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在茫茫宇宙並不罕見!但為發現它們,韓國兩團隊很努力

2020-10-05 地球Explore

人們曾想過:給地球裝上引擎,一旦地球遭遇大災難時,可以拖家帶「星」地逃脫太陽系。甚至不惜在茫茫宇宙中「流浪」,去尋找屬於人類的新家園!

可事實上,流浪行星的創意,還真並非地球人類首創,在茫茫宇宙,各種其恆星甩掉的行星還不少!

若把一個類似太陽系這樣恆星系統是一個家庭話,每顆行星看作是恆星的孩子的話,那麼這些早早就離開溫暖家的孩子,就失去母愛關懷的遊子。不管他們願不願意。一旦它們離開了家族的引力懷抱,它們幾乎註定要永遠漂流在星際空間,不受任何恆星的束縛。

天文學家喜歡稱這些漂流者為「流浪行星」 ,而且隨著現代觀測技術的發展,他們越來越擅長尋找這些行星。比如前一陣子,天文學家,又發現了一個正在浪跡天涯的流浪星球,特別有意思的是其質量與火星或地球相當。

在過去,人們要想從深空中,去看到、去發現自身沒有光線的東西,是極具挑戰性的。可如今,天文學家們對於系外行星的觀測,也總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辦法!其中,韓國兩個科研機構更聯手著力於該項目上,分別是:OGLE (韓國微透鏡望遠鏡光學重力透鏡實驗)和 KMTN (韓國微透鏡望遠鏡網絡)的合作。

如今,這科考團隊,終於又有新發現了!這群科學家正式宣布:他們發現了一顆小質量的流浪行星。它附近並沒有恆星,可受限於觀測手段,人們對它與地球的距離也不確定。

不過,這一切對於天文學來說,還是有著非同一般的意義,如同這個研究小組所說那樣:它證明了微透鏡技術,在尋找那些自由漂浮在太空中,質量大小就像地球質量那樣的行星時,這方法是有效的。

為此,這位韓國人,也是一位加州理工學院天文學的博士後,名叫Przemek Mróz,整理好30位科研人員的共同成果,然後以論文形式發表在權威學術雜誌上。這篇論文的題目是「在最短時間尺度的微透鏡事件中發現的一顆類地質量流浪行星」,論文也可以在印前網站 arXiv 上找到。

天文學家認為,在恆星體系形成的早期,一些小質量的行星,是有機會被恆星拋出的。因為每個恆星,在它的早期,事情很可能是混亂的,恆星和所有行星之間的引力相互作用有時會把小行星送到太空去照顧自己。而那些被噴射的行星,其典型質量一般都在0.3~1.0個地球質量之間。

這就需要天文物理學家,想方設法在廣袤黑暗的太空中,去發現這些微小的天體,。如今,他們也想出了一個創新的方法: 引力透鏡效應。

那什麼叫引力透鏡效應呢?

就是強引力場中一種特殊的光學效應。地球與一顆遙遠的天體間,恰好有一個強引力場天體,讓三者排列接近一條直線上。可強引力場天體,實際上會讓時空彎曲,使遠方天體的光不能真正意義上沿著直線到達地球,其效果有點類似於透鏡對光線的折射作用,故被稱為引力透鏡效應。

通常,它的產生需要具備兩個條件:一個遙遠的光源(通常是一顆恆星);一個質量足夠充當透鏡的近距離物體,以及一個可以彎曲光源發出的光的物體。

在這種情況下,低質量的行星充當了透鏡。根據來自遙遠恆星的光線受前景天體影響的程度,天文學家可以了解到很多信息。因為像這種小質量行星,不會彎曲太多光線,也不會彎曲太長時間。

再依據愛因斯坦關於時空理論的廣義相對論,人們就可以觀測到類地行星,其自身引起的微透鏡事件,一般會有極小的角度愛因斯坦半徑(0.1 μas),和極短的時間尺度(0.1天)。

據韓國博士後稱,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短時間尺度的微透鏡」。因為微透鏡提供了一種尋找這些小流浪行星的方法。但這很困難。問題不在於他們是否如此移動,這是因為對於這麼小的天體來說,由於它們的大小,微透鏡事件依舊存在一定概率性的偏差。

幸好,這顆新發現的行星被命名為「 OGLE-2016-BLG-1928」 ,它是在一次僅持續41.5分鐘的微透鏡事件中被發現的。雖然收集詳細數據的時間不多,但這個團隊足夠了幸運!

而,在此之前,天文學家也只發現過四顆類似這樣的小流浪行星,每一顆同樣都是在短時間內發生的微透鏡事件。但這些事件,共同為「銀河系中的流浪行星種群提供了強有力的證據」。

只不過,研究人員不僅在探測這一事件需要耗費極其大時間與精力,同時,在確定它確實是一顆行星方面面臨著許多困難。還好,最終他們總結出了自己的一套辦法,比如:這個事件的性質(它的持續時間、振幅和光線曲線形狀),並不匹配那些耀眼的恆星等等。

就像論文作者所說那樣,尋找這些事件是多麼的困難。這次事件也是在數據點相對較少的情況下發現的: 只有15個。(11例來自 OGLE,4例來自 KMTN。)

可即便如此,觀測流浪行星,到現在為止,依舊不太受大家所重視,有很大程度是因為這類行星,幾乎完全沒有孕育生命的可能性,所以,它們可能永遠不會像系外行星那樣成為研究的熱點領域。更偏小眾的它們,其實還是仍然很吸引人,因為就像其他東西一樣,它們提供了大自然運作的線索。

相關焦點

  • 流浪的地球,孤獨,脆微
    在《流浪地球》中,無論是地下城中逼仄的生活場景,物資短缺的生活細節,還是地球表面的末世荒蕪,都讓我有一種自然的熟悉感。在科幻小說當中,這類的描寫非常的多而詳盡,但郭帆導演能夠把它們視覺化,並且令人感到非常的自然和舒服。這是非常棒的。
  • 科學家發現與地球大小相似的「流浪行星」
    到目前為止,科學家們已經發現了4000多顆系外行星。儘管許多已知的系外行星與我們太陽系的行星並不相似,但它們有一個共同點——它們都圍繞著一顆恆星運行。但茫茫宇宙間,還可能充滿了神秘的「流浪行星」,它們的引力不受任何恆星的束縛。
  • 《流浪地球》團隊新作!《宇宙探索編輯部》殺青
    《流浪地球》團隊新作!《宇宙探索編輯部》殺青 1905電影網訊 近日,備受業內關注的科幻電影《宇宙探索編輯部》已在四川大涼山殺青。
  • 天文學家發現了一顆相當於地球質量的「流浪行星」
    宇宙中的某些行星會脫離恆星系的引力束縛,離家出走。天文學家把這些漂流者稱為"離群流浪行星"。現在,一組天文學家發現了一顆質量和火星或地球差不多的流浪行星。他們是光學引力透鏡實驗(OGLE)聯盟和韓國微透鏡網絡(KMTN)聯盟。現在,這兩個組織的團隊宣布發現了一顆流浪行星。目前還未確認它與地球的距離。團隊表示,這證明了微透鏡技術能夠有效地發現流浪行星。天文學家認為,在恆星系初期,一些低質量的行星會從恆星的引力中彈出。幼年期恆星的情況可能很混亂,恆星和所有行星之間的引力相互作用有時會形成引力彈弓效應。"
  • 科學家在銀河系發現一顆「流浪地球」
    流浪行星是一類奇特的行星,它們並非環繞著母星運轉,而是在宇宙黑暗森林中孤獨流浪。一般來說,流浪行星原本也規規矩矩地呆在恆星系中,但因受到某些引力擾動而被驅逐出境。只不過,由於流浪行星遠離恆星,而且自身不發光,它們如幽靈一般潛行於黑暗太空,探測起來極其困難。對於人類現有技術水平而言,微引力透鏡法是搜尋流浪行星的最佳方式。根據愛因斯坦的廣義相論,天體會對周圍時空造成彎曲,如透鏡一般對背景星光起到扭曲增強作用,這就是所謂的引力透鏡效應。流浪行星質量相對較小,但也會產生微弱的引力透鏡效應。
  • 一組天文學家發現了一顆質量和火星或地球差不多的流浪行星
    天文學家把這些漂流者稱為"離群流浪行星"。現在,一組天文學家發現了一顆質量和火星或地球差不多的流浪行星。 在深空中找到一個不發光的天體是極具挑戰性的任務。但目前有兩個天文組織正深耕這一領域。他們是光學引力透鏡實驗(OGLE)聯盟和韓國微透鏡網絡(KMTN)聯盟。 現在,這兩個組織的團隊宣布發現了一顆流浪行星。
  • 「流浪超級地球」被發現!質量可能比地球還小,反而身份被質疑
    但是,在宇宙中,還有很多行星並沒有屬於自己的歸宿。它們並不屬於任何恆星,而是孤獨地在宇宙中遊蕩。這種行星,我們稱之為流浪行星。由於沒有宿主恆星的光芒可以反射,流浪行星都非常的昏暗。因此,儘管我們知道有這種天體存在,但是想要真的看見它們,卻是一件極其困難的事情。
  • 天文學家首次在銀河系發現地球大小的流浪行星
    科學家猜測銀河系存在數十億顆自由漂浮的流浪行星,但到目前為止,在太陽系以外發現的4000顆行星中,僅有少數是銀河系流浪行星,大多數流浪行星體積非常龐大,其質量是木星的2-40倍(一顆木星相當於300顆地球)。目前,天文學家發現一顆與眾不同的神秘星球:體積較小、自由漂浮的行星,其質量與地球相近,在銀河系內部自由漂浮。
  • 地球附近發現奇特「流浪行星」 不繞恆星公轉
    據美國《大眾科學》網站10月11日消息稱,一組國際天文學家團隊日前發現了一顆非常奇怪的年輕恆星,其並沒有圍繞任何恆星運行,但卻「表現」的與一般正圍繞恆星運轉的行星相同。該星的發現極不容易,但卻能證實科學家長期以來的某部分猜想。而其距離地球僅有大約80光年,各種條件尤其利於開展探測工作,因此將幫助人們極大的推進對木星等氣態巨行星形成初期性質的了解研究。  「流浪行星」指徒具有行星質量,卻不繞任何恆星公轉的行星。
  • 很多行星並不繞恆星運行,它們是流浪行星
    太陽系中的行星確實全都圍繞太陽運行,受到太陽這顆恆星的引力制約,而在太陽系之外,存在著很多並不受恆星制約的行星,它們就像流浪者一樣,游離在宇宙空間之中,我們給這樣的行星一個恰如其分的名字,流浪行星。這些流浪行星是如何形成的呢?大多數的行星都是恆星的附屬品,它們通常誕生於恆星誕生之後,一出生便圍繞恆星運行,永不離去。
  • 科學家稱:首次在銀河系發現地球大小的流浪行星
    目前,科學家最新觀測發現一顆地球體積大小的流浪行星正在穿越銀河系,此前從未觀測到該現象。  科學家猜測銀河系存在數十億顆自由漂浮的流浪行星,但到目前為止,在太陽系以外發現的4000顆行星中,僅有少數是銀河系流浪行星,大多數流浪行星體積非常龐大,其質量是木星的2-40倍(一顆木星相當於300顆地球)。目前,天文學家發現一顆與眾不同的神秘星球:體積較小、自由漂浮的行星,其質量與地球相近,在銀河系內部自由漂浮。
  • 科學家稱:首次在銀河系發現地球大小的流浪行星
    目前,科學家最新觀測發現一顆地球體積大小的流浪行星正在穿越銀河系,此前從未觀測到該現象。科學家猜測銀河系存在數十億顆自由漂浮的流浪行星,但到目前為止,在太陽系以外發現的 4000 顆行星中,僅有少數是銀河系流浪行星,大多數流浪行星體積非常龐大,其質量是木星的 2-40 倍(一顆木星相當於 300 顆地球)。
  • 這部韓國《流浪地球》,賣出310億天價
    之前我們一部《流浪地球》爆火,雖然其中明顯有著諸多不足,但是這部電影依然讓我們振奮,就是因為這樣一部硬科幻作品,還有著推開電影工業化大門的重要意義。而現在,在電影品質上一直保持著高水平的鄰國韓國,也即將推出他們的《流浪地球》。今天,網飛發布了韓國首部外太空科幻電影《勝利號》的預告。
  • 宇宙茫茫,我們在哪裡?星光閃爍,它們在何方?
    #宇宙大揭秘#「一閃一閃亮晶晶,滿天都是小星星……」美麗的星空,承載著兒時的夢想。小時候最喜歡看星空了,半躺在山坡上,仰望著星空,唱著《小星星》,猜想著會眨眼睛的小星星們到底在說些什麼?一定是宇宙的奧秘吧!
  • 細說銀河系裡的行星,我們的世界在茫茫宇宙中並不孤單
    大家好,我是本文的作者小林,歡迎閱讀我的文章,先送你一個麼麼噠~能關注我就送你兩個麼麼噠~20世紀90年代後期,科學家們模擬了不自轉行星上的大氣條件,發現由於風的流動模式,熱量會被帶到背光明。但如果選擇在日下點露營,你會發現那裡的氣候炎熱多雨,和夏威夷的考愛島很相像。考愛島的最高點是懷厄萊阿萊山在夏威夷語中是漣漪水的意思。它是世界上降雨最多的地方,它的最高峰年均降水量為11米。這樣的一個地方怎麼能適應陽光呢?植物靠陽光來進行光合作用,將二氧化碳和水合成生長必需的成分,它們利用晝夜循環最大化的進行光合作用,調整生長速度,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
  • 現實版的「流浪地球」!宇宙中神奇的流浪行星!
    顧名思義,它們並未被恆星的引力捕獲,所以並未圍繞任何恆星進行公轉,只是在宇宙中漂浮著,依據與周圍天體的引力來運動。流浪行星事實上,流浪行星並不是一開始就走上「流浪」的道路,最開始的時候它們也像其它行星一樣,在圍繞著某一個恆星公轉。由於受到了其它天體的引力影響後被拋出該行星系,然後便流浪於星系或宇宙中!
  • ​《流浪地球》人類願為地球冒險一搏!
    籌備、拍攝、製作接近四年,科幻電影《流浪地球》最終定檔2019年春節檔。「冒險一搏」橫豎兩款海報生動寫實,用鋒利的筆觸刻畫出流浪地球時代的人們堅定地為家而戰的英勇。橫版海報中,全體人員身處神秘的木星之中,在紅、褐、白等五彩繽紛的條紋圖案映襯下木星顯得格外迷人。
  • 銀河系罕見發現「超級地球」 地球質量4倍
    紐西蘭坎特伯雷大學的天文學家近日發現了一顆特別罕見的「超級地球」紐西蘭坎特伯雷大學(University of Canterbury,UC)的天文學家近日發現了一顆特別罕見的「超級地球」。它位於銀河系中心附近,天文學家將它描述為深空中的「百萬分之一」坎特伯雷大學5月11日在《天文期刊》(The Astronomical Journal)發布的一份研究報告中稱:「這顆行星是目前發現為數不多的、大小和軌道都接近地球的太陽系外行星之一。
  • 現實版流浪地球?科學家大膽推測:宇宙中可能遍布著流浪的行星
    他認為,這些太空區域很可能遍布著大量的流浪行星,只不過它們過於暗淡,以至於我們目前還看不到。一說到流浪行星,很多人可能會想到流浪地球。不過,流浪地球是科幻作品裡人類為了逃離太陽系而驅動地球的主動遷移,而這些流浪地球則是被動地流浪。
  • 科幻片《宇宙探索編輯部》明年上映,《流浪地球》團隊保駕護航
    活動現場,華人影業發布重磅片單,其中包括科幻片《宇宙探索編輯部》。《宇宙探索編輯部》由孔大山執導,王紅衛、郭帆監製,故事講述中年內向的唐志軍是一家科幻雜誌社的主編,一個困惑他一生的難題,令他誤入一段啼笑皆非的旅途。然而在旅途的終點,等待唐志軍的答案遠遠超過了他的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