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種族主義暴力致死」寫在美國基因裡

2020-12-05 人民日報海外網

距離上個世紀美國出臺《選舉權法案》已經過去五十多年,該法案規定,在美國公民進行投票時,各州不得因投票人的種族或膚色而剝奪其投票的權利。但直到今天,美國種族主義的痼疾仍然存在。當地時間5月25日, 美國明尼蘇達州白人警察暴力執法導致非洲裔男子喬治·弗洛伊德死亡,引發了全美各地廣泛的抗議示威活動。

「爸爸,弗洛伊德那件事以後發生在我身上怎麼辦?」

周一早上,亞特蘭大市中心。又一晚的抗議活動過去後,許多非洲裔美國人志願者們走上街頭,清理抗議活動留下的痕跡。

△周日,亞特蘭大,一名男孩在抗議活動現場(來源:《華盛頓郵報》)

志願者們一邊打掃街道,一邊討論著該如何向自己的孩子們解釋眼前這一切。

塞斯·格爾斯頓(Seth Gholston)說:「現在,我必須讓我的孩子們提高警惕。」

科裡·沙克爾福德(Corey Shakelford)說道:「你知道我兒子昨天跟我說什麼嗎?他問我:『爸爸,弗洛伊德的事如果發生在我身上怎麼辦?』我兒子只有十歲。」

五代人後 還在為平權抗爭

《紐約時報》31日報導了28歲的凱拉·布拉漢姆(Kayla Brabham)的故事。

△凱拉·布拉漢姆在南卡羅萊納州議會大廈前參加抗議活動(來源:《紐約時報》)

布拉漢姆是本尼迪克特學院的一名學生。5月30日,她來到南卡羅萊納州議會大廈前,參加抗議活動,呼籲黑人權利。

她說:「顯然,我們的聲音還不夠大。我們到這裡來抗議,只是為了讓人們覺得我們的命很重要……這不僅僅是過去幾年的事,情況一直如此。」就連她的姓氏,都是非洲裔美國人遭受壓迫留下的證據,她一個字一個字拼出自己的姓氏:「布-拉-漢-姆,這是奴隸主給我們的姓氏。我的曾曾祖母是南卡羅萊納州的一名奴隸。」

「他是非洲裔,這是全部理由」

艾琳·萊福斯(Eileen Rivers)是一名非洲裔美國記者。她27日在《今日美國報》寫道:

「作為美國的非洲裔記者,我對這些(種族歧視)事件的報導最後都化為了虛無。這種傳統在歷史上已經紮根,每一次看到這種暴力畫面,我都會陷入短暫的抑鬱,我懷疑自己的工作是否起到了作用。」

作為非洲裔美國人,她表示:假如警察害死了一個非洲裔美國人,不一定是因為後者有過激行為——他是非洲裔,這已經足以成為全部理由。

美媒:「種族主義暴力致死」寫在美國基因裡

《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US News)30日發表文章稱,種族主義暴力致死,這種傳統一開始就寫進了美國的基因裡。

文章稱,在美國,非洲裔被警察殺死的可能性是白人的3倍。許多非洲裔美國人生活環境惡劣,只能在資質很差的學校接受教育。

馬裡蘭大學社會學教授拉肖恩·雷(Rashawn Ray)說,非洲裔美國人經常成為被歧視的對象,有時會被他人的過度警惕所傷。例如,在疫情期間的紐約市,因違反「保持社交距離」規定而被捕的人中,有80%至90%是非洲裔或拉丁裔。

在美國,非洲裔人口常常做維持社會運轉所必需的低薪工作,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他們不得不出門勞動,導致這一群體受感染的比例異常地高。但當他們染病求醫時,遭到拒絕的可能性是白人的6倍,非洲裔美國人所能依靠的醫療體系非常脆弱。

文章稱,所有這些都不新鮮——從非洲裔相對較高的死亡率,到他們遭受的一系列迫害,這些情況已經持續了一代又一代。美國有色人種協進會會員、政治活動家威廉·巴伯二世(William J. Barber II)表示,「種族主義導致的死亡」從美國建國之初就已經存在,他說:「這是一個傷痕,好幾個世紀以來,帶來了難以言說的痛苦。」

相關焦點

  • 美國韋氏詞典將修改「種族主義」一詞定義
    海外網6月10日消息,在美國抗議示威活動持續蔓延之時,一位22歲的大學畢業生致信出版著名韋氏詞典系列的梅裡厄姆·韋伯斯特公司,要求對方修改「種族主義」(racism)一詞的定義。在經過幾番交流後,公司最終同意了這一要求。綜合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紐約郵報》等美媒報導,這位名叫甘迺迪·米查姆的密蘇裡州女子在弗洛伊德案後聯繫了出版公司。
  • 美示威愈演愈烈,聯合國官員再發聲:「結構性種族主義」導致爆發...
    當地時間6月3日,聯合國人權事務高級專員米歇爾巴切萊特(Michelle Bachlet)發布聲明表示,美國的「結構性種族主義」和「刺眼的不平等」是引發大規模抗議活動的核心,現在是進行「深遠改革」的時候了。
  • 彭斯共和黨大會發言,美媒:扭曲事實、願景空洞、奉承川普
    在活動中,多名演講者提到了「美國英雄」。他們用這個詞語指代美國總統、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川普,讚揚站在新冠疫情第一線的護士,歌頌「阻止暴力」的警察。當晚,美國現任副總統邁克·彭斯正式接受共和黨副總統候選人提名,但他以「法律與秩序」為主題、長達37分鐘的演講卻受到了美國媒體的抨擊。
  • 你可能還不知道,美國的種族主義,曾被德國納粹奉為榜樣!
    惠特曼教授在前言裡寫道,儘管在此領域裡研究的史學家有著不同的觀點,但是不可否認希特勒早在1925年出版的《我的奮鬥》裡就表達了對美國種族主義社會的崇拜之情,並且日後德國納粹從美國種族隔離法案裡得到了極大的靈感來修訂他們的《紐倫堡法》。在自傳《我的奮鬥》一書中,希特勒寫道 「有一個(值得注意的)國家,對於移民已有更好的構想和些許進步。
  • 從紀念館的懸掛紀念板到紀錄片,看美國面對種族主義的藝術
    近期,由於美國警察等暴力執法及引出的抗議活動,使得美國社會已然備受折磨,種族平等的話題再一次被放到了輿論的風口浪尖上。《紐約時報》的作者們推薦了關於種族主義的作品,包括紀念館的紀念板,影像,紀錄片,戲劇等。
  • 騷亂四起,是什麼點燃了美國民眾的熊熊怒火?
    來源:環球網2導火索有美媒指出,這是2014年紐約白人警察「鎖喉」致死黑人男子埃裡克·加納以來,又一起涉警種族主義醜聞。聯合國當代形式種族主義、種族歧視、仇外心理和相關不容忍行為問題特別報告員曾指出,美國執法當局殺害和殘暴虐待非洲裔的情況嚴重,且很少受追究。相關數據顯示,非洲裔美國人更有可能被警察認定為是罪犯,並遭殘酷對待。
  • 美媒解釋人類「撞臉」可能性:基因多樣性有限(3)
    【延伸閱讀】美媒:婚姻不忠竟是基因在作怪 女性也容易出軌參考消息網5月26日報導 美媒稱,人們習慣於把性出軌視為婚姻關係不幸的一個徵兆、一種道德缺陷或社會價值觀墮落的跡象。但新的研究表明,出軌似乎可以歸因為基因作用。
  • 抗議、疫情、失業……美媒:美國正以自由落體般的速度衰落
    連日來,美國白人警察暴力執法致非洲裔男子死亡一事引發的示威活動持續升級,抗議活動已經蔓延至明尼阿波利斯、紐約、華盛頓、亞特蘭大等30多個城市。目前已有16個州25座城市實施宵禁措施。5月30日,在美國紐約昆斯區,一名女子高舉標語抗議警方暴力執法。
  • 美媒:黑人男子死於心臟病,家屬堅定立場
    近日,美國一非裔男子弗洛伊德日前遭警方暴力執法死亡後,在美國引發震動,從當地時間25日開始,美國多地連續爆發抗議示威活動,截止到目前,抗議活動仍沒有平息的跡象。然而,這一事件或發生反轉了?據美國ABC新聞報導,當地時間5月30日,「因警察暴力執法致死」的非裔男子喬治·弗洛伊德初步屍檢報告出爐。屍檢報告稱弗洛伊德死於「心臟病和體內潛在的毒物」,而不是警察的絞殺窒息。警察對他的控制只是一個誘因,加劇了他的疾病發作。對此,弗洛伊德的家人堅定立場,稱不相信屍檢報告,他們將聘請著名法醫病理學家重新進行屍檢。
  • 總統顧問:美國存在系統性的種族主義和不平等現象
    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sputniknews報導,在美國多個城市因非裔男子喬治·弗洛依德之死而爆發騷亂的背景下,美國總統川普的顧問凱莉安·康威(Kellyanne Conway)對記者表示,美國存在系統性的種族主義和不平等現象。
  • 《魔戒》的作者也被扣上「種族主義」 原因是:歧視半獸人……
    俄媒是這樣說的:在萬事皆為種族主義的2018年,一名美國的科幻小說作家指責託爾金在《魔戒》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是種族主義)。這名美國作家拿《魔戒》中的半獸人形象和現實中的移民與難民類比,稱「他們只是被誤解了」。那麼,就有必要介紹一下這位美國作家口中「被歧視」的半獸人了。在託爾金的小說中,半獸人是一種被刻畫成冷血、食(人)肉的類似哥布林的人型生物。
  • 耿直哥:逆向種族主義!美國白人終於喊出這個詞
    近日,英國《每日郵報》刊登的一篇文章在美國和英國的白人群體裡引起了不少共鳴。文章針對的目標,是美國最著名的「好萊塢」,稱好萊塢正瀰漫著一股「逆向種族主義」的「有毒氣息」,白人反而在遭到「種族主義」和「法西斯式」的對待。 逆向種族主義!
  • 弗洛伊德之死激怒NBA 喬丹、詹皇譴責種族主義綠軍球員上街遊行
    【綜合訊】在5月26日受警察暴力執法致死的美國非裔喬治·弗洛伊德引起了少數族裔的強烈抗議,其中,非裔球員佔主導的NBA成為發聲的主力軍。綜合新浪體育、網易體育、騰訊體育報導,昔日的「籃球之神」、如今的夏洛特黃蜂隊老闆麥可·喬丹發表聲明。
  • 美媒:或與基因有關
    美媒:或與基因有關參考消息網4月23日報導 美媒稱,一項新的早期研究顯示,某些基因差異可能會把因感染新冠肺炎而患病嚴重者與那些雖被感染但幾乎沒有咳嗽的人區分開來。不過專家們稱,這項研究仍處於早期階段。據美國趣味科學網站4月21日報導,免疫系統可以對病毒作出反應,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於能夠幫助細胞發現進入機體的陌生病原體的特定基因。這些被稱為人類白細胞抗原(HLA)的基因含有合成附著到病原體片段上的蛋白質的指令:這些蛋白質將充當讓免疫細胞變得警覺的示警信號。免疫細胞一旦接受了識別這些病原體片段的訓練,就會快速啟動合成抗體的過程,以便瞄準和摧毀入侵的病菌。
  • 美媒解釋人類「撞臉」可能性:基因多樣性有限
    參考消息網9月8日報導 美媒稱,想必我們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在街上將一個陌生人錯認成自己認識的某個人。每個人都有和自己容貌相像的人嗎?據美國趣味科學網站9月5日報導,實際上,鑑於影響面部特徵的基因數量有限,的確存在很大可能性。
  • 美媒:美軍研發基因武器 搜集亞洲華人等基因
    美媒:美軍研發基因武器 搜集亞洲華人等基因 2016-02-29 10:07:39來源:中國國防報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高辰
  • 《歷史評論》付成雙:白人種族主義幽靈並未遠去
    2020 年5 月,美國明尼蘇達州白人警察暴力執法,造成黑人青年喬治·弗洛伊德死亡,引發大規模抗議活動。不僅是美國,近年來歐洲許多國家也時常爆出排斥海外移民、欺壓有色族裔的種族衝突事件。西方國家接二連三的種族衝突警示我們:歷史上曾經盛極一時的白人種族主義並未遠去。
  • 美國國內「地震」,川普火上澆油另有隱情?美媒下場揭穿陰謀
    針對俄勒岡州波特蘭市近日出現的抗議示威活動,美國總統川普保持自己一貫的風格,採取了武力鎮壓的方式,但過程卻有些說不清道不明的意味。白宮方面派出的聯邦執法人員,個個穿著迷彩服,而且身上沒有明確標識,二話不說把示威者當街逮捕,然後帶上沒有牌照的車輛。
  • 千瘡百孔的政治正確背後:從古典種族主義到文化種族主義的世界
    本尼迪克特師承美國人類學家、文化多元論的創始人佛蘭茨·波阿斯,學生是以對太平洋土著民族的研究而知名的瑪格麗特·米德。本尼迪克特在中國以《菊花與刀》知名,但她關於種族主義的研究和普及工作要更早,影響也更久。1939年她休研究假的時候,正值二戰爆發,人類學家的社會責任感促使她寫作了《種族:科學與政治》,1940年出版,成為二戰時期美國學界和公眾了解這個問題的簡明讀本。
  • 美國反種族主義抗議運動的觀察與思考
    第一階段,是抗議弗洛依德因為被暴力執法而死的慘劇,抗議者以「我無法呼吸」作為口號,在美國各地展開運動。同時,在此過程中發生了多起暴力和搶劫事件,也引起了多數人的不滿和反對。第二階段,反種族主義抗議運動進一步加劇, 「黑命攸關」(Black Lives Matter)運動也再度活躍起來。 而在第三階段,運動則伴隨著「政治正確」的大擴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