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設你是位園丁,澆花的時候發現出水變少了,這時候你有兩個選擇:
一種選擇是繼續澆,把水管壓力開的越來越大,最後水管很可能會爆炸;
另一種辦法,就是捋順一下水管,看看是不是哪裡折起來了,是不是被什麼東西壓住了,你會選擇哪一種方法解決問題?
這個假設出自於一本名叫《掌控習慣》的書,作者詹姆斯·科利爾解釋道:
我們生活中的很多人,都是悶頭澆水的人,給自己不斷的加壓,總感覺自己的生活過的不夠好,是因為壓力不夠大,最後導致我們越來越痛苦。
可實際上如果能夠停下來,想一想哪些東西是可以改變的,摒除一些不良習慣,養成一些好習慣,就能夠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很大的轉折。
在很多人的認知上,都知道養成好習慣對自己是有益的,比如每天運動、每天讀書、每天冥想,可實際操作起來難度卻很大,很難堅持。
其實所有的習慣,無論是好的習慣還是壞的習慣,都只包含四步:
提示—渴求—反應—獎賞
比如我們習慣的看手機,看似再簡單不過的動作,其實也是這四步:
手機鈴聲響起,就是第一步提示;聽到鈴聲響,我們開始好奇,是誰找我嗎?有什麼新的消息嗎?就開始焦慮不安想要趕緊看看是誰在給我發信息,這就是渴求;隨後我們就拿出手機看,這就有了反應,最後心滿意足了,得到了獎賞。
同樣的,習慣的調整的,也可以通過這四步,堅持微調,就可以幫助大家形成一個好的習慣:
01提示:讓好習慣容易被看到
大家都知道熬夜對健康有很大的影響,但還是會每天晚上捧著手機熬到很晚,到了第二天早上起床很痛苦,於是暗暗下定決心:「我今晚上一定要早睡,睡前我一定不看手機,必須看一小時書」,可到了晚上又熬到很晚,形成了一個死循環。
為什麼好習慣總是很難養成,壞習慣卻能一發不可收拾呢?這是因為大多數的好習慣都需要延時滿足,而壞習慣都是即刻滿足。
還是拿熬夜舉例,都知道熬夜有害健康,但是熬一晚兩晚也沒見我健康受多大損害,反倒是我手裡捧著手機刷視頻,讓我感到很滿足,就會一直刷下去。
再就是下班一回到家,看到柔軟的沙發我們就會坐上去,接下來的第二個動作就是拿起遙控器,打開電視看起來,兩三個小時沉沒掉了,本想看書這件事也被拋到腦後。
坐在沙發上之前有想過自己要看電視嗎?我想大多數人並沒有確切想看的節目,但就是這樣一個「坐沙發」的動作,引起了連貫性的反應,這已經成為了習慣,「坐沙發」就像是個提示,提示你的身體坐上去就要把遙控拿起來打開電視。
一個動作就能引起你的一個習慣,可以是壞習慣也可以是好習慣,我們怎麼把「坐沙發」變成一個好習慣的提示呢?
可以嘗試讓壞習慣難以操作,比如拔掉電視電源,把遙控器電池扣掉,久而久之你發現我如果想看電視,還需要去插電源、找遙控器電池,這樣好麻煩,那就不看了吧。
假如你經常一天都不怎么喝水,你可以把水杯放在辦公桌上顯而易見的位置,每天坐在辦公桌前就能看到,就會想喝一點。
時間久了,當你一坐在辦公桌前,就會產生「想要喝水」的反射,「坐下來」這個動作已經成了你喝水的提示,就會幫助你形成一個經常喝水的好習慣。
同樣的,如果你晚上總是忍不住玩手機,可以把手機放在另一個房間,床邊放一本書,我想你躺下肯定是睡不著的,之前一直玩手機,現在手機也沒了,這時候手邊正好有書,你可能就會拿來翻幾頁,看著看著就困了,晚上自然就能睡個好覺。
久而久之「上床睡覺」就成為了「看書」的提示,也會幫助你養成早睡和每天看書的習慣。
02渴求:讓習慣變得更有魅力、不可抗拒
人對什麼東西最沒有抵抗力?某些生產食品的廠商,早就找出了答案,那就是鹽、糖、脂,他們掌握了這個訣竅,只要生產的食品裡用了這樣的配方,你吃了馬上就會感覺好吃,這是本能的喜好。
一旦我們能把習慣,和本能的喜好結合在一起,就能幫助我們形成一個好習慣,如果你正在為如何養成好習慣發愁,可以嘗試一下三種方法:
1. 綁定喜好
比如你是個追劇狂人,追劇這件事讓你感覺快樂,你可給自己做一個這樣的綁定:
我想要看劇,我就要在跑步機上跑一個小時,或者騎一個小時動感單車,你可以一邊運動一邊看。
這就是我們說的通過綁定的辦法,讓習慣變得帶有獎勵,變得更加有魅力,而對於自己來說,最好的獎勵,其實莫過於做自己喜歡的事情,通過這樣的方法,被動的養成好習慣也不是未嘗不可呀。
2. 接近更好的人,進而帶動自己
模仿是人類的天性,比如在公司裡,老闆要求大家做同一件工作,你的方法和團隊裡的其他人都不一樣,哪怕你知道自己是對的,別人都是錯的,你也願意按照他們的方法去做,因為這會讓你有安全感。
同樣的,比如你想健身,你可以找到一個健身群,大家每天都在裡邊打卡,每天約出來一起健身,久而久之你看到別人每天都在健身,你也會去模仿,被帶動。
環境以及周圍人群會對一個人的行為模式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將自己置身在一個積極的圈子裡,對好習慣的養成有著正向的意義。
3. 轉變思維,突出好習慣的益處
好習慣養成的過程讓人痛苦,很多人會選擇辦健身卡,以敦促自己減肥,獲得健康,可繁重的工作一天下來,已經讓人難以招架,哪還有心情和體力去健身。
在《掌控情緒》裡有一則案例:一個殘疾人每天都要坐著輪椅,他的朋友特別的惋惜說:「你天天被這輪椅束縛著,真不容易」。
可這個殘疾人卻說:「這個輪椅給了我自由,它把我從房間裡解救出來,沒有它的話,我連房子都出不來,所以這個輪椅代表自由,不是束縛」。
這就是轉換思維帶給人們的益處,別人看著是「束縛」,但轉換思維一看何嘗不是一種自由呢?
「健身」本是一件能幫你保持健康體魄,還能讓你放鬆心情的好事,如果能把「下班了,我還得去健身」轉變成「下班了,我就能去健身了」,同樣一件事,轉變一下思維,你就會發現,養成好習慣似乎沒有這麼的困難。
03反應:讓好習慣操作起來更省力
仍舊以減肥為例,很多人找健身房,要麼是離自己公司近,下班順路,要麼是離家近,鍛鍊完能直接回家,因為這樣會更省力,習慣養成的概率就更高。
「省力」是養成習慣最重要的一環,如果你在健身房請過私教就會知道,剛開始鍛鍊的時候,教練給你布置的內容很輕鬆,這會讓你產生一種「我可以堅持下來」的感覺,先讓你慢慢養成習慣,再逐漸增加強度。
有一個很好的養成習慣方法,叫做「兩分鐘規則」,就是好習慣的養成,都是從兩分鐘開始,比如你想養成每天運動的習慣,你可以每天先運動兩分鐘,兩分鐘到了就不練了。
開始的時候,不需要讓自己的任務太重,即便你有體力鍛鍊兩個小時,但也請尊重兩分鐘原則。
計劃兩分鐘,就做兩分鐘,慢慢的先習慣這個動作,再調整時間到半小時,直到兩個小時。
大多的好習慣之所以被廢棄,都是因為開始的任務設立的太費力,剛開始的時候就計劃一天鍛鍊兩個小時這樣的強度,我想任誰都會堅持不下來,所以先嘗試兩分鐘,你會有不小的收穫。
04獎賞:讓好習慣給到我們的反饋更愉悅
壞習慣之所以難克制,就在於壞習慣能讓人即時滿足,而好習慣是延時滿足,所以如果能夠讓好習慣也得到即時滿足,我們離養成好習慣就更進一步。
大家經常能在朋友圈裡看到有人曬讀書打卡、健身打卡、學習打卡,這樣的行為對於養成習慣就有很大的幫助。
打卡這件事,會讓我們得到即時的成就感,比如你今天讀完了今年的第100本書,你可以發到朋友圈,讓別人都做個見證。
而且隨著打卡的數量增多,你還會更加的期待讀下一本書,期待下一次打卡。
之所以期待,是因為打卡讓人感受到了成就感,有的人甚至有時會為了湊打卡的數字,去讀一些沒什麼深刻意義的書。
可能有人會感覺,這樣為了打卡硬湊,是犯規,是自欺欺人,但其實哪怕是糟糕的堅持也要好過放棄。
因為你讀簡單的書,時間久了你會發現它不能滿足你,慢慢的你就會繼續去讀那些能給你帶來更多反思的「好書」,糟糕的堅持,會讓你保持一個「讀者」的身份,讓你繼續把這件事做下去,但是放棄會讓你功虧一簣。
當然,我並不是去鼓勵大家這樣不擇手段自欺欺人,這種方法只是養成好習慣的一個開端,而不是終極目標,它只是個輔助工具,當習慣養成,我們就要在此基礎上技藝求精。
你看,其實養成好的習慣並不是一件難事,掌握了提示—渴求—反應—獎賞的思維模型,既很好的尊重了人的天性,又能夠激發人們渴望行動的生理本能。
所以想要養成好的習慣,一定要掌握正確的方法,避免成為悶頭澆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