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背景
21日白天至22日凌晨,北京城遭遇自1951年有氣象記錄以來最兇猛、最持久的一次強暴雨。此後,北京市防汛指揮部副指揮長潘安君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說,這場特大暴雨已致北京約190萬人受災。道路橋梁多處受損,主要積水道路63處,路面塌方31處;民房多處倒塌,平房漏雨1105間/次,樓房漏雨191棟,雨水進屋736間,地下室倒灌70處;幾百輛汽車損失嚴重。
市水務局副局長潘安君坦言,在應對本次特大暴雨過程中,暴露出城市基礎設施薄弱、防汛指揮的運行機制上也需要進一步完善。
北京排水集團副總經理鄭江表示,目前北京的排水標準還是上世紀80年代建設的,標準比較低。在城區78個下沉式橋區的雨水泵站中,有一半以上為一年一遇,僅能抵抗每小時30毫米的降雨。今年5月,市規劃委公布了《城市雨水系統規劃設計暴雨徑流計算標準》的徵求意見稿,大幅提高了雨水管渠的設計標準,要求設計級別最低也必須是3年一遇,重要地區、重要道路為5年一遇,特別重要地區、特別重要道路為10年一遇。
目前,排水集團正在根據新的排水標準對北京下沉式立交橋的泵站進行改造,目標是在2015年前,讓這78座下沉式立交橋泵站能夠應對5年一遇的雨情,相當於雨量60毫米左右。此外,將採用建設蓄水池、客水分流系統等,使得橋區整體的防汛能力達到10年一遇,也就是能夠抵禦每小時70毫米的暴雨。
對暴雨我們已能提前預報、提前準備,為何還會給城市帶來巨大損失?受災損失為何越來越大?我們的排水系統能抵禦多少年一遇的暴雨?在現有情況下,我們怎樣改造排水系統才經濟合理?
大城市為何頻頻遭受內澇?
「設備運行安全性保障不足,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都有影響」
問:一次暴雨使北京多個城區受災,道路擁堵、下水道無法排水。我們感覺近幾年這樣的情況很普遍。這是為什麼?
劉樹坤:由於時間久遠,排放汙水、廢水的管渠及其附屬設施負擔重、損耗大,加上管理上的漏洞,這就造成設備運行安全性保障不足。出現這種情況,原因是有多方面的。主要分為兩層:一是自然因素。近年來,北京市大規模地建設,城區空間不斷擴大、面積不斷增加,人口也越來越密集。這就加重了土地的負擔,生存環境日益惡化,使道路擁堵、地表層大面積硬化,一到下大雨的時候,路面上的積水下不去,而無法滲入到地下的雨水就會潮水般湧向排水管網,這就增加了排水管道的壓力。二是人為因素。高樓大廈、道路橋梁在迅速建造,但卻沒有能夠與之相適應的排水系統。再加上北京市的整個城鄉區域分布不均衡、道路分支密集交錯、大小管線錯綜複雜。不及時進行檢修和更新,就導致老化和破損的現象出現,難以承受和滿足當前城市建設和人口增加的需求。
城市排水系統是否過時?
「相對國外有很多缺陷,全國大部分地區的地上建設與地下建設都沒有很好地同步」
問:目前,北京現有的排水系統是一個什麼水平?在現有的基礎上如何改進和調整呢?需要多少時間和預算?
劉樹坤:中國的排水系統相對國外來說還是有很多缺陷的。為了省錢,過去很多基礎設備在設計的時候都只是為了滿足當時的需要,缺乏長遠規劃和整體協調,建設滯後。由於當初規劃不合理、而老城區的建築密集,給排水系統很難大幅度升級,各地都普遍存在這種現象。埋在地底下的系統看不到,對城市整體外觀的美化也起不到任何作用,因此地下建設長期不被重視,這樣的觀念造成了現在這種結果。而且,地下建設不盈利、沒有任何回報,等於是無償服務,開發商不願意投資在沒有收益的項目上。在這方面一直無法可依,沒有硬性規定開發商在土地開放時必須修建雨水調蓄設施。現在,廣州市已經立法,北京市目前還未出臺開發土地徑流係數控制的相關政策。
不僅北京,全國大部分地區的地上建設與地下建設都沒有很好的同步起來。地下排水工程複雜,成本高、難度大,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改造。最難的是老城區的改造,一些老城、舊城區的道路管線是很早以前的,屬於老古董了,而且周邊越來越多新建築群的加入,無法拆遷。只能儘量修補和維護。城市規劃建設方面要改變目前的落後現狀,重點放在地下雨水調蓄設施,尤其是深層排水體系上。當然,這些都需要制度支撐和開發商的配合。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實打實,不能表面化。以目前的實際情況和現有的技術來看,想要在短期內完成改造是不可能的,面臨諸多問題,可能需要十年以上的時間。
設計成多少年一遇才合理?
「設計基本上是以1到3年一遇為標準,應該至少設計成5到10年一遇」
問:如您所說,自然環境和城市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使得原來的排水系統有點過時了。好像前幾天的暴雨說是61年來最大的,那麼在現有情況下,北京的排水系統,設計成多少年一遇比較合理,能夠做到既經濟、有能滿足基本要求呢?
劉樹坤:北京的排水系統主要包括雨汙分流排水系統、雨汙合流排水系統兩大類。設計基本上是以1到3年一遇為標準的,這個標準在過去可以適用,但隨著城市建設大規模的發展,對於目前的北京來說是偏低的。應該至少設計成5到10年一遇,才能適應城市的發展需求。具體標準目前還沒有統一定論,還要看政策法規如何來制定,當然,重點是成本預算,得看市政方面能投入多少資金。但事實上最主要的問題還不僅僅是排水設計標準低,還有對土地開發沒有制定控制地表徑流係數的標準,土地開發使地表徑流大幅度增加。因為地下空間不斷被佔據,難於滿足供排水系統升級不說,還分屬在不同城區、不同地段。而不同區域、不同地段規劃和建設的時期不同。這就可能會出現一些設計標準和開發標準不銜接的問題。因為咱們的區域一直在不斷地擴大,原來的城區標準和新增的城區標準,地下的設計,包括排水管網的設計標準情況都不同。要形成一個有統一標準的排水系統是很難的。
怎樣改造才經濟實惠?
「節水迫在眉睫,加大地下投資力度,做好長遠打算」
問:在現有條件下,哪些改進工作比較重要?怎樣維護呢?
劉樹坤:節水迫在眉睫,減少水就是減少排水,我們要有預見性的眼光,做長遠的打算,防微杜漸。同時加大地下雨水調蓄設施投資力度,不能只重表層輕視內裡。排水標準要提高、排水設備要達標,安全性要加強、質量要過關。需要各個部門的積極配合和協調互動。
要改變城市規劃理念,重視對水系的規劃,應用低影響開發(LID)的理念對城市進行徹底改造,增加城市地表滲水能力,降低城市地表徑流係數。如降低綠化帶高程,使其低於路面,形成路邊滲水溝、鋪設透水路面、利用屋頂攔蓄雨水、地下水庫和深層隧道調蓄雨水等綜合措施。
同時,要倡導、呼籲廣大市民朋友們,陳舊觀念要更新,精神建設要加強,傳播資源循環理念,改善城市生活從自我做起,將生活中的廢水、汙水充分利用起來,減少排水管道的壓力和設備的損耗。今後還要多建一些雨水收集系統,做好雨水、汙水、廢水分流的工作。形成節水型、環保型和循環型社會。國外在二十年前已經形成和完善,我們可以借鑑國外的成功案例和立法經驗。圍繞地上地下建設同步進行、健全和改革管理體制、明確各部門的分工和責任,進行全方位的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