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帶貨成疫情下的拉動消費新動力,可近日記者了解到,一場場直播背後的數字並非全部真實。在多個包含「直播漲粉」等字眼的聊天群裡,記者看到,有不少聲稱可以在各大主流平臺上提供刷觀看、漲粉絲等服務的廣告。每一項服務都明碼標價,從幾元到上百元不等。刷量人員告訴記者,增加2萬觀看量外加15個真人互動,總共只需53元。然而,更令人咋舌的是,每場直播銷售的成交額也可以造假。多位嘗試過直播賣貨的商家告訴記者,他們在與主播合作時,最常遇到的是直播效果遠不及預期。一位運動服飾商家告訴記者:「我們看她一些過去的數據,差不多單場單品能到百萬以上銷售額,可在我們這裡最終的成交額是9萬左右。」
直播帶貨成疫情下的拉動消費新動力,可近日記者了解到,一場場直播背後的數字並非全部真實。在多個包含「直播漲粉」等字眼的聊天群裡,記者看到,有不少聲稱可以在各大主流平臺上提供刷觀看、漲粉絲等服務的廣告。每一項服務都明碼標價,從幾元到上百元不等。刷量人員告訴記者,增加2萬觀看量外加15個真人互動,總共只需53元。然而,更令人咋舌的是,每場直播銷售的成交額也可以造假。多位嘗試過直播賣貨的商家告訴記者,他們在與主播合作時,最常遇到的是直播效果遠不及預期。一位運動服飾商家告訴記者:「我們看她一些過去的數據,差不多單場單品能到百萬以上銷售額,可在我們這裡最終的成交額是9萬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