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紀念館的懸掛紀念板到紀錄片,看美國面對種族主義的藝術

2021-01-09 澎湃新聞

近期,由於美國警察等暴力執法及引出的抗議活動,使得美國社會已然備受折磨,種族平等的話題再一次被放到了輿論的風口浪尖上。

《紐約時報》的作者們推薦了關於種族主義的作品,包括紀念館的紀念板,影像,紀錄片,戲劇等。其中,美國國家和平與正義紀念館的懸浮鋼板成為了頗具感染力的文化體驗;紀錄片《第十三修正案(13th)》和《瑪莎·詹森的死與生》則分別探討了廢除奴隸制修正案的前生今世與同性戀民權活動先鋒瑪莎·詹森的複雜故事;米尼克·莫裡索的戲劇《底特律「67」》顯示了黑人決定自己命運的力量;黑人女孩拉塔莎·哈林斯的故事則被影像藝術,呈現黑人少女時代的歡樂和創傷。

是什麼填滿了這個令人不安的時代? 是什麼因刺激而受到創傷? 由於新冠的大流行,全世界都忍受了數月的封鎖,藝術家們創作出令人舒心的作品,使我們想起了我們在劇院和畫廊的平常白夜,還有音樂廳的狂歡,周末裡溫暖的電影。

但是,由於抗議警察的暴力執法和激進活動,美國從上周起已然備受折磨。許多人也在尋求另一種理解,即對社會正義和種族平等,公民參與和經濟權利提出了新的看法。

布萊恩·史蒂文森,《正義憐憫(Just Mercy)》

藝術家和思想家們已經向我們展示了這些。《紐約時報》的作者們推薦了其他關於種族主義的作品,包括影像紀錄片、戲劇等,描繪一條棘手的前進道路。藝術家和思想家們已經向我們展示了這些。人權律師和平等正義倡議的創始人布萊恩·史蒂文森(Bryan Stevenson)擁有一部回憶錄,以及根據該回憶錄製作的一部影片《正義憐憫(Just Mercy)》擺放在國家和平與正義紀念館(National Memorial for Peace and Justice)中,吸引著新的觀眾。專門介紹私刑歷史的阿拉巴馬州博物館,展現了其一生的工作。電影製片人阿娃·杜威內(Ava DuVernay)拍攝了紀錄片《第十三修正案(13th)》,完整地展現了廢除奴隸制修正案的前生今世。

美國國家和平與正義紀念館

美國國家和平與正義紀念館展現關於私刑的歷史

美國對一些歷史回憶處理是不當的,而博物館可以做更多的事情。對於所有的團結聲明,主流藝術博物館也陷入了掙扎。即使是專注於歷史的機構,例如華盛頓特區的國家非裔美國人歷史與文化博物館,也是以一種比內在的,更具說服力的方式來解決此問題,而對慶祝活動和文化活力以及對變革的默認樂觀態度則視而不見。

位於阿拉巴馬州蒙哥馬利的國家和平與正義國家紀念館通過其概念的清晰性和設計的精妙之處,打破了這一點。 紀念800個因私刑受害者的800塊懸浮鋼板創造了頗具感染力的文化體驗。此外,在當地,每個縣都安裝了相同的標記,這是非常棒的公共歷史。

國家和平與正義紀念館

當然,山坡上的國家和平與正義紀念館建造得很漂亮,與市中心的遺產博物館一起,於2018年開放。 我們應歸功於這些新機構的司法平等倡議,以及擁有一個出色的網站介紹美國私刑及其延續的遺產。 在疫情減弱後,我們可以前往阿拉巴馬州,從那裡開始看起。

《天殺的密西西比》(1964)

在得知三K黨成員炸毀了伯明罕(位於阿拉巴馬州)的第16街浸信會教堂,四個女孩遇難後,妮娜·西蒙娜於1963年9月創作了歌曲《天殺的密西西比(Mississippi Goddam)》。這首歌部分啟發來自這一悲劇事件,部分則是因為民權領袖梅德加·埃弗斯(Medgar Evers)在密西根州傑克遜的車道被暗殺。

妮娜·西蒙妮(Nina Simone)

1963年6月,西蒙娜告訴瑪雅·安格魯(Maya Angelou),這首歌是有感而發。西蒙妮說,她氣瘋地翻找車庫,試圖製造槍枝。當她這樣做時,曾為警察的丈夫安迪·斯特勞德(Andy Stroud)阻止了她,「尼娜,你對殺人一無所知。 你唯一得到的就是音樂。」 她記著他的話,回到樓上,來到鋼琴前,不到一個小時就寫了《天殺的密西西比》。

這首歌帶有中速節奏,是一種技巧,也是一種致敬,活潑的節奏和序言可能讓白人為主的聽眾放輕鬆。但之後,她的歌詞展現出了對那些要求非裔美國人放慢民權要求的不耐煩。 從根本上講,西蒙妮的歌曲將「黑色憤怒」描繪成對白人暴力的合理而正義的反應。這種感覺使我們看到今天時隔數小時的在亞特蘭大,明尼阿波利斯,紐瓦克,華盛頓特區街道上進行的抗議活動。

《13th》 (2016)

由阿娃·杜威內(Ava DuVernay)執導的Netflix紀錄片 《第十三修正案(13th)》 探討了警察暴行與大規模監禁並存的方式。 1865年,美國憲法第十三條修正案旨在廢除奴隸制和強制勞役,除非是」依法判罪的人的犯罪的懲罰」。南方經濟因奴隸制廢除遭到重創,為了重建判處大量黑人有罪以作為奴隸制勞作的延續。這部強大且發人深省的紀錄片向我們介紹了奴隸制度和美國種族主義背後的經濟力量,特別是自奴隸制被廢除以來對黑人的複合影響。

Mekhi Phifer和Regina Taylor在Spike Lee的影片《 Clockers(1995年)》中

來自伯明罕監獄的信(1963年)

馬丁·路德·金牧師在阿拉巴馬州伯明罕的一群受人尊敬的牧師的公開信中回應,他們是善良的白人,與該市公共安全專員,野蠻的偏執者布爾·康納不同。他正努力在反對種族隔離和地方性種族恐怖的抗議浪潮中佔主導地位。神職人員名義上同情示威者的事業,但仍敦促他們以「法律與秩序」的名義下臺。

1965年3月25日,馬丁·路德·金在阿拉巴馬州蒙哥馬利對民權遊行者講話

金則指責了這個職位的不道德行為。在一封信中,隨著時間的流逝,它變得越來越讓人引起共鳴。這封信是他因抗議活動入獄時寫在報紙上的,對「專心於秩序而不是正義的白人溫和派」表達了深深的挫敗感。

《底特律「67」》(2013)

評論家薩拉米沙·蒂勒(Salamishah Tillet)表示,自己經常講授多米尼克·莫裡索(Dominique Morisseau)的戲劇,後者繼承了洛林·漢斯伯裡(Lorraine Hansberry)的《陽光下的葡萄乾》(1959)與阿米裡·巴拉卡(Amiri Baraka)的《荷蘭人》(1964)的風骨,因為他的戲劇涉及到種族隔離和白人暴力的主題。這對於那些民權運動至關重要。

米尼克·莫裡索,《底特律「67」》

儘管1967年的底特律種族騷亂在此劇的背景下發生,但莫裡索還是親密地講述了非裔美國人的兄妹切爾(Chelle)和蘭克( Lank)的故事。他們一起生活在最近繼承的童年時期的家中,並試圖通過將地下室變成俱樂部來賺取額外收入。這齣戲有幾個衝突同時發生:兄妹對於俱樂部財務結構的意見相左; 蘭克正設法幫助帶回了一個飽受毆打的白人婦女卡羅琳(Caroline)。在警察突擊搜查了一個黑酒吧後,底特律的暴亂就開始爆發了。

在騷亂開始後不久,三名十幾歲的黑人男孩被殺,兩名白人婦女和七名黑人在附近的阿爾及爾汽車旅館受傷。 莫裡索不僅將注意力集中在種族暴力的暴力上,還轉向人的內心和人際交往上,顯示了黑人決定自己命運的力量。即便那個時候他們周圍的世界已然崩潰。

《瑪莎·詹森的死與生》(2017年)

許多人認為,「石牆運動」,更具體地說,是針對1969年殘酷的新紐約州同性戀酒吧的暴動,如果沒有變性人活動家瑪莎·詹森的參與就不會成功。那天晚上,她是最早抵制警察的顧客之一,詹森幫助組織的這次活動蔓延到紐約周圍的社區,並持續了數個晚上。

瑪莎·詹森

大衛·法蘭西(David France)的紀錄片《瑪莎·詹森的死與生》帶我們領略了這位勇敢的黑人變性人活動家,也是現代同性戀民權活動先鋒那令人著迷的成年生活和可疑的1992年死亡事件。我們看到詹森的密友維多利亞·克魯茲(Victoria Cruz)追查了已退休的偵探,詢問這懸而未決的案件,帶我們了解了她悲慘的故事的複雜性。

《給拉塔莎的情歌》(2019年)

艾雅娜·斯坦利·瓊斯(Aiyana Stanley-Jones)(2010), 雷基亞·博伊德(2012), 雷尼莎·麥克布賴德(2013),桑德拉·布蘭德(2015),貝蒂·瓊斯(2015),布倫娜·泰勒(Breonna Taylor)(2020),這些只是少數的幾個黑人女性名字。如果他們的家人及黑人女權主義者沒有為她們奮鬥,公眾可能會忽略她們的悲慘命運。

在電影《給拉塔莎的情歌》中,導演索菲亞·納赫裡·艾莉森(Sophia Nahli Allison)講述了15歲的非洲裔美國女孩拉塔莎·哈林斯(Latasha Harlins)。該女孩於1991年在洛杉磯被一位韓國雜貨店老闆槍殺。這件事發生在羅德尼·金(Rodney King)事件的13天後。(1991年,因超速被洛杉磯警方追逐,羅德尼·金被截停後拒捕襲警,遭到警方用警棍暴力制服。1992年,法院判決逮捕羅德尼·金的四名白人警察(斯特西·孔恩、勞倫斯·鮑威爾、希歐多爾·布裡森諾、蒂莫西·溫迪)無罪,從而引發了1992年洛杉磯暴動。)

《給拉塔莎的情歌》

同時,黑人女孩哈林斯(Harlins)的事件也被製做成了影像作品。這一事件被認為是導致1992年洛杉磯暴動的一個因素。影像作品由艾莉森製作,通過將現實生活中對哈林斯好友友Ty,堂兄Shinese的採訪,並結合「夢境」,以實驗性的藝術手法再現了黑人少女時代的歡樂和創傷,同時又將哈林斯的死重新陷入了長期的虧欠和黑人的叛亂之中。

《與我交談》(2007)

廣播電臺人物皮蒂·格林(Petey Greene)廣播了有關6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的美國種族主義的殘酷真相,同時保持了聽眾所需的娛樂性。 2007年,一部講述他一生的電影《與我交談(Talk to Me)》也有趣地展現了其真實性。

這部電影由卡西·萊蒙斯(Kasi Lemmons)執導,影片的背景設定是1960年代,皮蒂(由唐·奇德爾(Don Cheadle)飾演)成為華盛頓特區早間廣播中的一種流行的心靈代言人聲音。當馬丁·路德·金被暗殺後,格林為那些因不公正而被推向邊緣的人們表示了聲援,皮蒂和這部電影都為認真反思提供了時間。 他高興地說:「讓您感到心痛,發怒,將一切都帶給我。」

(本文編譯自《紐約時報》。)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美國紀錄片講述「亞裔的抗爭」
    這部全部由亞裔美國影視團隊製作,展現19世紀以來亞裔生存情況的5集紀錄片,其中既有中國勞工也有社會名流,還有歷史上迫害亞裔的醜聞。聯繫當下疫情期間亞裔受到的歧視,這部紀錄片讓美國人更關注亞裔在各個領域的現狀和困境,其中也包括最具代表性的影視產業及其從業人員。製作班底為「全亞裔陣容」據美國駐華大使館的公開數據,全美共有超過2000萬亞裔,約佔全美總人口的6%。
  • 6部適合孩子看的BBC經典藝術紀錄片,為你精選!
    作為父母,我們需要做的就是持續給予孩子,優質的藝術資源和美學學習路徑。今天TOFamily精選了6部適合孩子看的優秀藝術紀錄片,在這些作品中,孩子不僅能在邊邊角角感受到大師們對熱愛之事的投入、對美的追求和探索、對時代精神的解讀……更能通過獨特的視角,發現藝術的八面玲瓏。
  • 千瘡百孔的政治正確背後:從古典種族主義到文化種族主義的世界
    本尼迪克特師承美國人類學家、文化多元論的創始人佛蘭茨·波阿斯,學生是以對太平洋土著民族的研究而知名的瑪格麗特·米德。本尼迪克特在中國以《菊花與刀》知名,但她關於種族主義的研究和普及工作要更早,影響也更久。1939年她休研究假的時候,正值二戰爆發,人類學家的社會責任感促使她寫作了《種族:科學與政治》,1940年出版,成為二戰時期美國學界和公眾了解這個問題的簡明讀本。
  • 觀察|飄揚53年的美國邦聯旗降下,種族主義觀念還有多深?
    邦聯旗是19世紀美國內戰期間代表南方軍隊的旗幟,多年以來,邦聯旗代表著的「南方驕傲」思想一直沒有熄滅,也被廣泛看作是種族主義的標誌。儘管這面旗幟已經降下來,但很多美國人心中的那面「聯邦旗」還在飄揚嗎?具有裡程碑意義的降旗儀式在現場,人群整齊呼喊著「降下來!降下來!」
  • 冼星海紀念館於澳門開幕,黃河大合唱手稿真跡等展出三個月
    冼星海紀念館於澳門開幕,黃河大合唱手稿真跡等展出三個月 澎湃新聞記者 蔣子文 2019-11-23 16:58 來源:
  • 在杭州,看好看的紀錄片_鳳凰網
    那就是第三屆西湖國際紀錄片大會,他們的展映排片和具體介紹也來了。很多好看的紀錄片哦,我也算友情支持下,杭州的朋友們有福了,感興趣的往下看吧!每一年,成千上萬的參觀者排著長隊,為了一睹懸掛於展廊牆上的珍寶。在這部八集的系列紀錄片中,我們將與這些宛如生命體般的博物館相遇,它們有諸多的故事亦面臨著諸多挑戰。與藝術家及藝術愛好者薇薇安·魏斯伍德、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奧拉維爾·埃利亞松、沃爾夫岡·喬普一起,觀眾將欣賞到一部分世界上最有感染力的大師作品,並感受這些博物館是如何的生機勃勃。
  • 泰勒·斯威夫特憑什麼成為美國小姐?看這部紀錄片就懂了
    原標題:泰勒·斯威夫特憑什麼成為「美國小姐」?看完這部紀錄片就懂了鏡頭前下的泰勒。去年雙十一期間,借著「貓晚」(「天貓雙11狂歡夜」晚會)表演的機會,「黴黴」泰勒·斯威夫特在廣州舉辦了粉絲見面會,可惜能入場的只是少部分幸運兒,多少人在體育中心外假裝「同場」。
  • 花旗稱美國GDP因種族主義自2000年以來損失了16萬億美元
    花旗稱 美國GDP因種族主義自2000年以來損失了16萬億 美元; ① 根據花旗集團的新研究,如果美國能夠立即結束針對非裔美國人最嚴重形式的經濟歧視,則可在未來五年內為 美國GDP增加5萬億美元。 ② 這家位於紐約的銀行著眼於工資損失、獲得住房和小企業貸款的機會減少,以及獲得高等教育機會有限等成本。
  • 國際視野丨美國政客操弄「種族主義」,必將自食惡果
    編輯:淺陌審核:樂一新型冠狀病毒肆虐全球,美國人民在不負責任的美國政府的領導下,在死亡生命線上苦苦的徘徊。美國政客操弄「種族主義」,也必將會自食惡果。根據一項數據顯示,在美國,黑人的新型冠狀病毒確診率要比白人高得多。「種族主義」再次被美國政客打響。
  • 耿直哥:逆向種族主義!美國白人終於喊出這個詞
    近日,英國《每日郵報》刊登的一篇文章在美國和英國的白人群體裡引起了不少共鳴。文章針對的目標,是美國最著名的「好萊塢」,稱好萊塢正瀰漫著一股「逆向種族主義」的「有毒氣息」,白人反而在遭到「種族主義」和「法西斯式」的對待。 逆向種族主義!
  • 想要了解藝術、解剖藝術,你必看的影視作品及紀錄片
    我們都知道想要了解藝術除了書籍之外,還有另外一種更為直觀的方法就是影視作品亦或是紀錄片。而這種途徑的藝術真實性也是準確的,製作者除了要掌握許多準確的、科學的資料還要對信息的真實性進行研究,從而將最好的作品呈現給大家並且使大家能夠更深層次的認識每一位畫家或每幅作品背後的故事。接下來由小編來給大家盤點一些關於藝術家、藝術作品的影視劇或紀錄片吧。
  • 奧斯卡最佳紀錄片?另一種美國優先
    對於紀錄片,英語與非英語間隔著的不是英帝國的殖民邊界,美國與非美國間的界限也不是川普遲遲修不起來的牆。這些語言和地緣概念所分開的,是不同的藝術選擇、電影觀念和文化視野。比較奧斯卡最佳影片和最佳外語片獎的迥異風格,也會得出相似結論。東道主總是笑到最後的奧斯卡,乍看遺漏的是一些身份政治的標籤。但真正忽視的,卻是紀錄片寬廣的可能性。是否存在一種「奧斯卡式紀錄片」?
  • 150個精彩展覽、10部全球頂級紀錄片、一個可以聽的圖書...
    義烏市圖書館「博看有聲」上線「博看有聲」可以聽書。它是一個可以聽的圖書館,擁有18萬個小時、80萬集有聲資源,全都免費收聽!「博看有聲」還可以「讀」報刊雜誌。掃一掃(長按)下方二維碼進入義烏市圖書館微信公眾號點擊進入左下方「微圖書館」選擇「博看有聲」在家暢聽悅讀起來吧~義烏市圖書館的「微圖書館」中,還有許多其他有趣的內容,等著你去發現哦~10部全球頂級紀錄片,宅家看
  • 美國韋氏詞典將修改「種族主義」一詞定義
    海外網6月10日消息,在美國抗議示威活動持續蔓延之時,一位22歲的大學畢業生致信出版著名韋氏詞典系列的梅裡厄姆·韋伯斯特公司,要求對方修改「種族主義」(racism)一詞的定義。在經過幾番交流後,公司最終同意了這一要求。綜合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紐約郵報》等美媒報導,這位名叫甘迺迪·米查姆的密蘇裡州女子在弗洛伊德案後聯繫了出版公司。
  • 美媒:「種族主義暴力致死」寫在美國基因裡
    距離上個世紀美國出臺《選舉權法案》已經過去五十多年,該法案規定,在美國公民進行投票時,各州不得因投票人的種族或膚色而剝奪其投票的權利。但直到今天,美國種族主義的痼疾仍然存在。我們到這裡來抗議,只是為了讓人們覺得我們的命很重要……這不僅僅是過去幾年的事,情況一直如此。」就連她的姓氏,都是非洲裔美國人遭受壓迫留下的證據,她一個字一個字拼出自己的姓氏:「布-拉-漢-姆,這是奴隸主給我們的姓氏。我的曾曾祖母是南卡羅萊納州的一名奴隸。」
  • 美國的懸掛,德國的懸掛,再看看日本的懸掛,這是坦克的差距啊!
    坦克的懸掛系統就是把不斷運動的負重輪連接到車體剛性結構的彈性裝置。主要作用包括:1、配合負重輪支撐車體;2、減少行使時發生的震動,保護坦克手和設備;3、為車載武器提供穩定的設計平臺。二戰時,各國坦克的懸掛系統包括板簧懸掛、克裡斯蒂懸掛、扭杆式懸掛。美國坦克、英國坦克大多使用板簧懸掛系統。
  • 紀錄片《旅行到宇宙邊緣》,浩瀚的太空誰都想要去看一看
    紀錄片《旅行到宇宙邊緣》,浩瀚的太空誰都想要去看一看這部紀錄片是在我看過的紀錄片中,cg效果最好的一部,它不僅僅是畫面的表現張力,能達到極其優秀的程度,甚至令人有些毛骨悚然,並且製片人認為,如果僅僅靠優質的畫面取勝,是不思進取的,因此影片在其他方面也有所著力,面向當下走向遠方,影片的敘事方式,如果你能留心一下,那麼你會發現是非常值得玩味的語氣說,他是在解釋所謂的什麼天文學,卻不如說它是一部打破時間和空間傳統觀念,讓人類能夠走出地球的好的紀錄片,我們知道從地球出發敘述是空間性的,但是從地球,月球再到金星,水星及其他行星,當我們走出太陽系裡,空間的距離,由於已經有我們人類制定的經理代替成為光年
  • 南京渡江勝利紀念館免費開放
    從今年4月24日起,南京渡江勝利紀念館對公眾實行免費試開放。為確保參觀秩序和文物安全,紀念館實行集體預約、個人領票並限制參觀人數。渡江勝利紀念館是由中共南京市委、南京市政府於1984年在下關挹江門城樓上建立的, 1986年時任中央軍委主席鄧小平同志專門為渡江勝利紀念館和渡江勝利紀念碑題寫了館名、碑名。
  • 到美國貧民區跟拍紀錄片,我卻為「政治正確」所困
    4我和利姿所在的紀錄片方向是我們新聞學院項目的一個分支,每年的學生們都會拍出七到八部半小時時長的紀錄片作品。現在我們已經進入到確定選題的階段,每個人有自己的選題,並互相幫助,拍攝一些短片來說明自己的選題。
  • 《歷史評論》付成雙:白人種族主義幽靈並未遠去
    2020 年5 月,美國明尼蘇達州白人警察暴力執法,造成黑人青年喬治·弗洛伊德死亡,引發大規模抗議活動。不僅是美國,近年來歐洲許多國家也時常爆出排斥海外移民、欺壓有色族裔的種族衝突事件。西方國家接二連三的種族衝突警示我們:歷史上曾經盛極一時的白人種族主義並未遠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