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磁力線折斷後重新對準的物理機制是怎樣的?

2020-12-03 環球科學貓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系列徵文賽

作者:文/虞子期

天體物理學中的磁場在宇宙中普遍存在的本質原因

在天體物理學這個領域中,磁場無疑是一種普遍存在、卻默默無聞的一個角色。不同於黑洞和碰撞星系這些自帶高關注度的宇宙存在體,若不是專業的研究人員,很少有人會去在意物體磁場的變化情況。事實上,只要是在宇宙中以正常形態存在的物質,本質上都是一種高能態的等離子體。

龐大但不平滑的銀河系磁場,與星際塵埃之間發生著相互作用

而往往都與等離子體同在的帶電粒子,又讓周圍的空間中產生了磁場,這也是為什麼磁場會在宇宙中普遍性存在的根本原因。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地球磁場的強度在不同區域存在著強弱之分。而位於地球表面的之上的磁場,則又會因為周圍環境因素而隨時發生變化。

與銀河系龐大卻微弱的磁場有所不同,我們地球所在的太陽系中,其心天體太陽的磁場則表現得更為複雜。雖然,在一般物體引發的事件中,磁場更多是扮演一種參與者的角色。但是,當該事件發生主體是太陽的時候,磁場便可以在日冕物質拋射這樣的過程中成為主角。

太陽磁場的分布和太陽活動密切相關

在我們對太陽磁場的一系列物理機制進行了解之前,首先要明確知道太陽磁場的位置之所在。事實上,太陽磁場不僅分布在太陽上(大多為雙極磁場),同時還涉及到行星際空間區域,而太陽磁場的強弱也不是均勻分布的:

1.位於太陽日冕外和恆星內部的磁場強度都很弱,基本磁場強度只有1高斯左右;

2.位於太陽日面寧靜區域中的磁場,也被稱為太陽普遍磁場,其強度也僅為1×10-4~3×10-4特斯拉左右;

3.在太陽的表面還存在被科學家們稱為磁元(始於光球的磁通量管)的區域,雖然其半徑可達數百千米,但磁場強度也僅為0.1~0.2特斯拉;

4.太陽磁場較強的部分主要都位於恆星的大氣層中,局部區域的磁場強度甚至可以高達3000高斯左右。

太陽磁場對太陽黑子、日珥、耀斑等太陽活動現象有直接支配權

之所以在所有星體磁場中,太陽磁場變化是繼地球磁場之後我們最關注的信息,主要是因為太陽本身構成物質中的絕大部分都是高溫等離子體。簡而言之,太陽磁場不僅與其物質形態有關,更密切影響著太陽在其生命周期中的運動演變。比如,太陽黑子、日冕物質拋射、太陽耀斑等。

太陽磁力線從折斷到重新連接的全過程

很早之前,科學家們就發現太陽的磁場線存在折斷、並再次重新對準的情況,並將這個過程稱為磁力線重新連接。而這個過程中,涉及到了磁能到動能、熱能以及粒子加速度之間的複雜轉換。雖然,早在十多年前,就有研究人員曾提出太陽磁力線之所以能夠重新連接,主要是得益於太陽的某種爆發活動。

因太陽噴發而產生的突出物,在與磁力線發生相互作用後發生了電磁爆炸。

而這樣的連接過程,不僅需要發生在電流受到等離子片阻礙較低的更大區域,還需要太陽噴發事件的觸發,才能使得磁場和等離子因為受到巨大力量的擠壓而再次連接起來。但是,在此之前,並沒有人曾觀測到太陽磁力線從折斷到重新連接的全過程。正是由於這樣的電磁爆炸不同於其他地方的表現,如此重要的一幕才終於被印度天文科學家們捕獲。

這場特殊的電磁爆炸始於太陽大氣層的電暈上,一大圈突出物質因為太陽表面的噴發事件而產生,當這些通過原迴路下降到地面的突出物和大量磁力線撞到一起之後,進一步導致了電磁爆發事件。這不僅解答太陽磁力線重新連接需要外部驅動的重要理論、證明了太陽磁場對太陽爆發活動的直接控制,更讓人類對太空天氣的變化、太陽的受控聚變,以及等離子體實驗的理解有了更深入而準確的認識。

太陽磁力線的重新連接揭示了怎樣的物理機制?

或許很多並不關注行星磁層的朋友並不了解,我們曾不止一次地觀測到地球和太陽周圍的磁力線重合現象,但這些過程的發生卻並沒有藉助其他外力的作用,它們的發生看上去總是那麼自然而然。而這一次科學家們觀測到的磁力線重新連接現象,則發生於太陽的一個特殊區域。

在之後的觀測過程中,科學家們還從太陽波長中檢測到,這些等離子體被加熱到了數百萬的攝氏度。而具體值大約在100到200萬攝氏度之間,並將日冕中磁力線重新連接的過程拍攝了下來。位於太陽日冕區域的溫度,為什麼比其低層大氣溫度高出數百萬倍?

太陽磁場中折斷磁力線,可能在自然條件下自動連接,也可能在外界作用下強制相連。

這個太陽天文學領域中的疑惑,一直困擾著歷代科學家們,並耗費了數十年的時間來尋找其熱量驅動的物理機制到底是什麼。研究人員想要解開這個疑惑,於是便對在紫外線波長下觀測到的等離子體進行連接前後的溫度值測量。

而數據對比結果也沒有讓我們失望,因為,太陽磁力線在折斷後重新連接的過程,的確導致了電暈原本涼爽的突起擁有了更高的溫度。雖然,即便磁力線未在外部作用的幹擾下自動連接,也可能會導致電暈的溫度身高。但從這項研究的情況來看:這種被迫發生連接的情況,可以讓等離子體溫度的升高幅度更大,且耗費的時間也相對更短。

從磁力線的再次連接到太陽的其他爆發事件

事實上,包括太陽的周期性耀斑活動和日冕物質拋射,都是其磁性活動的重要體現。因為,這些耀斑需要在磁力線扭曲之後才能從其表面升起,而將電粒子流射入太空的帶電粒子流日冕拋射物質又與耀斑密切相關。在太陽的大氣構成中,日冕便是其中溫度特別高的一部分,我們也只有在出現日全食現象的時候才能看到它。

雖然,這是科學家們首次觀察到磁力線在外部作用下於太陽大氣的上層中被重新連接,但這對其他系統中磁場和星球活動之間的關係理解也有促進作用。比如,我們生活的地球、行星磁層,以及除此之外的等離子體源。與此同時,科學家們將在之後的時間裡對太陽耀斑等爆發事件進行深入研究,以揭示這些太陽活動是否會也會導致磁力線被迫連接。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太空天氣的最大驅動力之一,便始於太陽的這些噴發事件。尤其是對於我們這些在地球上生活的生命而言,了解太陽磁力線的被迫連接方式是特別重要的,它能夠幫助我們建立更有效的預測模型。因為,所有威力強大的太陽爆發事件,都有可能給地球設施造成嚴重破壞。簡而言之,這些研究不僅能讓我們對太陽有更多了解,更能找到有效措施給自己帶來更大的保護。

相關焦點

  • 關於太陽風致地球磁力線變形問題的新思考
    」,因為磁力線是一種根本不存在的無形的東西,怎麼會被太陽風吹變形呢?太陽風從冕洞噴發而出後,還會夾帶著被裹挾在其中的太陽磁場向四周迅速吹散,太陽風至少可以吹遍整個太陽系。可見,目前物理學對太陽風影響地球磁場變形的觀測和描述正驗證了我對法拉第磁力線重新解讀與判斷的正確性,同時也為建立在法拉第力線之上的一整套關於磁場的物理理論,如磁通量、切割磁力、洛倫茲運動等的重新認知與解讀找到了可靠的物理基礎。
  • 科學家研究地球磁場 磁力線重新排現象
    磁力線的突然重新排布  (Everett/編譯)據國外媒體報導,NASA戈達德空間飛行中心的科學家們2014年4個探測器將組成一個監測網,研究從太陽延伸至地球甚至更遠深空的磁場結構。這就是磁層多尺度(MMS)任務。www.planetsdaily.com 地球探索  無論是一個巨大的太陽耀斑還是一個漂亮的藍綠色極光,這些空間中有趣現象的發生都可以歸結為磁重聯現象的影響。當磁場線發生重新分布時,就能產生能量爆發,可相當於幾兆噸的TNT能量釋放。
  • (原創)「太陽初級射線」切割磁力線釋放電磁波
    「太陽初級射線」產生的金屬氫的「磁力矩」切割磁力線釋放電磁波——能量。事實上,太空的磁力線非常弱 ,「太陽初級射線」不會大量產生金屬氫釋放電磁波——能量(光子)。在地球磁場的磁力線與「太陽初級射線」垂直處(赤道)金屬氫的「磁力矩」切割磁力線釋放的電磁波最多。
  • 為什麼太陽大氣層的溫度比太陽表面高
    當太陽自轉時,這些看不見的磁力線會斷裂並再次結合在一起,爆發出耀斑和等離子風暴。這種磁力線斷裂後重新結合的現象叫做磁力線重聯,科學家曾經多次發現太陽磁場出現過磁力線重連,甚至在地球上也發生過這種現象,但我們過去只捕捉到的只是自發重聯。
  • 為什麼會出現太陽耀斑,科學家進行了哪些探索?
    太陽耀斑是太陽上最為劇烈的活動現象。當大耀斑爆發後,會直接影響地球的空間環境,例如可引起無線電短波通信中斷的地球電離層擾動現象,還可引起地磁暴、極光等地球物理現象;伴隨耀斑爆發產生的高能粒子流還可能對航天飛行器造成威脅。研究耀斑發生的原因、準確預報太陽活動,一直是太陽物理工作者的重大研究課題。人們最初對太陽耀斑的認識說來有點可笑。
  • 太陽噴出比太陽還大圈環,像電影中世界末日機器,幸好沒對準地球
    當太陽表面兩個相反的磁場聚集在一起時,磁力線會重新排列,這就是所謂的磁重聯,可以釋放出原本存儲在磁場中的巨大能量。這些磁力線在螺旋形的結構中向左或向右扭曲,並在太陽磁力線環圈的拱圈上重新連接,突然釋放能量就可能產生耀斑,並拋射出大量的日冕物質。
  • 太陽表面究竟什麼樣?
    近日,萊布尼茨太陽物理研究所(KIS)發布了兩張新的太陽視圖。這兩張圖片是由西班牙的格雷戈爾太陽望遠鏡(GREGOR)拍攝。太陽系中的八大行星、小行星、流星、彗星、外海王星天體以及星際塵埃等都圍繞著太陽公轉,而太陽則圍繞著銀河系的中心公轉。 太陽與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但人類很難獲取太陽表面真實圖像,因為太陽每秒都要燃燒約500萬噸氫燃料。將鏡頭直接對準這樣一個表面溫度為6000攝氏度的星體,物鏡聚光後,會聚光到目鏡組裡。
  • 太陽磁場是怎樣起源的?我發現別有洞天
    太陽磁場是怎樣起源的?我發現別有洞天文/袁玉剛 圖/來自網際網路目前,主流科學認為太陽以寧靜太陽為主體,附加太陽活動。寧靜太陽是一顆球對稱恆星,穩定而均勻地朝四面八方發出電磁與粒子輻射。太陽活動則是局部表面的各種擾動,包括黑子、耀斑、日珥和日冕物質拋射。
  • 雲南天文臺清晰觀測到 太陽上一個小暗條被切斷並爆發
    科技日報訊 (記者趙漢斌)太陽爆發活動與空間災害性天氣密切相關,暗條就是其中之一。近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獲悉,該臺撫仙湖太陽觀測與研究基地的研究人員清晰地觀測到由不對稱磁重聯導致的一個小暗條被切斷並爆發。
  • 奇特的太陽暗條被磁力切斷並爆發:雲南天文臺記錄清晰過程
    太陽暗條與日珥是同一事物的陰陽兩面,從本質上是懸浮在高溫、稀薄的太陽日冕大氣中的等離子團,依靠磁場結構支撐。一般來說這些等離子體比周圍日冕環境的溫度低100倍,密度高100倍,因此在太陽表面投射出暗條紋。但如果處於太陽邊緣,以深空為背景,就會明亮如煙花,仿佛在太陽側面勾勒出的「耳朵」。2015年,科學家們曾記錄到有史以來最長的暗條,達到100萬公裡以上,超過太陽半徑。
  • 電流、磁力線方向演示器
    電流周圍存在著磁場,電流方向與其周圍磁場的磁力線方向用右手定則來確定。在物理教學 中,要想準確、形象、生動地演示出磁力線的方向及電流與磁力線方向的關係比較困難。
  • 研究揭示日食期間共軛半球電離層響應機制
    日食是一種獨特的天文現象,日食期間,太陽輻射大幅降低,引起一系列大氣層和電離層的變化。從20世紀70年代起,學界就已開始關注日食引起的電離層變化。中國科學院地球與行星物理院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樂會軍等基於全球電離層熱層耦合模型,進行了觀測和數值模擬研究;針對共軛半球電離層擾動的主要物理過程及其驅動因素,展開了模擬分析。研究表明,除了日食區的電子密度下降外,在南半球共軛區附近還存在顯著的電子密度增加現象(圖1)。為進一步理解其物理過程,研究人員進一步分析了電離層各關節參量的變化特徵。
  • 沒有氧氣,是什麼讓太陽熊熊燃燒?
    2.從觀測來說,太陽表面確實可以觀測到大量的火焰狀結構。簡單普及一下太陽物理的背景知識。 太陽結構可以簡單分為太陽內部和太陽大氣兩部分。太陽大氣從裡到外,被人們分為光球層、色球層和日冕三層。光球層和色球層是很薄的(500公裡和2000公裡),溫度也比較低(約6000度),而日冕的厚度則可以達到好幾個太陽半徑,溫度猛增至數百萬度。
  • 巨大的太陽風暴離地球越來越近了!
    這是因為當太陽風撞擊磁層時,兩組磁力線就會糾纏在一起。這種相互作用會產生熱量,加速太陽風帶來的帶電粒子(即離子和電子)的運動,會暫時減弱地球的磁場,產生強大的磁暴,那就是極光,而當這種效果加強時,我們同樣能看到更加徇爛的極光。
  • 怎樣用經典物理學計算出太陽的壽命?答案你不會想到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的天文航天# 系列徵文網友提問:「我該怎麼用經典物理學計算太陽的年齡?我知道它的壽命是大約100億年,但這是怎麼計算出來的?」答:這需要一點經典物理學以外的知識,但是你仍然可以通過非常簡單的計算估算出太陽的壽命。圖解:太陽的生命循環;未依照大小的比例繪製。
  • 在太陽表面首次發現奇特磁暴
    如果仔細觀察並使用磁力線標註這些磁場,會發現有時候某些局部磁場的磁力線會突然斷裂,並在極短的時間內重新排列,這種過程被稱為磁重聯(magnetic reconnection)。磁重聯是太陽表面快速能量釋放過程,也是太陽磁能轉化為粒子動能的過程,被認為可能與耀斑和日冕物質拋射(CME)有關。如果說太陽核心的能量來自核聚變的話,那麼太陽表面所有高能現象幾乎都來自磁重聯。
  • 迴轉和驚喜,帕克太陽探測器的數據印證了20年前的理論
    圖像:動畫展現的是磁力線經過互換後重新連接,將磁場折回日冕中。隨著科學家所獲得的信息越多,所模擬出來的圖像就越符合密西根大學研究人員在世紀之交提出來提出來的理論。密西根大學氣候與空間科學與工程學的教授Justin Kasper說,由Thomas M.
  • 觀測到一次前所未有的太陽爆炸,科學家這次將有何收穫?
    簡介:天文學家在觀測太陽過程中,首次發現由火山噴發這一外部驅動因素引發的磁重聯——指由於太陽磁力線周期性折斷並重新排列,磁能轉換成動能、熱能和粒子加速度。該發現對進一步研究強制重聯及建立預測模型有重大意義。
  • 在太陽的邊緣瘋狂試探,「帕克」太陽探測器即將迎來近日點!
    「我們需要深入這一區域,採集新的等離子體,採集新形成的物質,從而觀察那裡正在發生什麼過程,存在什麼物理機制,」NASA華盛頓特區總部太陽物理學分部主任尼古拉·福克斯(Nicola Fox)解釋道,「我們想要了解為什麼會存在這種溫度倒置——你從一顆高溫的恆星旁邊經過,卻發現它的大氣層變得更加炙熱,而不是像你想像的那樣陰冷。」
  • 科學家在第一分鐘,就測量到太陽耀斑,不斷演變的能量!
    2017年底在現有太陽黑子旁邊的太陽表面爆發了一個巨大新磁場區域,磁能的強烈碰撞產生了一系列強有力太陽耀斑,在地球上造成了動蕩的太空天氣條件。這是新澤西理工學院現在開放的擴展歐文斯谷太陽能陣列(EOVSA)射電望遠鏡,捕獲到的第一批每時每刻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