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食用養殖:蝸牛引起了一場革命,軟體動物的養殖就是一種畜牧方式 。
蝸牛在當代高級烹飪術中與龍蝦和鵝肝醬一樣,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但它在美食者中的口碑並不一致,上升到目前的顯赫地位也相對要晚一些。大約是在20世紀,巴黎的一些餐館老闆對某一鄉村烹飪風格特別青睞,這使得它從被排斥和蔑視的社會地位中得到了復甦,並且成了一種美食。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糧食緊缺的年代,高級廚師才把它作為食物提供給大家,即使是現在,在法國,加泰隆尼亞和義大利一些地區外的現代化西方國家,人們還心存感激地記著蝸牛這道菜。因為它是我們故事的主角,而且可能解決我們故事中最神秘的問題之一:人類為什麼成群飼養別的動物,作為食物來源,這是怎樣開始的?
由飼養者仔細給予草本植物或麥片粥進行餵養。它是一種非常有營養的食物,食用時,加以一個盛大蒜和黃油的容器,在碟子裡進行調味,浪費很少,但營養價值很高。與難以馴服的四足動物相比,蝸牛更易於飼養。最初的飼養員, 通過手工挑選出小的和不利飼養的蝸牛,很快就能從選擇性飼養中獲取利益。它是一種食草動物,不需要額外的食物消費;它們可以大量成群的飼養,不需要火和任何特殊設備;它們對人不具有攻擊性,也不需要選擇或馴養領頭動物或藉助狗來進行幫助。它們幾乎是一種營養全面的食物,是商人旅行,朝拜和舉辦活動的上好之選,如在短短幾天的旅行中,帶上它,例如eremina, 外加一點水,就可以跟帶大量的肉有一樣的營養作用。
在美索不達米亞的一些地區有大量的蝸牛殼,可見這動物在古代蘇美爾人的飯桌上是一道常菜,這看起來好像是在波斯頓中心挖掘出來的一個軟體動物農場的遺址(距今約8000年)。
我們可以設想一下,這段歷史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古代的蝸牛堆顯示那時的個頭,其平均大小要比現在的大,因而,似乎在冰河時代晚期的蝸牛復活節,可以說規模巨大,以致除了有學術禁例,我們認為,這是系統性的進行食品生產的證據。在難以擺脫食物史上發展和進步模式限制的情況下,這些食物的養殖開展得如此之早,簡直有點讓人難以置信。養它不需要技術支持,與常見的食物有著類似的收集和儲存方法,但教條主義者並不這樣認為。從貝殼堆形成的地層學順序來看,吃它的人明顯早於依賴複雜技術進行狩獵的殖民者。弗蘭克提巖洞是阿格利得南部的一個珍貴的地方,那裡有一個大約10700年前的巨型蝸牛殼堆,上面覆蓋了很多其他動物的骨頭,最主要的是紅鹿的骨頭,其次是大約4000年後的金槍魚骨頭。
軟體動物可能是第一種被人工飼養的畜牧業動物,其重要性還沒人提到過,更少有人會對其進行調查或者承認此事的真實性,因為支持它的證據很少,所以必須進行試探性的假設。同時有許多甲殼類古代動物的殘餘體分布在它周圍,這些殘餘物成堆的分散在世界各地。在開發海洋生物作為食物的過程中,提出畜牧業先於狩獵出現是很合理的,因為捕魚就是狩獵的一種,它需要高超的技術,加以誘餌,進行輔助支持。相反,軟體動物的養殖只是一種自然的聚集活動,是可以手工進行的。在古丹麥的大型貝殼堆中,最主要的物種是牡蠣,海扇貝,蚌類和玉黍螺,還有許多別的生物,蝸牛就大量存在於其中。在中石器時代,軟體動物的貝殼堆開始大量增長,它們密集在歐洲西部海岸,尤其是斯堪地那維亞半島,在那裡他們安靜的生活著,延伸的長度幾乎相當於美國整個太平洋海岸線的長度。
在蘇格蘭的奧本和拉恩,在布列塔尼半島盛行卡普薩文化的北非地區,在加利福尼亞,阿斯圖裡亞斯伊比利亞海岸的塔霍河流域,它們更是驚人的集中。貝殼通常在各地的淡水滋生地堆積。牡蠣是貝殼中引人注目的成分,它無需與稱作『牡蠣養殖』的東西聯繫起來,因為即使是人工堆成的也不存在著選擇性飼養:在中石器時代牡蠣的消費量大幅度增長,給人印象最深的大概是牡蠣採集技術的進步。在塞內加爾沿岸,科西嘉島的黛安娜湖以及法國旺代的聖米歇爾雷默地區,有大量的島嶼都完全由丟棄的牡蠣殼堆成,並且,這些牡蠣殼堆在海洋資源豐富的地方。在緬因州有一個約有七百萬蒲式耳的貝殼堆(蒲式耳是容量單位,1蒲式耳=8加侖)。
在上述的許多地方,貝殼聚集速度的增長,通常發生在6000到8000年前,代表了食物史上不可推測的一次革命。歷史學家通常預測,大範圍的饑荒可以引軟體動物消耗的增長,但是小範圍的更利於飼養生物,通過供應更大量的貝類動物,可以得到更好的效益。考古學家把軟體動物當作一種採集食物,但哪裡消費的多,哪裡的效益就好,這至少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他們已經開始系統性的養殖動物。
蝸牛引起了一場革命,可能會牴觸英雄和浪漫的意義,然而開始系統性的生產食物顯然需要包括物種歷史上與食物相關的一些革新,這種革新在傳統上分為兩條形式,它們都是以先進的模式作為特徵的,分別是農業和植物食物物種的科學改革,此二者很容易被歸為通過聚集生長,同時放牧和畜牧業都認為是狩獵運動的發展結果。他們都間接的誤導了傳統觀點:一些農作物的種植和牲畜的飼養都可能比狩獵要早,軟體動物的養殖就是一種畜牧方式,與任何一種被稱為打獵的活動相比,更像是一種聚集活動,一些農場可以通過非狩獵方法來得到馴服的動物,例如對動物進行斷奶,使其迷路。或者吸引動物到他們的住處來,然後農場主就可以改變飼養方式,使他們定居下來。這些生物中,有的可用來消滅害蟲,有的可以作為天然的「食品處理機」:反芻動物和食草動物能夠直接將人類不能直接利用的能源轉變過來,例如放牧過程中給予堅硬難吃的食物,用廚房的剩菜剩飯進行餵養,這樣到人嘴裡的則是美味的被稱為肉的東西了。在饑荒時節,則可把他們當作可移動的食品庫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