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口秀大師George Carlin有一段流傳甚廣的關於人類和地球的表演,大意是地球並不需要人類自以為是的保護,等人類滅絕了,地球自然會自我恢復。就算塑料難以降解,那也無所謂。
「地球可以把塑料合併一體,一顆嶄新的星球誕生了!」
而科學家們的研究已證實,George的話不僅僅是段子,而且在現實中正在發生——塑料已經在地層中沉積,成為獨特的地層組分,和地質學上關鍵的指示物。通過地層中塑料的種類,乃至塑料上的文字等等,可以判斷地層形成的時間。
位於赫特福德郡布羅克斯本雪松公園一個都鐸王朝風格的溝渠,上層土層中的上世紀八十年代的塑膠袋。(courtesy of MOLA攝於2010年)。這些塑料已經在這裡存在了三十年,保存得非常好。
碳酸鹽膠結砂巖中的塑料碎片。位於西班牙巴斯克地區的 Gorrondatxe-Azkorri海灘(攝影:H. Astibia)
這個結論來自於萊斯特大學地質系的古生物學家Jan Zalasiewicz及其團隊 。他們認為地球表面正在因為持久性人造塑料的大量生產而出現顯著變化,我們也因此進入了「塑料時代」。
塑料已經滲透到了現代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它們便宜、輕便、防水,能經受得起諸多強酸鹼的考驗,經久耐用,令人類社會無法抗拒。
在我寫這篇文章的時候,觀察了一下自己的辦公桌,看到的含塑料組分製品就包括電腦、iPad、文具收納盒、剪刀的把手、長尾夾的盒子、印臺、訂書機、插線板、零食包裝和數個由塑料製成的小擺件,還有我戴的眼鏡,乃至我身上穿的衣服都是化纖製成。無論你現在是在哪裡看到這篇文章,我相信你環顧四周,定能找到幾樣由塑料製成的產品,至少你此刻手裡拿的手機就有多個組件是塑料製成的。
如果徹底告別塑料,也就徹底告別了現代生活——畢竟就連起碼的電力也需要電線來輸送,而電線必定需要絕緣塑料的包裹。
基於現代生活對塑料無所不在無時無刻的需求,塑料的產量巨大,並與日俱增。1950年塑料產量200萬噸,現在年產量已經增長到了3億噸。截至2015年,估計累積生產的塑料總量約為50億噸。 平均到每個人身上,塑料年產量有40公斤,也就是說,塑料的總量與所有人類的生物量相當。
全球塑料年產量 來源:Statista, PlasticsEurope
這麼多的塑料,都去了哪裡?
有很少一部分塑料得以被回收進行了循環再利用,全球的塑料回收率整體上估計僅有5%左右。目前回收塑料的比例不同渠道的數據不太一致,統計口徑可能也有出入。在歐洲回收的比例大概在15%~25% ,而在美國這個比例據估低於5% 。在中國,因為有龐大的拾荒大軍,回收的比例大概有40%。
還有一部分被填埋或者焚燒。焚燒塑料會產生致癌物質二噁英,目前即便是最先進的垃圾焚燒廠,也只能儘可能將產生的含有二噁英的飛灰收集起來固化後進行填埋,以避免二噁英對人類和其他生物的危害。而那些被填埋的,經年曆久之後就會變成地層的一部分。
而還有約一半的塑料,既沒有被回收,也沒有被焚燒、填埋,而是留在了自然界中。除了前文提到的進入地層的那部分成為人類活動標記物的之外,很大部分都經過大氣和水的循環進入了水體,而大海往往是這些塑料的最終歸宿。過半的海洋垃圾都是由塑料構成,而據中國海洋環境狀況公報,塑料(包括泡沫塑料,塑料瓶和塑膠袋)是中國最常見的海洋漂浮垃圾,塑料類垃圾佔所有海灘垃圾的比例高達68% 。
在2010年,高達480萬噸-1270萬噸塑料垃圾流入了海洋 ,相當於每分鐘都有一卡車裝載量的塑料垃圾被倒入海洋。在中國,僅長江每年就向東海傾倒約33萬噸塑料垃圾,是目前全世界最大的塑料垃圾河流汙染源之一 。
全球塑料包裝材料去向
最近大熱的紀錄片《藍色星球II》的第4集中,也特別提到了塑料汙染對海洋生物造成的威脅。
藍色星球II第4集視頻截圖
圖中這隻玳瑁龜被困在塑膠袋中。它的運氣很好,攝影師Rafa Herrero Massieuz將它解救了出來玳瑁龜解放出來。還有一次,在英屬哥倫比亞以外海域,製作團隊幫助解救了一頭拖著長達幾乎一公裡的漁網繩的坐頭鯨。他們用了九個小時的時間把所有的繩子都清理乾淨,坐頭鯨才能暢快地遊泳。 製片人David Attenborough在採訪中也呼籲減少塑料的使用來保護海洋。
據國家地理的報導,267種海洋生物受到塑料垃圾的影響。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估計,每年有數十萬海洋生物因海洋塑料而死。而深受其害的還有海鳥,約44%的海鳥誤食塑料,因為他們僅靠視覺來判斷是否食物,這導致很多鳥類窒息死亡。
無法戒除塑料,我們還能怎麼辦?
儘管塑料帶來非常嚴重的問題,如前文所說,現代生活已經無法離開塑料。
個人也並不寄希望於可以發明一種新的材料徹底替代塑料。這不僅僅是因為塑料的成本之低、適用範圍之廣、性能之優越都難以被超越,還因為新的材料的誕生,也常常伴隨著新的問題。
而比較現實的解決之道,除了儘可能在前端減少使用,例如減少過度包裝、少使用塑膠袋、減少過度消費和浪費等等之外,就是儘可能地回收再利用。
事實上,絕大部分的民用塑料都是可回收的。僅在廢舊物資交易網站ZZ91再生網上列出的塑料種類就有26種。
只要能夠很好地進行分類回收,並能折抵物流成本的情況下,基本上我們生活中使用到的所有塑料都可以回收再利用。
而大部分正規塑料產品上都有一個回收標誌,幫助用戶將塑料更好的分類。
塑料分類回收標誌
但是實際情況下,塑料產品是否能得到回收並不僅僅跟塑料的品種有關係。
可回收再生的PP外賣餐盒為何得不到回收
今年外賣垃圾的話題在網絡上討論熱烈,其中外賣餐盒絕大部分都是pp材質的,在塑料分類標誌系統裡是第5類。從技術上來說,完全可以回收。然而現實情況下,外賣餐盒卻存在非常大難度,因為單個重量很輕清理卻又很麻煩。
單個外賣餐盒的重量非常輕,100個800ml的透明餐盒的重量還不到2.5公斤。
按目前透明PP廢料的回收價格,這2.5公斤pp廢料最多能賣到15元人民幣。
然而餐盒被使用後,往往沾著難以清除的食物殘渣和油脂,這讓收集和清理都變得很複雜。如果你因為懶得洗碗而點了外賣,大概可以認同清理100個餐盒非常耗功夫。
再加上物流的成本,就讓收集清理外賣餐盒是一件成本遠超收益的事情。
最容易回收的PET飲料瓶
而目前的回收體系中,相對回收得最好的塑料製品大概就是PET飲料瓶。因為量比較大、且容易清理得多,是目前普通居民能接觸到的回收渠道最多的一種塑料製品。
飲料瓶被回收後,可以被再生成新的PET塑料顆粒。
同級再生,即再生成同等食品級的PET顆粒,生產成新的飲料瓶
降級再生,再生成較低登記的PET顆粒,大多用來生產化纖製成服裝
同級再生更能夠有效阻止更多的塑料垃圾的產生。如果所有的飲料瓶都能得到回收,並同級再生成新的飲料瓶,那麼一方面不會產生新的塑料瓶垃圾,另一方面也不需要消耗更多的石油。
CLOSED LOOP RECYCLING - EXAMPLE PRODUCT,http://www.technologystudent.com/prddes1/closeloop2.html
但要實現這一點,前提是這些飲料瓶能夠得到安全回收,並且進入到能夠實現「瓶到瓶」再生的企業。而如果僅僅依賴於無序的廢品回收體系,大部分瓶子被居民扔到垃圾桶,再由拾荒者收集後賣給廢品站。在這種情況下,一方面大部分瓶子已經被其他垃圾汙染,增加清理難度;另一方面廢品站完全由價格引導,會出售個出價較高的再生工廠,可能會被降級回收,甚至是被非法作坊採用高汙染的方式回收。
因此飲料瓶若想得到更好的回收再利用需要政府和企業都承擔起更多責任。
據綠色和平今年發布的報告《瓶裝世界》和《可口可樂的快樂與失敗》中,提到每分鐘全球就有一百萬個塑料瓶被出售。2014年全球有5300億個PET塑料瓶被生產,預估這個數字還會以每年4.7%的速度增長著,其中近半在使用一次後就被丟棄 ,並大量流入海洋。
全球最大的六大飲料生產商可口可樂、百事可樂、三得利、達能、胡椒博士和雀巢。這其中除了可口可樂之外的五個生產商每年總計出售超過200萬噸塑料瓶,加上其他類型的塑料包裝,一共高達360萬噸。但這五家生產商使用再生PET瓶的比率僅有6.6%。
可口可樂以「商業敏感信息」為理由拒絕透露其塑料包裝使用量。 但據綠色和平估算,可口可樂年塑料瓶生產量約為1100億隻。可口可樂曾制定了實現25%的塑料瓶原料來自再生和可再生材料的全球目標,而最終他們只實現了12.4% 。在此之後,可口可樂直接放棄了這一目標 。與此同時,可口可樂的塑料瓶比例還在不斷增加,而可以反覆灌裝的玻璃瓶比例卻在降低。
生產者責任延伸制與押金制度
「生產者延伸責任制」意為生產者應該對產品的全生命周期負責,必須承擔產品使用完畢後的回收、再生和處理的責任,將產品廢棄階段的責任歸於生產者。
在飲料瓶的回收方面,為貫徹「生產者延伸責任制」,世界上目前有四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實行押金制度。 飲料標準包裝物押金金額一般定為飲料價格的10%—15%。
以德國為例,從2003年開始,德國開始實行押金制度,1.5升以上的飲料瓶收取0.5歐元(約合人民幣3.9元)的押金,1.5升以下的飲料瓶收取0.25歐元押金。目前德國的飲料瓶回收率高達98.5% 。同樣實行押金制度的以色列,從2003年到2013年,飲料瓶的回收量增長了270% 。
我們的近鄰韓國同樣實行押金制,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超過95%被回收,超過85%會得到再生。
目前中國也開始逐步建立生產者責任延伸制,今年年初,國務院發布了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的推行方案 。但目前方案中在包裝方面僅僅涉及到飲料紙基複合包裝,也就是常說的利樂包裝。對於塑料包裝方面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的建立,還需要企業和公眾進一步地推動。
當人類滅絕後,存在於地層中、海洋中的那些塑料,可以證明我們曾經來過。然而比被記住更重要的是,如何讓人類滅絕得晚一些,以及,在滅絕之前活得更好一些。