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恆星的活動現象必須要了解太陽內部的物理過程

2020-10-26 天體生物學

【作者:

太陽的整體結構

太陽內部:

  • 核心區:太陽中心的區域是進行核反應的區域。
  • 輻射區:能量以光子的方式向外傳輸這就是「輻射區」。
  • 對流區:接近太陽表面的時候能量開始以對流的方式進行傳輸這就是「對流區」。

太陽大氣:

在太陽表面分布著太陽的大氣,太陽的大氣又可以分為「光球層」、「色球層」、「過渡區」、「日冕層」這樣一些區域,同時太陽的物質還在不斷地向周圍的空間流失,這個稱為「太陽風」。

探究太陽的活動現象必須要了解太陽內部的物理過程

太陽的活動現象反映的是太陽大氣裡面的一些物理過程,但是它的根源是在太陽內部的對流區,在太陽表面附近由於能量是以對流的方式來進行的,所以在太陽表面的大氣裡面可以明顯地表現出「米粒組織」的結構,這個結構實際上就是氣體源在太陽內部循環地上升下降所造成的一種沸騰現象,這個僅僅是太陽表面氣體的運動方式所表現的一個觀測特徵。

圖解:太陽的表面——「米粒組織」結構

太陽表面下是一個 「對流區 」,在對流區裡面物質主要是以「離子」和「電子」的方式來存在的,由於太陽本身在轉動,根據電磁學的知識,當帶電的粒子在運動的時候會產生電場和磁場,由於轉動而產生了一個偶極的磁場,這個磁場叫「極向磁場」,太陽的自轉並不是一個「剛體」的轉動,在不同的區域、不同的位置太陽的轉動角速度是不一樣的。

不同的緯度,太陽自轉的角頻率也是不同的,在赤道面的區域太陽自轉是最快的,在高緯度的區域,太陽的自轉速度也相對地變慢了,這就意味著太陽的轉動是「角差」轉動的。

圖解:不同緯度太陽自轉的角頻率

由於這個特點就使得太陽內部的磁場會發生變化,這種變化就表現為由極向的磁場演變為環向的磁場。

圖解:太陽磁場示意圖

太陽由於轉動產生了一個極向的磁場,在電離的狀態下磁場和帶電的粒子可以形象的說是凍結在一起的,粒子的運動會改變磁場的位型,當太陽在自轉的時候由於它的赤道面的自轉角速度更快一些,這就使得「極向磁場」就慢慢地產生「環向磁場分量」,並且隨著轉動和次數的增加,環向的分量會越來越強,在這個過程裡面有些磁場可能會由於一些不穩定會從表面會突出出來,這樣突出的磁場在表面看來就像一個拱形的結構,在太陽表面會形成兩個相對低溫的區域,這兩個區域就是所謂的「太陽黑子」。

圖解:太陽磁場形成示意圖

太陽黑子下方的磁場阻礙了物質對流,使得熱量難以到達兩個相對低溫的區域

在太陽磁場比較強的區域裡面,能量的傳輸被磁場阻礙了,所以熱量沒法有效地從裡面到達兩個相對低溫的區域,在外界看來這兩個區域就相對變暗了,變暗的區域又可以分為「本影」與「半影」,溫度大約在3000~4500K,太陽表面的平均溫度大約在5700K,所以溫度的差異造成了顏色的變化。

圖解:「本影」與「半影」

太陽磁場的變化導致「黑子」、「耀斑」、「日珥」、「物質拋射」等現象

「太陽黑子」只是太陽活動的一個表觀的特徵之一,除了黑子之外,還有一些其他的太陽活動現象,譬如「耀斑」、「日珥」、「物質拋射」等等,這些現象都是由於磁場的活動所造成的,磁場突出太陽表面之後形成了拱形的結構。

圖解:「物質拋射」

當太陽大氣的物質沿著磁力線運動的時候,就產生了一個類似於耳朵狀的形態,稱為「日珥」,當磁力線最終破裂流失與外界的磁力線發生「磁重聯」的時候,往往會伴隨著磁能轉變為粒子的動能和熱能,這個時候會產生大量的能量釋放,這就是所謂的「耀斑」以及「物質拋射」,無論是「耀斑」還是「物質拋射」它們都會使太陽能向周圍的星際空間輻射大量的帶電粒子,這些帶電的粒子會嚴重地影響地球的磁場、地球的氣候,特別是對人類的星際活動有非常重要的影響,所以太陽的活動現象不僅僅是太陽自身的關係特徵,還對整個太陽系的生態都有很重要的影響。

圖解:「耀斑」

【作者:

相關焦點

  • 恆星內部核燃燒的過程與核燃燒的物理過程
    ,太陽的光度是 3.845×10^33 爾格/秒,地質學和生物學的證據表明太陽的光度在過去45億年裡面並沒有明顯的變化,去研究太陽為什麼發光,就必須要解釋是什麼能源使得太陽能夠在這麼長的時間裡維持這麼高的光度。
  • 太陽,這個人類又愛又恨的恆星!一起探究這個神秘的天體
    說起太陽,大家都再熟悉不過了,這是一顆人類賴以生存的恆星,為地球生物的生存提供能量,有「萬物生長靠太陽」之稱。曾有人分析研究過,如果太陽消失,人類還能活多久,我只想說,如果太陽消失,不管人類會怎麼樣,都將是一場巨大的災難。
  • 科學家是如何了解太陽內部的?
    科學家是如何了解太陽內部的? 太陽主要由71%的氫和27.1%的氦組成,碳、氮、氧元素綜合起來大約佔這顆恆星質量的1.5%,剩下的
  • 太陽內部氫聚變產生的電子中微子在運動過程中會轉化成其它中微子
    「光子」·很久以前恆星核反應產生的當核心區域的光子向外面運動的時候,由於不斷地和恆星內部的物質發生吸收和散射,這樣的過程使得它的運動軌跡並非是直線的,而是無規則地向任意方向運動,因此在恆星核心區產生的光子運動到恆星表面的時候,所需要的時間可以長到幾十萬年甚至上千萬年,所以觀察到的太陽光子並不是當時產生的,實際上是在很久以前核反應的過程中所產生的
  • 恆星由於量子力學的作用,使得恆星內部的核反應在不斷地進行
    ,產生了地球表面各種天氣的現象,如果要了解太陽本身的光度為什麼這麼高的話,必須要了解恆星內部的物理過程。,通過輻射使得恆星自己發生冷卻,然後再經過進一步的收縮再變熱,所以這個循環的過程就不斷地提供了太陽的能源,他們估計以這樣的辦法太陽可以維持大約1,000萬年的壽命,來保持觀測到太陽光度的大小。
  • 鐵元素「超級吸收」太陽內部輻射能
    根據太陽物理的標準模型,天體物理學家推算了鐵元素功能的理論參數,他們開發了太陽物理學的標準模型,它成為了分析恆星行為的理論基礎。新的實驗研究獲取了鐵元素的非傳導性參數,鐵元素實質性的阻擋作用延緩了光子在太陽內部的傳播,發源於太陽深層區域的輻射能量將會傳遞到太陽的表面,而太陽核心的輻射能量由氫元素的核聚變反應產生。
  • 宇宙中幾乎所有的氧,都是在像太陽這樣的大質量恆星內部形成
    宇宙中幾乎所有的氧,都是在像太陽這樣的大質量恆星內部形成。當這些恆星收縮和燃燒時,它們會在核心內部引發熱核反應,在那裡,碳和氦原子核可以發生碰撞和聚變,這是一種罕見但卻必不可少的核反應,產生宇宙中的大部分氧。這個產氧反應的速率很難確定,但如果研究人員能對所謂的「輻射捕獲反應速率」有一個足夠好的估計,就能開始解答一些基本問題,比如宇宙中碳與氧的比例。
  • 初中物理:《光現象》教材分析
    傳播的速度如何 (要不要介質 )?光在傳播過程中遇到物體會怎樣?遇到不透明物體會怎樣?發生什麼現象?有沒有規律?如果有規律,怎樣找出這個規律? 是個什麼規律?找出它有什麼意義?日常生活中,用的平面鏡就屬於這種情況,它經常伴隨人們。它的工作規律,它的道理各是什麼呢?把想像拓展開來,如果鏡面不是平面,而是曲面(如球面),又會是怎樣的呢?也有用途嗎?
  • 星震學 | 研究天上的「地震」, 了解恆星的「內心」
    現在我們有了答案:天文學家可以通過觀測在恆星內部傳播的震動波,並結合基本物理知識,來推算恆星內部環境。這種和地震學如出一轍的研究方法就被稱作「星震學」。太陽表面的震動模式數以千計,而一些振幅最強的模式,其周期在五分鐘左右,這就是著名的「五分鐘震蕩」。天文學家利用太陽的震動了解了太陽的內部與演化的信息。
  • 讓我點亮你的世界——太陽、恆星的分類及赫羅圖
    本期我們將拜訪我們這位偉大的光明使者,並逐漸過渡到對恆星分類的探討,最後了解赫羅圖,為下一期做好知識儲備。在開始之前,先給大家出一道謎語:誰永遠不會長大?(打一天文現象)(提示:謎底在文中出現。)謎底在文末。
  • 《太陽之美:一顆恆星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帶你了解太陽
    《太陽之美:一顆恆星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立體書封>    出版日期:2019年1月    定價:138.00元 [作者介紹]:     譚寶林    天體物理學博士,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大學天文學與空間科學學院「等離子體天體物理學」首席教授,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會員,主要從事太陽物理、太陽射電天文學
  • 為什麼太陽活動是11年周期?太陽運動終於揭示了黑子的內部運作!
    太陽活動遵循11年的周期,在一個太陽周期的過程中,太陽的磁力活動來來去去。在太陽活動高峰期,太陽表面會出現大的太陽黑子和活動區。壯觀的熱等離子體環路貫穿太陽大氣層,噴發的粒子和輻射射入星際空間。在太陽活動最小的時候,太陽會相當平靜。
  • 為什麼太陽活動是11年周期?太陽運動終於揭示了黑子的內部運作!
    太陽活動遵循11年的周期,在一個太陽周期的過程中,太陽的磁力活動來來去去。在太陽活動高峰期,太陽表面會出現大的太陽黑子和活動區。壯觀的熱等離子體環路貫穿太陽大氣層,噴發的粒子和輻射射入星際空間。在太陽活動最小的時候,太陽會相當平靜。
  • 太陽出現怪異現象,科學家猜測有生命跡象,疑是恆星文明在採礦
    太陽有多重要,毫不誇張的說一句,假如有一天太陽突然間從地球消失了,那麼人類離滅絕的時間不遠了。至於今年春節電影檔黑馬《流浪地球》的劇情那般,太陽死亡後,地球的熱量就會慢慢的消散,溫度逐漸下降。最後地球會變成一個冰球。
  • 太陽是顆奇怪的恆星?
    太陽是我們最熟悉的恆星了,我們每天都看到它,科學家們對它的研究也是最多的,但我們對它的了解仍遠遠不夠。太陽那裡各種物理現象,我們已經知道了其中的基本原理,但是其中的細節我們也還遠遠沒弄清楚。下面我們再來了解太陽的一些怪異之處,以及謎團之所在。它曾有同胞相伴太陽現在正處於孤獨之中,離它最近的恆星也在4.2光年之外,但是它並不總是這樣的,很久以前,它也曾有過一個大家庭。從同一片星雲中誕生出來後,太陽的那些同胞們就逐漸散開到了離太陽上百光年之外。
  • 在恆星演變的過程中,對變星的研究揭示了哪些關鍵信息?
    物理系統的行為會受到宇宙所引導的潛在物理定律的控制,研究變星可以告訴得出這些恆星的物理特性,並且通過擴展,知曉所有恆星的物理特性。因此,而研究變星也是學習恆星的最好方法之一。那麼,到底什麼樣的恆星是變星?在恆星進化的過程中,變星又會如何告訴我們、關於我們生活的這個真實的宇宙。
  • 每天看到的太陽,你真的了解它麼?太陽活動一覽
    NASA太陽的大小對我們來說,太陽是最重要的恆星。如果沒有它,生命無法在地球上生存。這顆巨大的恆星重達332,000個地球。氫原子高速循環運動,有些碰撞並結合形成氦氣,這一過程釋放出巨量的能量。當這種能量從太陽中逃逸出來,我們看到它,就是光線,感受到它,就是熱量。如果沒有太陽,地球上就不會有生命存在。太陽活動詳情早在公元前28年,中國的編年史中就記載了在太陽上觀察到的黑暗區域。
  • 像太陽這樣的恆星在內部核聚變結束後,會變成什麼?
    而恆星內核溫度能夠達到多高、核聚變能夠持續到什麼程度,則又將取絕於恆星的質量。我們看到的恆星處於穩定的狀態,其實其內部無時無刻不在進行著兩種力的相互抗衡,一個是電子的簡併壓力,是隨著溫度的升高,使同類的原子相互結合過程中出現的自然排斥力,可以理解為原子本身不想聚變,有向外輻射力量的趨勢。另一個是恆星本身的重力,在萬有引力作用下,恆星外層的物質時刻都有被向核心處吸引的趨勢。
  • 要變天了?科學家發現太陽活動周期變長,間接影響地球
    太陽對我們來說是特別的存在,不僅因為它是地球的主恆星,更是由於太陽溫暖的光孕育了我們。但研究發現,太陽的活動周期變得越來越長,就連太陽黑子和耀斑等現象都在逐步減少,很多人都在擔心太陽會出現一些不好的變化。科學家猜測,這些現象的發生可能與太陽磁場的睡眠狀態有關。
  • 太陽磁力線折斷後重新對準的物理機制是怎樣的?
    太陽磁場的分布和太陽活動密切相關在我們對太陽磁場的一系列物理機制進行了解之前,首先要明確知道太陽磁場的位置之所在。事實上,太陽磁場不僅分布在太陽上(大多為雙極磁場),同時還涉及到行星際空間區域,而太陽磁場的強弱也不是均勻分布的:1.位於太陽日冕外和恆星內部的磁場強度都很弱,基本磁場強度只有1高斯左右;2.位於太陽日面寧靜區域中的磁場,也被稱為太陽普遍磁場,其強度也僅為1×10-4~3×10-4特斯拉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