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K大歷史》,[美]大衛·克裡斯蒂安著,中信出版社·新思文化2019年4月出版
■苗德歲
閱讀提示
◎克裡斯蒂安還是一位公共演講家,曾在TED、達沃斯論壇等平臺向人們傳遞這種全新的歷史認知方式。比爾·蓋茨是克裡斯蒂安的忠實粉絲,斥資1000萬美元將他的研究成果打造為「大歷史教學項目」。在紐約《時代周刊》的報導中,他被比爾·蓋茨稱為「世界上最強大的人,我最崇拜的老師」。
一
什麼是大歷史?我最初接觸到這個詞,是30多年前讀「閒書」時,曾讀了歷史學家黃仁宇先生的China:A Macro History(中譯本為《中國大歷史》)。那本書讓我印象深刻,在於作者把5000多年的中國史寫在200多頁的一本小書裡,大氣磅礴、提綱挈領。他在自序裡稱,他是受到了「宏觀經濟學」研究的啟示,「將宏觀及放寬視野這一觀念導引到中國歷史研究裡去」。形成的特點是:歷史背景宏大;史料高度濃縮;運用歸納法,從政治組織架構、經濟財政體制等多角度去檢視與解讀歷史。
相形之下,《DK大歷史》(DK Big History)則是一部比任何一個國家的歷史或世界史更為宏大的宇宙大歷史,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乃至生命、人類、社會、文明等無所不包!用「大歷史之父」大衛·克裡斯蒂安的話說:大歷史「涵蓋了宇宙中一切時間內一切可觀察到的事物,它可追溯到138億年前開天闢地的宇宙大爆炸……」它「會告訴你,我們的世界如何變成今天的樣子……你還會從中了解到,人類這個物種在這個宏大的故事中扮演的奇妙角色」。
大歷史研究項目的「金主」之一比爾·蓋茨,對「大歷史」則總結如下:「毫不誇張地說,大歷史可以為我們理解自宇宙大爆炸至今的一切歷史提供框架。通常,在學校裡,科學和歷史是分開教授的——有專門的物理課,也有專門的講述文明起源的課程——但是大歷史打破了這一界限。每當我學到新知識,不論是生物學、歷史學,還是其他任何一門學科,我總是會努力將它放置在大歷史的框架中。再也沒有其他課程會對我看待世界的方式產生如此之大的影響。」
二
長達138億年的宇宙間萬物的歷史,《DK大歷史》只用了不到400頁的篇幅,它的極簡程度可想而知。它是如何做到的呢?
該書開宗明義,先回答讀者腦子裡的首要問題:「什麼是大歷史?」
簡言之,「大歷史是關於你和我從何而來的故事」,即現代版的起源故事。這些起源故事是通過8個臨界點的發生來進行階段性敘述的:大爆炸、恆星誕生、元素產生、行星形成、生命出現、人類進化、文明發展、工業興起。而這8個階段的故事,都是通過大量圖片、圖表以及簡短的文字來表達的。每一臨界點均以「適當條件」開始,用兩張圖來表現臨界點出現的各種適當條件。繼而,簡要介紹該階段所發生的主要事件,有時輔以「確鑿證據」。在幾個重要的臨界點部分,還增添用雙開插頁呈現的「大理念」與「大事年表」,以解釋引入的新概念以及一系列大事件的時間尺度。因此,在這本300多頁的「大書」中,文字只佔一小部分。
開篇伊始,該書編者們就對大歷史的功用,表現出滿滿的信心:「大歷史幫助我們質疑我們所看到的一切和我們認為我們所知道的一切。」「在現代知識高度多樣化和複雜化的表面之下,仍然具有基本的統一性和一致性,確保不同尺度的歷史仍然能夠相通」。那《DK大歷史》果真達到這一目標了嗎?
讀完《DK大歷史》,我首先感到這似乎是大衛·克裡斯蒂安等人2013年那本《大歷史:從無到萬物》的普及版。當然,一如多數DK出版物,DK所擁有的強大寫作、插圖與設計團隊,使《DK大歷史》更加給人以圖文並茂的視覺好感。尤其是該書具有大開本對頁展開的優勢,使一些臨界點的「大理念」與「大事年表」的呈現,十分出彩。
比如206~207頁「創造力的誕生」,將自20萬年前智人出現後的十萬年內人類從使用皮革、縫製衣服、熱處理石器工具、製造貝殼串珠裝飾品等直到喪葬習俗的出現,再到其後的動物家養馴化以及農業社會的誕生,一系列重大的創造力事件被展示得清晰直觀、一覽無餘。而350~351頁的「進入人類世」,則把「人類世」這一新的地質時代的「大理念」闡述得簡明易懂,人類的集體學習能力所帶來的知識積累與傳承、科技進展(工業化、原子能利用等)以及經濟、人口和能耗的「大加速」,使其對地球能夠施加前所未有的、真正意義上的全球性影響。因此,在「人類世」期間,生物圈變化的主要因素,不再是過去的地質和氣候因素,而是人類活動的深刻影響了。
三
誠然,這種從宇宙起源到人類未來命運、從天文地質生物到人文社會科學的宏大貫通的敘事方式,乍一看,令人眼花繚亂,「不明覺厲」。但掩卷思定,又感到像是剛參加了一場美食品嘗會,每種菜都吊足了你的胃口,可最後你依然覺得飢腸轆轆。這讓我不禁聯想到前些年那本風靡一時的《萬物簡史》(作者系美國旅遊作家比爾·布萊森),還曾獲得「為宇宙立傳,替萬物寫史」的美譽。但說實話,我覺得該書著實開了不太好的風氣,以致在此之後,五花八門的「簡史」,競相進入圖書市場。其中以色列的赫拉利推出的一系列的「簡史」最為暢銷,依我看來,其實很不靠譜。這些書的共同特點就是屬於知識性快餐,實乃精神食糧中的「垃圾食品」。
總之,一方面,正如有的批評家指出的,這些大歷史學家們,像是一幫登山者,在各學科專家所積累的知識大山上攀登,利用他們的研究成果——只不過變個花樣,試圖把地球上最近所發生的一切與宇宙間過去曾發生過的一切聯繫起來。毋庸諱言,大歷史學家常常並非是任一領域的專家,因而往往缺少權威性。不過,「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站在山頂雖未必掌握真正的知識和全部真理,但畢竟視野廣闊得多,比局限在某一領域某些專家的「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可能還是略好一點兒。
另一方面,這類書看似百科全書,實則跟《大英百科全書》風馬牛不相及。由於我們這個時代是知識信息大爆炸的時代,各學科之間「隔行如隔山」,再也不可能出現文藝復興時期那種百科全書型的學者。所幸《大英百科全書》堅守住了一個好傳統,即每一個條目都是聘請該領域最頂尖的專家撰寫。然而,「簡史」、大歷史一類的書,大多不是如此(霍金的《時間簡史》、黃仁宇的《中國大歷史》可算是少數例外)。比如,在《DK大歷史》中我所熟悉的生物進化部分,我就注意到幾處重要遺漏或似是而非的表述。128-129頁上對「動物生命大爆發」的介紹,竟隻字未提近些年來「伯吉斯頁巖」動物群之外的一些重大發現。135頁上寫古魚類處,引用了科普作家科林·塔奇的話,而不是著名古魚類學家科林·派特森的話。143頁右上角「翅膀的構造」那一段介紹,顯得含糊不清,有失嚴謹。除了其權威性不及《大英百科全書》之外,《DK大歷史》之類的書,也不像《大英百科全書》那樣提供深度閱讀的導航。
儘管如此,作為一本「咖啡桌閒書」,《DK大歷史》仍然值得推薦。坦白地說,在知識大爆炸、學術專門化的今天,對於芸芸眾生來說,從這類書中比較「不費力、無痛感」地獲取一般信息,也就夠了。或許這就是此類書近些年來暢銷的主要原因所在了。
最後,我不得不說:做學問的人就不能心存走捷徑的雜念,但凡包羅萬象、解釋一切的東西,都不可輕信。「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真正做學問的話,還是要花大力氣、用笨功夫、鑽研原始文獻,方為正途。
《中國科學報》 (2019-05-17 第7版 書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