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發射140餘次,中國航天業的下一步是哪裡?

2020-10-24 CGTN

近年來,中國的航天發射數量激增。

2018年中國以39次軌道發射的記錄在全球發射榜上遙遙領先,在隨後的2019年又進行了34次軌道發射。截至本周三,中國今年已經進行了30次軌道發射。


值得注意的是,在過去的幾十年裡,中國90%以上的航天發射任務是由長徵系列運載火箭完成的。該火箭系列於50年前投入使用,根據任務的不同類型,在2019年完成了第300次發射,今年預計將進行第350次發射。


The number of China's space launches has increased dramatically in recent years.


The country has led the global launch tables since 2018 with a record of 39 orbital launches, then followed by 34 in 2019. As of Wednesday, China has performed 30 orbital launches this year, including the landmark liftoff of the Tianwen-1 Mars mission in July.


It is worth noting that for the past decades, more than 90 percent of China's space launch missions were carried by the Long March carrier rocket series. The rocket family put into use 50 years ago with different types according to the missions, completed its 300th launch in 2019, and is set to hit the 350th this year.


在過去的五年裡,中國的航天活動在幾乎所有方面都充滿了亮點和驚喜。


去年1月,嫦娥四號探測器在月球背面著陸,這是中國太空探索的一個裡程碑——第一次有飛船成功登陸這顆星球未知的一面。


半年後,中國用其最大的運載火箭長徵五號將「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送入軌道,揭開了對這顆紅色星球進一步探索的序幕。該探測器預計將於明年2月左右進入火星軌道,5月著陸。


同年,中國首次在黃海完成了海基火箭發射,成為繼美國和俄羅斯之後第三個成功完成此類任務的國家。


Over the past five years, China's space activities were full of highlights and surprises in almost all aspects.


The country set a milestone in space exploration by landing its Chang'e-4 probe on the far side of the moon in January last year. It was the first time that any craft landed successfully on the uncharted side of the planet.


Half a year later, China sent Tianwen-1 Mars probe into orbit by its largest carrier rocket Long March-5, raising the curtain for the further exploration of the red planet. The probe is scheduled to enter Mars orbit around February next year and land in May.


The Long March-5, nicknamed the "fat five," plays a key role in China's deep space exploration and constructing its own space station. It blasted off for the first time on November 3, 2016 from Wenchang Space Launch Center, China's fourth inland space launch center.


The Wenchang Space Launch Center is located in south China's Hainan Province and it's mainly used for the Long March-5 and other new-generation carrier rockets. It was built in 2014 and the first launch was conducted in June 2016.


In 2019, China completed the first sea-based rocket launch in the Yellow Sea, becoming the third country after the United States and Russia to successfully perform such a mission.


中國在推進空間基礎設施方面也取得了重大突破。


中國在上世紀90年代開始建造自己的導航系統。今年6月,中國發射了第55顆北鬥衛星,這也是北鬥導航系統的最後一顆衛星,標誌著中國自主部署的全球導航系統完成。


今年8月,「高分7號」對地觀測衛星正式投入使用,我國測繪能力取得重大進展。可為用戶提供1:1萬比例尺的衛星三維製圖。


China has also made significant breakthroughs in advancing space infrastructure.


The country began constructing its own navigation system in the 1990s. In June, China launched the 55th, also the last satellite of the BeiDou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 (BDS), marking the completion of the deployment of its own global navigation system.


In August, the Gaofen-7 Earth observation satellite was put into service, representing significant progress for China's surveying and mapping capabilities. It can provide 1:10,000 scale satellite 3D mapping for users.


而在載人航天和空間站建設方面,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於2016年9月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一個月後,神舟十一號飛船與天宮二號自動交會對接成功。航天員景海鵬、陳東進入天宮二號,並在空間實驗室中生活了30天。


2019年7月19日,天宮二號受控再入大氣層,標誌著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空間實驗室階段全部任務圓滿完成。目前,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全線正在全力備戰空間站建造任務,力爭在2022年建成自己的空間站。


In terms of manned spaceflight, China conducted its latest manned mission in 2016 by sending two astronauts, Jing Haipeng and Chen Dong, into orbit, where they spent about a month abroad China's space lab Tiangong-2, which was launched a month earlier and reentered the atmosphere under control in 2019.


Tiangong-2, an improved version of Tiangong-1, is considered China's first space lab. China is expected to complete its space station by 2022.


未來計劃


中國未來空間活動的重大計劃包括更多的月球和火星任務,以及新型運載火箭。


根據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2018年定下的目標,中國的目標是到2045年成為世界航天強國。


Major plans for China's future space activities involve more lunar and Mars missions, as well as new types of carrier rockets.


China aims to become a leading space power in the world by 2045, according to a route map drawn up in 2018 by China Aerospa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rporation.


相關焦點

  • 航天科技公布2021年太空任務:40餘次發射、空間站是重中之重
    2020年12月27日,在成功發射遙感三十三號衛星之後,中國航天2020完美收官。2021年來了,今年航天發射任務將達到40餘次,載人空間站則是今年的重中之重。
  • 2020年中國航天發射次數有望突破40次
    1月17日消息,在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今天舉辦的新聞發布會上,該集團宇航部部長尚志說,2020年中國航天宇航發射任務依然保持高強密度趨勢,發射次數有望突破40次,發射60餘顆太空飛行器。尚志說,2020年是「十三五」收官之年,也是全面啟動航天強國建設的關鍵之年,這一年宇航任務呈現出重大任務重、發射密度高等特點。具體來看,「重」主要體現為北鬥導航、探月三期、高分專項三個國家重大工程將完成收官。2020年上半年,北鬥衛星導航工程將發射2顆GEO衛星,完成整個北鬥三號系統的組網建設。
  • 海南文昌,未來中國行星探測發射母港
    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即將發射13年前,西昌航天人在西昌首次圓滿實現了中華民族千年奔月夢想;13年後,西昌航天人在文昌再一次完美實現了中國人逐夢火星的「天問」首秀。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主任張學宇告訴記者:「文昌,將成為中國行星探測發射母港。」
  • 短短1年4次發射失敗,中國航天異常的背後,專家警告:絕非巧合
    據新京報報導,在我國酒泉發射中心進行的一場衛星實驗發射失敗了。此次發射任務是將一顆高分02C衛星送進預定軌道,該衛星屬於吉林一號組網衛星中的一顆,但是發射任務沒能成功。一次失敗不能證明什麼,但是短短1年4次發射失敗就需要引起重視了。如此高的失敗頻率意味著我國在技術開發上出現了問題。在中國航天異常的背後,有專家警告,這件事就絕非巧合,所以必須要認真排查導致失誤的真實原因。
  • 中國第9顆北鬥導航衛星2次雷電間隙成功發射
    發射。中新社記者 孫自法 攝點擊查看更多軍事圖片中新網西昌7月27日電 (張利文 孫自法)北京時間27日5時44分,中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三號甲」運載火箭,將第九顆北鬥導航衛星成功送入太空預定轉移軌道,這是中國北鬥導航系統組網的第四顆傾斜地球同步軌道衛星。
  • 2021年中國宇航發射任務有望突破40次 空間站核心艙上半年發射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表示,2021年,該集團計劃安排40餘次宇航發射任務,載人航天空間站工程進入關鍵實施階段。
  • 2021年中國宇航發射任務有望突破40次 空間站進入關鍵實施階段
    中新社北京1月4日電 (郭超凱 陳立 趙聰)記者從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獲悉,該公司1月4日召開2021年度型號工作會。會議指出,2021年中國航天科技集團計劃安排40餘次宇航發射任務,載人航天空間站工程進入關鍵實施階段。2020年中國航天發射次數達39次,與2018年持平。
  • 發射嫦娥五號的目的和意義是什麼?
    嫦娥五號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發射了,月球探測項目又實現了巨大的一步,火箭飛行約2200秒後成功地將探測器送入了預定的軌道,開始了我國的第一個取樣和返回外星物體的任務,人類已經有9次收集月球土壤,其中包括在美國的6次和在前蘇聯的3次,其中蘇聯月球16,月球20和月球24的三個無人月球探測器執行了三個月球採樣和返回任務
  • 中國航天發射2020年有望超40次
    2020年,中國航天將迎來哪些新徵程,又有什麼新計劃?17日,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舉辦新聞發布會,發布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今年超40次的「超級2020」宇航發射計劃,以及首次火星探測、嫦娥五號月面採樣返回、3型火箭新型號首飛等重大航天任務。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所屬北京空間科技信息研究所空間瞭望智庫發布《中國航天科技活動藍皮書(2019年)》。
  • 未來2年11次發射!中國「天宮」來了
    央視網消息(記者:王靜遠)近日,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透露,我國載人航天工程全線正全力備戰空間站建造任務,力爭2022年前後完成在軌建造計劃,為後續實現空間站長期穩定在軌運營進行準備。按計劃,未來兩年將進行11次發射任務,先後發射天和核心艙、問天實驗艙和夢天實驗艙,進行空間站基本構型的在軌組裝建造;期間,規劃發射4艘神舟載人飛船和4艘天舟貨運飛船,進行航天員乘組輪換和貨物補給。
  • 世界下一個競賽場?超40國加入中國航天合作,美國2次拋橄欖枝
    2020年11月24日,嫦娥五號成功發射,並在23天後成功採集了月球樣本,告別了僅有美國阿波羅登月計劃贈送的1克月球樣本的歷史,全面掌握了無人地月往返系列技術,中國航天也再次以過硬的科技實力贏得世界的矚目。眼見於此,高舉「太空是當今大國競爭的中心舞臺」旗幟的美國似乎也開始坐不住了,甚至還意外地發出「合作」的請求。
  • 載人飛船35年來首次發射失敗 頭號「太空搬運工」老本吃不動了
    俄羅斯專家表示,此次事故再次暴露出俄航天領域的深層次危機,重振俄羅斯航天業需要破解基礎設施老化、航天管理機制不善和人才資源短缺等主要瓶頸。1983年來俄載人飛船首次發射失敗俄羅斯航天集團發布消息,莫斯科時間當天11時40分(北京時間16時40分),載有太空人的「聯盟MS-10」飛船由「聯盟-FG」型運載火箭從哈薩克斯坦境內的拜科努爾發射升空。
  • 發射全部失敗!蘇聯N1火箭無力追趕土星5號,問題究竟在哪裡?
    在美方的土星5號,搭載阿波羅號完成登月之後,蘇聯方面的壓力是非常大的。畢竟雙方當時正是出於一個競爭的狀態。但是,著急也是沒有什麼用的,更何況是科技這種東西,即使是花錢,也買不來的技術。而當時的蘇聯也是因為著急,所以,他們直接選擇了對於N1火箭進行研發。並且,當時的蘇聯要求,研發這款火箭讓他可以完成登月,這也就是正面的向土星5號發起攻勢了。
  • 快舟衛星連續發射失敗,我國航天到底是怎麼了?俄專家:絕非巧合
    近年來,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我國在各方面都取得了喜人的成果,航天事業上也取得了很大的進步。自第一顆人造衛星成功發射以來,我國不斷總結經驗,學習新技術,陸續發射了成千上萬顆人造衛星。俄專家表示:這並不是一個巧合,中國在這幾年的航天進步中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據最新消息報導,連續四次發射失敗的是新型火箭快舟1號甲的一顆02C高分衛星。火箭剛發射一段高度以後發現了異常,最後因為各種不可控因素導致衛星一同墜落。與此同時,美國也有一例衛星發射失敗的消息傳出,俄國專家卻表示這樣的情況絕對不是巧合。
  • 快舟衛星連續發射失敗,我國航天到底是怎麼了?俄專家:絕非巧合
    近年來,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我國在各方面都取得了喜人的成果,航天事業上也取得了很大的進步。自第一顆人造衛星成功發射以來,我國不斷總結經驗,學習新技術,陸續發射了成千上萬顆人造衛星。
  • 下一步,我們的徵途是載人登月
    圍繞月球探測主題來說,我國基本規劃確定的任務是探月工程四期,總共包括四次任務。 一是已經成功實施的嫦娥四號月球背面著陸巡視探測。 第二次任務是嫦娥六號,我國將進一步優化論證工程目標和科學目標。在中俄兩國政府間合作機制下,雙方正準備在這方面開展相關合作。同時也歡迎其他國家與我們共同開展類似像國際月球科研站等合作。行星探測:三次任務正待審批吳豔華介紹,中國行星探測計劃第一個任務已經實施了,就是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今年7月23日在文昌成功發射。
  • 累計發出熔斷指令140次!民航局嚴防疫情輸入
    中國民用航空局副局長董志毅22日在國新辦舉行的《中國交通的可持續發展》白皮書新聞發布會上介紹,截至12月20日,民航局已經累計向中外航空公司發出熔斷指令140次,取消國際客運航班272班,有效防止了境外疫情輸入。
  • 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發射成功,「繞、落、尋」一步到位
    「繞、落、尋」一步到位。智東西7月23日消息,剛剛,12時41分,我國搭載「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的長徵五號火箭成功發射,這是我國完全自主實現火星探測的第一步!我國此次火星探測任務可謂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將首次實現火星探測器發射「繞、落、尋」一步到位,這是美國、俄羅斯,包括蘇聯都沒有做到的。
  • 2020,中國商業航天的轉折點
    邁入2020年代,中國商業航天進入轉折點,即商業公司開始大規模開展業務的時刻。儘管新冠疫情在今年初關閉了中國大部分地區,但事實證明,該國的航天部門具有令人吃驚的韌性,其發射繼續令人刮目相看(截至發稿日,2020年中國進行了19次發射嘗試,3次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