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解釋人類「撞臉」可能性:基因多樣性有限

2020-11-26 參考消息

參考消息網9月8日報導 美媒稱,想必我們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在街上將一個陌生人錯認成自己認識的某個人。每個人都有和自己容貌相像的人嗎?

據美國趣味科學網站9月5日報導,實際上,鑑於影響面部特徵的基因數量有限,的確存在很大可能性。

美國康奈爾大學神經生物學和行為學助理教授麥可·希恩說:「基因多樣性是有限的,只有那麼多。這和你不停地洗牌,直到某個時刻,你手裡會出現同樣一副牌是一個道理。」

希恩說,話雖如此,這些「牌」還是多到難以置信。例如,在塑造人臉形狀及決定雙眼間距上,目前科學家根本不清楚有多少種基因在起作用。

美國休斯敦貝勒醫學院的分子和人類基因學教授阿瑟·博德特說:「非常多的基因參與了面部結構、頭髮、眼睛及膚色這些千變萬化的容貌特徵的構建。」

進化似乎相當偏向於讓人臉具有極強的獨特性。

去年,希恩及其同事在英國《自然·通訊》雜誌上發表了一篇文章,稱人臉大小的差異要比手掌寬度和長度的差異大得多。此外,科學家還發現,外貌相關基因多於人體其他部位的相關基因。

希恩說:「根據身體其他部位的多樣性來看,人臉所呈現出來的多樣性超乎想像。」

人類面容迥異的一個合理解釋就是,和其他群居動物一樣,人類能夠從區分個體相貌的能力上獲益。這樣一來,我們才能接近想要接近的人,也能夠認出混蛋並儘量避開。希恩說:「人們在乎誰是誰這個問題。」

當然,家庭成員要比沒有血緣關係的個體更相像。這說明人臉具有明確的遺傳特性。這也就是為什麼同卵雙胞胎,即從同一個受精卵發育而來所有基因都一樣的雙胞胎,有時會令人難以分清。

博德特說,照此看來,那些長得很相像的陌生人的血緣關係可能比長相迥異的人要近(只不過他們自己不知道罷了)。

此外,同種族的人一般會比外族人擁有較多的相同基因。博德特說:「兩個長得很像的人,他們的血統也會相近,如果你向上追溯的話,他們祖先的很多基因沒準都一樣。」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圖片來源於網絡

相關焦點

  • 人類為啥會「撞臉」 基因多樣性有限
    原標題:人類為啥會「撞臉」 基因多樣性有限 美媒稱,想必我們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在街上將一個陌生人錯認成自己認識的某個人。每個人都有和自己容貌相像的人嗎? 據美國趣味科學網站9月5日報導,實際上,鑑於影響面部特徵的基因數量有限,的確存在很大可能性。
  • 美媒解釋人類「撞臉」可能性:基因多樣性有限(3)
    【延伸閱讀】美媒:婚姻不忠竟是基因在作怪 女性也容易出軌參考消息網5月26日報導 美媒稱,人們習慣於把性出軌視為婚姻關係不幸的一個徵兆、一種道德缺陷或社會價值觀墮落的跡象。但新的研究表明,出軌似乎可以歸因為基因作用。
  • 「撞臉」可能有另外一種解釋:基因多樣性有限
    內容:實驗外包、儀器租賃、第三方檢測關注:點擊標題下方「EasyScience」關注據美國趣味科學網站9月5日報導,美國康奈爾大學神經生物學和行為學助理教授麥可·希恩說:「基因多樣性是有限的  生活中,排除整容等一些後天的因素影響,與其他無直接血緣關係的人的容貌驚人的相似的現象比比皆是,這也俗稱「撞臉(如上圖),更有趣的是,前方網友的腦洞太大,竟然發現人與動物或是與卡通形象容貌以及表情也有相似之處。  據美國趣味科學網站9月5日報導,美國康奈爾大學神經生物學和行為學助理教授麥可·希恩說:「基因多樣性是有限的,只有那麼多。
  • 撞臉」可能有另一種解釋:基因多樣性有限
    生活中,排除整容等一些後天的因素影響,與其他無直接血緣關係的人的容貌驚人的相似的現象比比皆是,這也俗稱「撞臉「 (如上圖),更有趣的是,前方網友的腦洞太大,竟然發現人與動物或是與卡通形象容貌以及表情也有相似之處。據美國趣味科學網站9月5日報導,美國康奈爾大學神經生物學和行為學助理教授麥可·希恩說:「基因多樣性是有限的,只有那麼多。
  • 美媒:人類喪失四肢再生能力或與特定基因有關
    參考消息網10月26日報導 美媒稱,研究人員發現,四肢再生能力取決於是否攜帶一種特定基因。恆溫動物在從變溫進化至恆溫的過程中喪失了這種基因,這也導致變溫動物喪失了四肢再生能力。
  • 美基因實驗證實:人類起源於非洲 後移居歐亞等地
    美基因實驗證實:人類起源於非洲 後移居歐亞等地 2008年02月22日 08:44 來源:中國新聞網 發表評論   中新網2月22日電 美國的兩項基因研究證實,現代人類起源於非洲,後來才移居歐洲和亞洲,進而到達太平洋和美洲。
  • 美媒:「種族主義暴力致死」寫在美國基因裡
    △周日,亞特蘭大,一名男孩在抗議活動現場(來源:《華盛頓郵報》)志願者們一邊打掃街道,一邊討論著該如何向自己的孩子們解釋眼前這一切。塞斯·格爾斯頓(Seth Gholston)說:「現在,我必須讓我的孩子們提高警惕。」
  • 功能基因多樣性究極進化啦!
    原因有如下幾點:  嵌合體序列  測序帶來的插入/缺失導致的移碼突變(Frame shift)  包含終止子的序列  非目的功能基因序列因此,功能基因使用胺基酸序列分析相較於使用核酸序列分析優勢盡顯!下面小美就給大家隆重介紹一下美吉結合科研前沿自主研發的功能基因使用胺基酸序列分析的最新產品吧!
  • 美媒:美軍研發基因武器 搜集亞洲華人等基因
    美媒:美軍研發基因武器 搜集亞洲華人等基因 2016-02-29 10:07:39來源:中國國防報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高辰
  • 法媒:科學家為農作物搜索「野生親戚」以增加基因多樣性
    參考消息網12月7日報導 法媒稱,12月3日發布的一項研究顯示,科學家們已經在全球範圍尋找糧食作物的野生近親,希望加強它們抵抗疾病和氣候變化的能力。據法新社12月3日報導,在大約1萬多年的時間裡,人類一直移植栽種野生植物以便為自己提供糧食,但是在這樣做的過程中,這些野生植物的天然防禦機制有許多由於人工繁殖而被消除了,從而使這些植物有可能失去保護。英國皇家植物園千年種子庫計劃「作物野生近親」項目的協調人克裡斯·科克爾說:「我們生活在一個相互依存的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或地區擁有我們所需要的全部多樣性。」
  • ...創建大腦神經元的基因表達「藍圖」 有望解釋大腦細胞多樣性的...
    2020年11月7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紐約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利用基因測序和機器學習技術對果蠅大腦中超過25萬個神經元進行分類,繪製出了大腦神經元中基因表達的發育藍圖,相關研究結果表明,神經元細胞在發育過程中能夠表現出最豐富的分子多樣性,同時研究人員還發現了此前未知類型的神經元細胞
  • 植物界中的「奇葩」,和猴子「撞臉」,被譽為花中「美猴王」
    花中「美猴王」在我們的認知中,植物的形態和動物幾乎沒什麼關聯,因為物種在本質上就天差地別,更不可能出現動植物相似的情況,不過物種的多樣性造就了這樣的植物,這種植物開出的花朵,長相幾乎和猴子一模一樣,以為特使的花朵形態,這種植物也被稱為花中的「美猴王」。
  • 有種遺傳叫「撞臉」,祖孫三代同框照讓人叫絕,好基因太重要了
    侄女的長相的確是隨了媽媽,不僅如此,表姐和大姑的長相也幾乎一模一樣,家裡人也經常調侃外婆、媽媽、孩子三個人,把長相基因做了「絕育遺傳」,可謂是有預謀的「撞臉」。有種遺傳叫「撞臉」,祖孫三代同框照讓人叫絕,好基因太重要了一:田亮式「遺傳撞臉」提及撞臉式遺傳,就不得不說說跳水王子田亮一家的長相了,或許大家對田亮女兒森碟更了解,知道森碟的長相就是隨爸爸居多,眼鏡、鼻子、臉型幾乎一模一樣。
  • 美媒:或與基因有關
    美媒:或與基因有關參考消息網4月23日報導 美媒稱,一項新的早期研究顯示,某些基因差異可能會把因感染新冠肺炎而患病嚴重者與那些雖被感染但幾乎沒有咳嗽的人區分開來。不過專家們稱,這項研究仍處於早期階段。據美國趣味科學網站4月21日報導,免疫系統可以對病毒作出反應,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於能夠幫助細胞發現進入機體的陌生病原體的特定基因。這些被稱為人類白細胞抗原(HLA)的基因含有合成附著到病原體片段上的蛋白質的指令:這些蛋白質將充當讓免疫細胞變得警覺的示警信號。免疫細胞一旦接受了識別這些病原體片段的訓練,就會快速啟動合成抗體的過程,以便瞄準和摧毀入侵的病菌。
  • 大象為何很少得癌症 美媒:擁有大量「遺傳警察」
    參考消息網8月16日報導 美媒稱,人們可能會認為大象患癌症是很常見的事:它們是動物世界裡的龐然大物,它們的細胞數量比人類多數萬億個——從理論上講,在它們幾十年的生命中,這些細胞可能變成癌細胞。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網站8月14日報導,雖然它們並非與癌症絕緣,但是,只有不到5%的大象死於癌症,而人類中的這個比例高達25%。美國猶他大學兒科教授、亨茨曼癌症研究所研究員喬舒亞·希夫曼說:「鑑於它們的體量、細胞數量和壽命,它們患癌症的可能性應當很大。」包括希夫曼在內的研究人員對於經進化後「能自然抵禦癌症」的動物進行研究,其中包括大象和北極露脊鯨。
  • 歐巴馬撞臉古埃及法老,張涵予撞臉宋教仁
    即便是沒有科學依據解釋擁有前世記憶這件事情,也不能完全否認在輪迴方面是真實存在的。不過相比較擁有過去記憶這件事情來看,現代人撞臉過去的人這樣的現象就更加頻繁。經常可以看到,現代的名人與過去的人撞臉,這樣的事情多了,大家也時常會調侃,說不定此人的前世正是照片裡的人!有哪些人撞臉了呢?一起來看看吧。
  • 美史密森學會成立生物多樣性基因組學研究所
    原標題:美史密森學會成立生物多樣性基因組學研究所   HURLBERT   緊隨兩項針對鳥類和昆蟲的大型基因組學分析研究之後,位於美國華盛頓特區的史密森學會近日宣布將成立一個生物多樣基因組學實體研究機構,以加速獲得與編纂地球上所有植物和動物的DNA。   史密森學會每年已投入1000萬美元用於進化生物學、生物多樣性、物種保護以及生態研究等方面的基因組學研究。
  • 近親繁殖與基因多樣性
    「多數物種似乎都在努力提升多樣性,人類也不例外。我們會選擇與自己的免疫構成差異極大的人做配偶,這樣便可獲得豐富的免疫力。」英國杜倫大學的菲利普·史蒂芬斯(Philip Stephens)博士說。回到我們的進化史上,有人認為,如果能與尼安德特人交配,或許能夠極大地改善我們的免疫系統基因。即使人類做到了這一點,實際的影響可能也微乎其微。
  • 美媒稱大熊貓國家公園計劃「令人興奮」:增加基因多樣性
    伐木、修路、農業和其他人類活動——加上自然災害——導致了大熊貓棲息地面積減少和破碎化。報導稱,建立新的大熊貓國家公園旨在將零散的大熊貓棲息地連接起來,並通過這種辦法使孤立的大熊貓種群串通起來,其中一些種群所含的大熊貓數量只有十幾隻。大自然保護協會的中國項目政策顧問譚寶德說,這個計劃「具有長遠眼光」。
  • 最大規模人類遺傳多樣性調查完成
    由美英等國科學家組成的兩個國際研究小組,完成了一個空前規模的人類遺傳多樣性調查。樣本涵蓋了全球50多個不同的地理學族群,進行了迄今為止最為深入的人類遺傳差異和相似性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