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了這些重大奧秘!從時間流逝的角度,測量光和真空波動

2020-12-04 博科園

關於宇宙本質一些懸而未決的最大問題與光、真空(即既不存在物質也不存在輻射的空間)以及它們與時間的關係有關。在過去,物理學家和哲學家已經解決了各種各樣的複雜問題,例如,真空的本質是什麼,光的傳播如何與時間的流逝相聯繫?康斯坦茨大學科學家進行了一項研究,探索光和真空波動的量子態,以及它們與時間的相互作用,其研究成果表在《自然物理》上。

研究介紹了一個新理論框架來描述超短時間尺度上光和真空的量子態。研究人員的研究重點是「壓縮光」,它本質上是由具有重新分布或「壓縮」電磁波動的光脈衝組成。Kizmann和同事們揭示了光或真空的電磁場與時間之間存在著直接依賴關係。開展這項研究的研究人員之一馬蒂亞斯·基茲曼(Matthias Kizmann)說:此前阿爾弗雷德·雷滕斯託弗教授和他的團隊,同樣來自康斯坦茨大學,是第一個通過實驗證明光的真空波動可以直接測量的人。

從那時起,我們就有興趣開發一種新理論來描述真空波動在非常短的時間內發生。這讓該研究的科學家想到一個問題,真空波動是否也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被操縱,從而產生所謂的壓縮光。在研究論文中,研究人員描述了被稱為「泵」場的強場與非線性晶體中電磁真空之間的相互作用。由於這種相互作用,場在時間上重新分布了真空波動,導致這些波動要麼增強要麼被抑制的時間間隔,這個過程被稱為擠壓。

通常必須計算整個電場來描述產生的影響,但是現在發現了如何將壓縮描述為時間流的變化。被擠壓態屬於所謂非經典光態的更廣泛類別,與經典雷射相比,這些狀態呈現出各種迷人的新特性。因此,非經典光態在量子信息或量子光譜學領域的未來技術發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Kizmann和同事們收集了一些有趣的觀察結果,描述了光和真空是如何與時間相關的。開發了一個物理模型,可以用來描述超短時間尺度上的光和真空電磁場的量子態。

研究還概述了如何在真空中操縱電磁場,即所謂的真空漲落。從本質上講,光由波或振蕩的電場和磁場組成。在19世紀人們認為在黑暗中,這些電場等於零。然而,量子理論認為,一個黑暗的真空空間實際上並不完全是空的,因為它包含了一些微小波動。這些波動會在磁場中引發輕微的運動,被稱為真空波動。這些波動會從一個變量重新分布到另一個變量(例如從電場到磁場),這就是真空壓縮。這項研究的首席研究員Guido Burkard說:我們已經研究了真空波動是如何在時間上被控制的。

並且發現還可以把波動從一個時間點重新分配到另一個時間點。事實證明,從光脈衝看到的時間流可以在非線性光學材料中得到修正,而這種時間流的變化與波動的變化直接相關。Kizmann、Burkard和同事收集的觀測結果與相對論中的時間相對論有一些相似之處。在研究中,將量子力學和相對論進行了類比,這兩個領域在過去的物理學研究中常常難以調和。觀察和所提出的類比,最終可能增進我們目前對量子物理學和相對論之間關係的理解。研究人員還認為,壓縮量子光的超短脈衝不久就能在實驗室中得到驗證和觀察。

參與這項研究的另一名研究人員安德烈·莫斯卡連科(Andrey Moskalenko)說:我們認為,量子光的狀態持續時間可達1飛秒(10^-15秒),很快就會在實驗中實現並表徵出來。然後它們就可以作為一種新的量子工具,用於超快光譜學,在如此短的時間內探測物質的過程。這將使我們了解目前隱藏但非常重要的超快現象,這些現象決定了新型量子器件的關鍵特性。這項研究提供了關於光和真空量子態及其與時間關係的迷人新見解。

開發的理論最終將有助於在量子光學和量子信息應用中使用依賴於時間的光量子態。在未來研究中,研究人員計劃進一步探索這個主題,研究在真空中發生的輕微運動與量子糾纏現象之間的關係。研究人員很好奇這些量子漲落的重新分布,是如何與量子糾纏相關的。量子糾纏是量子計算機的燃料,也是安全量子通信的一種資源,想知道如何測量(即真空場影響這些波動,以及壓縮態如何被用於超快光譜學。

博科園|Copyright Science X Network/Ingrid Fadelli,Phys參考期刊《自然物理》《科學》《物理評論快報》DOI: 10.1038/s41567-019-0560-2DOI: 10.1126/science.aac9788DOI: 10.1103/PhysRevLett.115.263601博科園|科學、科技、科研、科普

相關焦點

  • 絕對真空不存在!科學家首次證明真空波動
    真空是絕對虛無的嗎?目前物理學家已經成功證明了真空波動的存在,通過高精度的光學測量技術直接觀測到所謂的真空波動。從物理學的角度看,真空波動被認為是量子光場的閃爍,即使在完全黑暗的宇宙之中,真空波動也能夠被物理學家們發現。
  • 物理學界:自牛頓和愛因斯坦時期後,有什麼重大發現嗎?
    ,時間不會因此區別對待,少給窮人一分鐘,也不因為富裕多給他一分鐘時間,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早在100多年前,偉大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竟發現時間並非絕對相等,在1905年的《狹義相對論》中,他表明當物體的速度越快,時間就會流逝的越慢,在1915年的《廣義相對論》中,他重新提出當物體周圍的引力場越強,時間就會流逝的越慢
  • 漫談真空中光速的精密測量
    惠更斯根據他提出的數據和地球的半徑第一次計算出了光的傳播速度:214000 km/s。雖然這個數值與目前測得的最精確的數據相差甚遠,但它啟發了惠更斯對波動說的研究;更重要的是這個結果的錯誤不在於方法的錯誤,只是源於羅麥對光跨越地球的時間的錯誤推測,現代用羅麥的方法經過各種校正後得出的結果是298000 km/s,很接近於現代實驗室所測定的精確數值。
  • 假如你是一束光,你會體驗到時間的流逝嗎?
    太陽發出的光抵達地球需要多於八分鐘的時間。(© NASA/ISS)從太陽輻射出的光子,在抵達地球之前需要經歷1.5億公裡廣闊的空間。在沒有任何阻礙物的情況下,光子以光速傳播到地球需要大約八分鐘的時間。這就意味著,從我們的角度來看,我們看到的太陽總它的過去(即約八分鐘以前的它),而不是它即時的樣貌。
  • 對於光來說,時間是靜止的嗎?
    根據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時間會隨著速度的增加而變得越來越慢。由於光速是最快的速度,那麼,這是否意味著,時間會在速度達到光速時停止了呢?對於光來說,時間是靜止的嗎?鍾慢效應或者時間膨脹效應的公式如下:Δt為相對靜止參照系的時間,ΔT為速度為v的參照系的時間,c為真空中的光速。
  • 真空中光速的精密測量——長度單位米定義的基礎
    惠更斯根據他提出的數據和地球的半徑第一次計算出了光的傳播速度:214000 km/s。雖然這個數值與目前測得的最精確的數據相差甚遠,但它啟發了惠更斯對波動說的研究;更重要的是這個結果的錯誤不在於方法的錯誤,只是源於羅麥對光跨越地球的時間的錯誤推測,現代用羅麥的方法經過各種校正後得出的結果是298000 km/s,很接近於現代實驗室所測定的精確數值。
  • 本質是物體由時間流逝快墜落到時間流逝慢的地方
    你越深入引力的井比如一顆大質量的恆星就會形成這樣一個引力的井—時間的流逝就越慢。(引力井是個很形象的說法,當我們靠近黑洞時,就像掉進一口深井之中)一旦你進入黑洞的視界,時間就停止了。我們怎麼能下如此判斷呢?這裡問題的關鍵是時間和我們所處的位置有關。一個墜入視界的人所經歷的時間和我們在視界之外哪怕一點點間距所經歷的時間是不同的。而一個遠離黑洞的觀察者所經歷的時間又不一樣。
  • 宇宙微波背景下測量微小的變化,將有助於發現宇宙起源的重大發現
    在宇宙微波背景下測量微小的變化,將有助於發現宇宙起源的重大發現。有可能對近140億年前發生的事情有詳細的了解嗎?值得注意的是,答案可能來自於對宇宙微波輻射的新測量,這種輻射如今瀰漫在所有的空間中,但在宇宙形成後不久就會釋放出來。
  • 光會經歷時間嗎?三個關於時間和空間的相對論問題!
    愛因斯坦的研究成果教會了我們很多東西:空間和時間是相互聯繫的,你永遠不能比光運動得更快,我們的宇宙有一個有限的年齡,不同的觀察者會經歷不同的時間長度。所有這些發現都引出了一些有趣的問題。是時候進行一下綜述了。宇宙多大了?根據我們目前最有把握的估計,我們的宇宙已經有137.7億年的歷史。
  • 如何定義時間的流逝?
    作者:黎荔葡萄牙詩人、作家費爾南多·佩索阿,在《惶然錄》這本晚期的隨筆集中,曾寫道:「我不明白時間是什麼。我不知道世界上有何辦法,最能真實地測量時間,我知道用時鐘測量時間的辦法並不真實:它只是從外部把時間作空間性的分割。
  • 科學家發現水稻適應長期波動光的光合生理調控機制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作物耕作與生態創新團隊通過系統分析恆定光與波動光條件下水稻的生長、光合生理和葉片解剖結構差異,發現光合電子傳遞、ATP合酶活性以及非光化學淬滅(熱耗散)的調控是水稻適應波動光的重要生理過程。該研究揭示了作物在波動光強下的光合生理調控機制,為作物在大田條件下光能高效利用提供了理論依據。
  • 深度長文:空間與時間的奧秘,靜止與運動的關係,有點燒腦!值得收藏慢慢品味!
    直到1865年,當英國物理學家,詹姆士.克拉克.麥克斯韋成功地用以描述電力和磁力的部分理論統一起來後才有了光傳播的正確理論:在合併的磁場中可以存在波動的幹擾,光以波浪式的形式運動。如果這些波的波長為一米或更長一些,它們就是我們所謂的射電波,更短的波長為微波(幾釐米)或紅外線(長於萬分之一釐米),可見波的波長在一百萬分之四十到一百萬分之八十釐米之間。
  • 時間到底是什麼?從相對論、運動學、統計力學和量子力學角度的思考
    在這些不同場合中,「時間」是各自定義的,很難說彼此有什麼聯繫;然而它們都被稱為「時間」,說明這種「混淆」是有原因的。 相對論中的時間在相對論中,時間和空間是一個不可分割實體的兩個側面,這個實體稱為時空。廣義相對論藉助幾何學的語言來描述時空,時空即一個黎曼流形。
  • 看,這就是真空的樣子!首次讓量子真空本身,發生了顯著的改變
    看本文的圖示,這就是真空的樣子,科學家首次創造出光場與電子相互作用如此強烈的結構,以至於量子真空本身發生了顯著的改變。使用極短的光脈衝,中斷這種耦合的速度,比真空波動的時間快得多,並觀察到發射的電磁場發出有趣的振鈴,表明真空態崩潰,其研究成果可以提高我們對虛無本質(空間本身的真空)的理解,為利用真空漲落的光子學鋪平道路,其研究成果發表在《自然光子學》期刊上。
  • 光速測量:光那麼快是怎麼測出來的
    現在,我們知道,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是每秒三十萬公裡,如果你用光速跑步,一秒鐘可以繞地球赤道7圈半,也可以一秒鐘在從地球走到月球然後再回來。2、光速實在是太快, 以前的科學家對光速測量發起的挑戰都失敗了,其中就有近代科學之父伽利略。
  • 值得一看,光的奧秘
    愛因斯坦以光速不變的原理為基礎,創立了狹義相對論,推導真空中的光速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任何物體或信息的傳播速度都不會超光速。真空中的光速是自然界物體運動的最大速度,即每秒299792.458公裡,一般取每秒30萬公裡。然而,愛因斯坦卻沒有說明光速為什麼最快。
  • 原來光可以這樣玩!一起跟隨這些裝置探索光的奧秘!
    對時間,空間,光和聲音的探索。在公元前一世紀,數學家和哲學家畢達哥拉斯發現了幾何與諧波之間的一系列關係。他確定音符的音高與產生音符的弦的長度成正比,並且諧音頻率之間的間隔形成簡單的數值比。United Visual Artists便設計了一種空間儀器,用於研究太陽系中遙遠物體的共振。
  • Plant, Cell & Environment | 發現水稻適應長期波動光的光合生理調控機制!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作物耕作與生態創新團隊通過系統分析恆定光與波動光條件下水稻的生長、光合生理和葉片解剖結構差異,發現光合電子傳遞
  • 高精度光學動態角度測量簡介
    測角技術中研究最早的是機械式和電磁式測角技術,如多齒分度臺和圓磁柵等,這些方法的主要缺點大多為手工測量,不容易實現自動化,測量精度受到限制[1~5]。光學測角方法由於具有非接觸、高準確度和高靈敏度的特點而倍受人們的重視,尤其是穩定的雷射光源的發展使工業現場測量成為可能,因此使光學測角法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各種新的光學測角方法也應運而生。
  • 真空究竟是怎麼被創造出來的?
    外層空間的一個點就充滿了氣體、塵埃、來自恆星的帶電粒子風、恆星發出的光、宇宙射線、大爆炸留下的輻射、重力、電場和磁場,以及核反應產生的中微子。正如亨寧·根茨(Henning Genz)博士在《虛空:虛無空間的科學》(nothness: the Science of Empty Space)一書中所描述的那樣,空間也充滿了我們無法直接探測到的兩種物質:暗物質和暗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