測圖工程項目、全國土地大調查項目、環渤海灣油汙染監測項目、全國生態環境質量評價項目、全國地面沉降 InSAR 監測項目等國家重點項目提供數據支持與服務。2004 年,地面站獨立承擔完成的「衛星遙感數據存檔介質轉換與處理系統」項目獲 2003 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 「大國重器-中科院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東半球空間環境地基綜合監測子午鏈
    綜述及基本情況設施概述東半球空間環境地基綜合監測子午鏈(簡稱「子午工程」)是我國「十一五」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是中國科學院牽頭,聯合教育部、工業和信息化部、應急管理部、自然資源部、中國氣象局等 7 部門所屬 12 家法人單位共同建設的大科學裝置。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作為子午工程項目法人,總體負責子午工程建設和運行管理工作。
  • [大國重器-中科院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
    1991 年,國家計委正式批准成立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國家實驗室。BEPC 自 1989 年運行以來,北京譜儀取得了一批在國際高能物理界有影響的重要研究成果,如:τ 輕子質量的精確測量、20—50 億電子伏特能區正負電子對撞強子反應截面(R 值)的精確測量、發現 X(1835)新粒子等,引起了國內外高能物理界的廣泛關注。
  • [大國重器-中科院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高能同步輻射光源
    HEPS 整體建築外形似一個放大鏡,寓意為探測微觀世界的利器,為「十三五」期間優先建設,為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前沿基礎科學研究提供技術支撐平臺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位於雁棲湖東南方,與雁棲湖國際會展中心、日出東方凱賓斯基酒店成為雁棲湖東南端的「金三角」,由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承擔建設,主要建設內容包括加速器、光束線站及輔助設施等,建設周期 6.5 年。
  • 大變之年,唯「技術」可爭大國未來
    在科技強國的未來,「技術底座」也必然是「重器」所在。應對這樣的時代趨勢,科技強國是必然的發展路徑。回顧2020,以AI、大數據、雲計算為主的前沿技術始終是社會發展與產業轉型的底層支持;展望2021,國家上層繼續加強科技強國的部署,前沿技術與經濟社會發展高度捆綁,成為新常態。
  • 「大國重器-中科院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中國散裂中子源
    綜述及基本情況散裂中子源是體現一個國家的科技水平、經濟水平和工業水平等綜合實力的大型科學研究裝置,是開展多學科交叉前沿研究及高新技術研發的先進大型實驗平臺,能夠為我國的多學科創新在國際前沿領域佔據一席之地提供良好的機遇。中子散射廣泛應用於物理、化學、生命科學、材料科學技術、資源環境、納米等學科領域,並有望在如量子調控、蛋白質、高溫超導等重要前沿研究方向實現突破。
  • [大國重器-中科院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郭守敬望遠鏡
    作為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之一, LAMOST 在國際上首先發展了在一塊鏡面上同時實現幾十塊薄鏡面的拼接和曲面形狀的連續變化的主動光學技術,以及新的數千根光纖的快速定位技術,從而成為全球光學天文望遠鏡的一個裡程碑。LAMOST 在科學上開創了大規模的光譜巡天,成為目前世界上光譜獲取率最高的望遠鏡,具有「光譜之王」的美譽。
  • 「大國重器-中科院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大連相干光源
    綜述及基本情況總體情況大連相干光源(Dalian Coherent Light Source,DCLS),全稱為「基於可調極紫外相干光源的綜合實驗研究裝置」,是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資助,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和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聯合資助的重大儀器研製項目
  • P4實驗室升級!湖北擬84億以武漢病毒所為主體建生物安全研究中心
    33個重大科技項目包括生物安全大科學研究中心、武漢光源、神農設施等9個重大科技創新平臺;國家超算武漢中心、技術交易大市場、工業機器人產業化研發製造基地等12個新基建項目;湖北省光柵陣列分布式振動傳感網絡產業化等3個高端裝備製造項目;1個氫能交通產業化汽車產業項目;生物醫學成像設施、中生武漢生物實驗室、動物疫病防控生物製劑產業化等8個生物產業項目。
  • 大國重器-中科院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航空遙感系統
    航空遙感系統(The Chinese Aeronautic Remote Sensing System,CARSS)是「十一五」期間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中國科學院電子學研究所(現改為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作為法人建設單位,由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現改為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等多家院內外單位共同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