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人:老蘇州 季進興
●記錄者:記者 周建越
●人物名片:季進興,黨員,滸墅關人,下過鄉、插過隊、參過軍。1981年進入滸墅關蠶種場工作,當過民兵營長、做過主持工作的團委副書記。2015年退休後,將精力投入到對「身邊文化」的挖掘與傳承上,專心做個「活碼頭」的「說書人」。
●記錄者說:老滸關人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對當地厚重的歷史文化有著深厚的感情。今年66歲的季進興也是其中之一。在他看來,有人的地方,就有文化,就有手藝,就有非物質文化遺產。越老的物件,越有年代感和歲月的滄桑感;每逢看到與滸關有關的老物件,他就如同看到了滸關人過去的生活。有了這些老物件的存在,才能讓人觸摸到最真實的歷史;有了最真實的歷史,才會感受到偉大祖國光輝燦爛的歷史。
我叫季進興,是地地道道的蘇州滸墅關人。
今年國慶,我格外高興——妻子、女兒、女婿、外孫女國慶節當天從北京回蘇州與我團圓了。讓我更高興的是,在國慶前夕,我完成了滸墅關老鎮手繪地圖的製作。這張手繪地圖以1947年「蠶種場」鼎盛時期為藍本,繪出了當時的鎮容鎮貌,有25個蠶種場、20座古橋、14座廟、23家茶館……
從高中起就開始收藏老物件,捐出來供大家欣賞
我們滸關人一般不叫我們這個地方「滸墅關」,都叫「滸關」。滸關的歷史文化底蘊相當厚重。作為千年古鎮,這裡有「江南要衝地,吳中活碼頭」之稱。
我從小就是個「歷史迷」,讀鎮中心小學、上吳縣中學,下過鄉、插過隊,遵循著幾乎所有老滸關人成長的軌跡。不同的是,1975年,我參了軍,還入了黨。
對於偉大祖國,我們一家人都有著深厚的感情。從我父親到我,再到女兒、女婿,三代人都是黨員,都是十分要強的人。
女兒、女婿非常優秀,當年都考取了蘇高中,後來攻讀哈工大航空航天專業,都是博士。他們一心撲在祖國的航天事業上,孩子沒人帶,就由我愛人去北京帶。這也算我們老兩口為祖國的航天事業間接地作貢獻。
我是1981年進入滸關蠶種場的,直到2015年退休。在蠶種場,我做過民兵營長,當過主持工作的團委副書記。可以說,對滸關桑蠶歷史的變遷,我再熟悉不過。退休後,我就將精力投入到對「身邊文化」的挖掘與傳承上。
在我們滸關,古運河穿鎮而過。這裡有太多塵封千年的故事。走在老鎮的青石磚路上,我似乎還能看見古時人聲鼎沸、車水馬龍的盛況。但現在的年輕人,一般不太了解老鎮的歷史。於是,我就去拍視頻、玩收藏,做「說書人」,以便多傳承一些老鎮的歷史文化。
事實上,我從高中便開始收藏滸關的老物件了,包括父母民國時期的婚書、蠶種場的員工紀念章、1949年出的《大有蠶種製造場概況》等,幾十年間已收藏了上百件,大有蠶種場留下的紅木算盤,標有「民國38年」安徽、浙江、江蘇11個場地字樣的大有蠶種紙等28件物品後來捐給了滸關大碼頭蠶裡中心。今後,如有需要,我會將這些老物件都捐出來,供大家欣賞。
我一直認為,有人的地方,就有文化,就有手藝,就有非物質文化遺產。越老的物件,越有年代感和歲月的滄桑感;每逢看到與滸關有關的老物件,我就像看到了滸關人過去的生活狀態。有了這些老物件的存在,才能讓人觸摸到最真實的歷史;有了最真實的歷史,才會讓人感受到偉大祖國的地大物博。
季進興用草圖給記者講述滸墅關老鎮風貌。記者 周建越 攝
用蘇州話口述歷史文化,錄播奇聞逸事成「網紅」
這些年,滸關的變化是巨大的。
就說我家,過去住的是蠶種場分配的老平房,幾十平方米,一住就是40年。一到夏天,雨量一大,屋內就會進水。
幾年前,多虧了被列入蘇州市政府實事工程的滸關老鎮改造,才讓我住進了有電梯的三室兩廳兩衛大房子,面積有120多平方米。
一方面,老鎮改造大快人心;另一方面,有些老地方在城市建設中縮小甚至消失。
我在探究滸關傳統地名時發現,滸關的老街、古鎮及店鋪門面、廟宇、老碼頭及人文景觀雖然零星地記載在文史資料中,但沒有以整體面貌呈現。
於是我就想,能否以歷史上「蠶種場」最鼎盛時期為藍本,去描繪當時的滸關是什麼樣子的?於是就有了繪製一張當年的地圖的想法,將那些街弄、水系、八景、蠶種場、知名店鋪等整體體現出來。
我是出生在滸關下塘街的,一直在老鎮走街串巷,對這裡最熟悉不過了。你看,地圖上大運河穿鎮而過,將古鎮分成了河西上塘街、河東下塘街,街上著名的滸關蠶種場分布、廟宇、草蓆交易點等,我都一一標註出來。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滸關人,我希望能讓更多的人了解這個歷史名鎮,讓更多的人愛上這裡。
繪製地圖是一件細緻活兒。圖上的每個地標,都來自兒時的記憶;每一個點位背後,都有著一段段歷史故事。雖然沒有專業地圖複雜,並不需要把每條道路都畫在地圖上,但功夫在圖外。
為最大限度還原古鎮面貌,我前後花了近半年時間,搜集史料,一次次走街串巷尋找80歲以上的老滸關人一一核實;挖掘滸關蠶桑文化、草蓆文化、傳統民俗,用地圖留住記憶與鄉愁。
白天靜不下來,我常常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才開始工作。有時睡到大半夜,突然想到有哪個地方繪製得不合適,就會起床修改。現在我給你看的是草圖,「正版」已被放到滸關大碼頭蠶裡中心去了。
如今,我還用蘇州話口述滸關歷史文化,現已在網上上傳了20餘個《蘇州滸關大碼頭》奇聞逸事視頻,成了「網紅」。
為祖國慶生,我覺得最好的方式就是,傳承好滸關沉澱已久的歷史文化,讓她更加多元地展現在世人面前。為此,我願意專心致志地做「活碼頭」的「說書人」。
2020年10月4日《蘇州日報》A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