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10月9日消息(記者周堯 張兆福)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他們是村裡土生土長的娃娃,血管裡流淌著父輩們執著堅韌的血液。他們又是新一代蓬勃向上的青年,性格裡浸染著青春奮鬥的底色。在脫貧攻堅的道路上,他們敢闖敢拼,與父輩們一起,共同守護這片生養他們的熱土。正是因為他們的堅守與拼搏,才讓我們的鄉村更有活力、更有希望。
鄉親眼中的他(她)
村民1:我印象中的楊成蘭是很喜歡開玩笑,很活潑的。
村民2:比很多男孩子都能幹,我們村裡沒幾個,獨一無二隻有她一個。
村民3:心好,有禮貌。
楊成蘭:我今年34歲,但心理年齡20歲,我是倚山人手造生活工作室的創始人,我的愛好是唱歌,比如去山上挖染料來染布的時候都喜歡唱歌。
車子在山谷中一路穿行,越過山脊後,能夠看到路邊不顯眼的岔路口,豎立著最具侗族特色的木樓,像一座小寶塔似的。順著僅能通過一輛車的土路沿坡而下,就到了楊成蘭的家——貴州黔東南栽麻鎮豐登村。楊成蘭說:「其實我們村就這個寨子和一進來那個寨子,以前那邊有不少山坡……」
眼前這個指甲被染成藍靛色的瘦小姑娘,留著烏黑的長髮,一個麻花辮子低低地垂在背上,穿著藍白相間的侗族傳統服飾,渾身上下散發著板藍根葉子的清香味。
三月種棉,八月摘花。摘下棉花後,還要用傳統的木製紡紗機,將棉花紡成紗線,再用織布機把紗線織成土布。選棉、軋花、搓棉;絞紗、排紗、撿紗;染布、捶布、蒸布,每一道都遵循著侗族人傳承千年的古法織布步驟。
「這些薯莨其實都是野生的,我們都去山上採,採完之後,我們拿來洗,再拿來進行染布,拿來煮。」作為這個偏遠村莊走出來的第一位大學生,楊成蘭帶著全村人的希望,是去大城市裡闖蕩過的。當年她在溫州幹早教培訓,月收入過萬,平穩又安逸。日子本可以一直這麼過下去。直到2016年年初,春節回家,村子裡熟悉的寧靜忽然讓她覺得有些不對勁。她說:「發現過完年,村裡面就死氣沉沉的,非常悽涼,就是那種安靜到讓人心慌的那種感覺。」
在豐登村,侗族人口佔96%以上。幾乎家家戶戶的婦女都會織染,但是沒人想過要把這祖祖輩輩傳下來的技術變現,村子裡的姐妹們只能和男人一樣外出打工,在建築工地上賺錢養家。一個字,苦。楊成蘭說:「我們婦女出去的時候,基本上該搬磚的搬磚,該建築的建築,該捆鋼筋的捆鋼筋,但是她們有手藝活沒地方發揮,她們原本有的東西反而被抹去了,有兩個婦女由於勞累過度,腦出血去世了,我覺得非常不好。」
這個春節後,楊成蘭就沒有再離開家鄉,她決定辭掉大城市的工作,用古老的侗族藍靛印染技藝,為貧困的家鄉染出一片藍天。這個決定,讓看著她長大的村裡人都覺得不可思議,就連丈夫吳方俊要轉過這個彎都不容易。吳方俊說:「她肯定說她很喜歡,第二,我們民族的東西我們不去做的話,小孩子都不會做了,整天給我做思想工作。」
只有四萬元啟動資金,楊成蘭的倚山人手造工作室就這麼開張了,只是這個工作室不在窗明几淨的寫字樓,不在原汁原味的侗族木屋,卻在又髒又小的廢棄豬圈裡起步。為了帶動村民一起致富,她開始挨家挨戶地找「織娘」。這土布也能賣出好價錢?最初誰也不相信。她說:「也有願意做的,但是基本上可能70歲左右的人,半信半疑地不會相信你,我織出來給誰,你不給錢怎麼辦?我就只能先給錢,織成啥樣我都要。」
誰要願意做「織娘」,楊成蘭就給錢,但實際上銷路還都沒有眉目。人手欠缺、技術難學、資金緊張、市場遇冷,半年後,莫說賺錢,自己的溫飽都成了大問題。但即便是吃野菜,這事她也硬是要幹下去。她說:「真的到沒有飯吃的地步了,我就去弄點野菜,反正餓不死,我就可以做這件事情。」
年輕人光靠韌勁也不行,還要有腦子。楊成蘭的第一筆訂單來自她的大學老師,這讓她忽然意識到侗布在村寨裡並不稀罕,只有走出黔東南,侗布的光彩才能夠充分釋放。於是她想到了做網店。
楊成蘭和愛人把純手工製作的侗布和成品拍照上網。果然,訂單紛至沓來,其中不乏來自日本、韓國的海外訂購。
楊成蘭:剛開始國外訂單是最主要的訂單。
記者:整個淘寶網店的收入大概有多少?
楊成蘭:2018年的時候大概也就100多萬。
記者:線下的收入還有嗎?
楊成蘭:線下大概也可能幾十萬左右。
侗布終於火了。短短三年時間裡,年銷售額超百萬元。2018年實現收支平衡後,楊成蘭又成立了傳統織染合作社,吸引貧困戶入股,幫助村民脫貧增收。現在比起出去打工,村裡的年輕姑娘們更願意往合作社裡跑。有位叫楊秋雲的女孩給記者算了筆帳。楊秋雲說:「在外面打工。我們去的時候一個月才1000多。我現在這裡,做得多的多做得少的少,兩三千。肯定在家裡面好一點,可以帶著小孩又可以自己做事,也可以學到很多東西。」
楊成蘭說,創業四年,她最大的幸福就是到村民家中收侗布的時候,把錢放在她們手裡,看到阿姨們臉上露出燦爛的笑容。侗布走出國門、遠銷海外,同時,也帶動了當地棉花、藍靛草、柿子樹的種植熱情。截至今年5月31日,楊成蘭所在的豐登村已經按流程全部實現脫貧。她說:「基本上我們村的貧困戶我們全包了,他們都會在這邊務工,都能夠達到國家的一些標準的脫貧,現在榕江已經有一個藍靛製作廠了,專門製作泥,因為它不僅僅是作染料用,還可以藥用。」
熱愛的歌還是要唱,傳統侗族織布染布的技藝沒有消失,楊成蘭的夢想也還在繼續。對於未來,她說,她身上流著侗族人的血,也有著現代人的魂。和她一樣的所有織娘都會帶著對織布機的尊重,帶著對染缸的敬畏,繼續讓侗布走出大山,把這份根植於血脈的文化傳承下去。「我個人覺得在經濟上扶貧的同時,比如老百姓思維、思想、教育這些方面也需要『扶貧』。我們往後還需要學習、勤勞,要振興起來,我們的鄉村才會更有活力。」
《寫給20年後的自己》
最難的日子已經過去了,不知道見識過大城市的霓虹燈,你是不是還是更喜歡咱們的小木樓呢?希望你的生活越來越好,也希望咱們侗族織娘們也在織布機上賺更多的錢,我還希望家家戶戶的娃娃都能上得了學,上得起學。路還長著呢,加油吧蘭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