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石頭村裡遊人多

2020-11-29 中國經濟網

  初秋時節,天津市薊州區府君山後,「石頭村」西井峪村吸引了大量遊客。

  「兩棵銀杏樹」,這是周雲龍給自家民宿起的名字。周雲龍認為,「石牆、青瓦,院落裡兩棵參天的銀杏樹,濃縮了西井峪古樸、自然的美」。

  周雲龍是「90後」,他放棄了外地穩定的工作回到家鄉,開起了民宿。從走出大山求學、工作,再到回鄉創業,周雲龍說,「這是因為村子環境越來越好,鄉村旅遊給家鄉帶來了巨變」。

  西井峪村四面環山,村裡到處是石頭屋、石頭巷,因此也被稱為「石頭村」。村委會主任周維東回憶說,以前村民們大多以開採石料為生,大山被炸得「遍體鱗傷」,村子總是被煙塵籠罩。由於村集體幾乎沒有收入,直到2014年,村裡的路還是石頭路。

  近些年,西井峪村選擇了發展旅遊。但村裡沒有旅遊景區,如何吸引人?靠山吃山!村裡的石屋、石牆、石凳、石巷、石路,都是頗具特色的旅遊資源。如今,西井峪村的石頭都成了「金疙瘩」。

  2015年,薊州區漁陽鎮大力發展特色農家旅遊,為西井峪村引進旅遊公司,把村裡老宅打造成高端民宿。天津市交通運輸委還改造提升了西井峪路。「好政策+好路子」成就了這個「網紅村」。2019年,西井峪村入選全國首批鄉村旅遊重點村名單。

  這些都讓周雲龍看到了致富奔小康的希望。2019年,周雲龍貸款20多萬元改造民宿。如今,加入攜程等網絡平臺後,他家民宿的入住率不斷攀升。「今年營業額超過了20萬元,目前正在籌建新的民宿院落。」周雲龍介紹。

  在西井峪村,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回鄉創業。周維東介紹,截至2019年,西井峪村高端民宿和優選農舍已經開辦了43家;今年又新開業了10家。2019年,西井峪全村旅遊收入突破800萬元,村集體收入突破80萬元,村民人均收入2.3萬元。「年輕人回鄉創業,還帶來了新理念、新管理方式,相信西井峪村會發展得越來越好。」周維東說。

  記者在西井峪村看到,各具特色的高端民宿依山而建,咖啡廳、水果店依街而立,村子裡古樸與現代交匯,文化與建築融合,遊客絡繹不絕……西井峪村正奔跑在綠色發展的大路上。(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商 瑞 李 傑 武自然)

(責任編輯:王炬鵬)

相關焦點

  • 手機裡的小康生活(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村裡更多的年輕人開始去城市打拼,期待擁有更美好的生活。在「大哥大」亮相之後沒多久,從城裡回來幾個腰掛尋呼機的青年。各式尋呼機流行了一陣,就被翻蓋的、直板的各種非智慧型手機取代。後來,智慧型手機普及,人們的選擇更加多樣了。手機外觀變化的背後是移動通信的迭代。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滿面愁容變成了一臉笑容
    開欄話:2020年是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之年。為全面反映我市為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努力奮鬥的非凡歷程,展示我市在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中取得的巨大成就,即日起,營口新聞微信公眾號開設「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欄目,多維度、全方位、多視角展示我市廣大幹部群眾,積極投身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共建美好家園、共享幸福生活生動實踐。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主題報告文學徵文】井兒村的脫貧致富經
    我們即將實現第一個一百年奮鬥目標,邁向更加壯麗的新徵程。每一個人都心懷激蕩、充滿期盼。小康承載初心、小康屬於人民;小康源自奮鬥,小康點亮生活。決戰決勝的最後階段,秦州大地一派火熱的攻堅場面,廣大幹部群眾意氣風發、鬥志昂揚,正在全力以赴、衝刺勝利的終點。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房屋翻新 住得舒心
    6月11日,中宣部舉行「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主題採訪報導活動啟動儀式,全面啟動「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重大主題宣傳。小康源自奮鬥、小康點亮生活。根據部署,此次主題採訪報導把視角聚焦在「人民眼中的小康」,將圍繞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講述普通群眾用勤勞雙手創造美好生活的小康故事,展現廣大群眾為過上好日子的拼搏與奮鬥,激勵廣大幹部群眾堅定信心攻克難關、同心同德奔小康。小康故事,小康人生;小康家庭,小康社會。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編者按:小康承載初心、小康屬於人民,小康源自奮鬥、小康點亮生活。2020年6月11日,中宣部舉行「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主題採訪報導活動啟動儀式,全面開啟「決勝全面小康 決戰脫貧攻堅」重大主題宣傳。  黑龍江佳木斯市富錦市東北水田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劉春回憶40年來依靠種地擺脫貧困、走向小康的歷程時感慨萬千:「我們農民的小康生活夢想很簡單,種地容易,賣糧也容易,我們合作社的成員們基本實現了!」  通往農民專業合作社的道路並不是一帆風順的。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阿菲老達村的蝶變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阿菲老達村的蝶變 --西昌電力扶貧側記 2020年09月07日 18:33:46來源:四川新聞網涼山頻道 編輯:王飛 四川新聞網消息(王懌陽)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小掃把「扎」出新生活
    如今,該村把扎掃把做成了產業,小小掃把「扎」出了阿亞格曼幹村村民的小康新生活。  小掃把成了「小寶貝」  「以前扎掃把是為了家用,現在這可是我過上小康生活的寶貝。靠扎掃把,我每月有3000多元的收入。」10月12日,扎了20多年掃把的阿西木臉上露出孩子般的笑容。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臨川多舉措發展燈芯草產業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臨川多舉措發展燈芯草產業 2020-11-04 15:3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在希望的田野上 攜手並進奔小康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在希望的田野上 攜手並進奔小康 2020-08-13 17:2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寧夏養牛行家馬國財的小康路
    5年前,他響應政府號召回鄉創業,短短幾年間就摘掉貧困帽,過上了幸福的小康生活。馬國財家住寧夏回族自治區同心縣河西鎮旱天嶺村,這是個移民新村,由附近山區自然條件比較差的幾個村莊合併組建。馬國財2014年遷移到這個村子,剛開始他跟村裡人學養羊,但不久就碰上瘟疫,由於缺乏應對經驗,死了100多隻羊,不但賠光了多年積蓄,還欠下不少債務。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主題報告文學徵文】磅礴的馬鹿河
    開欄的話:2020年是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的收官之年。我們即將實現第一個一百年奮鬥目標,邁向更加壯麗的新徵程。每一個人都心懷激蕩、充滿期盼。小康承載初心、小康屬於人民;小康源自奮鬥,小康點亮生活。決戰決勝的最後階段,秦州大地一派火熱的攻堅場面,廣大幹部群眾意氣風發、鬥志昂揚,正在全力以赴、衝刺勝利的終點。從今日起,本報開設「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決戰決勝脫貧攻堅主題報告文學專欄,連續刊發我市30餘位作家從基層帶來的脫貧故事,展現人們身邊和眼中的變化。敬請關注。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採訪團走訪金斯瑞 感受企業氛圍
    近日,南京召開「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系列新聞發布會第二場,該系列發布會邀請中央駐寧媒體、省屬媒體、市屬媒體、網絡媒體和外宣媒體等參加,宣傳報導南京市不斷書寫「強富美高」新南京建設的生動實踐,進一步營造積極推動建設發展的濃厚輿論氛圍。
  • 綠色鋪就小康底色(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態環境質量很關鍵。在魚米之鄉江蘇,長江流淌出河網密布、孕育著繁華興盛。作為經濟大省,江蘇堅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以此為牽引,統籌做好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讓綠色成為全面小康的底色。  生態修復——  廠房變綠廊 包袱成財富  「觀音閣下月泉軒,溝深水淺白鷺閒。道盡幕燕大美景,風景獨好故園田。」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博湖:沙漠駱駝馱起牧民「增收致富夢」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博湖:沙漠駱駝馱起牧民「增收致富夢」 2020-11-25 18:1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平壩區桃花湖村:「小黃姜」迎來大豐收 姜...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平壩區桃花湖村:「小黃姜」迎來大豐收 姜農採收露笑顏 2020-11-24 17:2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八十七)直灘鎮團結村:村民過上了好日子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八十七)直灘鎮團結村:村民過上了好日子 2020-10-09 20:2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雙牌陽明山村:吃上旅遊飯 甩掉窮帽子
    廖芝民在整理房間  「一家四口就我一個人有山,生活一直比較拮据。」廖芝民夫妻二人在家務農,收入本就微薄,為了供兩個孩子上學,一家人的生活陷入困境。  2014年,當村裡的扶貧工作隊進到他家調查摸底時,一家人擠在簡陋的老房子裡,整個家裡沒有一件像樣的家電。  「村裡看我比較困難,搞村莊綠化的時候請我去做事,有了一部分收入,再加上國家給的危房改造資金,才建起了新房子。」雖然靠相關扶貧政策改善了生活條件,但靠自己賺錢致富一直是廖芝民的夢想。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咱村裡有漂亮的水衝廁所啦!」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咱村裡有漂亮的水衝廁所啦!」廁所雖小,展現的是鄉村振興的民生和文明;如廁事微,卻關乎農民生活的體面與尊嚴。開魯縣建華鎮大力推進全域「廁所革命」,為的就是改善城鄉人居環境,提高群眾生活品質。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 梨樹縣:黑土地上綠色路
    7月22日下午,他向總書記詳細介紹了保護黑土的梨樹模式:「我們想了個辦法,把玉米秸稈還田,就像給黑土地蓋了一層被子,不僅可以防止風蝕水蝕,起到抗旱保墒作用,秸稈腐爛後還可以增加土壤有機質。土質鬆軟,玉米根系扎得更深了,還能抗倒伏。」  「這個模式總結推廣了嗎?」習近平總書記關切地問。  「梨樹縣已經推廣了200萬畝,全省推廣了1800萬畝,計劃推廣到4000萬畝。」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厚待青山得「金山」
    貴州多山,重重高山阻礙了發展的腳步。「地無三尺平、人無三分銀」的貴州,如何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靠山吃山、吃山養山。幾經摸索,貴州走出了一條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的發展新路,將山地氣候多樣性和生態優勢結合起來,發展現代高效山地農業,讓綠水青山變成群眾的「綠色提款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