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評論》付成雙:白人種族主義幽靈並未遠去

2021-01-13 騰訊網

作者:付成雙

來源:《歷史評論》2020年第3期

不同人類群體之間的差別並非一成不變的,不能以某些差別證明人類不同群體的等級高下,所謂的高下都是建立在偏見基礎上的。

2020 年5 月,美國明尼蘇達州白人警察暴力執法,造成黑人青年喬治·弗洛伊德死亡,引發大規模抗議活動。不僅是美國,近年來歐洲許多國家也時常爆出排斥海外移民、欺壓有色族裔的種族衝突事件。西方國家接二連三的種族衝突警示我們:歷史上曾經盛極一時的白人種族主義並未遠去。

白人種族主義由來有自

白人種族主義的「要義」是:與其他族群相比,白人族群不僅在生物特徵、智力方面都優於其他族群,而且在文明演進、社會發展,乃至道德情操方面都領先於有色族裔。

最初,在古希臘,「野蠻人」僅僅是對城邦以外操不同語言的群體的稱呼,特指他們語言發音怪異。但隨著歷史的演進,「野蠻人」這個稱謂逐漸變成白人基督教文化對其他族裔的蔑稱,而且被賦予了越來越多否定性的價值判斷——異教徒、「生番」、落後、行為怪異等,即基督教所認定的「文明」的對立面。

近代以前,基督教文明雖然對其他文明和族群存在偏見,但由於各個主要文明區域之間聯繫較少,且基督教文化在與其他文化交往過程中並未獲得明顯優勢,因此,白人種族優越論還無法發展成系統的種族主義。

不過,隨著歐洲在全世界的殖民擴張,白人種族主義逐漸滋生蔓延,成為近代以來全球最主要的種族主義形式。面對亞非拉有色族裔及其欠發達狀態,白人殖民者的優越感迅速膨脹,對所謂「野蠻人」的傳統偏見隨之轉化為對有色族裔的歧視和壓迫。他們利用「文明對野蠻的徵服」這一輿論工具,對亞非拉地區開展殖民掠奪。與此同時,白人殖民者還通過煽動種族主義情緒,掩蓋國內矛盾,將民眾的不滿情緒引導到對其他族裔的仇恨上,掩蓋階級壓迫的實質。

早期向海外擴張的西班牙殖民者,一方面宣揚血統論,鼓吹白人的高貴血統不能被黑人和印第安人「玷汙」,禁止種族通婚;另一方面又不斷擴大黑人奴隸貿易,加大對黑人奴隸的剝削壓迫,使黑人和印第安人淪為種植園和礦山中的廉價勞動力。後來的英美殖民者繼承了西班牙殖民者在美洲推廣的種族剝削制度,推行系統的種族歧視政策,並用種族主義理論掩蓋對黑人與印第安人的殖民掠奪和階級壓迫。

披上「科學」外衣

白人種族主義不僅伴隨著殖民主義擴張而在全世界肆虐,而且還在近代自然科學的發展中找到了所謂的「科學依據」,那就是盛極一時的「科學」種族主義。

「科學」種族主義者認為,白人在智力方面天生優於其他人種,這是西歐基督教文明比其他各種文明「先進」和「高尚」的生物學基礎。他們挪用人類學、生物學、社會學和心理學等多學科的研究成果,企圖為其理論尋找所謂的「科學」依據。

人種學和自然分類學,被「科學」種族主義者用來作為其理論的第一個「科學」基礎。自然分類學家林奈以各族群的膚色、毛髮和眼睛等生物學特徵為標準,將世界各地的人們區分為白種人、黃種人、紅種人和黑種人。除了對世界各地的人類族群分類外,林奈還武斷地為各個族群賦予了不同的秉性特徵。如他認為,白人最為高貴和完美,印第安人較為固執、奔放,黑人則懶惰、狡猾、好色等。林奈和布豐等人還為世界各地的人種排出了一個等級表,位於最上端的是白種人,往下依次是黃種人、被稱為紅種人的印第安人,而位於最底端的則是黑種人。林奈和布豐等人關於人種與性情的論述雖然缺乏科學依據,卻被白人種族主義者拿來當作「科學真理」四處宣揚。

除人種學和自然分類學以外,19 世紀的自然人類學(Physical Anthropology)和生物進化論,也被「科學」種族主義者利用。自然人類學是隨著解剖學、人類顱骨學的進步而逐漸發展起來的。由荷蘭解剖學家皮特·坎普(Pieter Camper)最早提出的關於人類面部角度的理論,後經英國醫生約翰·亨特(John Hunter)、威廉·勞倫斯(William Lawrence)、塞繆爾·莫頓(Samuel Morton)等人在顱骨研究方面的拓展,在19 世紀50 年代發展成為自然人類學。這些學者的研究有兩大共同點:第一,認為不同人種人面角度存在差異,黑種人的面部角度與靈長類動物更接近;第二,認為不同種族的腦容量不同,白種人最大,黑種人最小。上述研究被「科學」種族主義者用來支撐他們所謂的「黑種人從生物學上劣於白種人」的荒謬觀點。

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打破了基督教所宣傳的創世論,認為人類與靈長類同源,都是從低級物種不斷進化而來。英國社會學家赫伯特·斯賓塞等人將進化論應用於人類社會研究,創造出了社會達爾文主義,用優勝劣汰和適者生存的生物學原則解釋人類社會發展,認為人類社會出現人種差別、不平等現象和戰爭都是生物學原則作用的結果。隨後,社會達爾文主義逐漸作為一種政治思潮,為歐洲白人的殖民擴張和種族壓迫服務。弗朗西斯·高頓(Francis Galton)在達爾文生物進化論基礎上發展出的優生學理論,更助長了白人種族主義者種族優越論的氣焰,並被用於為諸如德意志帝國的「大日耳曼主義」種族擴張理論辯護。

為種族主義辯護的理論家還有法國人戈比諾(Joseph Arthur de Gobineau)和英國人張伯倫(Houston Stewart Chamberlain)。戈比諾在19 世紀50 年代就著有《論人類種族的不平等》,他企圖用種族觀念解釋文明興衰,提出了「血液汙染」一詞,後來的納粹德國將其作為反猶主義的理論工具。戈比諾聲稱:「歷史上一切其他問題都受種族問題的支配。各種族的不平等足以說明各國人民的命運的整個情況。」張伯倫的代表作是1899 年出版的《19 世紀的基礎》,他是雅利安人至上論和日耳曼種族中心論的主要提出者之一,並且強烈仇視猶太人。上述兩人的學說為納粹德國的日耳曼優越論和對猶太人的種族滅絕政策埋下罪惡的種子。

總之,在19 世紀瀰漫的白人優越論、社會達爾文主義、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等觀念面前,「科學」種族主義成為白人壓迫有色族裔的理論幫兇。

還在花樣翻新

「科學」種族主義雖然風靡一時,卻是徹頭徹尾的偽科學,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受到國際社會的正義批判。如歷史學家湯因比對「科學」種族主義批判道:「現代西方的種族偏見既是對西方科學思想的一種歪曲,又是對西方種族感情的一種虛偽的思想反映。這種感情,正像我們現在所見到的,是自從公元15 世紀最後25 年以來,我們西方文明在地球表面擴張的結果。」1950 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從多個方面批判了「科學」種族主義。第一,種族差異不完全是生物現象,應更多地歸為社會建構。第二,所有種族都歸為一類,即智人。第三,不同人類群體之間的差別並非一成不變的,不能以某些差別證明人類不同群體的等級高下,所謂的高下都是建立在偏見基礎上的。第四,各個族群之間的文化特徵沒有任何生物學基礎。第五,遺傳差別不是社會和文化差別的決定因素,「是文化環境,而不是遺傳特徵,決定著各個人類群體之間的現實差別」。

然而,人類社會與種族主義的鬥爭卻是長期的。反種族主義立法可以懲處各

種有形的和結構性的種族歧視行為,科學研究可以揭露「科學」種族主義的荒謬之處,科學啟蒙可以教育世人關於族群和文化方面的理性知識,但種族偏見這種非理性觀念尚未完全根除,當遇到合適的社會土壤還會滋生蔓延。2000 年,聯合國人權高專署指出:「要對種族主義和仇外思想在政治領域、公眾輿論乃至整個社會中的甚囂塵上保持高度警惕。」

1992年4月29日,洛杉磯一地方法院宣判毒打黑人青年羅德尼·金的4名白人警察無罪,引發抗議活動。圖為警察用警棍威脅黑人抗議者 Kirk McKoy/供圖

近些年來,原本被釘在歷史恥辱柱上的白人種族主義,在歐美一些國家有重新抬頭之勢。一是新白人種族主義的興起。傳統的白人種族主義觀念被巧妙包裝成名目繁多的新種族主義,以避開現有的反種族主義立法。「新文化」種族主義就是其中一個典型。隨著歐美社會右翼勢力的抬頭,歐美右翼勢力利用文化多元主義的漏洞為其種族主義理論張目,「新文化」種族主義由此發展而來,其實質就是對外來移民和他者文化的排斥。除此之外,還有「新科學」種族主義。它利用基因改造技術、流行病學、群體遺傳學的發展,為其新生物決定論尋求所謂的「科學依據」。如所謂的同性戀基因、酗酒基因、致病基因的研究,廣為流傳的優生學和智商測試等,都被其利用。這些白人種族主

義新形式的狡猾之處在於,它們能夠繞開當前反種族歧視的各項立法,以維護差別性的名義掩蓋其種族偏見和種族歧視的實質。

二是極右翼的白人至上主義觀念在歐美國家再度沉渣泛起。2000年,美國社會的一項調查顯示,有超過1億的美國白人對黑人有歧視性看法,有4500 萬— 6000 萬美國白人是極端種族主義者,他們為了最大限度地捍衛所謂白人的權利,甚至主張在住房等領域對黑人實施種族隔離政策。在2016 年大選期間,希拉蕊·柯林頓曾指責唐納·川普的支持者中大約有一半是種族主義者。不論這個指責是否準確,但毫無疑問,川普的支持者中更多人具有種族歧視傾向。2017 年美國出現的夏洛特維爾事件,就是白人極端分子掀起的一次種族主義逆流。他們藉口維護內戰中南部叛軍將領羅伯特·李的塑像,實際表達的是白人至上主義的優越感以及對照顧有色族裔各項政策的

不滿。美國對白人種族主義分子的縱容和對有色族裔的敵視,在歐洲產生了連鎖反應,許多反對外來移民、反對政治正確、高舉種族主義大旗的右翼勢力,在英、法、德、意等國迅速蔓延。

三是各種隱形種族歧視仍然無處不在。雖然美國自20 世紀60 年代以來就通過法律形式宣告種族歧視行為違法,並且對以黑人為代表的有色族裔在就業、升學等方面予以照顧。然而,一些隱性歧視和不公平現象仍然存在。黑人、印第安人、華人等有色族裔在就業、社會服務方面仍遭受無形的歧視。如根據美國勞工統計局2010 年至2018年的統計數據,非洲裔全職工作者的周薪中位值平均比白人低近30%,拉美裔則比白人低近40%。再如,根據美國量刑委員會的研究,針對同樣罪行,非洲裔男性罪犯的刑期平均比白人男性罪犯高19.1%。另有研究顯示,美國亞裔學生在網絡上受到嘲諷或辱罵的比例是其他族裔的3 倍。

白人種族主義是醜惡、野蠻和無知的代名詞,現代社會需要警惕各種形式的白人種族主義的蔓延,需要動員一切正義力量,進行持久不懈的鬥爭。同時,也要看到,白人種族主義違背了科學與理性,他們當前宣揚種族仇恨、製造種族矛盾的各種嘗試,必將受到國際社會的正義審判。消除種族偏見和歧視,塑造一種包容、開放的文化氛圍和社會環境,對於各族群之間的和平交往,無疑是非常必要的。

(作者單位:南開大學世界近現代史研究中心)

相關焦點

  • 中國人不是沒有種族主義,只是不歧視白人
    原標題:中國人不是沒有種族主義,中國人只是不歧視白人  作者:西坡 來源:公號「西坡讀史」  有一個流行的誤解是,中國人沒有種族主義。這是一個笑話,就好比說蒙古軍隊不歧視海軍一樣。因為中國雖然有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朵花,但漢族人口佔絕大多數。大多數中國人終其一生都不會有表達種族觀念的機會。
  • 耿直哥:逆向種族主義!美國白人終於喊出這個詞
    近日,英國《每日郵報》刊登的一篇文章在美國和英國的白人群體裡引起了不少共鳴。文章針對的目標,是美國最著名的「好萊塢」,稱好萊塢正瀰漫著一股「逆向種族主義」的「有毒氣息」,白人反而在遭到「種族主義」和「法西斯式」的對待。 逆向種族主義!
  • 26年前,南非白人同意給予黑人平等
    由於那時歐洲社會盛行白人至上主義,南非聯邦建立那刻起就頗具「種族」色彩,整個統治邏輯就為白人統治黑人理所當然。1961年5月31日趁英國因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損失跌下世界霸主的位置,南非白人精英宣布退出大英國協,成立了南非共和國去追求「大國夢」。
  • 密蘇裡大學存在種族主義 校長因學生抗議被迫下臺
    【環球時報駐美國特派記者 張朋輝】「密蘇裡大學校園確實存在種族主義,這令人不能接受。」10月10日,美國密蘇裡大學的校長蒂姆·烏爾夫曾對近期出現在校園中的種族歧視事件做出上述評論。然而,就在一個月後,他本人就因為學生對種族主義的大規模抗議而被迫辭職。
  • 種族主義!美國黑人男星稱白人是野蠻人,沒進化完全更接近動物
    據今日俄羅斯電視臺7月14日報導,美國著名歌手、主持人、流行天后瑪利亞·凱莉的前夫尼克·卡農在接受採訪時抨擊白人,稱白人皮膚 「少了一點」黑色素,所以「沒進化完全,更接近動物」,聲稱「猶太人都想變成黑人」。目前,他正面臨反猶太主義和種族主義的指控。
  • 千瘡百孔的政治正確背後:從古典種族主義到文化種族主義的世界
    接下來她又對傳說中的「大和民族的優秀品質」做了類似的評論,指出從明治維新開始,日本國家對國民實行了系統的教育和改造,又通過數次戰爭,把在開國初期被一些西方人形容為是「在花間翩翩飛舞的蝴蝶」的日本人改造成了赳赳武士。但從種族和「血脈」來看,二戰時期的日本人和明治維新以前的日本人沒什麼不同。和任何極端主義的意識形態一樣,種族主義也有邏輯上的以及理論與實踐之間的矛盾,就像上面的事例一樣。
  • 美國「白人至上主義」運動史中,從未缺席的白人女性
    她通過挖掘1920年代到70年代未被重視的歷史檔案,揭露出白人女性在種族隔離和新右翼(New Right)運動等中的核心地位和獨特作用。女性運動家的參與不僅跨越幾十年,而且有效激活了美國各地之間的運動紐帶。因此,白人女性不再是種族性別階梯上那層尷尬的夾心,只能被動加入兩個對立陣營中的一方,而是獨立自主推動種族主義進程的草根運動家。
  • 愛因斯坦日記:種族主義與20世紀初的社會思潮
    居然在自己筆下流露出明顯的種族主義傾向。作為愛因斯坦研究專家的羅森克蘭茨就認為,日記中將日本、中國和印度(其實是斯裡蘭卡)人稱作「低智商人種」,把異種族稱作「對我們的威脅」,這些言論和思想是「典型種族歧視的標誌」,在其日記中「充斥著種族主義和非人性化評論,其中一些令人非常不快」,並質疑愛因斯坦「自己也是一個難民,甚至頭像曾被聯合國難民署用於宣傳,何以要發布如此傾向的言論」。
  • 從"白人優勢"到"白人至上",幾步之遙?
    但是,問題來了:為什麼「白人」就有這樣的優勢呢?要是調轉過來,去真正挑戰這個現實,讓作為白人的自己在生活中不再「天然」享有這種優勢,對於這些好心的年輕人來說,他們能夠真正接受嗎?而這才是問題的關鍵。多地抗議十多天以來,主流媒體的討論中,問題基本集中在警察對黑人的暴力執法方面。要說這個問題確實嚴重,歷史由來已久。
  • 川普要去總統山遭罵:四個白人領導掠奪原住民,犯種族滅絕罪行
    屆時,戰鬥機將轟鳴飛過位於南達科他州布萊克山的這座有79年歷史的紀念雕像,同時還將舉行自2009年以來的首次煙花表演。但這是在全國對種族主義進行清算,並重新考慮各地紀念碑的象徵意義之際。許多印第安人活動人士表示,拉什莫爾紀念館應該受到譴責,就像全國各地許多聯盟紀念碑被推倒一樣。
  • 白髮藍瞳背後,是未經審視的種族主義和文化不自信?
    當然,這種迷戀在日本文化的語境裡還有另一層含義,就是種族主義。丸山真男在《日本的思想》裡一針見血地指出日本文化的缺失。日本思想世界缺乏一個能夠將日本各個時代及其思想立場連貫的坐標軸。由於缺乏這樣明確的歷史定位,日本的思想傳統呈現複雜並存的狀態,也就是無結構性。
  • 美國白人要玩把大的了……
    不過,雖然這個話題標籤下有很多美國網民是在以「反種族主義」的旗號叫嚷著要廢除由「奴隸販子」創建的耶魯大學乃至哈佛大學等其他美國名校,這些人實際上並不是反種族主義抗議者,而是站在他們對立面的美國保守派。如下圖所示,在「取消耶魯」這個話題下蹦得最兇的人,名叫Jesse Kelly。
  • 恐怖如幽靈,內戰名將為首領,三k黨為何在美國陰魂不散?
    白人至上主義組織(Ku Klux Klan),即臭名昭著的三K黨,他們的白色長袍和幽靈般的面具是恐怖的代名詞,對美國黑人而言更是如此。 三K黨最初由南北戰爭中被擊敗的南軍退伍老兵組成。
  • 終於暴露了川普種族主義分子的底色,怪不得他重用班農這種貨色
    美國總統川普星期天上午發出一系列的推文,譏諷4名位國會新科議員,充滿著白人極端民族主義情緒,再度引發爭議。他在推文中要她們「返回」自己的「犯罪橫行」的祖國,幫助解決那裡的問題。川普寫道:「那些民主黨『進步』女議員真的很有趣。
  • 美國白人終於喊出這個詞!
    而且,這篇文章針對的目標,還是美國最著名的電影工廠「好萊塢」,稱好萊塢正瀰漫著一股「逆向種族主義」的「有毒氣息」,白人反而在遭到「種族主義」和「法西斯式」的對待。《每日郵報》還稱,因為怕公開反對這種氣氛會遭到曲解以及騷擾和迫害,尤其是怕會被扣上「種族主義」和「性別歧視」的帽子,很多白人都不敢表態反對,甚至還會刻意變現得很支持這種氣氛,以免被認為不夠支持這種「革命」。
  • 北美觀察丨「白人特權」遭白人反對 美示威浪潮史無前例
    北美觀察丨「白人特權」遭白人反對 美示威浪潮史無前例 原標題: 美國街頭示威活動爆發以來,人們注意到,許多白人穿上了寫有「黑人的命也是命」字樣的襯衫,舉著自製標語,高喊各種的口號。
  • 美媒:「種族主義暴力致死」寫在美國基因裡
    但直到今天,美國種族主義的痼疾仍然存在。當地時間5月25日, 美國明尼蘇達州白人警察暴力執法導致非洲裔男子喬治·弗洛伊德死亡,引發了全美各地廣泛的抗議示威活動。「爸爸,弗洛伊德那件事以後發生在我身上怎麼辦?」周一早上,亞特蘭大市中心。又一晚的抗議活動過去後,許多非洲裔美國人志願者們走上街頭,清理抗議活動留下的痕跡。
  • 南非的白人政府是怎麼崩潰的
    難道要讓他們一直跪著向白人老爺們祈求施捨嗎?所以黑人的反抗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所以南非的白人政權在政治上註定會遭到黑人的反對,同時白人政權的經濟基礎也處於逐漸瓦解的狀態。翻開世界地圖就不難發現:國際格局的中心在亞歐大陸和北美洲。美國、中國、俄羅斯、日本、韓國、加拿大、印度以及歐洲諸國均位於這一地帶,而南美洲、南部非洲等地則是國際格局中的邊緣化地區。
  • 從紀念館的懸掛紀念板到紀錄片,看美國面對種族主義的藝術
    《紐約時報》的作者們推薦了關於種族主義的作品,包括紀念館的紀念板,影像,紀錄片,戲劇等。《紐約時報》的作者們推薦了其他關於種族主義的作品,包括影像紀錄片、戲劇等,描繪一條棘手的前進道路。藝術家和思想家們已經向我們展示了這些。
  • 黑人遭警膝壓鎖喉喪命·道維強森痛批種族主義
    黑人遭警膝壓鎖喉喪命·道維強森痛批種族主義道維強森聲援佛洛伊德,痛批種族主義是病。美國明尼蘇達州一名非裔男子喬治佛洛伊德(George Floyd)涉卷偽鈔案,25日遭4名警方盤查,白人警官沙文(Derek Chauvin)用膝蓋壓制住趴在地上的喬治佛洛伊德脖子,儘管佛洛伊德不斷哀求:「我沒辦法呼吸」,圍觀人士也不斷求情,警官仍跪地狠壓頸部8分46秒,導致他斷氣身亡,執法過當的影片引爆全美怒火,好塢影星道維強森(Dwayne John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