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進化的動力究竟是什麼?

2020-12-05 科技工作者之家

圖說: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水缺乏推動了C4植物的進化和擴張。

在遠古地球急劇變化的情況下,生物不得不進化出新策略來適應氣候變化。從3000萬年前的漸新世中期到500萬年前中新世中期及晚期,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下降了約三分之一。在同一時期,一種新的光合作用形式——C4途徑出現在一類植物亞群中,對早期C3途徑中的光合作用進行了補充,也就是說這些植物現在使用兩種不同的策略從太陽中獲取能量。

C3植物光合作用產生的第一個穩定化合物包含三個碳原子,而C4植物光合作用產生的第一個穩定化合物則包含四個碳原子。C3途徑是最先進化出來的,當大氣中充滿二氧化碳時,它能有效運作。然而,C4植物獨立於C3植物進化了幾十次,在二氧化碳含量較低時,它們仍能高效地進行光合作用。這是因為C4途徑有一個額外的步驟,會將碳從空氣中泵入細胞內層,並在細胞內層完成其它的循環過程。通過這種「封閉」系統,C4途徑的光合作用不直接與外界空氣相互作用,還能產生更多的養料,且水分流失得更少。

過去,科學家們一直認為是二氧化碳水平的下降推動了植物C4途徑光合作用的出現,但現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生物學家和普渡大學的研究人員利用生化模型古氣候建模發現,水缺乏可能是C4植物出現背後的關鍵因素,論文近日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

「C4途徑最初起源於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仍然很高的時候,似乎是由水缺乏引起的,後來在大約500萬到800萬年前,二氧化碳濃度越來越低,利用C4途徑的植物開始大規模擴張。二氧化碳和光強度實際上是當時有利於C4途徑的因素。」賓夕法尼亞大學生物學系研究生、論文第一作者Haoran Zhou說。賓夕法尼亞大學生物學助理教授ErolAkcay補充道:「我們發現,C4途徑提高的水分效率足以讓植物在相對乾旱的環境中獲得最初的生態優勢。這種生化模型不光讓我們看到了溫度和二氧化碳的作用,也讓我們看到了水和光的作用。」

這項工作還表明,即使在漸新世晚期,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仍然相對較高的時候,C4植物就可能比C3植物更具有競爭優勢。

今天,地球上大約四分之一的植被由C4植物構成,包括玉米、甘蔗等重要作物。為了更深入地研究可能有利於C4途徑擴散的因素,研究人員建立了一個多層次的模型,包含4個因素:二氧化碳濃度、光照、溫度和水可用性。根據模型推測,C4途徑的進化可能分兩個階段進行:當二氧化碳濃度仍然很高時,C4植物出現在全球變暖、變乾燥的地區;幾百萬年後,當二氧化碳濃度非常低時,草地的擴張讓開闊的棲息地獲得充足的光照,使得C4植物比C3植物更有競爭優勢,並取代了C3植物。

為了了解C4植物早期進化時多層次模型如何與古氣候互動,賓夕法尼亞的團隊與普渡大學的古氣候建模師Matthew Huber合作,利用氣候模型輸出以及包括二氧化碳水平、溫度和降雨量在內的古氣候數據,預測了從漸新世晚期到中新世早期C3和C4植物可能的地理分布,並發現了兩個新區域:西北非洲和澳大利亞,且這兩個區域內利用C4途徑的植物可能在第一次進化後因其節水能力而佔據主導地位。

雖然這項研究沒有探討將來隨著大氣中碳含量的再次上升會發生什麼,但它可以幫助我們理解為什麼植物會以現在的方式分布,以及它們如何對未來的條件做出反應。

此外,一些科學家認為,讓水稻等其它重要作物進行C4途徑的光合作用,可能有助於提高糧食產量,因此,該模型可以幫助預測這些植物在哪裡可以更好地生長。

編譯:花花 審稿:alone

責編:南熙

相關焦點

  • 現代人類進化動力是什麼?現代人類思想意識復興又是什麼?
    資本主義社會與社會主義社會則是人類發展巔峰,在這個地球人類完全成為主宰者,不為任何環境而逼迫,人類也擁有改造地球能力,那麼現代推動人類進步的使命是什麼?動力又是什麼呢?上面是人類社會各個階段進化動力與方向。在古代人類的所有一切的使命其實都是為了生存,為了延續。但是現代社會人類已經沒有了生存威脅,各個國家其實只要正常發展,國民完全可以幸福的生存在這顆星球上。
  • 早期人類起源的動力新說 女人觸發了進化
    早期人類起源的動力新說 女人觸發了進化   2003年1月8日14:12  南方網-南方都市報   據新華社電 兩百萬年前的冰河期
  • 瀕危植物「水母雪兔子」,究竟是什麼?
    ,大家如果以後有機在野外見到了這種植物,請記得,千萬不要採摘,保護瀕危植物,就是在保護我們自己。什麼是水母雪兔子?什麼叫做瀕危植物?通過此次事件,讓大眾熟知了瀕危植物這一個概念。那麼專業的瀕危植物概念到底是如何解釋的呢?我們究竟為什麼要保護瀕危物種呢?今天花花就來跟大家好好聊聊這件事情。
  • 植物氣孔控制的進化機制
    然而,目前我們並不能清楚植物氣孔應對環境因素的機制,同時對葉片表皮內主動及被動過程的聯繫也知之甚少。氣孔具有至少400萬年的演化歷程,在乾燥條件可以減少水分損耗,在適宜條件下又可以提高控制光合二氧化碳動態的滲透膜的滲透能力。將內部的水運輸系統組合成為可調節性的氣孔是維管植物入侵陸地環境的轉折點。在維管植物中,氣孔開閉控制進化是一個由主動到被動的過程。
  • 為逃避人類採集,植物貝母用了2000年時間,進化成「變色龍」
    早在150年之前,就有科學家提出,植物也是擁有「智慧」的,為了躲避天敵的採集,所以,植物們會伴隨著時間的不斷流逝,將自己進化成「偽裝者」。不過,這個觀點卻一直沒有被證實,一直到前段時間,研究者驚訝發現,作為我國傳統藥用植物的貝母,竟然在過去的2000年時間裡,為了逃避人類對它的採集,將自己進化成「變色龍」,這樣就可以很難被人類發現了。
  • 心理學:究竟什麼是愛情?我們要從人類進化史中尋找答案
    作者:心理盧先生文/原創今天寫一篇番外篇,我們大家來探討一下,究竟什麼是愛情?雖然這個話題很俗套,但這卻是一個最難回答的話題,如果嚴格來說,關於什麼是愛情這個問題,根本就沒有確信的答案。究竟什麼是愛情,這是一個很深奧的哲學問題,在眾人心中,愛情是甜蜜中的憂傷,上升到人類發展史上,有些人則認為,愛情就是人類在進化當中所演化的一種產物。也有愛情至上者認為,愛情就是人生的美好體驗,是精彩的神聖的,決定了人們戲劇的人生,給人們帶來了幸福,也給很多人帶來煩惱。那麼究竟什麼是愛情。
  • 吳聲對話吳伯凡:什麼是新物種?誰是推動新物種進化的根本動力?
    今天新興企業的誕生數量呈現出爆炸式增長趨勢,網際網路公司進化迭代也比傳統企業更為迅速。變化催生了新物種的誕生與進化,新物種反過來又製造變化。在這一切現象的背後,技術、思想、人文,誰是推動新物種進化的根本動力?人工智慧是否正在成為網際網路寒武紀的新土壤?創造未來最好的辦法究竟是什麼?
  • 生命究竟是什麼?
    生命究竟是什麼?生命究竟是什麼?這是個大問題。我們在學校生物課上得到的答案是說生物體要表現出運動、呼吸、靈敏度、生長、繁殖、排洩和營養,這是對生物體所做的各種事情的一個整齊的總結,但它並不是對生命是什麼的一個令人滿意的解釋。諾貝爾獎獲得者,美國遺傳學家赫爾曼·穆勒在1966年將生物簡單地定義為具有進化能力的東西。穆勒正確地將達爾文關於自然選擇進化的偉大思想確定為生命的核心。
  • 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之間的進化關係自古就是科學謎題。最近,北京...
    在琳琅滿目的植物世界,被稱為「開花植物」的被子植物無疑是最受關注的一類,不僅因為它們用絢爛的花朵將世界裝扮得奼紫嫣紅,它們孕育的累累碩果更是維繫人類文明的食糧。在研究領域,被子植物同樣備受關注,其中關於被子植物的起源與進化,自達爾文時代起,便成為植物進化領域裡的一個重大難題,達爾文直接將其稱為「令人討厭的謎題」。
  • 植物鳶尾和射幹究竟有什麼區別?
    鳶尾花,又名:藍蝴蝶、紫蝴蝶、扁竹花等,多年生草本植物。鳶尾葉片碧綠青翠,花形大而奇,宛若翩翩彩蝶,是庭院中的重要花卉之一。射幹,又名:烏扇、烏蒲、黃遠等,同樣是多年生草本植物。未開花前,從遠處看,確實很相似。它們究竟有什麼區別呢?
  • 植物是如何進化出肉食性的?
    圖片來源:PASCAL GOETGHELUCK/MINDEN PICTURES植物是如何進化出肉食性的?在1960年上映的一部美國恐怖電影——《恐怖小店》裡,只需要一滴人血。但在現實生活中,卻沒有這麼簡單。現在,一項針對三種密切相關的食肉植物的研究表明,基因的巧妙重組幫助它們進化出捕捉和消化富含蛋白質食物的能力。
  • 植物進化成對人不可見的形態?植物有可能變成動物嗎?
    不同於竹子進化得愈發堅硬,桉樹進化得愈發易燃,貝母的進化是由於人類的行為。通常,植物在自然界的進化由動物捕食和其他植物競爭促成,而貝母卻單單因為人類數千年的長期收割,為求生存,它們表現得僅對人類愈發不可見。幾千年前,貝母就作為一種中藥記載在《神農本草經》中,它的鱗莖形如貝子,因而得名,常入藥用於止咳化瘀。
  • 海葵究竟是植物還是動物?科學家:可能是動植物「雜交體」
    海葵是大海中很常見的一種生物,就像珊瑚一樣,海葵的形狀非常像陸地上的向日葵花,因此這也是它名字的由來,不過,海葵雖然長得很像一朵花,但實際上,它不是真正的植物,它是一種食肉性的動物,它身上看似花瓣的部分其實是它的觸手,這些觸手上長滿了刺細胞,細胞裡面含有毒素,海葵就是靠這些觸手來捕捉食物的
  • 根的進化:植物徵服陸地的武器
    而嚴酷的陸地環境又需要維管植物具備更強大的生存策略,這使得它們繼續向前進化,發展出了一批新的器官。根就是在維管植物登陸後,為適應陸地環境而進化出的器官(圖2)。植物也在根中合成一些激素和代謝產物,並運往需要它們的器官,這使得植物的不同器官能夠協調生長。根的出現是植物進化史上的重要一步,是植物徵服陸地的一個重要武器,它保障了植物在陸地上的生存,為植物的進一步進化奠定了基礎。
  • 人類進化的歷程中,有一對染色體丟失了,究竟被誰偷走了?
    人類進化的歷程中,有一對染色體丟失了,究竟被誰偷走了?人類是地球上最神奇的生物,不僅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還能通過雙手創造,具備豐富的想像力,一直以來人類對身邊的一切事物都充滿著好奇心,才成為創造的動力。
  • 不是動物不是植物不死不滅,"太歲"究竟是什麼?如此神奇?
    河南挖出的娃娃太歲首先,太歲不是動物不是植物不是真菌,而是完全獨立的地球第4種生命體,如果用一句話解釋就叫&34;。不但可治療多種疾病,營養價值也非常高,雖然醫學上目前並沒有證明野生太歲究竟能不能延年益壽?但經常食用讓人脫胎換骨是可以的,屬於補品中的上品。藥用和研究價值也非常高,是生物化學、遺傳學、細胞學、生物製藥研究重點。
  • 植物為什麼可以存活上千年?植物長壽的秘訣是什麼?
    人類在探尋長壽之路上發現了自然界植物的生存之道,為什麼有些植物可以存活數千年之久?雖然從宏觀角度,也就是整體來看,確實沒有什麼相似的地方,但如果從微觀世界,從生命的起源來看,地球上最早出現生命的象徵是小分子蛋白質的出現,那麼植物和動物體內所含有的各種生命元素和基本物質都是相似的,也就是說,植物和動物的原始祖先是相同的,只不過經歷了漫長的進化,變成如今兩種截然不同的存在方式。
  • 進化論被推翻?諸多疑點模糊了人類起源之說,人類究竟從何而來?
    你有沒有想過,我們究竟從何而來,要去哪裡?我們的起點和終點在哪裡?在現代主流科學中,提起人類的起源,你會想到什麼?對,生物進化論,達爾文。它論證了兩個問題:第一,物種是可變的,生物是進化的。第二,自然選擇是生物進化的動力。歸納起來就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優勝劣汰。不得不說,達爾文的這套學說,奠定了進化生物學的基礎,還闡述了人類是由動物進化而來的依據。在後來的歲月中,經過無數的科學家不斷的完善、佐證,更加堅定了進化論在生物學中的地位。
  • 給達爾文進化論出難題:善是進化的動力嗎?
    如果為生存不用惡,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優勝劣汰就是大錯;如果善才是生命進化的動力,不但達爾文進化論要重寫,世界形態也就不會成如今這樣。我們正是以競爭為核心,才構建了人類的文明;但人類的文明顯然不是為了競爭而存在的,文明的目的和人類的意願就是為了消除競爭之惡而存在的。
  • 地球上的植物是按照什麼樣的規律進化的?
    所以是不是可以這麼說:適應環境就是進化規律。一座山上的草、樹、藤沒有進化高低之分,它們都適應當前環境,它們和萬萬年前的植物有進化,因為當時的環境是簡陋的,所以當時的植物也原始初級。植物是爪子扎進土裡的動物,除了不用移動去擴大捕食範圍,生物形為和動物是一理,進化規律應該也是同樣的法則。那麼最原始的植物是在哪裡進化出來的呢?答案是,它們都來自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